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080674
内容简介
《文房四谱/中华生活经典》成书於北宋雍熙三年年九月,作者时为翰林学士。
《文房四谱/中华生活经典》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文房四谱/中华生活经典》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援引类书及唐五代以前旧籍,广搜博彩。其体例仿《艺文类聚》,分门隶事,后附诗文。古代专举一器一物辑成一谱自此开始。
《文房四谱/中华生活经典》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文房四谱/中华生活经典》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流传的故事以及诗词赋文。援引类书及唐五代以前旧籍,广搜博彩。其体例仿《艺文类聚》,分门隶事,后附诗文。古代专举一器一物辑成一谱自此开始。
目 录
前言
序
序
笔谱
一 之叙事
二 之造
三 之笔势
四 之杂说
砚谱
一 之叙事
二 之造
三 之杂说
纸谱
一 之叙事
二 之造
三 之杂说
墨谱
一 之叙事
二 之造
三 之杂说
附录
后序
黄廷鉴跋
前 言
书写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铭记历史所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书写工具的纸墨笔砚也由此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四者的历史由来已久,考古发现证明.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制作并使用了原始的笔、墨、砚;至于纸张,更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两汉就已被运用于书写和记录。而且在古代中国这一“文”的传统占据绝对性优势的文明中,纸墨笔砚不仅是实用性的工具,更是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清赏之物。古人常说“笔墨精良,人生一乐”,这话虽近玩物,但不丧志。在我想来,文房器具之于诗文义理,应是扶轮大雅,相得益彰的。
无论工具性的需要,还是精神性的欣赏,都要求纸墨笔砚日趋精良,在这一需求下,寻波讨源、记载轶事、品评赏鉴的谱录类作品也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著作大量产生于宋代)。其中有些单述其一,如唐积《歙州砚谱》、米芾《砚史》、佚名《砚谱》、佚名《歙砚说》、高似孙《砚笺》、晁说之《墨经》等等;也有综述四者的总录,如苏易简《文房四谱》、郑清之《文房四友除授集》等,其中又以苏易简《文房四谱》为最早。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入。其父苏协曾中后蜀进士,入宋后曾历任州县官。苏易简出身于这样一个文官家庭,自幼“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苏易简中进士,时年二十二岁。此次考试,太宗亲自临轩,苏易简文思如泉,三千余言立笔而就,太宗阅卷极为欣赏,钦定苏易简为状元。太平兴国八年(983),苏易简以右拾遗知制诰。雍熙二年(985),知贡举。翌年,任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后累迁至参知政事,后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陈州,至道二年(996)卒,享年三十九。
苏易简以状元入仕,长于文辞,《宋史》说他“雅善笔札,尤善谈笑,旁通释典”,颇得太宗赏识。他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曾有托庇亲朋的嫌疑,太宗也末深究。苏易简生性嗜酒,太宗曾“戒约深切,且草书《劝酒》二章以赐,令对其母读之”,对他爱护有加。此后苏易简入值时不再饮酒,但私下仍畅饮,长期酗酒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导致他未及中寿而卒。对此,太宗颇感惋惜,对群臣说:“易简果以酒死,可惜也。”
除《文房四谱》外,苏易简还著有《续翰林志》二卷(为续唐李肇《翰林志》而作)、《文集》二十卷,以上两书并见载于《宋史》,但现已不传。此外,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类书类还著录有《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四库全书总目》亦著录此书,入存目,称“编取《文选》中藻丽之语,分类纂辑”,不过这书荒陋得很,只是将“其中语出经史,偶为汉以来词赋采用者,即以采用之篇,注为出典”,以至于四库馆臣疑心它是宋初入托名苏易简的科场用书。总之,以上各书现已湮没无闻,唯有《文房四谱》传世,且以第一部系统论述纸墨笔砚源流、制作、轶事的谱录类著作而闻名。
