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7611
大家经典,雅俗共赏: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李白全集注评》
在中国诗歌史的璀璨星空,李白,无异是*闪亮的那一颗。“青莲居士谪仙人”,他是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他的诗歌脍炙人口,他的传说世代相传。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这是贺知章的李白;“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横被六合,力敌造化”,这是李阳冰的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的李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的李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天马行空,一息千里”,这是陆时雍的李白;“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这是沈德潜的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的李白……那么,亲爱的读者,在你的心目中,李白又是什么样的?请让我们一起走近凤凰出版社的《李白全集注评》(全三册),走进诗仙李白的精彩世界。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是中国历*伟大的诗人之一。高山流水觅知音,千载之后,作为李白研究的著名专家,作为当代的“太白知己”,今已86岁高龄的郁贤皓教授,在李白研究方面有着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在四十年专业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广大读者的、以普及为目的的《李白全集注评》(全三册)。本书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集大成,是品读中国*伟大诗人李白的上选全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
2015年12月,郁贤皓教授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全八册)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繁体竖排,更适合专业读者和学术研究。图书出版后,不但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而且不断重印,受到读者的好评。但对于更习惯简体横排阅读页面的广大普通读者和年轻一代来说,阅读和使用起来相对吃力。为了更好地普及名著,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李白的天才诗文走向更多喜爱他的读者,凤凰出版社联袂郁贤皓教授,精心打造了这一套简体横排的《李白全集注评》(全三册)。
《李白全集注评》以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海内孤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参校众本,正本清源。全书实证为本,考论结合,体大思深,体例完备,精编精校,装帧精美。书中题解提纲挈领,阐明题意。注释简明扼要,疏通文意。评笺精选前人对李白诗文的评论,洵为经典,发人深省。品评或探幽寻微,引人入胜;或新见迭出,胜意纷呈。
综观全书,有三大特点。一是文献学和文艺学相结合。文献学角度的版本选择、校勘、辨伪、辑佚,都做得规范而精湛,体现了郁教授文献学家的严谨;文艺学方面富有文学色彩的品评,让人赏心悦目,体现了郁教授文学家的诗情。二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郁教授把李白放到整个唐代的历史空间里,真正地把李白的身世、交游以及作品的内在深度,揭示出来。三是普及和专业研究相结合,达到了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相得益彰的效果,具有典范意义。
从《李太白全集校注》的全八册到《李白全集注评》的全三册,由繁体竖排到简体横排,节省了大量版面,不但降低了图书价格,读者也更容易翻阅。虽然成书规模大大减少,但就内容而言,同样精彩,丝毫不打折扣。前人的评笺全部保留,自出机杼的按语则变为评析。重要的校语移入注释,原注释中个别稍嫌繁琐的释义做了删简,前后重出的典故,也做了调整和简化。而附录、篇名索引,则一个都不能少。
一切考虑,都从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
一切努力,都为了让经典走近更多的读者。
郁贤皓教授的李白研究,被誉为“代表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李白研究的*成就”,“二十世纪李白研究的里程碑”(台湾《书目季刊》35卷)。其《李太白全集校注》,刚刚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经典永恒,历久弥新。我们相信,作为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全集注评》为国家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
《李白全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精装16开,全三册,定价298元。
978-7-5506-2761-1
上册
卷
古风
古风五十九首
其一(大雅久不作)
其二(蟾蜍薄太清)
其三(秦皇扫六合)
其四(凤飞九千仞)
其五(太白何苍苍)
其六(代马不思越)
其七(客有鹤上仙)
其八(庄周梦蝴蝶)
其九(齐有倜傥生)
其十(黄河走东溟)
其十一(松柏本孤直)
其十二(君平既弃世)
其十三(胡关饶风沙)
其十四(燕昭延郭隗)
其十五(金华牧羊儿)
其十六(天津三月时)
其十七(西上莲花山)
其十八(昔我游齐都)
其十九(泣与亲友别)
其二十(在世复几时)
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
其二十二(秦水别陇首)
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
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
其二十五(世道日交丧)
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
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
其二十八(容颜若飞电)
其二十九(三季分战国)
其三十(玄风变太古)
其三十一(郑客西入关)
其三十二(蓐收肃金气)
其三十三(北溟有巨鱼)
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
其三十五(丑女来效)
其三十六(抱玉入楚国)
其三十七(燕臣昔恸哭)
其三十八(孤兰生幽园)
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其四十(凤饥不啄粟)
其四十一(朝弄紫泥海)
其四十二(摇裔双白鸥)
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
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
其四十五(八荒驰惊飙)
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
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
其四十八(秦皇按宝剑)
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国)
其五十(宋国梧台东)
其五十一(殷后乱天纪)
其五十二(青春流惊湍)
其五十三(战国何纷纷)
其五十四(倚剑登高台)
其五十五(齐瑟弹东吟)
其五十六(越客采明珠)
其五十七(羽族禀万化)
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
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
卷第二
乐府一
远别离
公无渡河
蜀道难
梁甫吟
乌夜啼
乌栖曲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行且游猎篇
飞龙引二首
其一(黄帝铸鼎于荆山)
其二(鼎湖流水清且闲)
天马歌
行路难三首
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
其二(大道如青天)
其三(有耳莫洗颍川水)
长相思(长相思)
上留田
春日行
前有樽酒行二首
其一(春风东来忽相过)
其二(琴奏龙门之绿桐)
夜坐吟
野田黄雀行
箜篌谣
雉朝飞
上云乐
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词
日出入行
胡无人
北风行
侠客行
关山月
卷第三
乐府二
独漉篇
登高丘而望远海
阳春歌
杨叛儿
双燕离
山人劝酒
于阗采花
鞠歌行
幽涧泉
王昭君二首
其一(汉家秦地月)
其二(昭君拂玉鞍)
中山孺子妾歌
荆州歌
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
相逢行
古有所思
久别离
采莲曲
白头吟二首
其一(锦水东北流)
其二(锦水东流碧)
临江王节士歌
司马将军歌
君道曲
结袜子
结客少年场行
长干行
古朗月行
上之回
独不见
白纻辞三首
其一(扬清歌)
其二(馆娃日落歌吹深)
其三(吴刀剪彩缝舞衣)
鸣雁行
妾薄命
幽州胡马客歌
门有车马客行
君子有所思行
东海有勇妇
黄葛篇
卷第四
乐府三
白马篇
凤笙篇
怨歌行
塞下曲六首
其一(五月天山雪)
其二(天兵下北荒)
其三(骏马如风飙)
其四(白马黄金塞)
其五(塞虏乘秋下)
其六(烽火动沙漠)
来日大难
塞上曲
玉阶怨
襄阳曲四首
其一(襄阳行乐处)
其二(山公醉酒时)
其三(岘山临汉江)
其四(且醉习家池)
大堤曲
宫中行乐词八首
其一(小小生金屋)
其二(柳色黄金嫩)
其三(卢橘为秦树)
其四(玉树春归日)
其五(绣户香风暖)
其六(今日明光里)
其七(寒雪梅中尽)
其八(水绿南薰殿)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
鼓吹入朝曲
秦女休行
秦女卷衣
东武吟(一作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出自蓟北门行
洛阳陌
北上行
短歌行
空城雀
发白马
陌上桑
枯鱼过河泣
丁都护歌
相逢行
千里思
树中草
君马黄
拟古
折杨柳
凤凰曲
少年子
紫骝马
少年行二首
其一(击筑饮美酒)
其二(五陵年少金市东)
白鼻
豫章行
沐浴子
卷第五
乐府四
高句骊
静夜思
渌水曲
凤台曲
猛虎行
从军行(从军玉门道)
秋思(春阳如昨日)
春思
秋思(燕支黄叶落)
子夜吴歌(春夏秋冬)
春
夏
秋
冬
对酒行
估客乐
少年行
捣衣篇
长歌行
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
歌吟上
襄阳歌
南都行
江上吟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玉壶吟
笑歌行
悲歌行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元丹丘歌
