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012369
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
一对学者伉俪,一段激荡历史
几十年峥嵘岁月,铸就不朽的历史丰碑
《梁思成与林徽因画传》是一部全方面阐述梁思成和林徽因人生经历的历史人物画传。作者通过大量照片和插图,以客观、严谨的文字叙述,展示了他们的学业事业、社会成就、奋斗足迹和传承精神,以及两位先生与身边亲朋好友的相互往来,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的整体风貌。
从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近距离地感受两位先生的精彩人生、奋斗精神、优良传统和可贵成就,更能感同身受这对著名夫妇青春洋溢的青年、颠沛困顿的中年和孤勇坚韧的晚年。
他是在学风上要求严谨、在学术上平等待人的学问大家,是精益求精的建筑大师;他是几十年来对一座座古城极度眷恋和痴迷的匠人;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筑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是梁思成。
她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她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她是当年乃至今日依然拥有众多追随者的女神。她是林徽因。
部分 梁启超与梁思成
梁启超家谱 / 004
万木草堂 / 006
喜结良缘 / 008
戊戌变法,流亡日本 / 010
出生东京,就读横滨 / 012
童年时代 / 014
游览奈良 / 016
载誉归国 / 018
中学时代 / 020
清华之缘 / 022
半生在清华 / 023
赴巴黎和会 / 024
参与五四运动 / 026
入住清华园 / 028
第二部分 林长民与林徽因
林长民家谱 / 034
终身挚友 / 036
童年时代 / 038
中学时代 / 040
梁林初见 / 041
游学欧洲 / 042
遇见徐志摩 / 044
北平雪池斋 / 045
有缘无份 / 046
晨报副刊 / 047
新月沙龙 / 048
陪同泰戈尔 / 050
饰演奇德拉 / 052
第三部分 婚前婚后
飞来横祸 / 058
在协和接受治疗 / 059
初到美国 / 060
求学宾大 / 062
宾大同窗 / 064
梁母病故,林父过世 / 066
确定职业生涯 / 068
求学哈佛 / 070
求学耶鲁 / 072
梁林成婚 / 074
赴欧旅行 / 076
回乡省亲 / 078
第四部分 事业的奠基
东北大学任教 / 084
在沈阳安家 / 086
投入教育事业 / 088
基泰公司 / 090
大师离世 / 092
在香山养病 / 094
才女林徽因 / 095
总布胡同 / 098
加入营造学社 / 100
前人李诫 / 102
搭档刘敦桢 / 104
第五部分 太太的客厅
太太的客厅 / 110
挚友金岳霖 / 111
知己徐志摩 / 112
好友沈从文 / 116
青年萧乾 / 117
故友常书鸿 / 118
美学家朱光潜 / 119
好友费氏夫妇 / 120
法学家钱端升 / 121
好友周培源 / 122
学者张奚若 / 124
房主叶公超 / 125
第六部分 寻遍中国古建筑
第七部分 流亡岁月
第八部分 誉满世界
第九部分 永别亲友
第十部分 身后人与事
后记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经历,可能吸引读者的是他们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故事不只那么简单。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是这样的趣味主义者,他们一生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满了激情,他们的精彩故事不仅是爱情,还有建筑、美术、戏剧、文学、历史、考古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
在那个时代,他们始终无法脱离现实与环境。梁思成出生在流亡的日本,林徽因出生在客居的杭州,他们的一生几乎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虽然战争和政治一直伴随着他们,但是他们并没有被纷繁的困扰所影响,或者避之于国外,而是在祖国危难之际,依然和祖国共同承担沉痛的命运。他们在事业上选择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只是因为喜爱,更是满怀着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爱。
从他们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后记
肉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的生命却可以无限延伸。精彩的人生也许并不是有价值的人生,而是有故事的人生。
很多民国大师都是有故事的人物,如热血的政客、名校的教授、留洋的博士,抑或连中学都没上过的才子。其中,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生,不可否认是足够有故事的一生。
他们有浪漫的爱情,有挚爱的事业,有美满的家庭,有满腔的热血,有精湛的学术,有文学和诗意,有政治和战争……
他们环游世界,走遍中国,他们有对东方传统深入骨髓的热爱,有对西方文明学习借鉴的体验……
他们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他们演戏、画画、讲课,他们考察、设计、建造……
他们的人生丰富而精彩。
谨以此书,致敬梁思成和林徽因,致敬所有有趣而向上的灵魂。如有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梁林旧居
1939年—1940年
营造学社没有图书资料,所以学者们只能利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的藏书。
1938 年9 月,日军次空袭了昆明,这里不再安全。1939 年史语所搬迁到了昆明北郊龙泉镇,营造学社也跟着搬到了附近的麦地村。
昆明东北方向12 公里外的龙泉镇,有龙头村、麦地村、棕皮营三个相邻的村庄。麦地村有一座兴国庵,成为了营造学社的驻地。
日军空袭越来越频繁,来这里居住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梁林的很多好友都来了。眼看战争一时无法结束,很多学者便开始在这里建房子,准备常住。
