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6180
★ 赖建诚经济学科普第三弹,《经济史的趣味》姐妹篇
★ 好玩好看的的教派演义史,有理有据的宗教经济学
★ 教派竞争亦是精彩商业故事,揭秘宗教现象的经济本质
★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还是社会凝聚的黏着剂?
★ 宗教版《人类简史》:不理解宗教,无以了解人类
★ 两岸学者齐声推荐:复旦 韦森 | 上财 梁捷 | 东吴大学 陶宏麟 | 台大 王道一 | “中央大学” 单骥
★ 40幅绝美插图,纵览历代大师画作
★ 台湾“文化部”版权推广重点图书
关乎心灵的宗教行为,可否用世俗智慧经济学来分析?
宗教教派的发展和竞争,又遵循怎样的逻辑?
《教堂经济学》利用厂商竞争理论,将教派间的竞争行为与策略,化作精彩的商业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对宗教现象的分析,经济学有多么大的解释力;而任何教派的发展与兴衰,又如何与金钱和权力紧紧纠缠。
几个*的大宗教瓜分今天世界宗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与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高度相似,这并非偶然。三千年前犹太教的经营策略,跟现代快餐店的加盟模式如出一辙。降低入教门槛相当于降低了宗教产品的“价格”,是新兴教派的竞争利器,基督教同犹太教、新教同天主教的竞争都用到了此法。欧洲各地建造高耸入云的教堂,其实是教会掌控地方经济资源、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地位、教会的婚姻管制、十字军东征、教会贩卖赎罪券,其实质都是在利用市场势力赚取超额利润。而那些严格的教义规范,与壁垒分明的他我之别,则是维持垄断地位的“必要之恶”。
★ 楔子:宗教经济学概说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美国神职人员的人数与美国人上教堂的频次保持稳定增长。这显示随着社会进步,宗教活动也会日益繁荣。自20世纪70年代以降,宗教经济学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一流研究者的关注。本书从历史角度,探讨宗教市场的演变过程、竞争的模式、政府的管制,以及政教结合或对立。
★★ 第一篇 人类与宗教
★ 第1章 宗教是人类独有的吗?
所有动物(包括人类与蚁类),道德性都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演化的产物,非人类或灵长类所独有。但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软件”。在个体层面,宗教可以消解人的罪错感,给予心灵的平安;在群体层面,宗教可以促成社会凝聚和演化。宗教加上法律,跳跃性地增加了人类社会的生存能力,使人类成为地表最强的主宰者。
★第2章 为什么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如果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一个类似有生命、有演化历程的生物体,那么宗教能有效地帮助社会中的组成分子(个人),完成所需的集体行动。天择与人类演化是多层次的,有基因、个体、群体、社会四个从低到高的不同的层面。宗教是社会黏着剂,指引人类互助利他,是群体和社会演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第3章 为什么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越大?
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建立需要公共道德来支撑,而公共道德感背后是这个社会的宗教力量在发挥功能。所以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随之变大。宗教是一种超自然的监督系统,是社会的重要黏着剂。社会心理学专家阿拉·诺伦萨扬归纳出了“大神的八项原则”,说明一个具有社会黏着剂功能的宗教,需要满足的条件。
★★ 第二篇 宗教市场
★ 第4章 一个社会的宗教越多元,宗教参与就越活跃吗?
当一个社会开放许多宗教同时竞争,人心会更加向善,宗教整体参与会越活跃,这就是竞争兴旺说;而竞争衰退说认为,一个社会的宗教愈多元,宗教参与反而愈不活跃,因为多元环境会产生可信度危机。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和美国独立后,的确出现过竞争兴旺的局面。但如果以世界为整体样本,在历史长河中考察,那么偶占(双雄争霸)和寡占(三足鼎立)才是主流。
★ 第5章 教规越严厉的教派越容易成功吗?