扶风豪士歌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白毫子歌
卷第六
歌吟下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征君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僧伽歌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金陵歌送别范宣
劳劳亭歌
横江词六首
其一(人言横江好)
其二(海潮南去过寻阳)
其三(横江西望阻西秦)
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
其五(横江馆前津吏迎)
其六(月晕天风雾不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东山吟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秋浦长似秋)
其二(秋浦猿夜愁)
其三(秋浦锦驼鸟)
其四(两鬓入秋浦)
其五(秋浦多白猿)
其六(愁作秋浦客)
其七(醉上山公马)
其八(秋浦千重岭)
其九(江祖一片石)
其十(千千石楠树)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一(永王正月东出师)
其二(三川北虏乱如麻)
其三(雷鼓嘈嘈喧武昌)
其四(龙盘虎踞帝王州)
其五(二帝巡游俱未回)
其六(丹阳北固是吴关)
其七(王出三江按五湖)
其八(长风挂席势难回)
其九(祖龙浮海不成桥)
其十(帝宠贤王入楚关)
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一(胡尘轻拂建章台)
其二(九天开出一成都)
其三(华阳春树似新丰)
其四(谁道君王行路难)
其五(万国同风共一时)
其六(濯锦清江万里流)
其七(锦水东流绕锦城)
其八(秦开蜀道置金牛)
其九(水渌天青不起尘)
其十(剑阁重关蜀北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赤壁歌送别
江夏行
怀仙歌
玉真仙人词
清溪行
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
临路歌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并序
草书歌行
古意
山鹧鸪词
和卢侍御通塘曲
卷第七
赠一
赠孟浩然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赠张公洲革处士
淮海对雪赠傅霭
赠徐安宜
赠任城卢主簿潜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赠范金乡二首
其一(君子枉清眄)
其二(范宰不买名)
赠瑕丘王少府
东鲁见狄博通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
其一(潮水还归海)
其二(闻说金华渡)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其一(秋坐金张馆)
其二(苦雨思白日)
赠韦秘书子春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
其一(太华生长松)
其二(见君乘骢马)
赠薛校书
赠何七判官昌浩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赠郭将军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赠裴十四
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
上李邕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雪谗诗赠友人
赠参寥子
赠饶阳张司户璲
赠清漳明府侄聿
赠临洺县令皓弟
赠郭季鹰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
赠华州王司士
赠卢征君昆弟
赠新平少年
赠崔侍御(长剑一杯酒)
走笔赠独孤驸马
卷第八
赠二
赠嵩山焦炼师并序
口号赠阳征君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书情赠蔡舍人雄
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巨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
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赠崔郎中宗之
赠崔咨议
赠昇州王使君忠臣
赠别从甥高五
赠裴司马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从孙义兴宰铭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赠崔司户文昆季
赠溧阳宋少府陟
戏赠郑溧阳
赠僧崖公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醉后赠从甥高镇
赠秋浦柳少府
赠崔秋浦三首
其一(吾爱崔秋浦)
其二(崔令学陶令)
其三(河阳花作县)
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
赠柳圆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有此赠
宿清溪主人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赠武十七谔并序
中册
卷第九
赠三
赠张相镐二首
其一(神器难窃弄)
其二(本家陇西人)
赠闾丘宿松
狱中上崔相涣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
其一(邯郸四十万)
其二(毛遂不堕井)
其三(虚传一片雨)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
因赠之
流夜郎赠辛判官
赠刘都使
赠常侍御
赠易秀才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巴陵赠贾舍人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
立马赠别
江上赠窦长史
赠王汉阳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其一(闻君罢官意)
其二(鹦鹉洲横汉阳渡)
江夏赠韦南陵冰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赠卢司户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其一(少年不得意)
其二(东平与南平)
醉后赠王历阳
赠历阳褚司马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卷第十
赠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赠宣城赵太守悦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赠友人三首
其一(兰生不当户)
其二(袖中赵匕首)
其三(慢世薄功业)
陈情赠友人
赠从弟冽
赠闾丘处士
赠钱征君少阳
赠宣州灵源寺冲濬公
赠僧朝美
赠僧行融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并序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赠汪伦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寄上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
寄弄月溪吴山人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
令问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寄淮南友人
沙丘城下寄杜甫
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
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
卷第十一
寄下
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一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题情深树寄象公
北山独酌寄韦六
寄当涂赵少府炎
寄东鲁二稚子
独酌青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禅房怀友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
书情寄之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寄上吴王三首
其一(淮王爱八公)
其二(坐啸庐江静)
其三(英明庐江守)
寄王汉阳
春日归山寄孟六浩然
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早春寄王汉阳
江上寄巴东故人
江上寄元六林宗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
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
其一(九日茱萸熟)
其二(九卿天上落)
寄崔侍御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
昌浩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游敬亭寄崔侍御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卷第十二
别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留别鲁颂
别中都明府兄
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留别王司马嵩
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夜别张五
魏郡别苏少府因
留别西河刘少府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留别广陵诸公
广陵赠别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别储邕之剡中
留别金陵诸公
口号
金陵酒肆留别
金陵白下亭留别
别东林寺僧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留别龚处士
赠别郑判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江夏别宋之悌
渡荆门送别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
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别韦少府
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别山僧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卷第十三
送上
南阳送客
