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05092
地理学素养是人类思维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旨在探索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借助地理学,我们得以洞悉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认识并响应文化、经济、人口与城市的空间重组,观察并可视化变幻莫测的世界,建立完整的人地思想体系。
发现地理,读懂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
透过地理视角,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变化。
培育人地素养,推开个人与世界的联结之门。
跨越空间界线,运用地理知识深度拓展生活。
经典之作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获得者领衔编著。
全面覆盖 依照学科体系的脉络进行编排,系统介绍山海变迁、气候演化、全球资源、多样文化、经济形势、城市规划、区域传统及人与自然等精彩内容。
精美插图 450余幅图片,收录详实数据、跨时代摄影照片、代表性理论模型,辅以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
权威翻译 北京大学教授倾力合译,悉心勘校,引领读者窥探地理学的奥秘,从大千世界细入生活百态。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起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地理学与生活》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第四篇,通过相互参照的方式对前三种传统和主题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涉及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可读性强,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前 言 20
第1章 绪 论 3
1.1 地理学是什么? 4
1.2 学科的发展 5
地理学的分支 7
地理学的重要性 7
1.3 地理学的若干核心概念 9
位置、方向与距离 10
位 置 10
方 向 11
距 离 11
大小与尺度 12
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 12
地方属性永在变化 13
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15
地方的相似性与地理区域 16
空间分布 17
区域的类型 17
1.4 地理学的论题与标准 20
1.5 本书的结构 22
第2章 地 图 29
2.1 地理学的工具:地图 30
2.2 在球体上定点 31
网格系统 31
全球定位系统 33
2.3 地图投影 35
面 积 36
形 状 36
距 离 37
方 向 38
2.4 比例尺 39
2.5 地图的类型 40
地形图和地形表示法 41
专题地图与数据表示法 44
点状符号 45
面状符号 46
线状符号 47
障眼法 47
2.6 遥 感 50
航空摄影 51
非摄影成像 51
传感器的类型 52
卫星影像 54
2.7 地理信息系统 56
地理数据库 57
GIS 的应用 57
篇 地球科学传统
第3章 自然地理学:地貌 65
3.1 地球物质 66
火成岩 67
沉积岩 67
变质岩 68
3.2 地质年代 68
3.3 大陆运动 69
3.4 构造力 71
地壳运动 71
广泛挠曲作用 73
褶皱作用 73
断层作用 73
火山作用 80
3.5 均夷作用 82
风化作用 83
机械风化作用 83
化学风化作用 83
块体运动 83
侵蚀营力与堆积作用 84
流 水 84
河流景观 86
地下水 88
冰 川 88
波浪,洋流与海岸地貌 92
风 94
3.6 地貌区 96
第4章 自然地理学: 天气与气候 101
4.1 大气温度 102
地轴倾斜 103
反射与逆辐射 104
直减率 107
4.2 气压与风 107
气压梯度力 109
对流系统 109
陆风与海风 109
山风和谷风 110
科里奥利效应 110
摩擦效应 111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111
4.3 洋 流 113
4.4 大气层中的水分 114
降水的类型 117
风 暴 120
4.5 气候、土壤与植被 123
土壤与气候 123
土壤的形成 123
土壤剖面与土壤层 124
土壤性状 124
土壤分类 126
自然植被与气候 126
演 替 127
自然植被区 128
4.6 气候区 131
热带气候类(A) 131
热带雨林气候(Af:1,1) 131
萨瓦纳气候 (Aw:3,2) 133
