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93212
真正解决婚恋、家庭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武志红老师为心理学家、作家,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而非半路出家的情感老师。青音不仅是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而且是在心理疗愈和节目主持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通过情感心理节目解决过上亿个真实的心理学案例。因此,《中国式的情与爱》强调心理学的运用,强调彻底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与陆琪等情感指导的图书截然不同。
面对纷纷扰扰的家庭关系、雾里看花的情与爱,本书以睿智、柔软的方式,从“做自己”的角度,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专业的心理学建议,帮助大家活出真自我,让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重新认清现象背后的事实,认清情与爱,收获“脚踏实地”的幸福。
《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你就是答案》《身体知道答案》《梦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中国式的家庭,是中国式情与爱的写照*****
妻子总是习惯把老公当孩子对待;孩子*,老公靠边站,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错乱;独生子女家庭危机四伏;婆媳关系,总是处于没完没了的战争状态;儿子却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或者,你的婚姻正在遭遇第三者;或许,你已经成为不肯离婚的“正宫”……
*****还未走入家庭的单身男女感叹*****
对的人,在那里;我这么优秀,为什么成为“必剩客”;“公主病”,天经地义,男人们为何说三道四;“我爱你”“对不起”,一个大男人怎么说出口;面子!面子!面子!唉……好累……
*****心理学家武志红,主播青音*****
从“做自己”的角度切入,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心理学的建议,陪伴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穿越现象的迷雾,把爱活出来,收获真幸福
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003
爱情是靠不住的 004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005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006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个爱的人 008
父亲是孩子的个敌人 009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010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011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013
究竟谁在为所欲为
“丧心病狂”晒娃党 015
“某某妈”,注意啦! 016
你是生育机器吗?嘴上说不,行动说是 018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如何防患?
家庭之内,宇宙的中心;家庭之外,难以适应 020
出生至六个月,尽量给孩子全然的满足 021
孩子一点点长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023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025
第二篇 解剖亲密关系
对的人,在哪里?
恋爱时因为互补在一起 029
结婚后因为互补而战争 030
关系是创造出来的 031
在情感里,我们一定要完全真实
包容,才能活出那个有攻击性的真实自我 034
“完美”,是另一种形式的攻击 035
包容,是有容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 036
包容,带来美妙的步调一致 038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039
第三者的真相
“经典款”第三者 042
插足是竞争、嫉妒、破坏,并非爱 044
把爱挂在嘴边,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046
不肯离婚的“正宫”
家破碎了,世界就会分崩离析 048
我要虚幻的面子,而非真实的人 050
我要报复你,坚决不离婚! 051
脚踏两条船的人
既要稳定,又要激情 054
透过爱情的镜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055
狡兔三窟,才有安全感 056
与其等你抛弃我,不如我先伤害你 058
在关系中解决问题,才是有意义的 059
第三篇 如今的中国女人
“公主病”病号的幸福密钥
中国流行“公主病” 065
女人就应该被照顾吗? 067
“公主病”的由来 068
辨识自己的行为指向,带着觉知去做“婴儿”和“妈妈” 070
为什么好女人都被剩下了?
女孩太优秀,就会被剩下? 072
妈妈说“你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 073
美满的婚姻需要先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075
其实“想嫁的都嫁了” 076
女性单身真的那么可怕吗?
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明显增多 078
受教育程度越高,活得越清醒 080
单身并不可怕,活好自己才重要 081
爱购物,为哪般
“火鸡好吃的滋味就是在你将吃未吃的时候” 083
女人的感性需要具体、丰富刺激的滋养 085
女人越会购物,家庭越美好 086
成为“不招人待见”的妻子需要几步?
把老公当成孩子,婚姻关系都很糟糕 088
不是关心,是控制 089
我永远都是对的 090
你永远都对不起我 090
只有爱会换来爱,怨只会换来怨 091
什么样的女人才是真的强大
为什么中国女人脾气大 094
女人的强势,源自缺乏真正的平等 096
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097
第四篇 如今的中国男人
解读中国式男人
不能有欲望的中国男人 101
另类男人—“小鲜肉” 103
男孩的教养方式 104
男人婚后对妻子没有“性趣”?
“白玫瑰”与“红玫瑰” 105
与妻子发生热烈的情感,是有罪的 107
关键点在于男人,和女人没有多大关系 108
小时候没有与妈妈建立清晰的“边界” 109
“性人格”是否健康,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10
“面子”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 112
我们愿意制造嫉妒,也愿意嫉妒别人 114
成长“里子”,才能从“面子”的黑暗势力中脱身 115
说句“我爱你”“对不起”就这么难?