梁思成夫妇借用当地一位村民的土地,用以建盖房屋。双方约定,一旦战争结束,所建房屋无偿归李家所有。这是他们一生中为他们自己设计并亲手建造的房屋。
夫妻俩选中了金汁河畔的一块依山傍水的空地。由于当时梁思成要去四川考察建筑,房屋的建盖工作便主要由林徽因完成。她虽然生病,但还在帮忙运料,还要做木工和泥瓦匠。就是这样的一栋农舍也耗尽了他们的积蓄,“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根钉子而奋斗”。
三间房子,共有80 平米,中间隔了一个通道,和对面的厨房、仓库形成一个小院。为了采光,窗子的面积比当地的大好多,窗棂用木条交叉成一个个菱形,简洁美观;屋内的客厅里设计了壁炉,铺上了木地板。房子虽然简陋,却别具匠心。
战争中梁家已经完全破产,彻底地变成了一户贫穷的农民。1940 年费慰梅从美国寄来一张支票,才帮林徽因付清了建房的费用。
不过梁家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子,他们只住了八个月,就跟着史语所搬到了四川李庄。
2003 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正式将昆明梁林旧居列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于次年7 月底进行了修缮。特别是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除后,坐落在金汁河畔的梁林旧居便更显弥足珍贵。
弟弟捐躯
1941年,林徽因37岁,林恒25岁
1928年,林徽因回福州省亲时带母亲何雪媛和二弟林暄去了东北,林暄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35,19岁的三弟林恒从福建来到北平,投奔姐姐,准备报考清华机械系,林徽因安排他在汇文中学读书。
林家的父辈林觉民、林尹民、林长民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了生命,林家的子女依然和他们的父辈一样热血满腔。1935年冬,林恒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但游行队伍遭到军警们的镇压,林恒不幸受伤。这件事改变了林恒的信念,他放弃了报考清华大学的梦想,投笔从戎,成为中国空军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1940年,林恒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很快就成为一名老练的战斗机驾驶员。
当时,中国只有一些老旧破烂、勉强能飞的飞机,驾驶员们就用这些飞机和满腔热血,在空中和侵略者展开血战。
1941年3月14日,日军再次对成都发动空袭,林恒在成都上空的空战中牺牲,年仅23 岁。梁思成到成都去料理后事。三年后,林徽因用一首诗《哭三弟恒》来纪念这位林家的英雄。
林徽因和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在《悼中国空军抗日英烈》一文中回忆:“刚刚从航校第十期毕业的三舅林恒也在成都上空阵亡了。那一次,由于后方防空警戒系统的不力,大批日机已经飞临成都上空,我方仅有的几架驱逐机才得到命令,仓促起飞迎战,却已经太迟了。三舅的座机刚刚离开跑道,没有拉起来就被敌人居高临下地击落在离跑道尽头只有几百米的地方。”在回忆的文字之中,梁从诫流露着悲伤和无奈:“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参加一次象样的战斗,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父亲匆匆赶往成都收殓了他的遗体,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里。”
据说,在成都期间,梁思成收拢了几件林恒的遗物,包括一套军服、一把毕业时由部队配发的毕业纪念佩剑,还取走一块林恒驾驶过的飞机残骸。1944年,林徽因费尽心力,在病床上写下长诗《哭三弟恒》,这时距离林恒牺牲已经三年。
哭三弟恒
——三十年空战阵亡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了——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辗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心地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理想
驾驶的” 老鹰式七五” 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姨娘王桂荃
1886年出生,1968年去世
梁启超有两位夫人:原配李惠仙,儿女们称呼她“妈妈”;二夫人王桂荃,儿女们称呼她“娘”。王桂荃的身世很悲惨,4岁时父亲猝死,继母把她卖给人家做了丫头,她10岁时已经被转卖了四次,后卖到了李惠仙家,跟着又到了梁家。“王桂荃”这个名字还是梁启超给她起的。
李惠仙生了三个孩子,长女思顺、长子思成、次女思庄,后经李惠仙介绍,王桂荃当了梁启超的二房。1903年,在日本,18岁王桂荃嫁给了梁启超,生育了六个孩子。李惠仙早梁启超五年去世。1929 年梁启超去世后,留给王桂荃九个儿女:思顺结婚了,思成才刚刚工作,思永、思忠、思庄都在国外读书,还有三个在国内上学,思礼只有四岁半。王桂荃成了梁家的顶梁柱。
梁启超在天津意大利租界有两栋小楼,一栋是寓所,一栋是饮冰室书房,现在已经变成了梁启超纪念馆。梁启超去世以后,失去经济来源的王桂荃为了抚养子女,忍痛卖掉了寓所,住在书房饮冰室中。子女们长大后陆续离开,但也经常带孩子们回天津饮冰室小住。直到1949年后,因子女们都在北京,64岁的王桂荃才卖掉了饮冰室,搬到了北京西单手帕胡同。
王桂荃不识字,却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多读书,为了鼓励他们,自己也跟着一起学习,几年后竟然也能读书看报了。王桂荃对九个孩子都视为己出,把他们都培养成才,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后来都成了院士。
1968年,82岁的王桂荃去世后,没能葬在梁启超的墓里。1995年,梁家子女们在位于北京香山的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并立碑纪念,碑文由梁再冰撰写,碑上刻有她的名字——王桂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