季风气候亚类(Am:3,1) 135
干旱气候类(B) 135
热荒漠气候 (BWh:7,4) 135
中纬度荒漠和半荒漠气候(BWk:4,4;BS:10,4) 137
中纬度湿润气候类(C,D) 137
地中海气候(Cs:6,3) 137
副热带湿润气候(Cfa: 6,12) 139
西海岸海洋性气候(Cfb:10,6) 139
大陆性湿润气候(Dfa,Dfb:10,2;14,2与15,6) 139
亚北极气候(Dfc,Dfd,Dwb:16,7)和极地气候类(E:16,11) 140
高地气候类 142
4.7 气候变化 142
长期气候变化 143
短期气候变化 144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44
第5章 自然资源地理 151
5.1 资源术语 152
可再生资源 153
非可再生资源 153
资源储量 153
5.2 能源资源与工业化 154
5.3 非再生能源 156
原 油 156
煤 炭 161
天然气 162
油页岩和沥青砂 164
核 能 165
核裂变 166
核聚变 167
5.4 可再生能源 168
生物质燃料 168
木 材 168
废弃物 169
水 能 169
太阳能 173
其他可再生能源 175
地热能 175
风 能 175
非燃料矿物资源 177
非燃料矿物的分布 178
案例研究: 铜 178
5.5 土地资源 181
土 壤 181
湿 地 186
森林资源 188
美国的国有林 191
热带雨林 192
5.6 资源管理 195
第二篇 文化-环境传统
第6章 人口地理学 203
6.1 人口增长 204
6.2 关于人口的一些定义 206
出生率 206
生育率 207
死亡率 213
人口金字塔 216
自然增长与倍增时间 218
6.3 人口转型 222
西方的经验 222
分裂的世界日渐趋同 224
6.4 人口方程 227
人口重置 227
移民的影响 229
6.5 世界人口分布 230
6.6 人口密度 232
人口过剩 233
城市化 235
6.7 人口数据与人口预测 237
人口数据 237
人口预测 237
6.8 人口控制 238
6.9 人口前景 241
惯 性 241
老龄化 242
第7章 文化地理学 247
7.1 文化的组成 248
7.2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51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251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51
7.3 文化的子系统 252
技术子系统 253
社会子系统 255
意识形态子系统 257
7.4 文化变迁 260
创 新 260
扩 散 261
文化互渗 265
7.5 文化多样性 268
7.6 语 言 269
语言的传播和变化 271
标准语和变体语 274
语言与文化 278
7.7 宗 教 282
宗教分类与分布 283
世界主要宗教 285
犹太教 285
基督教 287
伊斯兰教 290
印度教 292
佛 教 293
东亚民族宗教 294
7.8 族 群 296
7.9 性别与文化 297
7.10 多样性的其他方面 302
第8章 空间相互作用 307
8.1 空间相互作用的定义 308
8.2 距离与空间相互作用 308
8.3 相互作用的障碍 309
8.4 空间相互作用与新发明 309
8.5 个人活动空间 311
生命阶段 315
机动性 315
机 会 315
8.6 扩散与新发明 315
传染扩散 316
等级扩散 317
8.7 空间相互作用与技术 318
汽 车 318
电 讯 318
8.8 迁 移 322
迁移类型 322
迁移动机 324
迁移屏障 330
迁移模式 333
8.9 全球化 336
经济一体化 336
国际银行 336
跨国公司 338
全球营销 338
政治一体化 338
文化一体化 341
第9章 政治地理学 345
9.1 国家政治制度 347
国家、民族与民族国家 347
现代国家的演变 349
对国家的挑战 350
国家的地理特征 351
大 小 351
形 状 352
区 位 356
核心与首都 356
国界:国家的边界 358
天然边界和人为边界 359
按聚落分类的边界 360
成为冲突之源的边界 361
向心力: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365
民族主义 365
一元化机构 367
组织与行政部门 368
交通与通讯 368
离心力:对国家权威的挑战 370
9.2 国家间合作 375
超国家主义 375
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 376
海洋边界 377
国际海洋法 377
联合国分支机构 378
地区性联盟 379
经济联盟 379
军事联盟与政治同盟 382
9.3 地方性与地区性政治组织 383
地理表象法:区划问题 384
政治力量碎裂化 385
第三篇 区位传统
第10章 经济地理学 395
10.1 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的分类 396
