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207633丛书名: 天下无谋之谋世制胜
两千年以来流行的公务员入仕、升职、解难宝典 ——深度揭秘职场潜规则,注定流行百年的独赢书。
牢牢把握计谋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平衡,才必能成大事而不损声名,得大利而不害良知。
天下无谋第二部之谋世制胜系列:
《度心术》(玩转人事与世事之至高心法):站在我们上方的人,都懂得中国谋学宝库中这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寸智慧。
上智者御心,下智者御力。——唐·李义府
《观人经》(古代观人、识人、用人之智慧宝鉴):经世之本,识人为先;成功之本,用人为先。
经世之本,识人为先;成事之本,用人为先,乃古今成功者之**秘诀。——清·曾国藩
《谏学》(古人以话术谋权、驭人、避祸的学问):常人以《谏学》交朋友,商贾以《谏学》获人脉。将相以《谏学》保平安,帝王以《谏学》驭群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势胜学》(借势用势之谋略):善用势者猪上天的学问。
不附势者,何以避困境;不度势者,何以言成功;不借势者,何以论才智;不驭势者,何以言潇洒;不造势者,何以掌天下……这便是鄙人看完本书的一点心得。——人民网网友
《予学》(古代智者关于多赢之智慧书):学古人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小予小得,大予大得。
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舍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贾平凹
《度心术》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度心术”作为一种人生技能和社会生存中斗争的利器,充满玄奥,历来为较智斗力场中的人们所推崇。如何在心理上瓦解他人、征服对手,“度心术”是*有效的谋智。这一要旨说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绝非易事,这也构成了大多数人平庸无奇的现实。
应该承认,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可享有“度心攻心大师”的称号,抛开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基础不谈,善于攻心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先天的条件无法选择,而后天的努力却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度心术”是智慧的高端,有志成才和向上发展的人们,了解和掌握它就显得分外重要。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义府,为一代奸相,他的“笑里藏刀”广为人知。客观地说,李义府自幼刻苦好学,成人后他的文采还是十分出众的。无论出于何种心理和目的,他所著的《度心术》一书,乃是中国历史上的*。书中言及度心的背景、要义、策略、机变和方法,具体而翔实,深刻而独到,确是一部开启度心、攻心奥秘的罕有奇文。这里的“度心”,除了揣摩推测之意,李义府更多地强调了它驾驭操纵的层面,因此将“度心术”改做“攻心术”也许更恰当些。此人从度心、御心、擒心、纵心、夺心、诛心等十个方面,将看似繁难复杂的“度心之术”,变得简单却有很强的操作性。方寸之间用大智,人们可以踏雪无痕,在擒纵之间,不用使强斗狠,便不战而屈对手之心,使其丧失抵抗能力;在进退之间不用颇费周折,便功成名就……“度心术”实乃中国谋学宝库中的至高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势胜学》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可以说,
“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
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奥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通过学习这本《势胜学》,有权者知道该如何行权,无权者知道该如何取势,富贵者知道该女口何守业,贫贱者知道该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这些解答虽不是*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予学》
原文·001
译文·003
得失卷
公孙述的狭隘·003/勤于做事的卢承庆·005/邓禹的受宠不
衰·008/以名节自励的范景文·011/赵匡胤的大智之举·014
/贾似道的恃强而骄·017/富有远见的王霸·019/赵奢的才
能·022/无怨无悔的郑庄·025/李渊的关爱·027
@天地所以伟大绵长,是它不断付出的结果。
@生为最重之利,亡为最大之弊。
@贪婪造就愚人,舍弃成就智者。
@大成功需大舍弃,大祸患起于大贪婪。
@获取而不剥夺他人,是获取之至境。
@得失之患,源于不舍。
@取为后,予为先;得为后,舍为先。
@不懂施予者,必得而复失。
顺逆卷
孔子的担心·033/赢得最后胜利的刘邦·036/刘长的贪取无
度·039/真心交往的种世衡·041/令狐楚的作为·044/李尚
隐的坚守正义·047/不得民心的吴元济·049/庞参的无愧·052
/唯存公心的杨秉·055/》,刘秉忠的与众不同·058
@安于顺境者平庸,安于逆境者平安。
@善施者顺,吝施者困,常予者安。
@担忧死亡者愚,担忧生存者智。
@不受利益的侵扰,内心便可保持平和。
@永远不要怨怼环境,以苦为乐,方可彻悟人生。
