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99073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够站在现代学术的立场,对中国古代的目录及目录学给予全面的、科学性总结的著作。本书从目录的概念,目录的分类及发展演变,目录的编制、体例,目录的种类、功用等各方面,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目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分析论述,评价其优劣,指出其不足。全书体大思精,重点突出,资料详实。并对所涉及的目录、著作注明出处,使得本书同时具备很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毫无疑问,直至今日,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必读的经典之作。
目 录
自序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校雠篇
校雠与目录
汉代校书七次
魏吴两晋校书六次
南北朝校书十余次
唐代校书四次
宋代校书五次
元明二代不校书
史志篇
宗教目录篇
专科目录篇
特种目录篇
结论篇
后记
姚名达先生学术年表
《中国目录学史》述评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校雠篇
校雠与目录
汉代校书七次
魏吴两晋校书六次
南北朝校书十余次
唐代校书四次
宋代校书五次
元明二代不校书
史志篇
宗教目录篇
专科目录篇
特种目录篇
结论篇
后记
姚名达先生学术年表
《中国目录学史》述评
在线试读
一曰通。通者,流通于“四部”之内也,事有繁于古而简于今,书有备于前而略于后。故一《史记》也,在太史公之撰著,与裴驷之《注》,司马贞之《索隐》,张守节之《正义》,皆各为一书者也。今正史则兼收之,是一书而得四书之实矣。一《文选》也,昭明之《选》,与五臣之《注》,李善之《补》;皆自为一集。今行世者,则并刻之,是一书而得三书之用矣。所谓以今之简,可以通古之繁者,此也。至于前代制度,特悉且详,故典故、起居注及仪注之类,不下数百部;而今且寥寥也,则视古为略矣。故附“记注”于“小史”,附“仪注”于“国礼”,附“食货”于“政实”,附“历法”于“天文”,此皆因繁以摄简者也。古人解经,存者十一。如欧阳公之《易童子问》、王荆公之《卦名解》、曾南丰之《洪范传》,皆有别本,而今仅见于文集之中。惟各摘其目,列之本类,使穷经者知所考求,此皆因少以会多者也。又如《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此“杂史”也,而载于李忠定之《奏议》;《宋朝祖宗事实》及《法制人物》,此“记传”也,而收于朱晦翁之《语录》。如罗延平之集,而《尊尧录》则史矣;张子韶之集,而《传心录》则子矣。他如“琐记”、“稗史”、“小说”、“诗话”之类,各自成卷,不行别刻,而附见于本集之中者,不可枚举。即如《弁州集》之《艺苑卮言》、《宛委馀编》,又如《冯元敏集》之《艺海洞酌》、《经史稗谭》,皆按籍可见,人所知也。而元美之《名卿迹记》、元敏之《宝善编》,即其集中之小传者。是两书久已不行,苟非为之标识其目,则二书竟无从考矣。凡若此类,今皆悉为分载。特明注原在某集之内,以便简阅,是亦收藏家一捷法也。
一曰互。互者,互见于“四部”之中也。作者既非一途,立言亦多旁及。有以一时之著述,而倏尔谈经,倏而论政;有以一人之成书,而或以摭古,或以征今,将安所取衷乎?故同一书也,而于此则为本类,于彼亦为应收;同一类也,收其半于前,有不得不归其半于后。如“皇明诏制”,制书也,“国史”之中固不可遗,而“诏制”之中亦所应入。如《五伦全书》,敕纂也,既不敢不尊王而入“制书”,亦不可不从类而入“纂训”。又如《焦氏易林》、《周易占林》,皆“五行家”也,而《易》书占筮之内亦不可遗。又如王伯厚之《玉海》则《玉海》耳,郑康成之《易》、《诗》地理之考,《六经天文》,《小学绀珠》,此于《玉海》何涉?而后人以便于考览,总列一书之中,又安得不各标其目,毋使溷淆者乎?其他如《水东日记》、《双槐岁钞》、陆文裕公之《别集》、于文定公之《笔麈》,虽国朝之载笔居其强半,而事理之诠论亦略相当,皆不可不各存其目,以备考镜。至若《木钟台集》、《闲云馆别编》、《归云别集》、《外集》、范守己之《御龙子集》,如此之类,一部之中,名籍不可胜数;又安得概以集收,溷无统类?故往往有一书而彼此互见者,同集而名类各分者,正为此也。余所诠次,大略尽是。聊引其端,庶几所称详而核,杂而不厌者乎!《绍兴先正遗书》本。
……
一曰互。互者,互见于“四部”之中也。作者既非一途,立言亦多旁及。有以一时之著述,而倏尔谈经,倏而论政;有以一人之成书,而或以摭古,或以征今,将安所取衷乎?故同一书也,而于此则为本类,于彼亦为应收;同一类也,收其半于前,有不得不归其半于后。如“皇明诏制”,制书也,“国史”之中固不可遗,而“诏制”之中亦所应入。如《五伦全书》,敕纂也,既不敢不尊王而入“制书”,亦不可不从类而入“纂训”。又如《焦氏易林》、《周易占林》,皆“五行家”也,而《易》书占筮之内亦不可遗。又如王伯厚之《玉海》则《玉海》耳,郑康成之《易》、《诗》地理之考,《六经天文》,《小学绀珠》,此于《玉海》何涉?而后人以便于考览,总列一书之中,又安得不各标其目,毋使溷淆者乎?其他如《水东日记》、《双槐岁钞》、陆文裕公之《别集》、于文定公之《笔麈》,虽国朝之载笔居其强半,而事理之诠论亦略相当,皆不可不各存其目,以备考镜。至若《木钟台集》、《闲云馆别编》、《归云别集》、《外集》、范守己之《御龙子集》,如此之类,一部之中,名籍不可胜数;又安得概以集收,溷无统类?故往往有一书而彼此互见者,同集而名类各分者,正为此也。余所诠次,大略尽是。聊引其端,庶几所称详而核,杂而不厌者乎!《绍兴先正遗书》本。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