活动类型 396
经济制度类型 397
发展阶段 399
10.2 初级活动:农业 401
自给农业 404
粗放型自给农业 404
集约型自给农业 406
不断扩大的种植业 409
集约化和绿色革命 410
商品农业 411
产品控制 413
农业区位模型 414
集约型商品农业 416
粗放型商品农业 417
特种作物 418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 420
10.3 其他初级活动 421
渔 业 421
林 业 423
采矿业和采石业 423
10.4 初级产品贸易 426
10.5 第二产业活动:制造业 429
工业区位模型 429
其他区位因素 431
交通特征 432
集聚经济 432
即时生产和柔性生产 433
比较优势、外部采购和境外业务 434
强制性因素 436
跨国公司 438
世界制造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439
高科技模式 441
10.6 第三产业和超第三产业 444
第三产业服务 446
超第三产业 447
10.7 世界贸易中的服务业 448
第11章 城市地理学 455
11.1 城市化的世界 457
11.2 城市的起源及演变 457
城市聚落的区位 460
11.3 经济基础 462
11.4 城市职能 463
作为中心市场的城市 464
作为生产和服务中心的城市 466
作为行政和公共机构中心的城市 466
11.5 城市体系 467
城市等级体系 467
等级-规模关系 468
世界城市 469
11.6 城市的内部 470
定义今天的城市 470
土地利用模式 471
中央商务区 471
中央商务区之外 472
城市形态模型 473
城市形态的变化 475
郊区化 476
中心城区的衰落 478
市中心复兴和中产阶级化 481
城市的社会区域 484
家庭状况 484
社会地位 486
种 族 486
制度控制 488
11.7 世界城市的多样性 489
西欧城市 489
东欧城市 491
快速成长的非西方城市 493
前殖民地和非殖民地城市 494
城市首位度与快速增长 494
非法聚落 496
经规划建造的城市 497
第12章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503
12.1 生态系统 504
12.2 对水的影响 506
水的可利用性 506
河流整治 509
水 质 510
农业水污染源 512
化 肥 512
生物杀灭剂 512
动物粪便 513
其他水污染源 513
工 业 513
矿 业 514
城市和居民区 515
控制水污染 516
12.3 对空气和气候的影响 516
空气污染物 516
影响空气污染的因素 517
酸 雨 518
光化学烟雾 520
臭氧层损耗 522
控制空气污染 523
12.4 对地貌的影响 524
挖掘作业产生的地貌 524
倾倒产生的地貌 526
地面沉陷的形成 526
12.5 对动植物的影响 527
生境破坏 528
捕猎与商业性开发 529
外来物种 530
中毒与污染 532
12.6 固体废物处理 534
城市垃圾 534
填 埋 535
焚 化 537
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 538
危险废物 540
第四篇 区域分析传统
第13章 区域概念 549
13.1 区域的性质 549
13.2 本章结构 552
13.3 地球科学传统中的区域 553
地形区 553
天气与气候动力区 554
自然资源区 556
13.4 文化-环境传统中的区域 558
作为区域核心的人口 558
语言区 560
心像区 561
政治区 563
13.5 区位传统中的区域 565
经济区 565
城市区 567
按生态系统划区 571
附录:地图投影 576
重要词汇 585
译后记 607
出版后记 609
在电影《梦幻之地》(Field of Dreams)中,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所扮演的角色要在他位于艾奥瓦州的玉米地里建造一个棒球场。激励他建造这个球场的信息,就是“竖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1975年,当我们次想到要着手编写《地理学与生活》一书的时候,同样的愿望也在鼓舞着我们。那时美国和加拿大没有几所大学的地理系为学生开设这样一门通论课——就是试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课程。相反,大多数地理系分别开设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文化地理学的课程。
我们意识到大多数学生只修一门大学地理学课程,只有一本地理学教科书,于是想编写一本涵盖地理学家所研究各种专题的课本。当然,我们的愿望是使本书能够令人信服并能满足很多地理系开设本学科总论性入门课程的需要,现在梦想已经成真。
途 径