之所以说《文房四谱》系统,首先在于它将纸墨笔砚作为整体统加论述,具体安排是卷一、卷二为笔谱,卷三为砚谱,卷四为纸谱,卷五为墨谱。虽不能说“文房四宝”这一名词由此书而生,但它确有《文房四宝谱》的别称。《四库全书总目》据《歙砚说》洪迈跋“既揭苏氏《文房四谱》于四宝堂”一语,认为“由是而俗呼四宝,因添入书名”。其实由“四宝堂”这一室名斋号,可知宋人已将纸墨笔砚视为整体,而统称为“文房四宝”了。
其次,此书的一大特点是编排有序而统一。四谱基本都分为“叙事”、“造”、“杂说”、“辞赋”四部分《(笔谱》多出“笔势”一节)。“叙事”重在考述源流,先考察训诂,然后罗列历代相关记载。“造”偏重工艺制作,时有大段细致的工艺流程记述。“杂说”则重趣味性,多为历代名人与文房四宝的奇闻异事。“辞赋”则罗列历代歌咏纸墨笔砚的诗赋。以上读者均可于正文中□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对于此书先罗列事迹、再附以诗文的体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参考自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但在谱录类著作中则可谓开创先声,且有垂范后世的效果:“询书兼罗众目,其专奉一器一物,辑成一谱,而用欧阳氏之例者,则始自易简。后来《砚笺》、《蟹录》,皆沿用成规,则谓自易简轫法可也。”苏易简撰写《文房四谱》时是否刻意“用欧阳氏之例”,现已无从考出。但《四库全书总目》的这番话,却向我们提示了谱录类著作与类书的关联性、近似性。谱录类著作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寻检诸书,摘录条目,编排成文,不能不说与类书以物隶事的编纂方式相当近似。
《文房四谱》自不例外,苏易简在后序中自述其编撰方式为“检寻前志,并耳目所及、交知所载者,集成此谱”,而且如点评所指出的那样,本书的不少条目转引自《初学记》、《艺文类聚》。不过与后世谱录徒事抄撮、转相稗贩不同,苏易简生活的北宋初年,旧籍保存较多,而且在写作时有“阅书秘府”的便利.因此《文房四谱》保存了很多他书不经见的材料。苏易简之所以能“阅书秘府”,则与他参与《文苑英华》的编纂有关。《文苑英华》是“宋初四大书”之一,太平兴国七年(982),太宗诏令李防、徐铉等十七人编纂.后因多人转任他职,而增补入苏易简、范皋等人,全书于雍熙四年(987)编成。而《文房四谱》苏氏后序署日期为“雍熙纪号之三载九月日”,《四谱》的写定应该就在此时;换言之,《文房四谱》写作于苏易简参修《文苑英华》期问,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是《文苑英华》编修过程中的副产品之一。此外,四大书中的另两部——《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也于太平兴国年间相继成书。所以,以上三大书编纂时参考的大量书籍,苏易简都有条件披览寻检,《文房四谱》抄录的材料自然也就会有未经三大书采掇而后世散佚者。因此,此书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后世辑佚学者留意搜讨,时有获见,如鲁迅辑晋裴启《语林》(见鲁迅《古小说钩沉》),就采入卷一《笔谱》“晋蔡洪赴洛中”条;又如吕友仁《(陈留耆旧传>辑补》,采卷五《墨谱》“王邯刚猛”条,而此条不见于他书。
无论工具性的需要,还是精神性的欣赏,都要求纸墨笔砚日趋精良,在这一需求下,寻波讨源、记载轶事、品评赏鉴的谱录类作品也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著作大量产生于宋代)。其中有些单述其一,如唐积《歙州砚谱》、米芾《砚史》、佚名《砚谱》、佚名《歙砚说》、高似孙《砚笺》、晁说之《墨经》等等;也有综述四者的总录,如苏易简《文房四谱》、郑清之《文房四友除授集》等,其中又以苏易简《文房四谱》为最早。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入。其父苏协曾中后蜀进士,入宋后曾历任州县官。苏易简出身于这样一个文官家庭,自幼“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苏易简中进士,时年二十二岁。此次考试,太宗亲自临轩,苏易简文思如泉,三千余言立笔而就,太宗阅卷极为欣赏,钦定苏易简为状元。太平兴国八年(983),苏易简以右拾遗知制诰。雍熙二年(985),知贡举。翌年,任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后累迁至参知政事,后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陈州,至道二年(996)卒,享年三十九。