“恨”不能说,“爱”也不能说 117
“不好意思”=不准备负责任 118
心口和喉咙之间,横亘着羞耻 119
真正的爱是努力去做,是分享内心丰富的滋养 120
“中国式好人”在婚姻中的危害
“好人”心里藏着破坏欲望 122
你的价值建立在你对他人的价值之上? 123
对自己很残酷,对自己的亲人更加残酷 124
“好”的程度越严重,“恨”的程度也越严重 126
“中国式好人”怎么破?
“好人”的判断标准:日子过得舒不舒服 128
打破“好人”魔咒的步:学会维权 130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二步:建立边界 131
打破“好人”魔咒的第三步:爱自己 132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妈宝男”的特征:始终与妈妈一体 133
“妈宝男”的“爱”,是对“恨”的防御 135
遇到“妈宝男”,你该怎么办 138
第五篇 不肯放手的父母
婆媳关系,两个女人的战争
妈妈只有一个,媳妇可以再找? 143
儿子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 144
共生与边界不清,使得处好婆媳关系难上加难 145
丈夫与婆婆的共生程度决定婆媳关系的好坏 148
婆媳关系的本质是三角关系
婆媳战争里隐秘的因素 150
直面难启齿的问题 152
如何理顺婆媳关系
现代婆婆的“悲惨” 154
丈夫:妈妈我很爱你,但请你尊重家庭的序位 155
爸爸,放过你的女儿
有女儿的家庭,男人更不愿离婚 158
有女儿的爸爸需要处理更多心理焦虑 159
父母对孩子健康的爱,应该指向分离 160
第六篇 成为你自己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和别人“不一样”就“不正常”? 165
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孝顺”? 167
不要在“爱孩子”的旗帜下害孩子 168
父母催婚,我们如何应对
催婚是一场持久战 170
应对方法之一:主动出击 171
应对方法之二:充分准备 173
应对方法之三:从小事开始 174
怎样才是“做自己”
“做自己”不是“想干吗就干吗” 177
好的关系就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178
人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被认可” 119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很难 180
如何“做自己”
在中国,“做自己”很危险 182
认清楚“真自我”和”假自我” 183
“做自己”是尊重生命力本身 185
活出真自我的两种方法 186
你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序1
一直以来让我纳闷的一件事情是,我这辈子就只有一次相亲。
那是报社的一位同事,将他妻子好的朋友介绍给我,我们彼此有好感,但我处在情绪非常低落的状态,后来没发展起来。
本来觉得这没什么,但逐渐发现,身边的朋友在适婚年龄时,多有一大把相亲的机会,或家人介绍,或好友介绍,或同事张罗。
后来想,也许是因为一个报应吧。还是在初中时,在老家村子里,就已经有三个媒人上来张罗相亲。我妈妈问我的意见,我都拒绝了,说以后都拒绝吧,因为我隐隐觉得,这不是我该有的婚姻的样子,我希望,我的婚姻,能有我看的小说中那种爱情的感觉。
虽只是农民子弟,但我把能找到的书全看了,初中时还开始自己花钱买小说什么的,所以对书中描绘的爱情很有期待,而对村里那种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再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简单循环,实在是有强烈的抵触。
看来是,既然你把相亲给拒绝得这么干脆,以后就再也不给你相亲机会了。
写文章时,我经常使用“中国式××”这样的说法,这让很多读者反感,有一些喜欢我文章的读者说,我能不能不用这样的词汇,不然他们实在是有抵触。
但没办法,太多时候,我觉得必须使用这种词汇,这样才能表达出我的感觉。
譬如相亲这件事,就带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当然,它不是中国独有的,像在印度,相亲也很普遍。但在欧美国家,相亲就是相当罕见的方式,他们主要是自己去追求。
为什么会这样?台湾学者孙隆基的说法是:他对于华人青年的观察是,他们难以主动发起恋爱的诉求,而在遭遇拒绝时,会有不可承受的挫败感,还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破坏性愤怒,所以被动的相亲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既然是被动的选择,那么被拒绝时,就不是“我”的选择被拒绝,而是介绍人的选择被拒绝了,这样“我”产生的羞耻感就会弱很多。
这份羞耻感,是可以要人命的。一位男士对我说,他大学宿舍一哥们儿,追求一个女孩几年未果,非常落魄。看着室友的那份痛苦表现,他发誓说,他不会让自己陷入这种局面中。
结果就是,直到28岁时,他还没有谈过一次恋爱,后来是通过相亲走向了婚姻。
类似的,我认识的一个非常美的大龄女孩说,在恋爱中,她绝不会主动,必须要对方给了足够的爱的证明,她才会向前迈一步。
其实,我也是这种人,构建爱情的能力一塌糊涂,但我的好处是,尽管伤痕累累,我总能充满勇气地去追逐,由此形成了很多体验与思考,还写了《为何爱会伤人》这样的关于中国式恋爱的书。
一次,写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的影评时,我心中冒出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然而在爱情中,我们为什么如此脆弱?
