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63909
◆ 本书卖点
集苏轼的生平传记及其词作鉴赏为一体。
用清澈健雅的笔调描绘苏轼跌宕沉浮的宦海生涯以及姿态横生的文学创作生涯。
着重表现苏轼落拓无羁、超逸脱俗的性格和奔放豪迈、劲拔雄健的词风。
对苏轼才华卓绝的词作进行了专业深入的文学赏析。
呈现了大宋文学*成就奖获得者——苏轼旷放、通达、蕴藉、沧桑的一生。
◆ 编辑推荐
他是大宋*有才的人,没有之一。
他是大宋的斜杠青年、跨界高手。
他是古代中国*有人情味的暖男。
他有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他的处世姿态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他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本书为《纳兰性德:他是人间惆怅客》之作者撰写的姊妹篇。本书集苏轼的生平传记及其词作鉴赏为一体,用清澈健雅的笔调描绘苏轼跌宕沉浮的宦海生涯以及姿态横生的文学创作生涯,着重表现苏轼落拓无羁、超逸脱俗的性格和奔放豪迈、劲拔雄健的词风,并对其才华卓绝的词作进行了专业深入的文学赏析,呈现了苏轼旷放、通达、蕴藉、沧桑的一生。是一部了解苏轼其人及其词作的佳作。
章: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01 钟灵毓秀,仁孝之家………………………………………………………………………………….
02 严父慈母,言传身教………………………………………………………………………………….
03 勤学苦练,崭露头脚………………………………………………………………………………….
04 少年才子,京城应试………………………………………………………………………………….
05 恩师奖掖,名满天下………………………………………………………………………………….
06 服丧期满,举家迁京………………………………………………………………………………….
第二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01 初入仕途,兄弟惜别………………………………………………………………………………….
02 兄弟情深,尺素频传………………………………………………………………………………….
03 凤翔祈雨,护佑黎民………………………………………………………………………………….
04 期满归京,祸不单行………………………………………………………………………………….
05 国库紧张,内忧外患………………………………………………………………………………….
06 神宗继位,力倡变法………………………………………………………………………………….
第三章: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01 荆公变法,针锋相对………………………………………………………………………………….
02 西子湖畔,喜忧参半………………………………………………………………………………….
03 密州任职,为民请命………………………………………………………………………………….
04 水困徐州,诗赋黄楼………………………………………………………………………………….
05 调任湖州,遭难下狱………………………………………………………………………………….
06 有惊无险,贬谪黄州………………………………………………………………………………….
第四章:长恨此身非我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01 蛮荒之地,悲伤寂寥………………………………………………………………………………….
02 超然豁达,返璞归真………………………………………………………………………………….
03 闲散黄州,躬耕东坡………………………………………………………………………………….
04 念佛修道,悲天悯人………………………………………………………………………………….
05 远离朝堂,著书立说………………………………………………………………………………….
06 自在闲逸,纵情书画………………………………………………………………………………….
第五章: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01 三咏赤壁,千古绝唱………………………………………………………………………………….
02 三教九流,奇士盈庭………………………………………………………………………………….
03 卧病谢客,谣言四起………………………………………………………………………………….
04 艺术登峰,家庭和美………………………………………………………………………………….
05 神宗下诏,邻友惜别………………………………………………………………………………….
06 初入庐山,古刹寻迹………………………………………………………………………………….
第六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题西林壁,访石钟山………………………………………………………………………………….
02 昔日政敌,冰释前嫌………………………………………………………………………………….
04 神宗崩逝,政局突变………………………………………………………………………………….
05 登州赴任,为民请命………………………………………………………………………………….
06 奉诏归京,仕途显达………………………………………………………………………………….
01 恬淡简朴,颐养身心………………………………………………………………………………….
02 乐群好友,识拔后进………………………………………………………………………………….
03 洛蜀党争,苏程结怨………………………………………………………………………………….
04 进退维谷,乞求外任………………………………………………………………………………….
05 赴任杭州,为民造福………………………………………………………………………………….
06 厌倦官场,向往归隐………………………………………………………………………………….
第八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春秋………………………………………………………….
01 政局翻覆,再掀巨浪………………………………………………………………………………….
02 赴任途中,屡遭贬谪………………………………………………………………………………….
03 远贬惠州,慈世济民………………………………………………………………………………….
04 红颜知己,香消玉殒………………………………………………………………………………….
05 蛮荒海岛,文化传播………………………………………………………………………………….
06 奇才逝世,四海悲歌………………………………………………………………………………….