我们的目的是精确而清晰地讲授有关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它所面临的知识上的挑战,以及各分支学科之间逻辑上的相互联系。即使学生们不再进一步学习地理学课程,我们也感到十分宽慰。因为他们业已接触到本学科丰富而广博的内容,并且作为一个有教养的成年人为了完成当前和未来的任务而掌握了新的洞察力与理解力。有些学生可能有机会而且有兴趣进一步选修地理学课程。我们认为,本书会让他们清楚地了解地理学各分科的内容与研究范围,强调地理学一元化的主题,并为进一步在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打下基础。
全书内容围绕本学科四大研究传统安排。第1章向学生介绍在长期以来的地理学思想与著作中形成的四个系统性的传统:地球科学传统、文化–环境传统、区位传统和区域分析传统。本书四篇中每一篇都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中每一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每个分支学科都归入其所属的传统中。例如,气象气候学研究归入地球科学传统部分;人口地理学归入文化–环境传统之内;城市地理学包括在区位观点中。而区域分析传统——区域地理传统——则单独成为后一章,利用前述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进行综合。第1章(第22页)对本书结构提出了较全面的阐述。
当然,由于每个传统都有许多重点和主题,我们为一个论题安排的任务可能并不适合每个读者。有些分支学科在逻辑上可能归附于不止一个公认的传统。书中每一部分前的简介都给出了我们对各章安排的理由。
一本好的教科书的组织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使教师能适应该课程的课时与主题的限制。虽然本书按一个短学期或长学期设计,但如果教师将它用作某些专题的入门读物,或者用作补充读物和课堂计划的补充,本书也可用作全年的地理学导论。
此外,本书各章相对独立,无须按顺序讲授。各“传统”的安排可以酌情减少,各章也可重新安排,以适应教师的或者认为学生有兴趣的重点和顺序。课程的形式应该完全反映教师和课本共同的贡献,而不仅只是遵从课本的指示。
本版的变化
虽然我们保留了前几版的框架,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是修改、增补和删除了一些资料。
· 当前的事件总是要求对事实和分析进行修正,还可能提出对迄今被忽视的话题的讨论。如果不述及本书上一版出版以后出现的三大自然灾害,第11版就挂一漏万了。这些灾害是: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大海啸;2005年8月29日新奥尔良及邻近地区因卡特里娜飓风登陆造成的大破坏;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7.6级地震。本书每个新版也会更新较平凡的事态,例如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变化和人口增减在空间格局上的变化。为了精确和通用起见,本书每张图表均经检查,必要时予以更换、更新或修改。
· 技术上、社会上、经济上、政治上以及环境结构和环境联系方面的变化,同样要求对过去的材料进行修正。本版新增或修订的话题包括“燃油经济性与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第5章)、美国–墨西哥非法越境移民(第8章“破碎的边界”)、外部采购和境外业务(第10章),以及“电子垃圾”(第12章)等。
· 我们总是依靠之前版本读者提供的建议,提醒我们注意地理学各领域新的侧重点或研究成果。我们力图体现他们想法的努力,不仅反映在几乎对每一章内容的简单修改或增补上,而且还反映在更重大的修订上。例如,第2章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处理;第7章的新专栏“是地理条件注定的吗?”;第10章对全国性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理论和各阶段评述等部分。
以下两章内容进行了重要修改:
· 第1章从东南亚海啸的讨论开始,包括对“地理学是什么”的修改,并增加了“地理学的重要性”一节。
· 对第11章做了重大重组与修订。本章原有大部分材料被删除。新内容包括“城市的起源及演变”“市区的功能”,以及“经规划建造的城市”等。本章还有两个专栏:“中心地理论”和“加拿大的城市”。
致 谢
许多书评人通过他们的评论与建议,使《地理学与生活》各版本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改进。虽然我们无法做到遵从每项有益的建议,也不能采纳每份有用的观测资料,但是我们对所有这一切都满怀感激地给予了慎重考虑。除了对原先版本列出的提供帮助的各位表示谢意外,我们要特别提出下列各位提供的富有思想性的建议。