青音和我的这本书,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从恋爱、婚姻、家庭到养育,都可以看到这份脆弱。
这像是一个恶性循环:爱情不能坚韧,是因为我们的婚姻、家庭与养育非常有问题,导致孩子的心非常破碎,漏洞百出;破碎的心,又不能构建爱情,以至于婚姻与家庭,不能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于是先天不足,必然脆弱……
譬如我们一再谈到的中国式好人,学者崔卫平也讲过,他们在事业、社会等外在领域中,有各种好处,但在家庭内,特别是夫妻关系中,没办法贯注激情,也不能构建亲密。
对恋爱、爱情、婚姻、家庭到养育的各种中国式问题,我做过很多思考。不过作为“宅男”,我一直还缺乏和别人充分交流的意识,而我和青音的这本书,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是两个人交流碰撞而产生的,并且还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由此就有了不同的性别角度。
并且,也许我其他书还有晦涩之处,而青音和我的这本书,非常平实,非常朴素,太容易读懂。
读的时候,一如“中国式××”这样的词汇,也许会让你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而这是改变的开始。
愿我们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可以主动发起爱的欲求,也可以承受被拒绝导致的挫败,由此形成一份坚韧的生命力。
这样的人会体验到,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世界的信心。心中有美好坚韧感情的人,也终将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武志红
篇 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爱情的样子
[ 结婚,但未必经历爱情 ]
有一个已经是第三次婚姻的朋友跟我聊,她说:“你一直在跟大家分享‘爱是什么’。可是我周围的人,包括我在内,觉得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文化养成里,是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两回事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想起自己在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就会对身边认识的情侣的感情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大部分结局并不乐观,而且好像基本言中了。其中只有一对情侣,我觉得他们未来会过得很幸福。一个多月前我又跟那个朋友联系上了,我问,你们怎么样?他说,非常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
其实当时的预测没有别的理论工具,就是通过直觉,感觉他们之间爱的成分的多少,彼此默契程度如何。我当时觉得,除了这一对,别的情侣考虑情感之外的东西过多;也有几对似乎特别在意情感的情侣,又有些东西非常不协调。所以,我对大多数情侣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后来我做了心理咨询师,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写专栏,又收到数千封读者的来信,才明白中国人把爱情活出来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结婚,但是大家未必都经历过爱情。我听过这样的说法: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鬼,听过没见过。首先,我们的父辈是羞于谈爱情的,因此他们在参与孩子婚姻讨论时也不提爱情。孩子结婚时,爸爸妈妈不会问他:你们相爱吗?父母的关注点往往落在买学区房、落户口这些特别实际的问题上。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选择婚姻的时候,虽然也考虑爱情,但不会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将婚姻的持久稳固视为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将重点放在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
[ 爱情是靠不住的 ]
关于爱情,我听过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非常普遍,说,爱情的前提是两个独立的人,他们又想在一起,然后才会有爱情。
另外一种说法是美国的一个哲学家,准确地说是神话学家提出的,虽然现在爱情的观念深入全世界每个地方,但实际上在文化渊源里,爱情是只有在欧洲文化中才有的东西。除了欧洲,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里,其实都不怎么讲爱情。
在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七仙女、白素贞,追求爱情,但基本上都是悲剧结尾。白素贞被压在了雷峰塔下,七仙女跟董永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好像中国人普遍认为爱情是凄美的,追求爱情,就没有好下场。
这里面其实藏了一种特别深刻的痛楚,也就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的观点:如果整个民族都相信爱情是凄美的,其实是因为我们认为“爱情是不可能的”。所以老一辈人教导年轻人说,不要只考虑爱情,甚至不要考虑爱情,爱情是靠不住的。要选择让你感觉安全持久的东西,比如社会经济地位,或者是否门当户对。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这样教导,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藏着对爱的渴望,但是同时,身为中国人,我们又会存着很深的对爱的绝望。
所以,即使有了爱情,在表达上,我们也都心虚气短,觉得不可能实现。
[ 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 ]
