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35853
依作者言这是一部出入文史的人物札记;而在讲述风格上,这是一部既普及立体知识,又反映历史深刻的轻松作品。从史学家的眼光看人物,轻松打消人们*初的印象,生动叙事中讲解人物的情怀与有趣,他们同常人一样复杂却不同的深厚情感、他们的才华和胆识对历史的巨大贡献。《六朝人物》是一部用人物串联的六朝史,从几个瞬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的高张,对当世、读者,有一种洗礼和涤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孙 权 / 9
1 初领江东 / 11
2 以保守为智 / 19
3 建业开“六代豪华”之都 / 23
吴井埋简有司 / 29
1 孙吴气息 / 31
2 文献主司者的道德闪光 / 32
维摩诘与竺佛图澄、傅大士 / 37
1 玉人顾影 / 39
2 辩才称病 / 44
3 汉化的洋菩萨 / 51
4 一个洋菩萨 / 54
5 一个中国菩萨——傅弘 / 57
左思与左棻 / 61
1 落魄洛阳道 / 63
2 京师岁月 / 65
3 红浥鲛绡 / 68
三类名士 / 73
1 三类名士 / 75
2 服药行散 / 76
3 何、王其人 / 77
4 追求生命的长度 / 80
5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 85
竹林七贤 / 87
1 七贤众生相 / 89
2 生命的长度和密度 / 93
3 远祸全身 / 97
4 酩酊中的超越 / 105
5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 106
6 嵇康冤狱 / 107
中朝名士 / 123
1 “山寨版”名士 / 125
2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 129
3 垮掉的一代 / 130
王 导 / 133
1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 135
2 所谓“江南文化士族” / 140
3 镇之以静的“愦愦之政” / 152
石崇与王羲之 / 159
1 残害女性者因一位女性而得名 / 161
2 清流书圣 / 166
3 云泥之判 / 173
谢 安 / 189
1 东山携妓 / 191
2 淝水之战 / 197
3 用巧伪与忍耐赢得政治斗争 / 206
苻 坚 / 211
1 英武的氐族少年 / 213
2 北方伟大的统治者 / 216
3 悲情英雄 / 219
4 败因种种 / 223
祖逖、桓温与刘裕 / 229
1 “北伐”一词实出现在东晋 / 231
2 悲壮的中流击楫 / 233
3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 238
4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244
陶渊明 / 249
1 人品与文品 / 251
2 傲骨、劳力及耕读 / 253
3 桃源之恋 / 262
顾恺之与张僧繇 / 267
1 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 269
2 痴癖 / 271
3 蓬门今始为君开 / 273
4 隔代的嘉惠 / 275
5 千古的冷落 / 277
刘义庆 / 283
1 传世奇书 / 285
2 王爷本色是文人 / 286
3 小说乎,史书乎 / 288
刘 勰 / 291
1 夜梦孔子 / 293
2 古佛青灯 / 296
3 扪虱雕龙 / 298
陈霸先 / 307
1 从陈寅恪的精义妙语谈起 / 309
2 一代枭雄 / 310
3 南方土著掌权 / 313
4 骨肉相残与性乱 / 317
附 录 / 325
六朝年表 / 327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偏好”与“积习”,应该算是人之常情吧。拿我来说,于诗,则嗜读杜少陵;于词,则深爱姜白石;于古人,则激赏六朝人物。东邻诗僧大沼枕山曾赞叹道:“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我却不太欣赏晚唐诗歌。这是“偏好”。至于“积习”,则喜欢围绕古代人物,写些出入文史的札记。
我曾给自己的书斋撰联云:“镇日观书,历万里关河,千秋人物;片时倚枕,对一帘残月,四壁虫声。”由于自己研治文史,每日与“千秋人物”神游,觉得有些人可恨,可恨到扼腕愤慨;有些人可爱,甚至想追攀交游。后来读《幽梦影》,张潮说:“我不知我之前生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玠否?当义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否?”我读之深以为然,因为自己在阅读中确实经常产生千秋渴慕。而且,我以为,乡先贤郭嵩焘讲得好:“世需才,才亦需世。”人物与时代之间,存在着谜一样的关系。大致来说,战国时人一般狡黠,汉朝时人一般质朴,宋明时人在理学的支配下一般活得很疲累,六朝时人则一般生性“乐旷”。
