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15150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简介
本书定位于大学研究生教材,特点是各章作者均为国内各地人类学学科领军人物。他们学识渊博,善于引导不同章节知识通向进一步延伸性探讨,是研究生未来选择人类学研究兴趣的好助手。《人类学经典导读》是这本书的配合性读物,结合使用,将为学习研究提供更大的帮助。本书曾在2003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此次各章作者对原章节做了大幅度修订,更新了内容和阅读书目,并且在教材文字部分以外增加了人类学影视教材,专门遴选了国内外获奖作品6部,相信在深入理解本书各章理论与方法上具有十分直观的作用。
目 录
编
章 绪论——人类学的学科属性与内容 3
节 人类学是什么 3
第二节 人类学的领域与学科关系 5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0
第四节 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12
第二章 文化理论轨迹 26
节 理性—进化论时期(1725—1890) 27
第二节 实证一结构论时期(1890—1970) 30
第三节 理解一相对论时期(1970年至今) 40
第四节 论争与共识 46
第三章 体质人类学 51
节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51
第二节 人体的观察层次 53
第三节 生物进化机制 54
第四节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57
第五节 人类进化的过程和阶段 59
第六节 生存环境与人类变异 63
第四章 经济人类学 67
节 生产、交换和消费 67
第二节 地区经济与全球化 72
第三节 经济人类学理论简介 78
第五章 生态人类学 83
节 生态人类学的概念 83
第二节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85
第三节 生态人类学的方法 95
第四节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 99
第六章 物质文化研究 103
节 物质文化的概念 103
第二节 基本理论架构 106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 112
第七章 语言与文化 117
节 语言与文化 117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分析 126
第三节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误读 131
第八章 认知与文化 139
节 认知人类学的历史发展 139
第二节 认知与符号意义 141
第三节 认知与结构 145
第四节 认知与行动 147
第五节 认知人类学:新的综合 150
第九章 心理人类学 154
节 文化与人格 154
第二节 文化与自我 161
第十章 田野工作 168
节 田野工作概论 168
第二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和具体方法 172
第三节 民族志访谈艺术 176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185
节 婚姻 185
第二节 亲属称谓制 188
第三节 家庭和家庭演化的问题 193
第四节 继嗣群和居住群 199
附录 有关家庭、婚姻、继嗣和亲属称谓制度的常用图解符号 205
第十二章 族 群 208
节 族群概念 208
第二节 族群认同理论 209
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 221
节 政治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221
第二节 人类的政治制度 227
第三节 社会控制形态 231
第四节 人类学的比较法律研究 235
第十四章 宗教人类学 241
节 宗教的类别 241
第二节 宗教的特征 247
第三节 宗教的内涵及阐释 250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 256
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 261
节 教育人类学的人本研究 261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266
第三节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 273
第十六章 历史人类学 280
节 人类学与历史 280
第二节 历史人类学的原则 284
第十七章 社会性别研究 293
节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293
第二节 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 294
第三节 近来的主要理论研究 301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的女性研究 305
余论:后现代之后的反思 306
第十八章 医学人类学 311
节 医学人类学基础 311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 318
章 绪论——人类学的学科属性与内容 3
节 人类学是什么 3
第二节 人类学的领域与学科关系 5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0
第四节 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12
第二章 文化理论轨迹 26
节 理性—进化论时期(1725—1890) 27
第二节 实证一结构论时期(1890—1970) 30
第三节 理解一相对论时期(1970年至今) 40
第四节 论争与共识 46
第三章 体质人类学 51
节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51
第二节 人体的观察层次 53
第三节 生物进化机制 54
第四节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57
第五节 人类进化的过程和阶段 59
第六节 生存环境与人类变异 63
第四章 经济人类学 67
节 生产、交换和消费 67
第二节 地区经济与全球化 72
第三节 经济人类学理论简介 78
第五章 生态人类学 83
节 生态人类学的概念 83
第二节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85
第三节 生态人类学的方法 95
第四节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 99
第六章 物质文化研究 103
节 物质文化的概念 103
第二节 基本理论架构 106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 112
第七章 语言与文化 117
节 语言与文化 117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分析 126
第三节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误读 131
第八章 认知与文化 139
节 认知人类学的历史发展 139
第二节 认知与符号意义 141
第三节 认知与结构 145
第四节 认知与行动 147
第五节 认知人类学:新的综合 150
第九章 心理人类学 154
节 文化与人格 154
第二节 文化与自我 161
第十章 田野工作 168
节 田野工作概论 168
第二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和具体方法 172
第三节 民族志访谈艺术 176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185