与其全无戒律地开放信众参与,吸引一堆牛鬼蛇神,采用适当程度的严厉教规,更容易发展壮大。较严厉的教规可以排除观望与占便宜的外围份子,留下具有共同理念的成员。作风较保守、坚持传统规矩的教派,比自由开放的教会,更能持久不坠。目前信徒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中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都是教规严格的一神教。
★★ 第三篇 竞争策略
★ 第6章 犹太教的经营模式与现代加盟店有何相似之处?
犹太教从初期的多神信仰逐渐演变为独尊一神,这位至高的神后被称为“耶和华”。耶和华教派凭借类似现代加盟店的经营策略,在竞争激烈的中东地区迅速壮大:(1)具有排他性,对真正的竞争对手态度明确;(2)只能由教会许可的教士执行宗教服务;(3)信众缴税与各项宗教服务的收费标准化;(4)教规严格、禁忌明确;(5)以教义和福祸的要求来扩张,而不是用价格竞争。
★ 第7章 基督教如何在同犹太教的竞争中胜出?
基督教由耶稣创立,部分教义源自犹太教,但与犹太教存在竞争关系。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是公元50年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所写的《加拉太书》:公开宣称外邦人不必遵守摩西律法行割礼,只要“因信生义”,就可获得救赎。《加拉太书》降低了基督教的入教门槛,让严格要求行割礼的犹太教难以吸引信徒加入。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犹太教圣殿,对基督教则是意外的助力。
★ 第8章 基督教如何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面对政治压迫和教派竞争,基督教走了门户开放、降低门坎的平民路线,争取到了劳动阶级、中产阶级和广大妇女。信徒大量涌入,但是平均水准下降,这让知识分子反而不愿入教。为了清理异教徒,强化垄断,基督教寻求国家支持;而帝国统治者也有意简化宗教体系,方便国家管理。公元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在组织上继续广纳信众,但是教义解释权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 第9章 如何认识十字军东征的本质?
为了从穆斯林手里夺回圣地耶路撒冷,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在罗马教宗的准许下,对地中海东岸的异教徒国家发起了十字军东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东征有利于罗马教会地盘的扩展与宗教垄断地位的稳固。东征的另一个利益也很明显:扩张领土,制造商业机会,增加财富。当时西欧经济萧条,对外征战可以吸纳大量失业人口,刺激经济,转移国内矛盾,如二战时的德国。
★ 第10章 新教有哪些吸引人的卖点,天主教又如何还击?
天主教会在12~14世纪主导欧洲宗教市场。垄断地位让罗马天主教会变得贪婪和腐败,于是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催生了新教。新教采取了降低入教门坎、降减各项收费、鼓励信众创造财富以荣耀上帝、鼓励信众直接与神沟通等多种自由化策略,挑战罗马旧教的束缚。天主教的反击除了驳斥新教神学,更强化基本信念,更强调与新教的差异性,以区隔市场。换言之,天主教的反制策略属于扩充军备,深入防线,而非“降价抢市”。
★ 第11章 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拜基督新教所赐吗?
韦伯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基督新教的教义积极鼓励经济成就,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过,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托尼认为,真正引爆资本主义的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大量白银涌入。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也指出,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已经取代了地中海地区(尤其是意大利)的经济优势,那只不过是历史上常见的经济重心迁移。长期经济史的实证分析,也显示韦伯的观点有误。
★★ 第四篇 教会经营
★ 第12章 为什么天主教和基督教更强调地狱而不是天堂?
《圣经》中,“天堂”只出现了2次,而“地狱”则出现了超过10次,这是因为人天性对损失要比对收益更敏感,如果把“上天堂”和“下地狱”视作信徒信教得到的“期望收益”,地狱给人的预期痛苦要胜过天堂给人的预期享乐。所以越能在地狱观着墨的教义,越能抓住信众的焦虑和痛点。这是信徒愿意出高价购买的无本万利的“无形期货”。
★ 第13章 中世纪罗马教会如何实现垄断经营?