所谓“六朝”,指的是3世纪初到6世纪末,绵延于江南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小朝廷,它们都以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本书所论之六朝正是这一时间段,而不限于习惯上所谓的“江南”地域。这三百余年是一个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战乱频仍,分裂割据,四野荒芜,死亡枕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西汉以来,经过汉武帝、董仲舒等人惨淡经营构筑起来的儒学大厦,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哲学重新解放,文学逐渐独立,思想非常活跃,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着继先秦以来的第二次大的转折。
我以为,这个时期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变化(或转折)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以人性为中心的共同主题,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以往,个人的命运不过是被编织在“君臣父子”儒教纲常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从生到死,走的都是别人为你设计安排的道路,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验证了某种礼教信条的时候才能体现。而六朝时人在这样山崩海啸的巨变中,以其特有的才情风貌,悉心探求,大胆摸索:什么是人的生活?真正的人应该具有何种品格和资质?他们在寻找着自己,呼唤着自己,在中国人性解放史上,翻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六朝文化的精髓就是人性高张。尽管这种人性高张,多数以奇好怪癖的形式出现,但构成了魏晋六朝三四百年奇异的社会生活风景线。这是六朝人物强烈魅力之所在。
魏晋六朝政治异常黑暗,环境异常险恶。六朝士人一方面因生的留恋而引发了对情的极度重视;另一方面,又因生的短暂,而视生命为虚妄,对生命进行自戕,走向了放荡纵欲的极端。托名战国列子实则晋人所著《列子·杨朱》就认为人无论穷达富贵,都面临共同的死亡命运,最终黄土一抔,同归腐臭,因而主张“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提倡纵情享乐的自然主义的生命观,为士人的放浪形骸提供了哲学基础。于是纵欲之风大盛,并在元康年间臻于极致。其间,“饮食男女”这一项“人之大欲”更是发展到可惊可怖的地步。《晋书·胡贵嫔传》记载,晋武帝后宫差不多有一万姬妾,同时得宠的很多,武帝不知跟谁睡觉好,常常坐上羊车,任它走去,走到哪个姬人住的房间停住,就在那里安歇。宫人们于是在门上插上竹叶,房前地上洒上盐水,来招诱拉车的羊。这是男性玩弄女性,刘宋的山阴公主女性玩弄男性也毫不逊色。《宋书·前废帝纪》云:
山阴公主淫态过恣,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惟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肉欲的追求溢于言表,真不知人间羞耻二字。所谓“面首”就是男妾,发明此职并首创此词者就是这位山阴公主。皇家帝室如此,世家大族贵游子弟因而也竞相效仿,愈演愈烈。据《宋书·五行志》记载,晋惠帝元康年间,贵游子弟常常披散头发、赤身裸体聚在一块饮酒,相对与婢妾性交,发展到群交。有谁反对,还会招来他们的辱骂和讥讽。《抱朴子·疾谬篇》也记述了当时贵游子弟放荡不检的行为,他们结党合群,携手出游,有时不向主人通报就闯入堂室,觑看人家女眷,肆无忌惮地说长道短,评论美丑。有时女眷们藏避不及,被他们发现了,还牵扯出来围观。《世说新语·任诞》注引邓粲《晋纪》记载,有一次王导、周等一班朝士到尚书纪瞻家观赏歌舞,纪瞻有个爱妾会唱歌,周想奸淫这个女子,就在大庭广众中“露其丑秽”,还没有一点羞愧之色。后来有人告到皇帝那里,皇帝竟下诏原谅了周。在大庭广众中想与人家的爱妾私通,真可谓色胆包天。“露其丑秽”应该还有具体内容,想是淫秽太甚,属于《金瓶梅》一类性描写的滥觞,不便形诸笔墨了。据载,周“少有重名,神采秀彻”,时称能“清我邦族”,是个较知礼的名士。名士尚且如此,则世风可想而知了。这个时期,男宠现象亦称鼎盛,《宋书·五行志》说:“自咸宁、太康以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有此“爱好”者有陈文帝、石崇、桓玄、谢惠连等名人,只要检阅一下这个时期的史籍,只要留意一下这个时期大量的“娈童”诗,即可获知大概。总之,魏晋六朝时代狎昵“娈童”,已由前代的仅为君主贵族特殊阶层所玩好,演变成了全社会一般民众的普遍嗜好,浩荡南风,扫过社会各层面三教九流各式人等的婚床。
