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6524
1. 他是天才,却60岁才成名;他是大师,却总被冠以沈从文的学生;他的散文如家常话,平和亲切,却被贴上士大夫的标签!
2.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曾祺“重写历史”,对亲身经历的却不被记载于教科书的历史,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重新打开。散文集《人间世相》完整收录了他回望历史的篇章,犹如打开近现代史,涌出被宏大历史忽略的中国人的“心里话”。
3.编排创新:编排上与众不同。按同类主题归类,本书分为四辑“家庭”“师友”“他乡”“戏台”,完整系统呈现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从《我的世界》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汪曾祺达到一种豁达的状态,看过了世界,回归自己,也就是自然的人性。
4.增加注释:对于文中重要疑难知识点增加了注释,也保留了汪曾祺原文的注释。
5.装帧精美:双封(外封 里封)装帧,粉色环衬,文前附赠彩色插页,封面图画为汪曾祺手绘真迹,尽显大师文人情调。每篇附录写作时间和发表日期。从封面到内文,属于一个纯粹的汪曾祺的世界。
5.收入汪曾祺亲笔书法、插画:附赠汪曾祺本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文、画、字相得益彰。
6.《人间世相》中,汪曾祺是一个幽默的段子手:他用自己的幽默天赋,把形形色色的有趣灵魂,写得妙趣横生。在各种捧腹大笑的笑料背后,是作者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洞察和低调讽刺。
《人间世相》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从“我”的视角,回忆自己一生的传奇:一个男孩,三岁时母亲去世,在家中的花园度过充满乐趣的童年,刚准备考大学,就碰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被迫转学,远赴昆明参加“高考”。在异乡生病,他以为自己将死,但幸运地考上当时的西南联大,著名教授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走进了他的生命。
他的人生历程,就像历史的拼图。他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大风大浪,无数人沉浮动荡,唯有他面对“生旦净末丑”轮番上演的世相,气定神闲。他是凡夫俗子,虽不能力挽狂澜,却能够凭一己之力,击中人心——这种历尽沧桑仍保持平静的心态,如同隆冬之后的暖春,很动人。
家 庭
我的世界
自报家门
我的家乡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花园——茱萸小集二
多年父子成兄弟
师 友
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一个暑假
写 字
翠湖心影
新校舍
西南联大中文系
地质系同学
泡茶馆
跑警报
炸弹和冰糖莲子
晚翠园曲会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闻一多先生上课
金岳霖先生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唐立厂先生
老舍先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 乡
旧病杂忆
七载云烟
他乡寄意
风 景
观音寺
白马庙
沙岭子
沽 源
马铃薯
钓鱼台
觅我游踪五十年
戏 台
我的创作生涯
后 台
两栖杂述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
名优逸事
谭富英佚事
名优之死——纪念裘盛戎
戏台天地——《古今戏曲楹联荟萃》序
我的“解放”
“样板戏”谈往
关于“样板戏”
关于《沙家浜》
听遛鸟人谈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小说回顾
“揉面”——谈语言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文学家沈从文
●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武侠作家金庸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民国才女张兆和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是文章圣手。
——当代作家贾平凹
●汪老的文章好读,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好读往往不易读,犹如武侠的*境界,“看似无招,实为至招。”
——当代作家王安忆
●(汪曾祺) 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当代作家苏童
●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聪明的眼睛,那便是汪曾祺。
——已故诗人顾城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笼统地说,美,应该是所有作家创作的品质,但是我觉得在汪曾祺的笔下,美有不可多得的特质,它是健康的、快乐的、平和的、向上的,但同时又蕴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感动、不动声色的幽默,这是汪曾祺小说总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受。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作家铁凝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当代作家冯唐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着这样的道德观的迷人气氛。他的小说也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震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儿童文学家曹文轩
●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他的话语体系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特别特别接地气,我们做《舌尖》努力地想往汪老这个方向靠。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陈晓卿
《自报家门》
京剧的角色出台,大都有一段相当长的独白。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历史,近遇到什么事,他将要干什么,叫作“自报家门”。过去西方戏剧很少用这种办法。西方戏剧的幕往往是介绍人物,通过别人之口互相介绍出剧中人。这实在很费事。中国的“自报家门”省事得多。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中国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日。到现在还是这样。到了这天,家家吃“元宵”,南北皆然。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整所住宅,只有一处叫作“花厅”的三大间是明亮的,因为朝南的一溜大窗户是安玻璃的。其余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纸。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有的屋里点的还是豆油灯。这在全城(除了乡下)大概找不出几家。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据说要八股文写得特别好,才能被选为“拔贡”。他有相当多的田产,大概有两三千亩田,还开着两家药店,一家布店,但是生活却很俭省。他爱喝一点酒,酒菜不过是一个咸鸭蛋,而且一个咸鸭蛋能喝
两顿酒。喝了酒有时就一个人在屋里大声背唐诗。他同时又是一个免费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我们家看眼科是的。在孙辈里他比较喜欢我。他让我闻他的鼻烟。有一回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问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了没有。我想了半天,他吩咐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嗝的好的办法。他教过我读《论语》,还教我写过初步的八股文,说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那年我才十三岁)。他赏给我一块紫色的端砚,好几本很名贵的原拓本字帖。一个封建家庭的祖父对于孙子的偏爱,也仅能表现到这个程度。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个人住在一间偏屋里,和家人隔离了。她不让人把我抱去见她。因此我对她全无印象。我只能从她的遗像(据说画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从父亲的画室里翻出一摞她生前写的大楷,字写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亲是读过书的。她嫁给我父亲后还能每天写一张大字,可见她还过着一种闺秀式的生活,不为柴米操心。
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一个聪明的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他有一间画室,为了用色准确,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后半生不常作画,以“懒”出名。他的画室里堆积了很多求画人送来的宣纸,上面都贴了一个红签:“敬求法绘,赐呼××。”我的继母有时提醒:“这几张纸,你该给人家画画了。”父亲看看红签,说:“这人已经死了。”每逢春秋佳日,天气晴和,他就打开画室作画。我非常喜欢站在旁边看他画:对着宣纸端详半天,先用笔杆的一头或大拇指指甲在纸上划几道,决定布局,然后画花头、枝干,布叶,勾筋。画成了,再看看,收拾一遍,题字,盖章,用摁钉钉在板壁上,再反复看看。他年轻时曾画过工笔的菊花,能辨别、表现很多菊花品种。因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在中国,习惯把九月叫作菊月,所以对菊花特别有感情。后来就放笔作写意花卉了。他的画,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个小县城里,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识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很可惜!他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他的胡琴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中国乐器我们家都有过。包括唢呐、海笛。他吹过的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见过的好的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细。我母亲的冥衣(中国人相信人死了,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还要生活,故用纸糊制了生活用物烧了,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统称冥器。)是他亲手糊的。他选购了各种砑花的色纸,糊了很多套,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剪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出羊皮、狐皮。他会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个蜈蚣——这是风筝难的一种,带着儿女到麦田里去放。蜈蚣在天上矫矢摆动,跟活的一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他放蜈蚣用的是胡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他养过鸟,养过蟋蟀。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胶水一片一片逗拢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面玲珑绣球,在里面养金铃子——一种金色的小昆虫,磨翅发声如金铃。我父亲真是一个聪明人。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忧郁的小萱萱 –
汪曾祺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常常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随口道来,却揭示出这些日常琐事中真正的美。本书选取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写故人往事为一部,还选了他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他谈语言、谈作文的文章。他对语言的独到见解,堪称文坛一绝。
雕刻的时光 –
喜欢,非常好的一本书。算是2018年最有收获的之一吧,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遇到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