送张舍人之江东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附: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友人游梅湖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送韩凖裴政孔巢父还山
送杨少府赴选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送薛九被谗去鲁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
送族弟凝至晏堌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
留饮赠之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杭州送裴大泽时赴庐州长史
灞陵行送别
送窦司马贬宜春
送羽林陶将军
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
送贺宾客归越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卷第十四
送中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其一(何处可为别)
其二(君思颍水绿)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
其一(秦地见碧草)
其二(尔家何在潇湘川)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其一(六博争雄好彩来)
其二(丈八蛇矛出陇西)
其三(月蚀西方破敌时)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送别(寻阳五溪水)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送张秀才从军
送崔度还吴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送侯十一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送纪秀才游越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
其一(长沙陈太守)
其二(七郡长沙国)
送杨燕之东鲁
送蔡山人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殷淑三首
其一(海水不可解)
其二(白鹭洲前月)
其三(痛饮龙筇下)
送岑征君归鸣皋山
送范山人归太山
送韩侍御之广德
白云歌送友人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送友人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送友人入蜀
送赵云卿
送李青归华阳川
送舍弟
送别(水色南天远)
送麴十少府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
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饯校书叔云
送王孝廉觐省
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
卷第十五
送下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杲流澧州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并序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并序(重出文题作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送梁四归东平
江夏送友人
送郗昂谪巴中
江夏送张丞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二季之江东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泾川送族弟
五松山送殷淑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送储邕之武昌
酬答上
酬谈少府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山中答俗人
答友人赠乌纱帽
酬张司马赠墨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酬崔五郎中
附:崔宗之《赠李十二》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金门答苏秀才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卷第十六
酬答下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酬崔侍御
附:崔成甫《赠李十二》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
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
江上答崔宣城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
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
余诗余答以此诗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招隐黄山
酬崔十五见招
游宴上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游南阳清泠泉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鲁东门泛舟二首
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
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游太山六首
其一(四月上太山)
其二(清晓骑白鹿)
其三(平明登日观)
其四(清斋三千日)
其五(日观东北倾)
其六(朝饮王母池)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观鱼潭
卷第十七
游宴下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邯郸南亭观妓
春游罗敷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其一(初谓鹊山近)
其二(湖阔数十里)
其三(水入北湖去)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宴郑参卿山池
游谢氏山亭
把酒问月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其一(远公爱康乐)
其二(客来花雨际)
金陵凤凰台置酒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
其一(何处夜行好)
其二(白笴夜长啸)
宴陶家亭子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今日竹林宴)
其二(船上齐桡乐)
其三(刬却君山好)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一(洞庭西望楚江分)
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
其三(洛阳才子谪湘川)
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辉)
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冶楼
铜官山醉后绝句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宣城清溪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游水西简郑明府
九日登山
九日
九日龙山饮
九月十日即事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卷第十八
登览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眉山
大庭库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天台晓望
早望海霞边
焦山杳望松寥山
杜陵绝句
登太白峰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登新平楼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登瓦官阁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西登香炉峰)
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
望庐山五老峰
江上望皖公山
望黄鹤山
鹦鹉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秋登巴陵望洞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与贾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湖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金陵望汉江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天门山
望木瓜山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过崔八丈水亭
卷第十九
行役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夜下征虏亭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客中作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苏武天山上)
其二(亭伯去安在)
其三(谈笑三军却)
其四(函谷如玉关)
其五(淼淼望湖水)
郢门秋怀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上三峡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峰晚还题壁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宿虾湖
怀古
西施
王右军
上元夫人
苏台览古
越中览古
商山四皓
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苏武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月夜金陵怀古
金陵三首
其一(晋家南渡日)
其二(地拥金陵势)
其三(六代兴亡国)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金陵新亭
过彭蠡湖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庐江主人妇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望鹦鹉洲悲祢衡
