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080766
内容简介
《印典》分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评论镌制等八卷内容。《中华生活经典:印典》中所征用的图版来自或参考《中国玺印篆刻全集》、《故宫博物院藏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南越藏珍》、《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以及部分好友的私人畛藏。
目 录
卷一 原始制度上
原始
卷三 赉予流传
赉予
流传
…..
卷六 评论镌制
评论
镌制
卷七 器用
器用
卷八 诗文
诗文
前 言
朱象贤,生卒未详。字行先,号清溪,后世称“清溪先生”。清康熙、雍正年间长洲清溪(今江苏苏州)人。钮让《印典·序》称:“吾乡行先朱子,为宋儒乐圃先生之后。幼而好学,直溯渊源。为人也,端静而达,明哲而文。及长,从杨大瓢、沈归愚两先生游。凡两先生之所学,行先兼学之,故以才道见重于当世。于古无所不嗜,而更好金玉印章。”
乐圃先生指宋代朱长文。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号乐圃,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入。嘉祜四年(1059)进士,以病足不仕。作室“乐圃”于雍熙寺西,著书阅古,有山林之趣。郡守监司,谋政所急,莫不造请。士大夫过者,必奔走乐圃,以不见为耻。后天子贤之.起为本郡教授,又召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家藏书数万卷,又藏古琴、筑琴台。元符元年(1098)殁后,乡人立祠于郡庠,著名书家米芾(1051—1108)为其撰写《墓表》。著述丰硕,今存有《易经解》五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墨池编》二十卷、《续书断》二卷、《琴史》六卷,明清两代辑有《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十数卷。
杨大瓢指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夫,晚号大瓢山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入。其父坐事流放宁古塔,请代父戍,不许,与弟先后出塞省之。习其地理沿革、山川道理、风土人情,著《柳边纪略》五卷,为世所称。
……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点评》、《图注》两部分中,较多地引用了现当代科考的新发现和当代古玺印研究的新成果。前者来自历年的科考发掘报告,后者以得益于黄悖先生《中国古代印论史》和叶其峰先生《古玺通论》的成果尤多。编写中,如遇有转引文献的地方,编写者均对原文献进行过重新的核对、确认。
本书中所征用的图版来自或参考《中国玺印篆刻全集》、《故宫博物院藏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南越藏珍》、《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以及部分好友的私人珍藏。图版中的具体尺寸均按书中或友人所提供的具体数据标示。个别征用的封泥、印章因著录者无标识具体尺寸而编选者又无法确知者,只能付诸阙如。从书画作品中提取的个别印章,考虑可能失真,均在具体尺寸前冠以“约”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征用《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中“朵云轩供稿”部分的图版时,一些无法查核玺印确切藏处者,直接标示为“藏朵云轩”。在此,编选者对上述文献的作者、校注者和编写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写这样一本普及读本,编写者和出版社的初衷是一致的:即希望读者能通过它进一步了解古今印章的制度、源流、功能、评鉴及其作用,并引起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如果未能达到这一目的,甚或引起读者的疑惑,则完全归咎于编写者的粗疏。
乐圃先生指宋代朱长文。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号乐圃,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入。嘉祜四年(1059)进士,以病足不仕。作室“乐圃”于雍熙寺西,著书阅古,有山林之趣。郡守监司,谋政所急,莫不造请。士大夫过者,必奔走乐圃,以不见为耻。后天子贤之.起为本郡教授,又召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家藏书数万卷,又藏古琴、筑琴台。元符元年(1098)殁后,乡人立祠于郡庠,著名书家米芾(1051—1108)为其撰写《墓表》。著述丰硕,今存有《易经解》五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墨池编》二十卷、《续书断》二卷、《琴史》六卷,明清两代辑有《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十数卷。
杨大瓢指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夫,晚号大瓢山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入。其父坐事流放宁古塔,请代父戍,不许,与弟先后出塞省之。习其地理沿革、山川道理、风土人情,著《柳边纪略》五卷,为世所称。
……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点评》、《图注》两部分中,较多地引用了现当代科考的新发现和当代古玺印研究的新成果。前者来自历年的科考发掘报告,后者以得益于黄悖先生《中国古代印论史》和叶其峰先生《古玺通论》的成果尤多。编写中,如遇有转引文献的地方,编写者均对原文献进行过重新的核对、确认。
本书中所征用的图版来自或参考《中国玺印篆刻全集》、《故宫博物院藏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南越藏珍》、《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以及部分好友的私人珍藏。图版中的具体尺寸均按书中或友人所提供的具体数据标示。个别征用的封泥、印章因著录者无标识具体尺寸而编选者又无法确知者,只能付诸阙如。从书画作品中提取的个别印章,考虑可能失真,均在具体尺寸前冠以“约”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征用《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中“朵云轩供稿”部分的图版时,一些无法查核玺印确切藏处者,直接标示为“藏朵云轩”。在此,编选者对上述文献的作者、校注者和编写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写这样一本普及读本,编写者和出版社的初衷是一致的:即希望读者能通过它进一步了解古今印章的制度、源流、功能、评鉴及其作用,并引起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如果未能达到这一目的,甚或引起读者的疑惑,则完全归咎于编写者的粗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