跟爱情有关的文艺作品,欧洲国家的表现风格都是奔放的、热烈的,但是我们的表达常常是非常凄婉的。在国内的导演里,我觉得王家卫对中国爱情的表达到位。王家卫的电影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只有一条线那么细,那条线似有若无,却连绵不断。就好像跳舞,两个人碰到了,双目相投,却擦肩而过。这种表达非常符合中国特色,很渴望爱,但又不敢,在两个人就要表露,就要在一起的时候,擦肩而过。
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这么压抑,就像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扭曲、病态、不自然,甚至觉得热烈、奔放,大胆地去追求、享受爱情,享受性爱是有罪的。同样是激情,我想到梵•高的画。梵•高是一个病得很重的人,是严重的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但是他的向日葵非常奔放,他的星空非常奔放,他可以把生命的全部热情在笔下泼洒出来。但在中国文化里,主流文化讲究的都是含蓄的、暧昧的、没有勇气实现、只好一辈子心心念念
的情愫。如同鲁迅笔下那个“文人的梦想”:在下雪天,由两个侍儿扶着,吐半口血,去院子里看梅花。文人们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意味。王小波对这段的评论是,大可不必
搞得这么憋屈,我是一个壮小伙子,如果需要,上去打他一拳,他立马就可以吐出血来。
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是没有“儿童”这个物种的。有的只是“小大人”。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就是一个学会压抑的过程。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在并不适合自己身心发育的环境里成长,我们对爱的体验都是非常绝望的,生命里的热情、感性、奔放,就好像跟我们彻底没了关系,统统被压抑了。这种体验一再重复、加强,情感的需求被一再压抑,所以后来即使长大了,也不敢、不会把爱活出来,因为我们很害怕这种伤害:我很渴望你,但是你会让我体验到绝望。
[ 爱情是凄美虚无的,物质保障才是可靠的 ]
为什么中国人从文化到现实,对情感的态度会是这样呢?这里面包含着几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我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系统也没有达到让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准,所以大部分人,即使是一些已经不用担心温饱的人,也没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安全感,因此,在选择婚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物质条件的保障。
其次,我们对情感的态度,跟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混沌的、黏糊的文化,人和人之间界限极不清晰,而且彼此越位、侵蚀严重,大家都习以为常;这些人一旦成家,组成家庭,就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一旦成为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女孩,其人格在进入婚姻之前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状态。所以即使大家觉得家人之间很相爱,但其实完全是共生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是依赖的、是病态的;一旦这个孩子恋爱、成家,他遵循的也是和他的父母一样的轨迹,而不是享受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成熟的爱情。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民族的集体意识里,人们一提到爱情,反应就是凄美的,靠不住的,像肥皂泡一样,一吹就破的。
我们知道,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人才会有的东西,但是在中国的两性关系里,往往只有一个人能够绽放。这个人是核心,另外一个人要围着他转,满足、照顾、烘托他的情绪。读者朋友不妨想想自己周围朋友们的家庭结构,两口子之间是不是大多数是这个样子。这种关系时间长了一定会失衡,失衡就会出问题。一出问题,大家又会觉得,爱情是靠不住的,还是物质比较靠得住。
因此,中国人将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这种现象,是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与我们代代相传的家庭意识,都有深刻关联的。因此,在这些客观条件没有得到充分调整和改善之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比如批评有些人结婚就是为了钱,或者嘲笑年轻人为了爱情而结婚。其实这是两种,都是片面的。
不管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调整我们的家庭观念和养育观念,逐步培养人格独立、心智健全的人,都需要经过长久努力才能慢慢地发生改变。在此之前,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尽量清醒、审慎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次序,90% 的中国人都搞错了
[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个爱的人 ]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发现:中国很多家庭当中,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特别亲密,类似一种结盟。比如,妈妈如果生的是儿子,一定是妈妈和儿子的关系特别好;如果是个女儿,即使原本爸爸和女儿的关系很紧密,但随着女儿逐渐长大,妈妈开始在女儿面前诉苦,讲爸爸多么坏、多么糟糕,经过几年,或许是一夜之间,女儿就会从对爸爸好到对妈妈很忠诚,疏远爸爸,甚至和妈妈一样对爸爸充满了抱怨和恨意。