这时候,伟大民族的文化沉积发挥作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高张,特别是一些癖好也可视为这种淫靡世风的反弹。这些杰出的六朝士人标榜“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们放纵情感,醉心艺术,肆意山林,陶冶情性,对生活真谛及艺术境界的追求,便以“癖”的形式呈现,蔚然成为与淫靡、丑恶有本质不同的魏晋风度。这正如在严重感染的病体中,注入了大剂量的抗菌素一样,有效地抑制住了病菌的蔓延,使得乱世中产生的衰弊陵夷及对“饮食男女”野兽般的追求,于无声无息之中得到了抑制。六朝士人的癖好,不论是山水、艺术、饮酒、服药、穿着、风貌,都洋溢着盎然的生气,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目的,都有一种哲学体验和美学探求的意义,使人之为人,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高度。
我以为,六朝士人“癖”的背后,还包含有对事功、对艺术一往情深的追求。魏晋六朝当然是乱世,唯其是乱世,黎元扰扰,才需要有一批以整顿乾坤、保护华夏传统为己任,奋不顾身的杰出人物。魏晋六朝当然是一个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造成这种繁荣局面,需要有一批热爱生活、醉心艺术、执着追求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需要专注一物、心无旁骛、如痴如醉,醉心要醉成癖好,方有可能进入审美的境界。《世说新语》等典籍中就记载了许多六朝士人热爱生活、醉心艺术、奇好怪癖的故事。如本书所叙竹林七贤的嗜饮,嵇康的爱好锻铁,王导的醉心清谈,祖逖的中流击楫,王羲之的喜爱白鹅,陶渊明的以黄菊为邻、以农事为乐,刘勰的甘于古佛青灯,顾恺之的痴人痴事,都可作如是观,都说明了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于事业追求。有这样的事业追求的人,怎么能不会如痴如呆地遗落世事呢?
总之,两汉以来,儒家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给社会带来秩序,而魏晋六朝由于玄学的“灵光”普照,则焕发了人性中潜藏着的智慧和追求,撕裂着儒家灰色秩序的罗网。无疑,这是极具学术诱惑力的课题。我以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叫士人)是奇特的群体,他们沉浮于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和世局的治乱,具不赘述,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陈寅恪曾浓缩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此看来,又何独六朝为然呢?只是六朝时表现得格外激荡奔跃、声色纷呈罢了。这是足以让人为之动容的。这本书是写给喜欢历史文化而又无暇钻研故纸堆的读者看的。着墨之处,正在于人。
余生也苦,余学也艰,我是一个遗腹子。记得童时外祖父对我说:“人字易写人难做。你没有父亲,要靠自己发愤,以后不管命中注定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做一个读书人。”我对于崎磊落的六朝人物是颇感兴趣的。在武汉大学读硕士时,又随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攻读魏晋旧籍。以后笃守师训,无论是做研究,抑或教学,抑或是在域外讲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魏晋六朝的范围。四十年来,陆续出版过《六朝烟水》《六朝如梦鸟空啼》《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六朝十大诗人集》《六朝旧事随流水》等关于六朝的书籍。此书是应高高国际之约整理结集的。其总裁高欣先生是京师文化圈中的青年才俊,我的学术挚友,也是我近十本专著的出版人。此次高欣先生旅食京华,树帜文坛,即有是书之约,故有是书之作。此书所论刘义庆、傅大士等都是过去从未发表的新论,其他篇什虽然从前曾辑集成书,但此次又有较多修改、补充,读者只要将本书与前述已出书对照,就可了解。本书篇目大致按所写人、事年代排列;有些人物虽生不同时,但围绕某一焦点,可以合而叙之,读者可细察之。书末附六朝年表,主要系有书中所论人物之行止,以俾读者知人论世。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公案:“林中树倒,有声无声?”森林人迹罕至,有一棵树倒在地上,请问:“有声无声?”当然,凭日常经验,大树倒下,必有轰然巨响,然而你又不在现场,何以得知树倒有声呢?安知它不是刚好碰到别的树木,慢慢地悄无声息地倒下呢?对于“谁也说不清”的六朝,我企图捃摭文史,涉猎艺苑,反映六朝社会的人文风貌,勾勒出一代士人的痛苦、欢乐、追求和他们心灵的轨迹。这是作者的追求。六代豪华虽然远去,“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然而在六朝驿站的废墟故址流连盘桓,喃喃而语,如果能听到空谷足音,我是会喜不自禁的。
