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82099
适读人群 :供人文地理学领域中专业工作者及有关高等院校教师阅读
系统总结中国人文地理学各分支的学科成果,展示中国人文地理的新研究进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与科学出版社联合推出;
本书可供地理、经济、国土规划、区域开发、农牧林、工农业、交通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与生产部门的有关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决策管理者和广大经济地理爱好者阅读参考。
为了系统展示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成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科学出版社合作,计划组织人文地理学界合力编写一整套《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包括人文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争取于近几年内陆续出版。这在学术上无疑是对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阶段总结,还可和20世纪80年代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相匹配,完善对中国地理的研究。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二
前言
历史文化篇
章 绪论
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第二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
第三节 文化地理学近来在我国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章 我国人种的形成与原始文化的发展
节 人种的形成与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 我国农业的出现与特点
第三节 我国原始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五节 我国农业起源与原始文化发展的地理因素
第三章 我国的古代文明
节 神话传说时代
第二节 夏的探索
第三节 殷商与中国文明
第四节 西周与中国文明
第五节 春秋、战国的变化与环境
第六节 我国古代文明与环境
第四章 中央集权王朝的次兴起与冲突
节 秦的统一与两汉的变迁
第二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由分裂走向统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与地理环境
第五章 中央集权王朝兴起的第二次兴起与冲突
节 隋的重现统
第二节 唐王朝的辉煌与没落
第三节 五代的更替与十国的并立
第四节 两宋繁荣中的困境
第五节 唐宋时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集权王朝的第三次兴起与冲突
节 成吉思汗所建的蒙古帝国与向外扩张
第二节 元王朝的建立与困境
第三节 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明朝
第四节 后的王朝——清朝
第五节 地理环境与制度文化在元、明、清三朝兴衰中的作用
第七章 地理环境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节 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秦以后诸王朝的影响
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本篇参考文献
专题文化篇
第八章 宗教与信仰
节 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
第二节 主要宗教在中国的空间扩散
第三节 宗教与其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 中国宗教文化景观
第九章 文字与语言
节 中国境内的主要语言及分布
第二节 汉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汉语的空间扩散
第四节 汉语文化区
第十章 民族与民俗
节 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及其地理基础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民族
第三节 民族文化多元性的保持
第十一章 建筑与文化
节 建筑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园林建筑与环境艺术
第三节 和谐的人居空间——民居
第四节 特色建筑
第五节 新建筑景观的地理感受
第六节 中外建筑景观比较
本篇参考文献
区域文化篇
第十二章 文化区划原则与中国文化区划概要
节 文化区划原则
第二节 中国文化区划概要
第三节 研究中国区域文化的综合观
第十三章 华北文化区
节 首都文化
第二节 燕赵文化
第三节 三晋文化
第四节 齐鲁文化
第十四章 东北和内蒙古文化区
节 关东文化
第二节 内蒙古草原文化
第十五章 华东文化区
节 吴越文化
第二节 上海海派文化
第三节 八闽文化
第四节 台湾文化
第十六章 华中文化区
节 中原文化
第二节 安徽文化·徽商纵横
第三节 两湖文化
第四节 江西文化·兴衰轨迹
第十七章 华南文化区
节 岭南文化
第二节 港澳文化
第三节 八桂文化
第十八章 西北文化区
节 三秦文化
第二节 甘陇文化
第三节 宁夏回族文化
第四节 新疆文化
第十九章 西南文化区
节 巴蜀文化
第二节 黔贵文化
第三节 滇云文化
第四节 藏文化
本篇参考文献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农业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二
前言
篇 总论
章 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及其进展
节 农业的战略地位与基本特点
第二节 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节 我国自然环境与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第三节 主要农业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与农业发展
节 非自然性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建国前农业发展历史概述
节 原始农业阶段
第二节 传统农业阶段
第三节 近代农业的萌芽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后农业发展的历程
节 改革开放前农业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若干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土地利用与种植制度
节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主要用地类型利用状况
第三节 土地生产潜力与利用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节 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整治途径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问题
第四节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第五节 农业保护与农业政策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农业部门布局
第九章 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
节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第二节 我国粮食生产的特点与问题
第三节 粮食作物布局
第四节 粮食基地建设与生产潜力
第五节 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
节 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特点
第二节 棉花生产布局
第三节 其他经济作物布局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林业发展与布局
节 林业发展概况及林业资源特点
第二节 桑、茶、果等经济林发展与布局
第三节 林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畜牧业生产与布局
节 我国畜牧业形成、发展与区域分异
第二节 畜牧业布局条件的评价
第三节 牧区畜牧业
第四节 农区畜牧业
第五节 城郊区畜牧业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水产业发展与布局
……
第三篇 农业区域发展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边境地理(海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交通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民族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人口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社区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政区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政治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资源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典藏版):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认识到它的核心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向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把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整体,加以优化和调控的可能途径和对策,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在很多哲学、历史和文学的作品中包含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论述,认为人地关系有和谐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可以看作是人文地理思想的渊源。比较系统的论述则见诸历代的正史中的地理志、各类地方志和游记中,涉及面广,但零星而分散,又和其他学科交错在一起,因而古代人文地理学的个性是不明确的,只是知识和资料的积累过程。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才随着其他科学技术开始传人中国,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外国学者、传教士和我国派往欧美的留学生而陆续引进。此后在大学中设置地理系,成立地理学会,并建立了专业的地理研究所,广泛开展近代人文地理学的讲授和调查研究,但限于经费,工作规模小,出版成果少。
解放后,地理工作者得到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配合各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在初期的十多年中,国内各项工作都向原苏联学习,我国地理学基本上也按原苏联的模式来发展,引进了不少原苏联地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如农业区划、经济区划、地域生产综合体等,加快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现代化过程。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即三四十年代原苏联地理界在当时左的政治干预下,把人文地理学当作唯心主义“伪科学”加以全盘否定,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的观点也引入了我国,致使我国人文地理学中一度出现经济地理学“一花独放”,而其他一些分支学科被视为禁区的极其不平衡的状态。同时原苏联地理学强调发展二元论,把它肢解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门属性不同、互不联系的学科,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地理学的健康发展。
经过“十年浩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大转变,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使人们敢于从教条的、空洞的概念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重新评估和认识人文地理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地域差异性大,加以历史悠久而变化大,近年又处于改革阶段,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这就为人文地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发展人文地理具有天赋的优越条件。1980年初,中国地理学会因势利导,在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号召,并相应地成立了专业委员会来组织、推动、交流人文地理研究。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也决定在各大学地理系中开设人文地理课程,个别大学还成立了专业的人文地理研究所,出版《人文地理》学术期刊,很多富有才华的中青年地理工作者踊跃投入到人文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原先被冷落的一些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现在已成为热门;原先被视为禁区的一些分支,现在有人敢于钻研;至今尚无人问津的一些新学科,也有人开始探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文地理学确实已走上复兴创新的道路。
今后的发展,总的目标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这就要求联系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主题是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大量实践,逐步总结我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配合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各项人文地理研究工作取得的有效经验,系统建立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已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生前曾主张要从五个方面来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即: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二要有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三要应用具有本门科学特点的方法;四要在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五要有大量本门学科的成果资料的积累。这五方面的尺度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成果出版发行的数量和质量显然是体的衡量。
为了系统展示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成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科学出版社合作,计划组织人文地理学界合力编写一整套《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包括人文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争取于近几年内陆续出版。这在学术上无疑是对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阶段总结,还可和80年代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相匹配,完善对中国地理的研究。甚望通过《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的出版,把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