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027046
1. 浮沉影视圈二十年,回归文学界。
王斌,作为张艺谋曾经的“御用编剧”,余华《活着》的发掘者,第五代电影的亲历者、参与者、目击者、思考者,但王斌一直坚守自己文学创作的初心,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活着•张艺谋》《六六年》《遇》等作品之后,推出他的初本随笔散文集——《我的孤独,与我无关》。
2.一部袒露自我的孤独之作
王斌说,我们缺少的是独立的思考,缺少光,也缺少孤独。静下心来,听王斌为我们讲述孤独,教会我们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与孤独为友。
本书是王斌的随笔散文集。记录了作者的日常情景、朋友交往、精神价值追索,以及作者作为小说家的创作小说的心路历程,有助于读者了解作家创作作品的过程以及学习写作的技法。作者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字工作者,行文非常成熟,而且保持了写作的真诚态度,在许多方面,不乏创见,能给读者的阅读提供艺术和精神的滋养。
第一部分 我的孤独生活
003 情人节
005 周末
007 茶与人
009 存在即选择
012 另一种远行
014 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
018 清晨的伪球迷
021 生命在于运动
023 哲学与饮食男女
028 这是一个最好的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032 只缘身在此山中
034 那一如清泉般的侗族之歌
037 清谈与务虚
第二部分 文字,我的救赎之路
043 理发师阿凡与我的小说《遇》
046 抵达之谜的遥想
048 路
049 卡佛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051 行者的思
052 论写作
055 那是一首悠长的诗
058 远山
060 那悬浮在高天之上的蔚蓝
062 陶醉与自信
065 天地浩荡
067 托付的责任:自由
074 无法回避的担当
076 寻访写作心境
077 阳光下的遐思
081 雨果的《九三年》
第三部分 我与我的电影圈
087 探班
094 她们都是“80后”
098 《色戒》:逻辑性的断裂
102 我的这群年轻的朋友
104 《黑球》与我的表演
107 《死神来了》:一部惊悚片的奥秘
108 宋丹丹之争
113 孤独的背影
115 记录的,都是生活态度
118 《情诫》:一个关于爱情的追问
122 任它“千古绝唱”,我自逍遥游
124 颓败的《欲望庄园》
第四部分 我的伪古典音乐发烧友身份
129 我为什么欣赏古典音乐
131 古典乐:我的痴迷
134 悲剧的咏叹
138 阿巴多:大师永恒
140 人性悲剧:《乡村骑士》与《丑角》
144 浮现的音符
147 雷电交加的夜晚与马勒的“千人合唱”
150 双峰并峙:贝多芬与肖斯塔科维奇
152 艺术,我在回望中寻找你真实的身影
156 肖斯塔科维奇:癫僧与愤青
158 与乐同在的清晨
161 爱乐者
第五部分 我想知道自己灵魂的样子
169 《史记》:季札的选择
171 高仓健,一位老人的操守
174 回家的路
176 人生是一个无解的谜
178 具象与抽象:何谓纯正的艺术
181 志同道合
183 路在何方?
185 难得一见的“愤怒”
188 诗意:一个消亡的存在
190 春天的礼物
192 天外有天
194 远行在别处
196 阅书札记
199 致敬:迈克•弗雷恩剧作的思想启示
201 最后的尊严
第六部分 我不能没有朋友
205 怀旧,一种存在意义的追寻
209 保田、吴亮和我
212 藏人雅特
219 礼平、谢刚与哲人老严
222 莫文蔚的生日派对
225 他来自德国
230 我的大朋友胡安
232 一名很“二”的丫头
236 又见当年
240 最后的午餐
敢于孤独的人是幸福的,正如王斌,远离喧嚣的电影圈之后的写作,让他的文字读来自然质朴,取材于市井却能植根于人心,叙事随意散淡、滋味绵长——李保田
王斌将他对世界的思考,汇集成一篇篇散文,向我们表述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享受孤独的人,一定是灵魂及精神高度自由的人。——孙淳
行者的思
冲了一杯咖啡,吃了一点甜点,燃起一支烟 ( 这就是我的午餐了),在袅袅的烟雾中,思想也陷入一团烟雾中 — 朦胧的,悠远的,怅然的,一种让我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情绪,就这样无法摆脱地缠住了我。
刚写就了一文,为什么我还是感到意犹未尽?文字是让我发现自己从而认识自己的最好的挚友,与其说我热爱文字,不如说我在不断地探究着自己究竟是何人?时代是模糊的、暧昧的、荒诞的。而我呢?我卷入了这个时代,挣扎着、抗拒着,通过我的文字嘶吼着。我想冲破什么?是为了释放我的孤独吗?或是我并不情愿随波逐流,在避世的窝居中逃避着什么 — 这个世界吗?
我只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而已。
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快得让我目瞪口呆,偶尔出门与人闲聊,竟会让我感到了疏离与厌恶般的绝望,这种感觉难以言说,是一种深刻的忧伤和失望。
我不想试图再向别人申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是一个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自我解救的人,一个尽可能地让自己从命运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人,一个寻求自我解放的人。
有时我会恶作剧般地虚构出另一个人,我让这人爆粗口,让他玩世不恭,让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让他成为另一个面目可憎的我,我把他命名为 — 杜马,为了这个有一天突然莫名地冒出来的名字,我居然动了为他写一部小说的念头,这就是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遇》。他本来是主角的,可写着写着主角却变成了另一个人:陆岛。我喜欢这个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裹挟着一股邪气和率真,一种别人可能不能理解的反抗与自由的意志。我没想到小说出版后会有那么多人告诉我喜欢他,甚至问:那以后呢?这个杜马,你会再为他写续集吗?我无从回答,但我记住了,并心存一份只有我知道的感动,因为理解。
其实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每个人其实是独自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的,没人可以拯救你,只能是自我救赎,文学的根本意义或许也在于此,通过写作的自我认知与发现,我们由此及彼地走向了新生,一种精神性的升华。
很少有人再这么来认识文学了,以致少有人在这条无人理解的崎岖之路上行走,这就意味着你必将是一名独行客,漫漫长夜的探索者。而那昭示着方向的指路明灯,其实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它,并向它义无反顾地走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宿命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