宿巫山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谢公亭
纪南陵题五松山
夜泊牛渚怀古
姑熟十咏
姑熟溪
丹阳湖
谢公宅
陵歊台
桓公井
慈姥竹
望夫山
牛渚矶
灵墟山
天门山
下册
卷第二十
闲适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花间一壶酒)
其二(天若不爱酒)
其三(三月咸阳城)
其四(穷愁千万端)
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寻山僧不遇作
过汪氏别业二首
其一(游山谁可游)
其二(畴昔未识君)
待酒不至
独酌
友人会宿
春日独酌二首
其一(东风扇淑气)
其二(我有紫霞想)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青溪半夜闻笛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夏日山中
山中与幽人对酌
春日醉起言志
庐山东林寺夜怀
寻雍尊师隐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对酒(劝君莫拒杯)
醉题王汉阳厅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独坐敬亭山
自遣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怀思
秋夜独坐怀故山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忆东山二首
其一(不向东山久)
其二(我今携谢妓)
望月有怀
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
其一(四明有狂客)
其二(狂客归四明)
重忆一首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
落日忆山中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卷第二十一
感遇
越中秋怀
效古二首
其一(朝入天苑中)
其二(自古有秀色)
感寓二首
其一(宝剑双蛟龙)
其二(咸阳二三月)
拟古十二首
其一(青天何历历)
其二(高楼入青天)
其三(长绳难系日)
其四(清都绿玉树)
其五(今日风日好)
其六(运速天地闭)
其七(世路今太行)
其八(月色不可扫)
其九(生者为过客)
其十(仙人骑彩凤)
其十一(涉江弄秋水)(重出诗题作折荷有赠)
其十二(去去复去去)
感兴八首
其一(瑶姬天帝女)
其二(洛浦有宓妃)
其三(裂素持作书)
其四(芙蓉娇绿波)
其五(十五游神仙)
其六(西国有美女)
其七(朅来荆山客)
其八(嘉谷隐丰草)
寓言三首
其一(周公负斧扆)
其二(遥裔双彩凤)
其三(长安春色归)
秋夕旅怀
感遇四首
其一(吾爱王子晋)
其二(可叹东篱菊)
其三(昔余闻常娥)
其四(宋玉事楚王)
写怀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院内诸学士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江上秋怀
秋夕书怀
避地司空原言怀
南奔书怀
上崔相百忧章
万愤词投魏郎中
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
览镜书怀
田园言怀
江南春怀
卷第二十二
咏物
听蜀僧濬弹琴
鲁东门观刈蒲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南轩松
咏山樽二首
其一(蟠木不凋饰)
其二(拥肿寒山木)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紫滕树
观放白鹰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
流夜郎题葵叶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白鹭鸶
咏桂二首
其一(园花笑芳年)
其二(世人种桃李)
白胡桃
巫山枕障
庭前晚开花
宣城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
题咏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题元丹丘山居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洗脚亭
劳劳亭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题江夏修静寺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
题宛溪馆
题东溪公幽居
杂咏
嘲鲁儒
惧谗
观猎
观胡人吹笛
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
平虏将军妻
春夜洛城闻笛
嵩山采菖蒲者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流夜郎闻酺不预
放后遇恩不沾
宣城见杜鹃花
白田马上闻莺
暖酒
三五七言
杂诗
卷第二十三
闺情
寄远十二首
其一(三鸟别王母)
其二(青楼何所在)
其三(本作一行书)
其四(玉箸落春镜)
其五(远忆巫山阳)
其六(阳台隔楚水)
其七(妾在舂陵东)
其八(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
其九(长短春草绿)
其十(鲁缟如玉霜)
其十一(美人在时花满堂)
其十二(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
长信宫
长门怨二首
其一(天回北斗挂西楼)
其二(桂殿长愁不记春)
春怨
代赠远
陌上赠美人
闺情
代别情人
代秋情
对酒(蒲萄酒)
怨情(新人如花虽可宠)
湖边采莲妇
怨情(美人卷珠帘)
代寄情人楚词体
学古思边
思边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代美人愁镜二首
其一(明明金鹊镜)
其二(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
赠段七娘
别内赴征三首
其一(王命三征去未还)
其二(出门妻子强牵衣)
其三(翡翠为楼金作梯)
秋浦寄内
自代内赠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其一(君寻腾空子)
其二(多君相门女)
赠内
在寻阳非所寄内
南流夜郎寄内
越女词五首
其一(长干吴儿女)
其二(吴儿多白皙)
其三(耶溪采莲女)
其四(东阳素足女)
其五(镜湖水如月)
浣纱石上女
示金陵子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
其一(安石东山三十春)
其二(南国新丰酒)
其三(东道烟霞主)
其四(小妓金陵歌楚声)
巴女词
哀伤
哭晁卿衡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
其一(白杨双行行)
其二(王公希代宝)
其三(王家碧瑶树)
哭宣城善酿纪叟
宣城哭蒋征君华
卷第二十四
古赋
明堂赋并序
大猎赋并序
大鹏赋并序
剑阁赋
拟恨赋
惜馀春赋
愁阳春赋
悲清秋赋
卷第二十五
表
为吴王谢责赴行在迟滞表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为宋中丞自荐表
书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上安州李长史书
与贾少公书
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
与韩荆州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
卷第二十六
序
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夏日奉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
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
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应举
赴上都序
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
泽畔吟序
夏日诸从弟登沔州龙兴阁序
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送戴十五归衡岳序
早夏于江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卷第二十七
赞
当涂李宰君画赞
金陵名僧公粉图慈亲赞
李居士赞
安吉崔少府翰画赞
宣城吴录事画赞
壁画苍鹰赞
方城张少公厅画师猛赞
羽林范将军画赞
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
江宁杨利物画赞
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
志公画赞
琴赞
朱虚侯赞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并序
鲁郡叶和尚赞
卷第二十八
颂
赵公西候新亭颂并序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并序
铭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天门山铭
记
任城县厅壁记
卷第二十九
碑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并序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并序
祭文
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
为宋中丞祭九江文
卷第三十
宋本集外诗文
戏赠杜甫
酬殷十一赠栗冈砚
初月
雨后望月
对雨
晓晴
望夫石
冬日归旧山
邹衍谷
送客归吴
送袁明府任长江
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别匡山
句(天上不知风月好)
句(野禽啼杜宇)
柳枝词
赠义士樊介
句(眼前有景道不得)
句(举袖露条脱)
瀑布
菩萨蛮
忆秦娥
春感
桃源二首
其一(昔日狂秦事可嗟)
其二(露暗烟浓草色新)
题窦圌山
赠江油尉
独坐敬亭山(其二)
句(霜结梅梢玉)
阙题(庭中繁树乍含芳)
句(玉阶一夜留明月)
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
杂题四则
题上阳台
宋本集内存目诗文
长干行(其二)(小长干行)
去妇词(弃妇词)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其一(大梁白云起)
其二(秋风吹胡霜)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送别(送杨子)
谒老君庙(谒玄元庙)
观放白鹰二首(其二)(见薛大臂鹰作)
军行(塞上曲其二)
春游救苦寺
石岩寺
上杨都尉
比干碑(殷太师比干碑)
宋本集外存目诗文
寒女吟
会别离
阙题(为李謩外孙取名许云封)
题许宣平庵壁
入清溪行山中
鹤鸣九皋
日出东南隅行
战城南
胡无人行
鞠歌行
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送友生游峡中
寄贺监诗
上清宝鼎诗二首
其一(朝披梦泽云)
其二(人生烛上花)
傀儡
上清宝典诗
清平乐令二首
其一(禁庭春昼)
其二(禁帏秋夜)
清平乐三首
其一(烟深水阔)
其二(鸾衾凤褥)
其三(画堂晨起)
连理枝二首
其一(雪盖宫楼闭)