二〇一七年清明陈书良识于长沙听涛馆书寓
——唐浩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著名学者)
陈书良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兄。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与同门兄弟在武汉大学追随先师吴林伯先生学习《文心雕龙》,先师就常以书良师兄关于《文心雕龙》的有关论文激励我们,号召我们学习书良师兄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学术修养,独特的学术见解,从那个时候起,书良师兄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陈书良教授是先师吴林伯先生学术传统的*忠实的继承人。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良先生出身江南读书世家,其外祖父刘永湘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即为湖南大学知名教授,伯外祖父刘永济先生更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表兄陈贻焮先生也为古代文学研究界所推重。书良先生幼侍永湘公读书,长承家学,天性勤奋,卓然成家。每读其书,如亲聆锦心绣口之论,亲沐儒雅君子之风。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玉座苔衣,拜遗像、紫髯如昨。想当日、周郎陆弟,一时声价。乞食肯从张子布,举杯但属甘兴霸。看寻常、谈笑敌曹刘,分区夏。
——朱彝尊《满江红·吴大帝庙》
1 初领江东
建安五年(200)四月,吴郡丹徒县,独霸江东的孙策遇刺受伤,生命垂危。东吴局势随之山雨欲来,波谲云诡,险象环生。此时,孙策的挚友、手握重兵屯驻巴丘的周瑜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亲率精骑,日夜兼程向丹徒疾驰。周郎铁骑,执锐披坚,当然其意不仅是探友,而是有关东吴继位大计。
的确,孙策的继承人问题还是一个谜团。在此之前,一代枭雄才二十六岁,春秋正富,谈何继位呢?然而,现在猝然遇刺,继位问题当然摆到了小霸王及东吴军政重臣的面前。况且继位的候选人又不止一人。孙策有子孙绍,不管父执周瑜是否有拥立之意,孙绍其时毕竟尚幼。孙策还有三个弟弟,其中四弟孙匡最得喜爱,孙策曾将父亲的爵位相让。而三弟孙翊在性情上与孙策最相投。孙策似乎直到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才做出抉择。从典籍看来,孙策的这个抉择连重臣张昭、周瑜都无从预知。
据《三国志·孙翊传》注引《典略》:“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即孙翊),而策呼权,佩以印绶。”也就是说,这一刻之前,谜底尚未揭开,以致重臣张昭等产生误判。《三国志·孙权传》载,弥留之际,孙策对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将十九岁的二弟孙权叫过来,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印绶交与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交代完后事,到晚上就辞世了。
十九岁的孙权手足无措,惶恐异常,只有号啕大哭。这时,身为托孤大臣的张昭挺身而出,断然地对孙权说道:“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张昭的话如一声棒喝,孙权立即认识到他面临的险恶的环境,于是他强忍悲痛,脱去丧服,与张昭等一起陈兵而出,骑马巡视军营,安定军心。
事实证明,孙策临终的抉择是英明之举。
孙权,字仲谋,生于汉光和五年(182),十五岁在吴郡举为孝廉,同年出任阳羡县长,行奉义校尉。所谓“行”或“领”都是未经朝廷正式下文而暂摄之意。十五岁当县长,纵然在乱世,也算是少年卓荦早据要津了。经略地方三年后,于建安四年(199)随孙策开始戎马生涯。攻打江夏黄祖时与周瑜、程普、黄盖、韩当诸将并肩英勇作战,受到孙策的夸奖。甚至在宴会上,孙策常对孙权指顾诸将说:“此诸君,汝之将也。”(《三国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不过,虽然作战冲杀在前,孙权驭将统兵的才能似乎欠缺,如建安五年孙权第一次独立统帅兵马攻打广陵太守陈登,就连战连败,铩羽而归。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此后直至他当上吴主以后,很少亲自挂帅出征。仅有的几次亲征,都是被打得灰头土脸,狼狈而归。
既然如此,既然血缘关系比不上孙绍(古时帝王传位以父子相传为最常见),血缘关系相同而与长兄的情谊又比不上老三、老四,既然孙策素来看重横行天下的武力,那么,为什么孙权能在坐领东吴上胜出呢?