苏易简以状元入仕,长于文辞,《宋史》说他“雅善笔札,尤善谈笑,旁通释典”,颇得太宗赏识。他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曾有托庇亲朋的嫌疑,太宗也末深究。苏易简生性嗜酒,太宗曾“戒约深切,且草书《劝酒》二章以赐,令对其母读之”,对他爱护有加。此后苏易简入值时不再饮酒,但私下仍畅饮,长期酗酒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导致他未及中寿而卒。对此,太宗颇感惋惜,对群臣说:“易简果以酒死,可惜也。”
除《文房四谱》外,苏易简还著有《续翰林志》二卷(为续唐李肇《翰林志》而作)、《文集》二十卷,以上两书并见载于《宋史》,但现已不传。此外,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类书类还著录有《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四库全书总目》亦著录此书,入存目,称“编取《文选》中藻丽之语,分类纂辑”,不过这书荒陋得很,只是将“其中语出经史,偶为汉以来词赋采用者,即以采用之篇,注为出典”,以至于四库馆臣疑心它是宋初入托名苏易简的科场用书。总之,以上各书现已湮没无闻,唯有《文房四谱》传世,且以第一部系统论述纸墨笔砚源流、制作、轶事的谱录类著作而闻名。
之所以说《文房四谱》系统,首先在于它将纸墨笔砚作为整体统加论述,具体安排是卷一、卷二为笔谱,卷三为砚谱,卷四为纸谱,卷五为墨谱。虽不能说“文房四宝”这一名词由此书而生,但它确有《文房四宝谱》的别称。《四库全书总目》据《歙砚说》洪迈跋“既揭苏氏《文房四谱》于四宝堂”一语,认为“由是而俗呼四宝,因添入书名”。其实由“四宝堂”这一室名斋号,可知宋人已将纸墨笔砚视为整体,而统称为“文房四宝”了。
其次,此书的一大特点是编排有序而统一。四谱基本都分为“叙事”、“造”、“杂说”、“辞赋”四部分《(笔谱》多出“笔势”一节)。“叙事”重在考述源流,先考察训诂,然后罗列历代相关记载。“造”偏重工艺制作,时有大段细致的工艺流程记述。“杂说”则重趣味性,多为历代名人与文房四宝的奇闻异事。“辞赋”则罗列历代歌咏纸墨笔砚的诗赋。以上读者均可于正文中□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对于此书先罗列事迹、再附以诗文的体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参考自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但在谱录类著作中则可谓开创先声,且有垂范后世的效果:“询书兼罗众目,其专奉一器一物,辑成一谱,而用欧阳氏之例者,则始自易简。后来《砚笺》、《蟹录》,皆沿用成规,则谓自易简轫法可也。”苏易简撰写《文房四谱》时是否刻意“用欧阳氏之例”,现已无从考出。但《四库全书总目》的这番话,却向我们提示了谱录类著作与类书的关联性、近似性。谱录类著作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寻检诸书,摘录条目,编排成文,不能不说与类书以物隶事的编纂方式相当近似。
《文房四谱》自不例外,苏易简在后序中自述其编撰方式为“检寻前志,并耳目所及、交知所载者,集成此谱”,而且如点评所指出的那样,本书的不少条目转引自《初学记》、《艺文类聚》。不过与后世谱录徒事抄撮、转相稗贩不同,苏易简生活的北宋初年,旧籍保存较多,而且在写作时有“阅书秘府”的便利.因此《文房四谱》保存了很多他书不经见的材料。苏易简之所以能“阅书秘府”,则与他参与《文苑英华》的编纂有关。《文苑英华》是“宋初四大书”之一,太平兴国七年(982),太宗诏令李防、徐铉等十七人编纂.后因多人转任他职,而增补入苏易简、范皋等人,全书于雍熙四年(987)编成。而《文房四谱》苏氏后序署日期为“雍熙纪号之三载九月日”,《四谱》的写定应该就在此时;换言之,《文房四谱》写作于苏易简参修《文苑英华》期问,从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是《文苑英华》编修过程中的副产品之一。此外,四大书中的另两部——《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也于太平兴国年间相继成书。所以,以上三大书编纂时参考的大量书籍,苏易简都有条件披览寻检,《文房四谱》抄录的材料自然也就会有未经三大书采掇而后世散佚者。因此,此书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后世辑佚学者留意搜讨,时有获见,如鲁迅辑晋裴启《语林》(见鲁迅《古小说钩沉》),就采入卷一《笔谱》“晋蔡洪赴洛中”条;又如吕友仁《(陈留耆旧传>辑补》,采卷五《墨谱》“王邯刚猛”条,而此条不见于他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