其二(浅画云垂帔)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桂殿秋(仙女下)
题峰顶寺(乌牙寺)
句(山瀑无声玉虹悬)
句(李侯忽来仪)
句(绮楼何氛氲)
赐庆奴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
白亟以诗谢云
断句二则
其一(焰随红日去)
其二(绿鬓随波散)
咏方广诗
句(竹粉千腰白)
句(雨吟春破碎)
句(山含红树随时老)
句(茶褐园林新柳色)
句(江边石下谁知处)
句(一枚煎饼补天穿)
阙题(虬髯憔悴羽林郎)
句(注口樱桃小)
阙题(金銮殿上脱靴去)
句(写了吟看满卷愁)
句(清泠玉韵两三章)
句(白玉惭温色)
句(广砌罗红药)
句(浅酌看红药)
句(罢草紫泥诏)
句(再喜登乌府)
送客春游岭南
句(飓风千里黑)
句(不怕道狂挥玉爵)
句(欲将朱匣青铜镜)
句(谦惊主宠)
句(鹦为能言长翦翅)
阳春曲
摩多楼子
舍利佛
句(胡人岁献葡萄酒)
句(天马常衔苜蓿花)
野望
野望因过常少仙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云山
小桃源
钓台
句(沸天宵鼓动瑶台)
句(借得东风一夜开)
二十日醉题诗
普照寺
题桐柏观诗
庐山东林寺夜怀
襄阳曲五首(其五)
炼丹井二首
其一(闻说神仙晋葛洪)
其二(水西丹井白云峰)
句(津途去不迷)
栖贤寺
阙题(山中十日雨)
句(风泉有清听)
句(林昏罢幽磬)
句(一雁飞吴天)
村居
醉兴
梅雪
莲花
春景
夏景
秋景
夏日
冬景
阙题(犹人张网罝)
秀华亭
兴唐寺
句(借问单楼与同穴)
宿无相寺
江上呈裴宣州
送宛句赵少府子卿
题楼山石笋
太华观
南山寺
北斗延生经注解序
建丑月十五日虎丘山夜宴序
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
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
附录
草堂集序〔唐〕李阳冰
李翰林集序〔唐〕魏颢
李翰林别集序〔宋〕乐史
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唐〕李华
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唐〕刘全白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唐〕范传正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唐〕裴敬
旧唐书·李白传〔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李白传》订误郁贤皓
新唐书·李白传〔宋〕欧阳修宋祁
《唐才子传·李白传》校笺〔元〕辛文房著郁贤皓校笺
李白全集注评篇目索引
前言
李白是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唐代伟大诗人,是中国古代诗歌璀璨的明星,他以独特、
伟大的成就,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上了。他的许多优秀诗篇,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
础上,将他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进行注释、评鉴和品评,使之成为接近真实的李白作品全集。
一
李
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自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李白在《上安
州裴长史书》中说,他的祖先曾“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凉武昭王李暠字玄盛,乃李广十六代孙,东晋安帝
隆安四年(400),李暠在敦煌一带被部众推戴为凉公,死后由其子李歆继位。后李歆被沮渠蒙逊打败而死,诸弟奔逃。李白所说当即指此事。李阳冰《草堂集
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都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代孙。而唐朝皇帝也自称是李暠后代,由此可说李白与唐皇室同宗。可是,《新唐书·
宗室世系表》载凉武昭王李暠后代各支并没有李白这一支家族。李白在诗文中称李唐皇室的人为从祖、从叔、从兄、从侄,也往往不符合他作为李暠九世孙的辈份。
李阳冰还说李白先世曾“谪居条支”,范传正则说隋末“被窜于碎叶”,曾隐姓埋名,中宗神龙初(705)才逃归蜀中,李白出生时才恢复李姓。据李白在至德二
载(757)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说当时年五十七,李阳冰在李白临终受嘱写序时为宝应元年(762),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称李白卒时年六十二,
都可证知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至神龙初归蜀时已五岁,说明李白并不是生在蜀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发表《李白氏族之疑问》(《清华
学报》第十卷期,1935年1月),认为李白先世“本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说乃“诡托之辞”。近年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亦赞同此说(《李白传记论·
李白的出生地和家系》)。后来,张书城又发表《李白家世之谜》(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提出李白不是凉武昭王李暠后裔,而是李陵——北周李贤——
杨隋李穆一系的后代。然皆无直接证据。看来,李白的种族、籍贯、家世、出生地等,至今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其实,范《碑》早就说过“绝嗣之家,难求谱
牒”,“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而世系表族谱所记载的辈份,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称呼也未必完全一致。例如,笔者熟知的某氏,以“载锡之光,永世克
孝”为世系排序,现今长房长子“永”字辈年已八十多岁,而远房的幼子“之”字辈还只有十多岁,按族谱长房八十多岁的“永”字辈老人应称呼十多岁的“之”字
辈小孩为族祖,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只称他的名字。而“之”字辈小孩就叫八十多岁的“永”字辈老人为大哥哥。由此可以想见,李白称从祖、从兄等人与世系表的辈
份不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目前也有蜀中说、中亚碎叶说、条支说、焉耆碎叶说等,但多数学人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
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五岁时才从碎叶迁居蜀中,住在绵州昌隆县(后避玄宗讳,改名昌明县;五代时又因避讳改名彰明
县,今四川江油)。
李白父亲的真正名字和生平事迹均不详。因从西域到蜀中,蜀人以“客”称之。范传正说他“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可是他
能让李白长期漫游,轻财好施,因此不少研究者认为他可能是个大商人。李白家庭的其他成员,现存资料很少。李白晚年在浔阳狱中写的《万愤词投魏郎中》诗中提
到有一个弟弟在三峡:“兄九江兮弟三峡。”据《彰明逸事》(《唐诗纪事》卷十八引)记载,还有一个妹妹名月圆,嫁在本县。其他情况均无考。
李
白从五岁到二十四岁(705—724),是在蜀中读书和任侠时期。他读书涉猎很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
倦。”(《上安州裴长史书》)从书本中接受了各种思想的影响。李白很早就从事诗赋创作:“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开元九年
(721)春,他在路中拜见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长史苏颋时,苏颋就赞赏他的作品“天才英丽”,“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上安州裴长史
书》),说明那时诗赋已写得很好。据《彰明逸事》记载,在拜见苏颋前,李白曾跟“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学习岁馀。赵蕤著有《长短经》(一名《长短
要术》)十卷,论述王霸之道、统治之术。后来李白一生喜谈王霸之道,以管(管仲)葛(诸葛亮)自许,当是受赵蕤的影响。李白青年时代就仗剑任侠:“十五好
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
侠,手刃数人”;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当
是真实情况。此外,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李白在蜀中时已与道士交往,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可证。二十岁后游峨眉山,结识道友元林宗,求仙问道思想已很
强烈,《登峨眉山》诗中已向往“傥遇骑羊子,携手凌白日”了。
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724—742),是李白追求功业的时期。开元十二
年(724),他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然后到安陆(今属湖北省),被故相许圉师家招亲,“妻以孙女”
(《上安州裴长史书》)。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出蜀初期,虽还有任侠举动,如丐贷营葬友人吴指南的“存交重
义”,在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接济落魄公子等事,但通过“黄金散尽交不成”(《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教训后,基本上结束了任侠生活。他在《淮
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中次提到“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他所谓的“功业”,在安陆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申述说:“申管、晏之
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就是要以范蠡、
张良为榜样,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这实际上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与道家“知足”、“知止”思想的结合,并带有明显的纵横家色彩。
从此他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奋斗了一生。要实现辅佐君王的理想,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大部分士子走的通过科举考试,慢慢地从小官升迁到卿相;但李白“不