@成小事者劲也,成中事者情也,成大事者忍也。
@成功之要义在于做减法。
。。。
《观人经》
原文
001
译文
007
卷一
勾践隐忍雪国耻·003/范大夫功成身退·007/
@识人是成功的基础, 用人是成功的关键。
@根据他的欲求, 判定他的为人。
@表情神色, 隐含人心的所有秘密。
@智者常观其言、 察其行、 辨其性情, 而后因材施用。
@识人第一, 是因往往小的疏忽, 便会铸成大错。
卷二
曹相国为政清简·013/季扎睿智评诸侯·017/
@得人才者得天下, 失人才者失天下。
@观人察质,须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
@不做超出能力的事, 也是智。
@要重视 “中和之材”, 因它最易与平庸混淆。
@辨人的本质在于, 观隐蔽, 查细微, 见微知著。
卷三
晁错峻急失先机·023/晋智伯骄狂失国·028/
@借用不同性格的牵制, 坐收渔利之奇效。
@全才用其均衡, 偏才扬其长避其短。
@行动果断的人往往疏于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的人往往不能随机权变。
@遵循事物的规律, 知退才能进, 事缓则国。
@注意人的仪态举止, 它是心神表征; 倾听别人的声音, 它是心气
显现。
卷四
张柬之正气复唐·035/燕王失察酿大乱·040/
@信任目光坚定之人, 防范目光闪烁之人。
@仁爱之人, 谦恭柔和为表; 智慧之人, 明朗通达为征。
@对于能干之人, 更要深入地考察他的本质。
@用人忌以他人的评价代替自己的判断, 否则无异于自请祸患。
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英雄豪杰何以失天
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不观则不辨,不辨则败。
——三国·刘邵
经世之本,识人为先;成事之本,用人为先,乃古今成功者之
唯一秘诀。
——清·曾国藩
看完《势胜学》才知道,仅靠一己的才智而不懂得“势”的作用,哪
怕你是个天才也不可能获得像样的成功。
——凤凰网网友
不附势者,何以避困境;不度势者,何以言成功;不借势者,何以论
才智;不驭势者,何以言潇洒;不造势者,何以掌天下……这便是鄙人看
完本书的一点心得。
——人民网网友
舍舍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
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舍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
——贾平凹
因言致祸,因言获福;因言得友,因言树敌;因言升迁,因
言失势……言语关成败,决生死。此乃一部关于古人说话具有惊
天效果的奇书。
——新浪网网友
……
《谏学》
[原文]
不明世,言必失。
[译文]
不明了人世社会,言语一定会有错误。
[释评]
言语的艺术对人生成败至关重要,这是人所共知的。要做到言语得体、少
犯错误,仅仅在辞令上下工夫是不行的。言语的表述反映着一个人的学识和水
平,不懂人世社会是说不出有分量的话语的,更不能打动人心,悦人悦己。了
解人世社会是言语艺术的基础课程,在此经受历练,多下苦功,必有大的
收获。
[事典]
请求即隐的室防
辽景宗在位时,室防为翰林学士,兼政事舍人。景宗多次向他询问古今治
乱得失之道。室防的奏对很合景宗的心意,他每次都能得到景宗的夸奖。
一次,朝中一位大臣问室防说:
“皇上自视甚高,对人向来挑剔,你为何屡次受到皇上称赞呢?”
室防回答道:
“我不是有意奉承皇上,而是在洞察了世事的基础上,再据实道来。说话
不能脱离实际,更不可玩弄辞令,否则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会令人生厌,久
而久之必生嫌恶。”
一日,室防劝谏景宗说:
“陛下博览群书,喜欢谈论古人得失,但这还不够,陛下想以此为鉴治理
天下吗?”
景宗为难道:
“说说容易,要实践却有难度,容待日后再付诸行动吧!”
室防马上进言说:
“女口果陛下只为一时痛快,大可不必空谈。时下弊政不少,仅靠言谈是解
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请陛下克服畏难之心,抓紧时间行动起来。”
景宗在室防的督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切实地整治国政。
室防因为进谏有功,被升为南京副留守。到任后,室防少说多做,事事都
用心用力,做出了不少成绩。
室防还亲自审案判案。他为此经常走访民间,了解世态人情。
有人问他说:
“大人高高在上,何必要深人民间?有不明之事,问询属吏便可。大人这
样做太辛苦了。”
室防解释说:
“我进士出身,说点官话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但为了办案无误,我岂能轻
率呢?不了解下情,我就分辨不出真假之辞,容易在判案时犯下错误,这关系
到人命啊!”
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判案公平公正,毫无偏袒,人们都称颂他是难得的
好官。
室防步步高升,最后升至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官同政事门下平章事。
人们都羡慕他,不想室防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他在给圣宗的奏章中说:
“臣已老迈,不胜显位,为朝廷大计着想,臣不能久居大位。臣一人荣耀
为小,朝廷政事为大,臣决意让贤。”
圣宗很吃惊,他问室防说:
“你有功无失,为何自动请退呢?是朕亏待你了吗?”
室防诚恳道:
“天恩浩荡,臣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朝廷,以报效陛下的大恩大德。”
室防无论怎样解释,圣宗就是不准奏。家人劝室防说:
“皇上舍不得你,你就不要坚持了。”
室防沉稳道:
“现在我已知道皇上是真心留我,这样我才略微心安哪!”