我以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孙权的长相与当时风行的品目。这样说,现代人难以理解,斥为迷信,讥为荒诞,但古人确实是迷信的,更何况品目是汉末的时尚,朝野都趋之若鹜。《后汉书·党锢传》云: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所谓“品目”,亦称“题目”或“目”,就是清谈中对人物德行、仪表等品评鉴定,给予概括的考语。自古以来,“知人”就是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后汉书·郭泰传论》引庄子的话说:
人情险于山川,以其动静可识,而沉阻难征。故深厚之性,诡于情貌;“则哲”之见,惟帝所难。
意思是说,了解人极难,虽然他在做什么可以看见,可他想什么则难以知道。尤其是那些城府深沉的人,所想的与所做的往往不一致。所以,若要说有知人之明,连英明善察的尧皇帝也难做到。有趣的是,这一门连帝尧都感到困惑的学问,到东汉末年及魏晋六朝,却大行其道,郭泰与许邵就是此中的顶尖高手。《后汉书》说郭泰死后,有数以万计的人来吊丧,“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两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途!”许邵当时就有“月旦评”的盛名,评曹操的十一个字“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仅概括了曹操的一生,而且几乎成了历史的定论,是许邵流传千古的绝唱。
话题再回到孙权。当时的典籍记载,孙权出生后的长相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坚觉得奇异,以为有贵相。后来,汉献帝为表彰孙策对朝廷进贡方物,派遣特使刘琬到江东给孙策加锡命。所谓加锡,亦即授予九锡(九种特权。古时天子赐予臣下的最高规格的赏赐)当中的一种或几种。这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美差。而特使刘琬恰恰以相面知名,从东吴回来后他曾对人说:“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成年后孙权更呈两大异相:紫髯,长上短下。所谓紫髯,即紫红色的胡须。所谓长上短下,应指其上身长于腿脚。《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山阳公载记》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京口找孙权商借荆州,回到住处后,对左右说:“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于是昼夜兼程离开东吴。刘备对孙权“长上短下”的解释是“其难为下”,这位“汉帝玄孙一脉流”的当世英雄由此对孙权产生了敬畏和惶恐,以至避让。又《献帝春秋》记载,建安十九年,孙权征合肥时被张辽所困,后逃脱。“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可见紫髯和长上短下是孙权异于常人的两个特征。至于《三国演义》所谓“紫髯碧眼”,其二十九回所谓“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恐怕是罗贯中的时代西方、中亚的洋人往来中原,而一般人目之所见,对孙权由紫髯联想到碧眼所致。我遍查魏晋六朝的正史和野籍,是找不到“碧眼”的记载的。孙权的异相就是两点:紫髯,长上短下。
既然孙权生有异相,孙策又有明确指示,孙权在权位争夺中胜出也就顺理成章了。罗贯中概括为“坐领江东”是极见文字功力的。
于是,在母亲吴太夫人的坚强支持下,在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文臣武将的尽力辅佐下,孙权定军心,讨不臣,平山越,杀黄祖,巩固并扩大了父兄的基业。《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吴书》及《通鉴》卷七十一云,魏文帝黄初二年,赵咨建议孙权“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于是当年十一月就吴王位。后七年至魏明帝太和三年夏即皇帝位。孙策临终对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评价终于得到体现。约六十年后,吴人陆机在《辩亡论》中描述了这种辉煌:
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敦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谞,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
总之,孙权十九岁承接父兄基业,执掌政权五十二年,是三国历史人物中主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经营江东,开疆拓土,招贤纳士,建国图霸,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入主江南的第一位皇帝。更彪炳历史的是东吴拥有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航海术,船队往来北至辽东,南及台湾和交趾(今越南北部),并远航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甚至大秦(罗马)。正如清人王友亮《吴大帝陵》诗云:
金汤半壁起雄图,毕竟孙郎与众殊。
继业父兄仍手创,资材文武悉心输。
风无意 –
了解六朝人物,这个书其实没必要出精装版,平装版更朴实一点
老亚父 –
六朝的一本詳實記錄,填補了這段歷史的虛浮記實,讀起來條理清晰,史實詳盡,趣味橫生
fbi_让你难琢磨 –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却不曾想石崇原来是一个如此复杂而有情有义的人;课本上学过石崇和王凯斗富,却哪知他也有这样临死不惧的英雄气魄,也在弱势时被人欺凌,为了一个女人慨然赴死。这样看,绿珠为他而死,却有些像虞姬别霸王的悲壮和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