那位朋友和我探讨说:“这种关系,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我说:“那当然是一种灾难,带来的是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和亲子关系的扭曲。”其实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孩子,他生命中个爱的人都是妈妈。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接。怀胎十月,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想把孩子养好,就需要妈妈在孩子三岁之前,与孩子非常亲近,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甚至共生的关系,即“妈妈就是宝宝,宝宝就是妈妈”这样的关系。
[ 父亲是孩子的个敌人 ]
关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说法。他说:父亲是所有人的个敌人。
生命初是伊甸园,妈妈和婴儿共生在一起,初孩子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但是随着长大,孩子会突然发现:怎么有一个“父亲”在那儿? 他会觉得父亲对母婴这种共生关系来说,是入侵者,所以说父亲是敌人的原型。
因此,父亲其实很不容易。作为父亲,他需要做到:,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或者说保护者,得有力量;第二,力量之外,还得有充沛的爱,这样,他才能带着爱,入侵到母婴关系里;第三,他要感化孩子,让孩子对父亲的敌意逐渐变成对父亲的爱。
这些功课对男人来说,是挺难的,如果没有妻子的帮助那就更难。而我觉得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发展水平都不高,所以说,在受到挑战时,很多男性会感觉受挫。受挫以后,他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什么?是逃走。
目前的婚姻现状里,男性出轨常发生于两大节点:妻子怀孕期间、生下孩子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女性怀了孩子之后,就开始有一种由衷的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完全连接在一起,而且女性的这种需求要比男性更强烈。
从人性本身来说,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是一样的。但女性可以直接活在“我要连接,我要情感”的态度中,而男性则可能意识不到。女性如果不能在丈夫这儿得到满足(我们前面讲道:中国式婚姻中很缺爱情),那么在有了孩子以后,她会觉得她可以从孩子这里得到情感连接的满足。这样一来,她和孩子连得很紧,丈夫就会觉得:我被抛弃了,我不重要。
如果丈夫的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他感觉到被抛弃了,就会逃走。但如果丈夫的心理功能发展得比较好,他就能做一个包容的男人,会在妻子怀孕、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努力付出;当他有被抛弃感时,他就会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思考之后,他会去和妻子耐心沟通,从而想办法去化解,而不是指责、攻击,甚至逃走。
[ “妈宝男”也可以遗传 ]
一旦男人选择在挑战面前逃走,婚姻中的女人就会更加失望,她和孩子的连接就会变得更紧密,于是丈夫就“消失了”。这里我特别想提醒男性注意,一定要小心这种局面。有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我的粉丝(一些编剧和导演)就在探讨:公公去哪儿了?中国的影视剧当中,都是女人在争夺年轻的男人或者孩子。但是,六七十岁的男人去哪儿了呢?答案是“消失了”。影视剧当中的中国男人,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要么是和事佬,要么就是一个“隐形人”。很难看到一个很有个性的、很有主张的、很有力量的公公,在这个家庭当中起到权威作用的。而国外的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里,父亲是很有存在感的。爷爷会拍着孙子的头说:“去吧,我们都爱你!”或者说:“你很棒,加油!”在这里我们能感觉到男人的力量。尤其是父子间的互动或者爷孙之间的互动,非常感人。
所以我们说,一个家庭中,男人的消失,不光是女人的作用,男人也起了相应的作用。男人是女人的镜子,女人也是男人的镜子。如果女人这么容易和孩子建立同盟,排斥男人,这可能也意味着,这个男人确实水平不高。和中国女性相比,男性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这是我透过“剩男剩女”现象发现的。就“剩男剩女”相比较而言,“剩女”大多比“剩男”要出色。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好男人都结婚了,但是好女人都没嫁出去。
为什么有些男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如同龄的女性?我想这也和原生家庭有关,是因为他们的妈妈也没有进步。妈妈主导的“母子结盟”关系中,培养出了非常恋母的、依赖性很强的、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妈宝男”。
有些男人不承认自己是“妈宝男”,觉得自己早早就离开家,生活很独立,而且工作做得也不错。但是,当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家庭关系时,他如何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难,因为他的父亲—后来的“公公”—也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他甚至不知道一个合格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所以,这是代代遗传的。
[ 有效沟通,确保存在感 ]
如果丈夫在家庭当中已经发现妻子和孩子的关系特别紧密,自己像可有可无的人,他一定会很焦虑。于是,有的人会去找第三者,有的人会埋头于工作、忙于应酬,但这些都是消极的应对。那么,如何积极地应对呢?