随后,室防说出了他的心里话道:
“我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担心皇上猜忌我啊!要知我久居高位,大权在
握,无论谁当皇上都会关注我,这种事怎能大意呢?我多次请求退隐,正是向
皇上表明心志,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室防越发受到重用,他却更加谦逊,丝毫没有骄傲之情。他分析时弊,向
圣宗大胆进言。圣宗对他的建议都一一采纳。
统和八年(990年),室防再次请求退隐。圣宗仍是不准,特下令让他人
朝可以不跪拜,又赐给他几案、手杖,还封他为郑国公。
室防见圣宗意诚,于是不再请辞。他对家人说:
“我这样做很有必要,你们不要怪我。我深谙人情世故,如此方可避祸。”
室防70岁时去世。圣宗嗟叹悼惜,停朝两天,追赠他为尚书令。
……
《予学》
[原文]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
[译文]
最大的失去没有超过死亡的,只要活着就不是真正的失去。
[释评]
天地给予万物的馈赠与恩惠,是无法言状的。人应该时刻向天地学习,把
给予和付出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和自觉行动。天地之所以伟大与绵长,正是它
不断付出的结果,这是人们一定要深刻体察和认真反思的。以天地为师,人们
才能走出狭小自私的空间,变得真正大度和潇洒起来,不再为身外之物而损毁
宝贵的生命。权衡利弊,生为至利,亡为至弊。
[事典]
公孙述的狭隘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汉室江山,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扶风茂陵人公孙述趁乱起兵,不久就占据成都,自立为蜀王。
蜀地土地肥沃,兵力强盛,公孙述的部属功曹李熊劝他道:
“大王举兵讨逆,原在为民请命,削平祸乱,非为一人享受富贵也。大王
当以天下为己任,再接再厉,拯救世人。”
公孙述面有不解之色,反问道:
“我自立为蜀王,尚有不安,难道还要自立为天子不成?”
李熊激励他说:
“天子以救国平乱为能,不这样就不能号令天下,催人奋进。大王称帝虽
有凶险,但为了造福万民,也只能如此。”
公孙述犹豫多时,最后于公元25年称帝,国号成家。
当时,刘秀正在山东地区作战,无力向西攻伐。公孙述的手下劝他向东发
展,公孙述拒绝了,他懒懒地说:
“出兵远征,必有死伤,何不在此安守太平呢?”
后来,公孙述的骑都尉荆邯看到东方将要平定,便急切地劝谏公孙述说:
“陛下倘若为保富贵,更应出兵向东,奋力一战。眼下还不是安歇的时
候,陛下如果停止不前,害怕牺牲,只怕一切终将失去。”
公孙述闭口不言,只是摇头。
公孙述登上帝位后,便处处怯懦起来。他怕损兵折将,索性龟缩一方,斗
志全无。他封自己的两个儿子做王,公孙家族的人都得到重用,于是人们开始
怨恨他。
一位大臣劝公孙述说:
“陛下只有善于赏予,部众方肯效命,江山才能永固。时下国之初立,陛
下不应任人唯私,赏予有吝。”
公孙述不听劝谏,他争辩道:
“朕不求再得,只怕有失,难道朕这样做错了吗?”
刘秀平定东方后,多次下诏招降公孙述,公孙述一再拒绝。刘秀派兵讨伐公
孙述。公孙述的军队屡战屡败,他的弟弟公孙恢和女婿史兴都在战斗中被杀。
公孙述的部众人人恐惧,天天有叛逃的事发生。公孙述便把叛逃者的家属
杀死,有人便苦劝他说:
“从前陛下贻误战机,致使刘秀做大,今日想来恐是天意。事已至此,陛
下当顺天应命,不应以死相抗。只要陛下保全性命,一切便可从头再来,这才
是上上策啊!”
公孙述痛斥劝谏者,他吼道:
“大丈夫当战死沙场,怎可苟活于世呢?朕和刘秀势不两立,纵是死了,
也绝无悔憾。你贪生怕死,朕就先杀了你!”
劝谏者被杀,余者再不敢言。
不久,刘秀又下诏书说:
“前几年我接连不断地下诏书,表达我的恩义,现在我也没有丝毫改变。
你若不识时务,作无谓的反抗,到时受害的不仅是你,还有你的妻小和无辜的
将士。你若投降,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只要你为百姓着想,就不能不这样做
了。否则性命不存,你也是千古罪人。”
公孙述狂妄自大,自以为受了极大的羞辱,他恨恨地对手下说:
“刘秀一再羞辱我,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如果江山都失去了,那么我活着
又有什么意思呢?”
有人为了挽救公孙述的性命,劝他细作思量。公孙述根本不听,只是催促
将士备战。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进攻汉军,结果被
刺穿胸部,当夜便死了。公孙述的军队纷纷投降,公孙氏家族全部被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