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904382丛书名: 世界文学经典珍藏馆
1.一场关于人性的戏剧演绎,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2.日本近代文坛巨匠、一代文豪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之一。
3.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简洁自然,伏笔纵横交错、悬念迭见。通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死亡的震撼力,加以与社会、宗教、伦理和道德等问题穿插、结合,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使人感觉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4.名家之作,名家译注,中日对照,注释详尽,页码标识,方便阅读,名著典藏!
日汉对照软精装珍藏版//世界文学经典珍藏馆系列(2013年新版)
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为引人入胜的作品。
上 先生と私………1
中 両親と私………117
下 先生と遺書……175
上 先生与我………353
中 双亲与我………423
夏目漱石和他的作品
(译序)
林少华
除了对职业教师,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称呼别人,对文学家也是这样。但对夏
目漱石是个例外,习惯上称为“漱石先生”,大约同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称鲁迅为“鲁迅先生”相若。较之客气,这里边显然含有尊之为师的敬意。实际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同鲁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鲁迅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属于显学。不仅《鲁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译成了日文,《故乡》还被收入了日本中学“国语”(语文)教科书——不知道鲁迅先生的日本人估计占不到多数。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然个中原因多多,很难单纯比较)。人们或许知晓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但知道漱石的,除了大学中文、外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恐怕不会有多少人。
然而毫无疑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活跃的二十世纪初期(明治与大正之交),日本文坛可谓群星灿烂。就小说家来说就有森鸥外、岛崎藤村(亦是诗人)、田山花袋、正宗白鸟、永井荷风等人。但作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说得夸张些,恐怕唯漱石一人而已。难怪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大作家”,其头像赫然印在日本千元纸钞的正面,人们几乎无日不同这位大作家“打交道”。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一八六七年(庆应三年)生于江户(现东京)一小吏家庭,十四岁入二松学舍系统学习“汉籍”(中国古籍),浸润了东方美学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日后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写“汉诗”(汉语古诗)是其终生爱好和精神寄托。“漱石”之名,即出自《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之句。二十一岁就读于高等中学本科,二十三岁入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专业学习。其间因痛感东西方文学观的巨大差异而陷入极度的精神苦闷之中。一八九五年赴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为日后《哥儿》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翌年转赴熊本县任高等中学讲师。一八九九年赴英国留学三年,学习英国文学和教学法。回国后先后在东京高等中学和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我是猫》,并一举成名。一九〇七年进入朝日新闻社任小说专栏作家,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一直笔耕不辍,直至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因胃溃疡去世。是年仅四十九岁。
漱石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很长,从三十八岁发表《我是猫》到四十九岁去世,也就是十年多一点时间,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他步入文坛之时,自然主义文学已开始在日本流行,很快发展成为文坛主流。不过日本的自然主义不完全同于以法国作家左拉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缺乏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缺乏直面现实的凌厉气势,缺乏粗犷遒劲的如橼文笔,而大多囿于个人生活及其周边环境的狭小天地,乐此不疲地直接暴露其中阴暗丑恶的部位和不无龌龊的个人心理,开后来风靡文坛(直至今日)的“私小说”“心境小说”的先河。具有东西方高度文化素养的漱石从一开始便同自然主义文学背道而驰,而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责任感而又游刃有余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鸥外一并被称为既反自然主义又有别于“耽美派”和“白桦派”的“高踏派”“余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学真正的确立者和一代文学翘楚。随着漱石一九一六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绝笔,日本近代文学也就落下了帷幕。
以行文风格和主要思想倾向划线,作品可分为明快、“外向”型和沉郁、“内向”型两类。前者集中于创作初期,以《我是猫》(1905)、《哥儿》(1906)为代表,旁及《草枕》(1906)和《虞美人草》(1907)。在这类作品中,作者主要从理性和伦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提出质疑和批评。犀利的笔锋直触“文明”的种种弊端和人世的般般丑恶。语言如风行水上,流畅明快;幽默如万泉自涌,酣畅淋漓;妙语随机生发,警句触目皆是,颇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势。后者则分布于创作中期和后期,主要作品有《三四郎》《其后》《门》(前期三部曲)和《彼岸过迄》《行人》《心》(后期三部曲),以及绝笔之作《明暗》。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收回伸向社会的笔锋,转而指向人的内心,发掘近代人内心世界的不安、烦恼和苦闷,尤其注重剖析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无奈与孤独,竭力寻觅超越“自我”、自私而委身于“天”的自在和谐之境(“则天去私”),表现出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研究人类心理的人员一定要读一读这部小说。——夏目漱石
我向希望认清自己心灵的人们推荐这部已认清了人的心灵的作品。——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真是一个*像人的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即所谓“冰炭满怀抱”也。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并且认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丰子恺
墓地の区切り目に、大きな銀(い)杏(ちょう)が一本空を隠すように立っていた。その下へ来た時、先生(せんせい)は高い梢(こずえ)を見上げて、「もう少しすると、綺(き)麗(れい)ですよ。この木がすっかり黄(こう)葉(よう)して、ここいらの地面は金(きん)色(いろ)の落(おち)葉(は)で埋(うず)まるようになります」といった。先生は月に一度ずつは必ずこの木の下を通るのであった。
向うの方で凸(でこ)凹(ぼこ)の地面をならして新墓地を作っている男が、鍬(くわ)の手を休めて私たちを見ていた。私たちはそこから左へ切れてすぐ街道へ出た。
これからどこへ行くという目(あ)的(て)のない私は、ただ先生の歩く方へ歩いて行った。先生はいつもより口数を利(き)かなかった。それでも私はさほどの窮(きゅう)屈(くつ)を感じなかったので、ぶらぶらいっしょに歩いて行った。
「すぐお宅(たく)へお帰りですか」
「ええ別に寄る所もありませんから」
二人はまた黙って南の方へ坂を下りた。
「先生のお宅の墓地はあすこにあるんですか」と私がまた口を利(き)き出(だ)した。
「いいえ」
「どなたのお墓があるんですか。――ご親(しん)類(るい)のお墓ですか」
「いいえ」
先生はこれ以外に何も答えなかった。私もその話はそれぎりにして切り上げた。すると一町(ちょう)ほど歩(ほ)いた後(あと)で、先生が不意にそこへ戻って来た。
「あすこには私の友達の墓があるんです」
「お友達のお墓へ毎(まい)月(げつ)お参りをなさるんですか」
「そうです」
先生はその日これ以外を語らなかった。
墓地分界处,有一株遮天蔽日的大银杏树。来到树下,先生抬头看着高耸的树梢,说:“再过几天,可就好看了。满树金黄,周围地面都给金黄的落叶埋得严严实实。”先生每月都必从这树下走过一次。
对面一个平整凸凹地面做新墓地的男子,停下握锹的手看着我们。我们从那里往左拐,很快上了路。
往下我也不是一定想去哪里,只管随先生走去。先生比平时还沉默寡言。但我没觉得怎么别扭,一起慢慢悠悠走着。
“这就回家?”
“嗯,没什么地方要去。”
两人再度沉默,往南走下斜坡。
“先生家的墓地在那边吗?”我又开口了。
“不。”
“有谁的墓呢?亲戚的墓吗?”
“不。”
先生再不多答。我也就此打住。又走了一百多米,先生意外把话拉回:
“那里有我朋友的墓。”
“朋友的墓每个月都来看一次?”
“是的。”
这天先生只说到这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