积极的应对中,沟通,特别是关系里的沟通,很重要。丈夫可以对妻子说:“我注意到你怀孕、有了孩子之后,你们变得很紧密,而我却被排挤了,我感觉在家里很孤独。”丈夫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很有可能让妻子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导致妻子有怨言。但是无论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很重要。此外,比表达不满更重要的是,丈夫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对“被拒绝”太敏感,一感觉到被拒绝,就会有极大的愤怒和敌意。如果丈夫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就会直接往后退,以至于他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当然,传统文化里讲究“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中国的男性来讲,表达自己被抛弃了,表达自己孤独,这个很难。作为一个男人,他觉得跟妻子表达这些显得自己很软弱、没有男人样儿,真是做不到。而且男性一般比女性敏感度差,他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后退了,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这确实比较难。在此有一个简单的建议:如果自己捕捉不到关键,可以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找心理医生。全世界都是这一比例—七十对三十,即心理医生的来访者中,百分之七十是女性,百分之三十是男性。
沟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对方沟通,再一个是和自己沟通。男性对自己情绪的体察,确实是比女性要迟钝一些,而且大部分男性是向外看,向内看的比较少。特别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男性读者,不管你年龄多大,都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学习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多跟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向内走得越深,跟外界沟通、建立连接的时候,才会越顺畅。男人要培养跟自己沟通的能力,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女性要好好培养与对方沟通的能力。
而那些跟孩子结盟的妻子,她们需要做什么改变呢?
对妻子来讲,她首先要有“警惕自己与孩子结盟”的意识。对妻子来讲,和孩子结盟是很自然、很容易发生的事情。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历程,当妻子生孩子之后,她有一段时间会全身心地贯注在孩子身上,这对养育孩子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中国家庭中的妻子,需要多一份心,在跟孩子建立联盟的时候,看看丈夫是不是感觉到被疏远了。如果发现丈夫有这种感受,而且丈夫又不会、不能表达,就需要妻子主动跟丈夫沟通。这一点,对女性来讲也很不容易。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女性的责任更大一些,因为女性天然就有比男性更好的感受能力和情绪包容能力。而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事更多一些,因为女性与孩子形成连接是自然的过程,而男性则需要通过努力和爱才能实现。
[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
“妈宝男”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庭的核心关系出现了错位,变成了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健康的家庭里,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在中国家庭里特别容易看到这种现象:丈夫被排挤了,母亲和孩子构成了联盟,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孩,那么这个联盟会导致这个男孩长大后也一直是个“妈宝男”。要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男性女性都需要反思和成长。
一个家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夫妻首先由爱情开始,他们之间感情很深。在爱情中,刚开始,女人确实需要把男人当孩子似的引领,而同时,男人需要包容女性的情绪。这听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一样,是一种有进有退的、非常美妙的关系和节奏。当生了孩子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女性包容孩子的情绪,而男性要支撑这个家。男性曾经包容过女性的情绪,女性才能很好地包容和这个男性所生孩子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父亲带孩子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在前期,男性确实需要主动地去包容体谅女性的情绪。
我认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母亲,她在家庭关系构建中的做法是:当她发现丈夫和孩子闹了矛盾,就跟孩子说:“我的丈夫是我选的,你在我的家庭当中,在你长大成人之前的很多年里,你都要跟我一起来适应他,因为我接纳他,所以你也要接纳他。但是我不要求你接纳他一辈子,因为将来你会有你自己的家庭。但是希望我们这个家庭,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温暖和包容。”这个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跟妈妈是一伙的,所以我在家里要规矩一点儿,我在家里要尊敬我的爸爸,要爱护我的妈妈”。这个妈妈真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她在有意识地处理她和孩子的联盟关系,不要太过于紧密。
他们的孩子特别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情是孩子内心笃定的根基。不管生活、事业当中遇到多少挫折,孩子都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自己,不被父母牵绊,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和父母当年一样温暖。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永远是顺位。夫妻关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夫妻间的爱,就是家庭之树的根。男性和女性共同学习、成长,保持、增进夫妻间的爱,才是一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根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