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98071
用商战故事讲述不一样的商业思维。
对经济周期的把握和管理,对于企业和个人的财富、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发现经济周期中关键的扩张和衰退转折点?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机会?如何利用经济周期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强大优势?
彼得·纳瓦罗编著的这本《反向思考战胜经济周期》向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介绍了经济周期中时机的把握策略,这些策略在实践中被证明十分有效。
第1章 周期掌控型管理
周期掌控型的管理车轮
一篇经典之作
第2章 反周期资本支出
经济衰退时期过度扩张带来的信用收缩危险
通过反周期削减开支保护现金流
至关重要的适时反周期扩张
第3章 主动出击的周期掌控型低买高卖战略
周期反应型管理者“高买低卖”的悲哀
低买高卖,或者只是袖手旁观!
冷静等待胜于非理性冲动
第4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时机把握策略
预期经济即将复苏时“摘樱桃”以储备人才
经济萧条时保护好你的人才库
“不裁员”是周期掌控型管理者的工作方式
时机把握得不算太好的合同谈判
第5章 宏观管理你的生产、存货和供应链
生产和存货控制的禁忌
微观和宏观地管理你的存货
按单定制和按单生产战略
第6章 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周期掌控型市场营销
通过反周期广告树立品牌
周期性地调整产品组合和广告信息
重新定位消费者和市场
第7章 周期性定价、管理信用和应收账款
收入与顺周期定价的概念
弹性管理应收账款和信用
周期掌控型风险管理车轮
第8章 从石油价格飙升、利率上涨和汇率风险中主动获利
对冲商品价格和石油价格带来的冲击
对多种形式的汇率风险进行对冲
在利率周期中推销商品
第9章 当你无法战胜经济周期时,就请对冲风险!
业务单元多元化
地域多元化
外包业务和离岸业务风险
第10章 在各种经济冲击中生存并发展
战争和恐怖主义
石油价格冲击
当大自然发怒时
利用人口统计特征变化
法规和立法冲击
第11章 周期掌控型管理者最喜欢的预测工具
什么样的“先行性经济指标”能真正先行
预测模型中的蓝筹股
宏观经济日程表中每日数据的变化
行业转移模式的战略力量
结束语
附录A 周期掌控型项目的宝贵资料和全明星团队
附录B 经济周期入门
——伯纳德鲍莫尔 经济展望集团董事、《经济指标解读(珍藏版)》一书作者
在行业波动的混乱情况下,一定要把《反向思考战胜经济周期》这本指导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指南放在手边。彼得纳瓦罗是一位精通战略管理和技术经济管理的著名学者,他文笔十分流畅,这在学者中是很少见的。
——彼得帕塞尔 米尔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书用大量精彩的案例展示了世界上*秀的“周期掌控型”企业领导者使用的战略和策略绝技,精妙地解释了根据经济周期制定重要管理决策时必须遵守的原则和禁忌。
——拉克什曼阿楚森 经济周期研究所常务董事
“时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而把握时机的能力和效果则反映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有具体决策所遭遇的特定时机,也有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所带来的时机,无论哪种时机,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所面临的特定时机,而忽略了宏观经济所带来的时机。彼得纳瓦罗博士用清晰简练的语言、丰富翔实的数据和生动具体的案例向人们阐明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主动管理经济周期和更为广泛的宏观经济波动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佳举措之一。
纳瓦罗写作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和直接,就是要教你学会如何应对经济周期的向上和向下波动、石油价格冲击、货币危机、贸易战以及其他严重的宏观经济冲击,以及有效地、有远见地去发掘这些十分有价值的机会,并由此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优势。纳瓦罗清晰而有力地阐述了一系列的时机把握战略和策略,使你可以在“周期掌控型”管理的主要领域中运用这些战略和策略。这些周期掌控型管理领域几乎涵盖了现代企业的所有主要活动,其范围不仅覆盖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领域,同时,也包含了资本支出项目的时机选择、收购和剥离战略的及时实施、对冲经济周期风险和策略性地利用经济周期所带来的机会等领域。本书所介绍的每个时机把握战略和策略都经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能够产生优异的绩效表现。
纳瓦罗博士并不是枯燥地讲述这些理论和原理,他同时提供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很多案例以及案例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使理论的阐述更加生动和有趣,而且使人们在对一个个精彩故事的解读中深刻地体会到时机把握战略的精髓。在这些案例中,既有高科技企业,也有重工业企业;既有大型的跨国公司,也有中国的房地产企业SOHO中国公司。
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情节,而且文字清晰、简练,内容通俗易懂,作者把复杂的商业战略讲述得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多次不知不觉地停下笔,津津有味地一路阅读下去了。翻译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其中的很多案例和理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和实际工作中都可以参考和借用。相信阅读这本书,也会给读者们带来同样的感受和收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