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于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隐逸以待明主征召,以布衣一举而为卿相。这条路在唐前期是可行
的,唐代皇帝经常下令各地长官推举隐逸之士,参与政治。武后时的卢藏用,屡试不第,后来隐居终南山,得到武后召见,出山做官,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当时著名
道士司马承祯说这是“仕宦之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但李白在安陆隐居未能建立声誉,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可以看出,他在安陆受到毁谤。大约在
开元十八或十九年(730或731),他怀着“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上安州裴长史书》)的目的初入长安,隐居终南
山,结识了玄宗宠婿卫尉卿张垍,请求援引,可是张垍没有帮助他。接着西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寻觅知己,可是位卑职小的朋友们更无法帮
助他找到“一佐明主”的机会。李白终于悲愤地吟唱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颓丧而归。后应道友元丹丘邀请,隐居嵩山。但当他听到
善于奖掖后进的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阳)时,又立即写了《与韩荆州书》,并前往揖拜,希望得到他的推荐。可是韩朝宗没有赏识他。
他只能借酒浇愁,与好友元演游洛阳、太原,又到随州去见道士胡紫阳。后移家山东兖州,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人称“竹溪六逸”。其间李白有过游仙思想,但
始终未能忘情功业,时常发出“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的感叹。这一时期李白写了许多乐府诗,深信终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从
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742—744),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由于好友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进京。李白认为
实现理想的机会来了,兴高采烈地告别儿女奔赴长安。一开始玄宗确实给李白以殊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
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也觉得很光荣,决心“尽节报明主”,酬谢“君王垂拂拭”(《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
人》)的知遇之恩,并切盼升迁。但实际上玄宗只把他作为侍从文人,主要让他写些《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词》等点缀歌舞升平的作品,并没有提拔他做朝廷大
臣的打算。据魏颢(原名魏万)《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本来准备让李白担任中书舍人,可是,“以张垍谗逐”,其事未成。李白对此非常气愤,后来他经常提到
此事:“谗惑英主心,恩疏佞人计。”(《答高山人》)由于佞人进谗,玄宗就疏远李白,李白只能浪迹纵酒,并请求还山,玄宗于是顺水推舟,“乃赐金归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天宝三载(744)暮春,李白终于离开了朝廷。实际只有一年半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对唐王朝的腐败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而追求
功业的思想也逐渐被消极颓放的思想所取代。
天宝三载(744)秋天,是中国诗歌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诗坛两曜——李白和杜甫终于相遇了。
杜甫自结束吴越、齐赵之行,回到洛阳已有两年。这年五月,继祖母范阳太君(祖父杜审言的继室)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杜甫作墓志,奔走于陈留(今
属河南)、偃师(今属河南)之间。李白这年暮春被赐金还山出京后,在商州盘桓一些时日,又到南阳与赵悦相处了一段日子,秋天也来到梁(今河南开封)宋(今
河南商丘)。“李白与杜甫相遇梁宋间,结交欢甚”(《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当时李白一心求仙访道,杜甫对李白非常仰慕,对自己在洛阳
两年经历的机巧生活感到厌恶,所以受李白思想的影响,也和他一起求仙访道。杜甫在首《赠李白》诗中就谈到“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
拾瑶草”。当时诗人高适也正在梁宋一带漫游,于是三人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又同游“梁孝王都”的宋州,还到单父孟诸泽纵猎。当时诗人贾至正在单父县尉任,
当参与了共同活动。所以“梁宋游”时有不少诗坛明星围绕在两曜周围。不久,高适离梁宋东行,李白赴齐州紫极宫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杜甫赴兖州省父,暂时分
手。次年春,李白到兖州家中与儿女团聚,再与杜甫同游,泗水边赏春,同访范居士,同到东蒙山元丹丘处作客。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诗说:“醉眠秋共
被,携手日同行。”可见友谊之深。这年夏天,他们还曾一起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与李邕、高适、卢象等诗人相会。齐州之会也是诗坛两曜和众星相聚的盛事
(详见拙著《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李杜交游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这年秋天,杜甫告别李白,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诗。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但他们都经常思念着对方。杜甫走后不久,李白便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杜甫则有更多忆念、梦见李白的诗。
从
四十四岁离开长安后到五十五岁(744—755),是漫游时期,也是李白思想极为复杂的时期。游梁宋、齐鲁时,李白道教思想占上风,加入了道士行列。他
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以此表示对现实的反抗。其实李白也明知神仙世界是虚幻的,他在告别东鲁南下会稽时写的《梦游天姥吟留
别》中写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所以当他在江南获悉奸相李林甫在朝中制造冤狱,好友李邕、李适之等横遭惨死,崔成甫受累被贬时,便立即从弃
世思想中惊醒,深深地为国事忧虑。特别是朝廷内外盛传安禄山在北方招兵买马、阴谋叛乱时,他更不顾安危,“十月到幽州”,深入虎穴探看虚实。目睹安禄山嚣
张气焰后,李白预感到唐王朝将出现灾难,于是谴责“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奔到黄金台上哭昭
王。回到江南宣城后,他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当时杨国忠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都遭全军覆没,使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损失,李白写了《古风》其三十四(羽檄
如流星)、《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诗,谴责将领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以及对人民遭难的同情和沉痛心情。此时李白济世思想甚切,只恨报国无门。
从
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755—762),是安史之乱时期,也是李白报国蒙冤时期。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叛乱时,李白正在梁园,匆匆携夫人宗氏逃
难,由梁园经洛阳到函谷关,西上莲花山。次年春又南下宣城,经溧阳到杭州,后来在庐山屏风叠隐居。当时两京陷落,玄宗逃往蜀中,永王李璘受命为江陵大都
督,经略南方军事。当永王水师东下到达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三次征召李白。在国家危难时刻,李白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
抱着平叛志愿,参加了永王幕府。他天真地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好机会,可正当他自比谢安,高唱着“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时,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激化了。此时肃宗李亨在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并下令永王李璘回蜀中。李璘刚愎自用,不从命,肃宗即派兵讨伐。永王部下顷
刻之间成鸟兽散。李璘被杀,李白也被系浔阳狱中。经御史中丞宋若思和宣慰大使崔焕的营救,才得以出狱,但不久又被判流放夜郎。欲报效祖国却反而获罪,李白
痛心疾首。幸而在乾元二年(759)春因天旱而发布大赦令,李白才在流放途中白帝城遇赦获释。回到江夏,李白又盼望朝廷能起用他,认为“今圣朝已舍季布,
当征贾生”(《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请江夏太守韦良宰回朝时不要忘了推荐自己,经历大难的李白仍想为祖国出力。可是朝廷不需要他,他在江夏和潇湘一带
徘徊了几个月,毫无消息,便懊丧地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宗氏团聚。后又重游宣城等地,但他报效祖国的热情并未消退。上元二年(761),当他听
说太尉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又毅然从军,希望发挥铅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回,次年冬天病逝当涂(今属安徽省)。“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他为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而抱恨终生!