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是一个垄断性的跨国组织,教皇的地位与权力通常超越了各国国王。罗马教会的经营目标包括:提高其他宗教进入灵性市场的障碍,确保教会的垄断性;创造并维持信众对教会的刚需;确保教区内的经济利益。为此罗马教会采取了以下做法:(1)各地的教会必须服从罗马教廷的统一管理;(2)整个教会体系从上到下必须维护教义的纯粹性,避免异端邪说侵入;(3)教会提供属灵服务有整套的标准作业程序。
★ 第14章 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禁止高利贷?
中世纪教会禁止高利贷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操纵资金供给,获取超额利益。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把市场利率压低,当自己需要资金时就不必付出高代价;第二,这可以避免富人通过借贷钱滚钱,威胁教会权威;第三,教会可以提供低利贷款给特定对象,使对方形成对教会的依赖;第四,如果有人违反高利贷规定,可以要求对方缴纳大笔罚金以求豁免。
★ 第15章 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管制信徒的婚姻?
中世纪信徒的结婚和离婚,都要经过教会的批准。教会的婚姻禁令禁止七等亲之间通婚,远远超过了优生学要求的范围。信徒实在要结婚,也可以用钱来解决:如果要让三等亲的婚姻合法,要付费若干,四等亲又若干,以此类推。这对教会是一大笔收入。婚姻禁令还可以鼓励与外姓通婚,吸纳更多人进入教会的管辖,这既可帮教会赚到婚礼费用与新信众,还可以分散民间财富,削弱地方势力。
★ 第16章 加盟罗马教会给清贫苦修的熙笃会带来了什么变化?
罗马教会为了拓展势力,让戒律严格的天主教隐修会熙笃会加盟,双方形成了契约性的互利共生关系。加盟罗马教会这个大品牌,有助于熙笃会减少交易成本、扩张市场,但也给熙笃会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次性的加盟费、每年5%的所得抽成,还有总部访视团的吃喝用度。为了应付这些开支,熙笃会大量购入土地和雇用廉价劳工置办产业,于是清贫素食的苦修教会摇身变为累积财富的创业家。
★ 第17章 为什么欧洲要花几个世纪建造高耸如云的教堂?
天主教会掌控着欧洲各地的政治与经济资源。教会利用过剩产能,在欧洲各地用几世纪的时间建造了高耸入云的教堂,产生了一种“孔雀开屏效应”。这么做有三项好处:第一,巩固自己的地盘,强化自己对资源的掌控;第二,向潜在的竞争者与威胁者炫耀,阻挡他们进入;第三通过这种大型公共建设,繁荣地方经济,活络就业市场。
★★ 第五篇 创新与危机
★ 第18章 天主教的封圣制度只是为了表彰杰出人士吗?
宗教封圣不只是对圣人的追认,跟政治封圣一样也是统治手法。为了激励各地方教会,罗马教会有一个平衡内部竞争的方法,那就是让各地区敎会有争夺“冠军”的机会:提供地方的圣徒名单,通常冗长审核、严苛的标准、庞大的财务成本,角逐宗教界的圣杯;而梵蒂冈拥有唯一审核权。被封圣者都是已逝高人,所以这套制度是活人在运用死人,目的在取得各地的捐献、制造名声、累积政治势力和所在教区的实力。
★ 第19章 为什么可以花钱赎罪的炼狱说是成功的宗教产品?
天主教教义认为炼狱居于天堂与地狱之间,是人死后反省自身过错的地方,而人的过错可以通过自身的善行或者向教会付钱来偿赎。炼狱说是很有创意的新产品:其一可以吸引更多信徒;其二能让教会增加许多收入;其三,可以减少异教学说的威胁。教廷还把与世无争的托钵修士收编为赎罪券的销售团队。赎罪说是中世纪教会新开发的商品,而找托钵修士当销售员则是宗教服务的推广新模式。
★ 第20章 中世纪英国教会的贪腐是因为道德堕落吗?
近代国家的兴起,造成英国天主教的衰退。造成宗教式微的主要威胁是国家,王室才是宗教的天敌。君主信仰的变化,是造成英国教会兴起衰落的主因。英国天主教在面对王室迫害时,不得不缩衣节食累蓄财力、削减慈善支出,这不是因为教会贪腐与道德衰落,而是求生存压力下的理性作为。
★ 第21章 服务创新与性丑闻如何影响今日的教会?