密苏里州州立西北大学的杰夫·布拉德利(Jeff Bradley),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查尔斯·E. 巴顿(Charles E. Button),阿克伦大学的莫·克劳德赫莱(Moe Chowdhury),西自由州立学院(West Liberty State College)的布莱恩·L. 克劳福德(Brian L. Crawford),康涅狄格大学的埃伦·克罗姆利(Ellen Cromley),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卡尔·达尔曼(Carl Dahlman),东肯塔基大学的布鲁斯·戴维斯(Bruce Davis),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詹妮弗·格贝莱因(Jennifer Gebelein),布朗克斯社区学院的戴夫·戈登(Dave Gordon),伊利诺伊东北大学的丹尼斯·格拉门诺斯(Dennis Grammenos),中阿肯色大学的布鲁克斯·格林(Brooks Green),东卡罗来纳大学的罗德尼·D. 杰克逊(Rodney D.Jackson),埃姆斯社区学院的迈克尔·L. 凯尔希(Michael L. Kelsey),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的盖伊·金(Guy King),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彼得·凯埃姆(Peter Kyem),北得克萨斯大学的唐纳德·莱昂斯(Donald Lyons),东北州立大学的约翰·米尔鲍尔(John Milbauer),南伊利诺伊大学的弗朗西斯·欧迪墨赫(Francis Odemerho),盖茨堡学院的莫妮卡·V. 奥格拉(Monica V. Ogra),州立莫尔黑德大学的史蒂文·帕坎斯基(Steven Parkansky),盖茨堡学院的卢瑟福·V. 普拉特(Rutherford V. Platt),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南茜·雪莉(Nancy Shirley),肯特州立大学的李·斯托克斯(Lee Stocks),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埃里克· S. 韦斯特(Eric S. West),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约翰· B. 莱特(John B. Wright),阿肯色州立大学的佩姬·莱特(Peggy Wright),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里分校的周斌(Bin Zhou)。
我们满怀感激之情感谢上述各位和许多未能提及的人的帮助和奉献,并明确表示本书内容的取舍与读者可能发现书中对事实与解释的任何错误均与他们无关。
我们要特别感谢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的劳伦·斯科特(Lauren Scott)、艾琳·巴克利(Aileen Buckley)、梅丽塔·肯尼迪(Melita Kennedy)、谢恩·克拉克(Shane Clark)和贾森·威利森(Jason Willison),他们认真负责地审阅了第2章和附录。十分感谢他们经深思熟虑的评论、修正和建议。
后,我们深深感谢和钦佩出版社“出书团队”的努力,他们共同“照看”着本版的完成。在此对他们高度的职业精神、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
阿瑟·格蒂斯
朱迪丝·格蒂斯
杰尔姆·D. 费尔曼
《地理学与生活》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这恰好体现了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内涵。
——郑度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
地理知识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竞争能力,然而地理学浩如烟海,如何简捷地得其要领呢?《地理学与生活》为此打开了一扇“芝麻之门”。
——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前主任
地理学是研究世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学科,只有对这两种环境有所了解,世界上的人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幸福。《地理学与生活》既是一本优秀教科书,也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值得一读。
——王恩涌教授,北京大学地理系前主任
ladyhappy –
内页插图是黑白的,严重影响读图,建议买彩绘本
冬雨 –
有点小褶皱不打紧,很棒的一本书,封面的小长颈鹿很可爱呀,不比珍藏版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