二
李白在政治上不得志,未能实现“安社稷”、“济
苍生”的理想抱负,但在诗文创作上他充分施展了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李白诗今存千首,文六十多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
貌和社会生活。开元时代是带有浪漫情调、诱人追求的时代,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二十四岁出蜀时写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来改写题为《大鹏赋》,即以“激
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不同凡俗的性格、气概和抱负。直到临终时他还自比大鹏,充分显示出高傲的个性和宏大的气魄。他相信自己的
才能会有施展的机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梁园吟》),经常在诗中以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自比,深信自己能成为王者师:“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留别王司马嵩》)一旦机会来到,他兴高采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歌颂朝廷“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金
门答苏秀才》),决心要“尽节报明主”(《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盛唐气象”。李白《古风》其四十六
(一百四十年)写唐王朝国势,《君子有所思行》描绘长安形势,《明堂赋》铺叙建筑的宏伟,宣扬大唐“列圣之耿光”,后点出“镇八荒,通九垓。四门启兮万
国来”的主题;《大猎赋》写开元天子大猎于秦,是时“海晏天空,万方来同。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诗人热情赞颂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都充满了时
代的自豪感。
盛唐时代也有弊政,有许多不合理现象,李白对此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时,就写有《古风》其二十
四(大车扬飞尘),揭露宦官、斗鸡徒骄横跋扈的嚣张气焰,《行路难》等诗抒发了有志之士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古风》其十六(天津三月时)揭露贵族官僚骄奢
淫逸的生活,《梁甫吟》描绘了君王被雷公、玉女、阍者等小人所包围,有才能的人见不到明主的情景。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宰相,排挤陷害贤能之
士,李白写了许多诗歌揭露“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四)、“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其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
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鸣皋歌送岑征君》)的不合理现实。甚至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唐玄宗,把他比作殷纣王、楚怀王,把被李林甫陷
害的李适之、崔成甫等比作古代忠良贤臣:“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其五十一)诗人晚年还
在《泽畔吟序》中为崔成甫的遭遇鸣不平,追叙当年李林甫陷害韦坚案件牵连数十人的恐怖气氛。
李白所处的时代发生过多次不同性质的战争,他
的诗歌都作了正确的反映。对于抵御和抗击外族入侵的战争,就写诗高歌祝颂,如《塞下曲六首》、《白马篇》等描写“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叱咤经百
战,匈奴尽奔逃”的英雄气概,《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等鼓励友人英勇杀敌,奏凯而归。对于统治阶级发动的黩武战争,如天宝
年间杨国忠发动对南诏的两次战争,李白写有《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诗予以揭露批判。而对于安史之乱,李白从国家命运和人
民安定出发,写了许多积极支持朝廷平叛战争的诗篇。李白在《古风》其十七(西上莲花山)中揭露敌人的凶残和无耻:“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在《经乱离
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责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表示:“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充分表
现出同情人民和仇恨敌人的深切感情。
李白对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都非常关心和同情。《丁都护歌》写纤夫的繁重劳动,《北风行》叙幽州思妇在丈夫出征战死后的强烈悲痛,《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描写农家的艰苦生活和殷勤招待,诗人都洒下同情之泪。
李
白热爱祖国山川,写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李白笔下有庐山飞瀑,蜀道奇险,《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笼罩着神话气氛的华山,《将进酒》、《公无渡河》
中奔腾咆哮的黄河,《关山月》中的苍茫天山,《横江词》中的长江风浪,都写得惊心动魄。还有写大自然明媚秀丽的景色,如《渡荆门送别》的“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夜下征虏亭》的“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等等,充满健康明朗的气息。李白特别爱用具
有透明意象的词写景,诸如碧山、渌水、白玉、明月等意象,在他的诗中俯拾即是。尤其是明月,诗中多。《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都是
赋明月的佳作。李白一生钦仰六朝诗人谢朓,就因为谢诗有“澄江净如练”那样清新明丽的诗句,这也说明李白秉性就向往光明晶莹的景物。
李白
性格疏放倔强,自视极高,不做小官,欲一举取卿相。李白生活潇洒自在,摆脱家庭、环境束缚,自以为在天下大乱时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在许多诗中自抒抱负。
同时,他又表现出蔑视权贵、否定功名富贵的思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又说: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明确表示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功名富贵本是士子的追求目标,李白诗中却说: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当然,有些诗是失意后的牢骚,但李白对功业的追
求确实不是为了谋取富贵,而主要是为了显示“安社稷”、“济苍生”的才能。
以上只是叙述了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其实他的诗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能逐一介绍,只能从略。
三
对
李白的评价,我想起马鞍山市采石矶李白纪念馆中有吴鼒写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曰:“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其下联曰:“韩荆州,差
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对得非常工整。尤其是上联用范围副词“只”,下联用反诘副词“肯”,把作者揶揄调侃李白的神情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只,仅也;肯,岂也。意思是说:南朝齐代的宣城太守谢朓,是个什么样的人,仅靠“澄江净如练”这样的五言诗,就让李白低首钦敬;唐朝的荆州长史韩朝宗,颇
为明白事理,岂能让出官场地盘,使不善从政的李白扬眉做官!言外之意是: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早就大大地超过谢朓,所以李白实在不需要一生俯首。而李白不
善于政治权术,韩朝宗比较理解李白的性格,怎能让出官位举荐他,使诗人忘乎所以?关于这副对联,早在1986年8月15日我应《马鞍山日报》副刊特约,写
过《吴鼒对联乃揶揄李白之作》一文,可惜当时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老编审朱金城先生撰文赞同拙见。不少年轻的同志却不懂古汉语中“肯”字是反诘副词作“岂”
解(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已用大量的例证说明),他们用现代汉语解释“肯”作能愿动词,而且还加“如果”二字进行解释说:韩荆州如果比较懂事,肯让出阶
前盈尺地,就能使李白扬眉吐气。他们认为上联是赞扬李白的谦虚,下联是批评韩朝宗的不识人。持这种看法者至今尚有人在。他们认为:下联称李白为“国士”,
说明是肯定和赞扬李白,其实,“国士”原是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恭维韩朝宗的称呼,这里移用于李白,与上联的“先生”相同,都带有揶揄调侃之意。质言之,
这副对联用调侃的语气,上联是对李白文学成就的评价,下联则是对李白政治识见的评价,虽是揶揄调侃语气,实际上却是比较公允的。
关于李白
的政治识见,历史上已有许多人发表过意见。虽然李白有很高的理想与抱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经常以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