今天美国的一些教会为社区办了幼儿园,这是因为他们不愿被竞争对手比下去,而这样的竞争压力是来自同一教派的教会(自己人),而不是其他宗教的教会。同一个教派内的信息,相互熟悉流通,容易引发模仿竞争比较。教会往往会压制自家的丑闻,甚至持续包庇教士的不当行为,这是因为教会与爱惜羽毛的企业一样,试图保护自家品牌。而当丑闻爆出之后,信徒多会流向跟涉事宗教差异更大、而不是更接近的教派。
2014年8月退休后,我想学习宗教经济学内的一个主题:历史上的宗教竞争行为与策略。主因是我在写《经济史的趣味》时,接触到这方面的文献,试写了两篇(即本书的第14、16章),之后发展成这本书。
这本书的分量,大约适合一学期的通识课程「宗教竞争史」。这是我多年教学的习惯性产物:在专业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做方向性的导读,整理出简明的纲要。这是我的第三本科普,前两本出版前试教过多次,这本是退休之后才写,完全没测试过。阅读时请随意挑选,没有硬性的顺序。本书的基本属性,是有文献根据的科普,以愉悦为首要要求,没兴趣的部分就请跳过。
为什么挑选「竞争策略」这个独特的角度?我觉得教派间也有竞争关系(各种资源与信众),和工商企业界的运作模式类似。各种派别的教会,在面对国家管制与同业竞争时,如何研发新体制、新学说、新策略来因应?经济学的厂商竞争理论相当完备,宗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基本原理是互通的。
从竞争策略的角度,还真的找到不少文献,有理论的也有实证分析。我从中挑选简单有趣的议题,写成这本科普和读书界交流。我没有任何创见,只是用野人献曝的心情,转述相关论文的要点,正如佛经常用的开头词「如是我闻」。这本初阶的科普,只是一碟开胃小菜,丰盛的主厨菜单,请看书末的「延伸阅读」。
科学愈发展,迷信就愈少,人类对宗教的依赖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让人更汲汲营营,哪有时间上教堂或参禅打坐?实情正好相反:只要看电视台的宗教频道数目就明白了。如果你能精确计算每年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经济规模,你大概愿意相信,这是台湾地区前十大产业之一。既然是重要产业,必然有它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我原本用对话体写作,共有20章和5个附录。对话体的好处,是对复杂的题材与背景,用「点」来呈现主要论点,每项问答都有具体内容。此外也较有现场感,偶尔插入几个小子题,还不至于太唐突。主要缺点是读者需要掌握,未在字里行间明说的事;有人会抱怨不习惯、思维不连贯、反而读得更累。
幸好请到苏鹏元来当合著者,他在出版界已有十年经验,更是神童级的人物:小二时心算十段、小四珠算七段。在我干涩的骨架上,他改变两个重要面向:(1)重整全书各章架构,改写为符合阅读习惯的解说体。(2)添加许多历史背景与事件说明,让内文更丰富流畅。
这本科普的主要观点与论证,是根据各章末列举的参考书目。本书的宗旨,是把产业竞争策略应用到历史议题上。我们没有特定立场,也没有现实的意图。很欢迎对产业竞争策略的探讨,但我们无意响应与信仰相关的争辩。
远滕周作的《沉默》(1966),写得那么平淡、那么深沉,导演筱田正浩的电影版1971年上映,在我心中留下长久的哀伤。经过二十多年的筹划,今年又有更引人注目的欧美版,其中不少场景是在台湾地区拍摄。亚洲和中国的宗教竞争,型态上与手法上与欧美迥异,但究其本质仍有相当的类通。希望我们这本科普能提醒,这个领域还有广袤的开展空间。
本书原本取名《争一炷香》,现依编辑建议改为《教堂经济学》。感谢瑞芳在编辑出版过程付出相当多的心力。
2017年4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