节 婚姻 185
第二节 亲属称谓制 188
第三节 家庭和家庭演化的问题 193
第四节 继嗣群和居住群 199
附录 有关家庭、婚姻、继嗣和亲属称谓制度的常用图解符号 205
第十二章 族 群 208
节 族群概念 208
第二节 族群认同理论 209
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 221
节 政治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221
第二节 人类的政治制度 227
第三节 社会控制形态 231
第四节 人类学的比较法律研究 235
第十四章 宗教人类学 241
节 宗教的类别 241
第二节 宗教的特征 247
第三节 宗教的内涵及阐释 250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 256
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 261
节 教育人类学的人本研究 261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266
第三节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 273
第十六章 历史人类学 280
节 人类学与历史 280
第二节 历史人类学的原则 284
第十七章 社会性别研究 293
节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293
第二节 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 294
第三节 近来的主要理论研究 301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的女性研究 305
余论:后现代之后的反思 306
第十八章 医学人类学 311
节 医学人类学基础 311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 318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
第二章 文化理论轨迹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或通过研究时空和结构中的异文化来理解 人类共性(human commonality)、自性(self-identity)和他性(otherness,or others identity)的学科。人性是人类的永恒问题。苏格拉底教诲人们“了解你自己”,中国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则哲”,都反映了这种关注。“文化”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特别是德国哲学自康德以来的百余年间(1770—1890)得到充分阐释的概念。本章简单介绍人类学的文化理论轨迹,使读者接触文化理论的诸多角度。这些角度反映出文化本身的丰富内涵,也反映出本学科前辈探索人性和文化的不懈努力。
人类学是一门现代学科。现代学科的确立概有如下标志:(1)世界上出现了新的研究对象和解释该对象的需求;(2)解释该对象因果序列或性质自成一格;(3)用于描述和解释该对象的事实材料自成其类;(4)形成收集、分类、分析与概括事实材料的特殊角度、方法和概念术语;(5)建成培养专业人员的机构和为同行提供导向的刊物与学会;(6)从业人员作为知识传播者在学术中心或公共教育体系中受到尊重。以此衡量,人类学确立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其标志首先是文化,特别是异域文化,成为西方学界探讨人性的主要参照物。其次是1839年巴黎、1841年伦敦、1842年纽约建立的各国民族学会和1859年巴黎、1863年伦敦、1869年柏林、1870年维也纳、1873年斯德哥尔摩、1879年华盛顿建立的各国人类学会,还有各大学对这门学科的相继接纳。 ① 从中国看,它对应的是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中国开始洋务运动的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严复和日本的伊滕博文都曾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名列前茅,但由于形格势禁,两人回国后的命运大不相同,这也是文化和社会差异使然。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面授,笔者致谢。
人类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是因为那里首先具备了社会条件。西方于1300—1500年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其标志有文艺复兴、海外扩张和世俗国家主权理念的产生。这种转型因下列事件而加速:1500—1570年的宗教改革重新定义了人与上帝的关系;1540—1660年的科学革命确立了新的宇宙体系和科学方法,即不带价值偏见的直接观察、理论概括和实践检验;1715—1770年的启蒙运动总结和伸张了科学精神、理性思考和进步理念,奠定了现代意识形态。启蒙运动还触发了美国独立(1776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并且是19世纪出现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直接根源。在此背景下的西方扩张导致异域人文资料的大量积累和解释这些资料的迫切需求。
启蒙哲学崇尚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进化生物学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学分别从这两个源头继承了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至今也还是以人文为体、科学为用的学科。进化时期的学者当时要建立一门无所不包的“人的科学”,所以它的开放性也一直较大:在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即用田野工作收集资料、用比较研究处理和分析资料、用生物文化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指导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同时,也注意不断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及心理学中借鉴理论成果。这使得人类学的理论库比别的学科丰富。此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而它本身又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文化持续变迁,人类学也随之变化,这种对象与学科共变的现象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了便于叙述,本章以母体范式为线条,把人类学的文化理论演进历程分为如下三个时期:理性—进化论时期(1850—1890年)、实证—结构论时期(1890—1970年)和理解—相对论时期(1970年至今)。
这里的范式指科学共同体在特定时期里共同信奉的理念和仿效的原则、主题及范例。母体范式指同一时期内各学派研究的共同母题和主导理论取向。它不表示各学派有整齐划一的认同,也不排除每个学派自有具体范式。这里的学派概指按照相同原理、方法与信条从事研究和发表作品的学者群,而不涉及学者的门派出身。由于学科史是个连续统一体,而母体范式是人为的划分,所以不同时期的母体范式也会有叠压现象,例如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但其母体范式仍是实证—结构论。这些现象还要靠读者在学习中善加体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