前 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他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苏轼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千里、举杯独酌的清冷画面,来衬托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与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在月亮的阴晴圆缺当中,融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词的上阕,是词人在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词的下阕是词人在怀人,即他的弟弟苏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对于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历来都是推崇备至。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胡仔,在他所编撰的诗词话集《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认为,这首词是到当时为止,历朝历代写中秋的词中好的一首。
苏轼少年成名,本是做宰相的胚子,却因性格上的直率孤傲,在朝中常与持变法主见的人有分歧。他不仅不能与新党共事,也不能容忍尽废新政的旧党,这造成他仕途上的坎坷。而恰恰是这一原因,使苏轼成为了在文坛上光耀后世的超级文豪。正像《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所述,苏轼在贬谪期间,仍表现了不屈不颓的精神风貌。词中写的是遇雨小事,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故世人赞之:“非大手笔难以至此!”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1037 年1
月)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均好诗书,苏轼因此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是知书明理,并曾对苏轼“亲授以书”。有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加之苏轼从小就聪颖好学,让他得以博涉经史。21
岁时,苏轼就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在欧阳修的推崇下,一举名动京城。25
岁时,苏轼就担任福昌主簿。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年),苏轼又考中制科优人三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34
岁时,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自请到地方任职。他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知州这一职务,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他在职期间,一直体恤民情,尽心职守,且以诗托讽时政,冀有补于国。43
岁时,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被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5
年后,苏轼又复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等。后因不赞成司马光一派尽废王安石新政的做法,苏轼又请出任外职,先后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的知州。57
岁时,又被贬官至惠州。62 岁时,再次被贬官至海南儋州。这次被贬,也成为宋朝史上被贬远的官员,远得已到了国土的边界。同时,也是受罚重,重得仅次于满门抄斩。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三次被贬,但始终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即便年事已高,也没有被命运打败,依然以他宽阔的胸怀,寻求面对逆境的安身立命之道。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赦内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七月二十八,苏轼卒于常州,享年66
岁。死后被赠太师,御赐谥号“文忠”公。苏轼于官场起起伏伏四十余年,虽仕途多舛,屡遭贬逐,但在各地任职期间,也是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政绩。如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为官一方,深受百姓的爱戴。如著名的苏堤,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苏轼任杭州知州,疏浚西湖,主持修建过一道长堤,百姓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将此长堤命名为“苏堤”。
苏轼对文学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乌台诗案”以前的创作风格,一向是性不忍事,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毫无疑问,苏轼一直渴望在仕宦之路上获得成功。但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名弹劾苏轼,其投入御史狱中,严刑勘问,酿成“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后经数月折磨,罪名虽没成立,但苏轼却被谪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职安置黄州。在黄州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寂寞的,足够他反躬自省,走出心境的
困惑。天性乐观的苏轼爱交朋友,还亲自垦荒种地帮补生计。他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的意境中来,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在这时候起的。面对起伏多变的人生,苏轼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转为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
在今四川眉山市的苏家故居里,其大门上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中的“三词客”,指的就是苏家里的三位人物: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轼本人和苏轼的弟弟苏辙。而下联中的“四大家”,指的是唐宋杰出的四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与苏轼。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有苏轼,可见后人对他的文学艺术的评价,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渊博丰厚的学识,豪爽豁达的性格,饱经坎坷的经历,使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艺术创造活动,还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都非常突出。同时,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一定的贡献。苏轼可称得上是全能的文学天才,也可称得上奇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在今存的约4200
篇散文中,无论是奏议、进策和杂说等议政论史之作,还是碑传、游记、书札、序跋等叙事随笔,都以思理精当、文笔洒脱见长。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现存诗2700
多首,内容广泛,立意新颖,诗风宏放雄浑、飘逸清丽,受到历代诗家的高度赞誉;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从事词的创作稍晚于文、诗,大致在熙宁中期任杭州通判时小有成就,任密州、徐州、知州时渐趋成熟,贬官黄州后的创作更具神韵与老健;他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追求个性解放,重在写“意”,喜用卧笔偏锋,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感觉,也让人领略到他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他的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与著名画家、诗人文同并称,喜画竹石,画风强调神韵。
若论美食家,苏轼也是当仁不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家大神,走到哪里,都能享受生活,享受美食,每每还以所食之物,吟诗弄文。想想以他名字命名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人们自然都会浮想联翩。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要敢于革新独创。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拓宽了宋词创作的题材领域,使其突破酒楼歌女的狭窄天地,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形式。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动人的情思、事件,以及随之伴生的人生感受与情感波动,都被苏轼巧妙地融入词作之中,使得其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深邃的思想内容。在词的创作上,苏轼为宋词走向独立与成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另外,苏轼的词,还多有词题与小序,这些题序,不能用于演唱,却有助于他阐明作品主题和读者理解作品。苏轼大胆借鉴诗歌创作中的比兴、寄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词与诗相比,长处在于句式长短有致,更便于表达苏轼起伏奔放的激情;而短处在于词律严格,有时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苏轼有意将词发展成脱离演唱的独立的抒情诗体,自然要尽量借鉴诗歌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进而发挥长短句式的抒情特长,纵思骋情,写出许多震撼人心的佳作。说苏词以“豪放”见长,主要是指苏轼为词坛注入新的活力。尽管这部分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但正是其奔放豪迈、劲拔雄健的词风,开创了宋词创作的新篇章,亦使苏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轼的诗文,写给弟弟苏辙(子由)的比较多。两兄弟从小在一起读书,中第应仕后,只有为父母丁忧的六年和当京官的时间在一起,可谓聚少离多。兄弟虽然同门所生,但两个人的个性文风却截然不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文风的不同,却未影响到兄弟之间的感情。相反地,他们总能并肩携手,患难与共,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生命堪忧,苏辙上书皇帝,乞以自己的官职赎兄之罪。纵观二苏的仕宦生涯,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手足情深,古今罕见。两兄弟唱酬的诗多达数百首,其中,苏轼写给弟弟著名的诗词,当属《水
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一生,先后娶过三任妻子。结发之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共同生活了11
年,27 岁就病逝了。其坟茔葬在苏母墓旁,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3
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千古悼亡词的《江城子• 记梦》。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共同生活了25
年,这时期,是苏轼人生起伏的时期,她可称得上苏轼的患难之妻。苏轼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独具一股清新洁雅的气质。原是他的侍妾,在苏轼困顿的时候,生死相随,可算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她年仅34
岁,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据清代梁廷冉所纂的《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的朋友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在他失势时推心置腹、施以援手的好友,亦有落井下石、百般刁难的小人。苏辙劝苏轼,择友要严;王弗劝苏轼,择友要慎。可苏轼却以他超然物外的心胸道:我眼前见天下没一个不好的人。而世人,亦是喜他屡遭挫折却依旧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在评价苏轼时说:“苏轼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轼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轼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正所谓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信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