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像上述人物那样具备“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恰恰相反,当国家政治、军事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李白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形
势,往往提出错误的主张或做出错误的举动。安史之乱是李白一生经历中重大的政治事件,他对安禄山的叛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十分痛恨,在诗中大声责
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表示要“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是十分
可贵的,但他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就拿他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一事来说,虽然李白主观上是想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但他对李璘的“异志”缺乏认识。《旧唐书·
玄宗诸子传》:“永王璘,玄宗第十六子也。……〔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幸蜀,至汉中郡,下诏以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
大都督,馀如故。璘七月至襄阳,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将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以薛镠、李台卿、蔡坰为谋主,因有异志。肃宗闻
之,诏令归觐于蜀,璘不从命。十二月,擅领舟师东下。”由此可知,当时肃宗已即位,并已下诏命永王李璘“归觐于蜀,璘不从命”,“擅领舟师东下”,原因是
“有异志”。但李璘当时“虽有窥江左之心,而未露其事”,所以有些将士如季广琛等跟随李璘东下,还以为是去抗击安禄山叛军。等到李璘东至丹阳郡,肃宗下令
讨伐李璘时,季广琛才“谓诸将曰:‘与公等从王,岂欲反邪?上皇播迁,道路不通,而诸子无贤于王者。如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
名叛逆,如后世何?’”(《新唐书》卷八十二)于是诸将都叛离永王而去。其实在此之前,当时有识之士对于李璘东下多持躲避不合作态度。如《资治通鉴·至德
元载》十二月记载,肃宗敕永王“归觐于蜀,璘不从”时,“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胡三省注:“璘将称兵,岘不欲预其祸也。”邵说《有唐相国赠太傅崔公
(祐甫)墓志铭》曰:“属禄山构祸……寻江西连帅皇甫侁表为庐陵郡司马,兼倅戎幕。时永王总统荆楚,搜访俊杰,厚礼邀公,公以王心匪臧,坚卧不起。人闻其
事,为之惴栗,公临大节,处之怡然。”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辞官避地江左,永王修书请君,君遁逃不与相见。”《旧唐书·孔巢父传》:“永王璘
起兵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巢父知其必败,侧身潜遁,由是知名。”李白自己写的《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曰:“曩者永王以天人授钺,东巡无名。
利剑承喉以胁从,壮心坚守而不动。”为什么崔祐甫、萧颖士、孔巢父、鄂州刺史韦良宰等都知道永王之心“匪臧”,“东巡无名”,早就认识到永王必败,所以无
论怎样威胁都不从,而李白却就入其幕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白的功名心太强,一是李白的政治识见不高。这从他后来参加宋若思幕府时写的《为宋中丞请都金
陵表》中也可看出。他认为:“今自河以北,为胡所凌;自河之南,孤城四垒。大盗蚕食,割为洪沟……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
居,五福斯在。雄图霸迹,隐轸由存。咽喉控带,萦错如绣。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伏惟陛下因万人之荡析,乘六合之诪张,去扶风
万有一危之近邦,就金陵太山必安之成策。苟利于物,断在宸衷。”李白完全不理解肃宗驻行在于扶风是为了收复两京的重要意义,却认为南北分裂的大局已定,又
将出现南北朝局面,所以力主迁都金陵。可见他政治识见极低。李白始终认为永王是奉父皇之命行动,全然不懂何以成为叛逆。他缺乏皇室正统继承的顺逆观念,认
为肃宗和永王只是同室操戈。正因为如此,李白同时还写下了乐府诗《上留田行》,诗中有“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
陵,让国扬名”、“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等句,《树中草》有“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等句,显然都是用比兴手法借古谕今,讽刺肃宗兄弟不能相容。李白
始终不认为肃宗是以正讨逆。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引朱文公曰:“李白见永王反,便从臾之,诗人没头脑至于如此。”在这点上,说得是很对的。所以李白只能
做个伟大的诗人,却绝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
四
李白诗歌艺术的特点是融会了屈原和庄周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
经常综合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纵横飞动的文字、充沛的气势,形成独特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龚自珍《录李白集》说:“庄屈实
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李白的作品既有屈原执著炽热的感情,又有庄周放达超脱的作风。在他的乐府诗、歌吟体诗以及绝句中,能体现这个特
点。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乐府诗。诗人也认为自己擅长乐府,晚年在江夏还把古乐府之学传授给好友韦冰的儿子韦渠牟(详见拙著《李白丛
考·李白暮年若干交游考索》)。李白现存乐府一百四十九首,多为旧题乐府。这些诗与古辞和前人创作已经形成的传统题材、主题、气氛、节奏有紧密联系。如
《陌上桑》、《杨叛儿》等内容与古辞相同,《白头吟》写卓文君故事,与本事紧密相连。《夜坐吟》、《玉阶怨》等明显是模拟鲍照、谢朓的同题作品。即使像
《丁都护歌》似乎与原曲主题无关,但诗中仍有“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说明创作时对原乐曲的悲惨意境有深切的联想。李白乐府包括《静夜思》、《宫
中行乐词》等新题乐府在内,几乎都是写战争、闺怨、宫女、饮酒、思乡、失意等传统题材的,而且在表现这些题材时,总是将个别特定的感受转化为普遍传统的形
象表现出来。例如《战城南》,有汉乐府本辞,经过梁、陈的吴均、张正见以及唐初卢照邻的创作,已经形成描写北方战争悲惨形象的特定内容。尽管李白的《战城
南》可能是对唐代某一场战争的独特感受,也写到一些具体地名,但很难考证出写的具体是哪一次战争,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某个特定战役的反映,而是自古以来北方
战争的集中概括,与古辞主题相同。又如《将进酒》的主题也与前人之作类似,但李白诗中充满乐观豪迈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合理的
极度夸张使黄河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其文笔纵横驰骋,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扩大题材、改换主题,恰恰相反,他是在继承前人创作总体风格的基础上,沿着原
来的方向把这个题目写深、写透、写彻底,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境地,从而使后来的人难以为继,再也无法在这一旧题内超越他的水准。
李
白的乐府诗多表现出浑成气象,多用比兴手法,不显露表现意图,这在一些杂言乐府的代表作中尤为明显。同时,他又把瑰丽奇幻的想象注入这些作品,使乐府旧题
获得新的生命。前人对此特点已有评述。如《河岳英灵集》论李白诗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阳冰《草堂集
序》说:“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这些都是指李白乐府故意
不点出主题寓意,多比兴寄托而使之有丰富的内涵。这些特点造成李白许多乐府代表作至今仍存在很大的认识分歧。妙处还在于这些乐府可以允许有的人认为有寄
托,有的人认为没有寄托,所以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说:“乐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间。”但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对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
较为一致的认识。如《蜀道难》的主旨和寓意是历来分歧的,前人作品中,阴铿的《蜀道难》已有“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的思想,唐人姚合《送李馀及第
归蜀》诗也认为李白《蜀道难》乃因功业无成而作:“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蜀道安觉危!”由此可以明白李白在诗中再三用“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的极度夸张,正是寄寓着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无门而郁积的强烈苦闷。李白现存的乐府代表作,大都是出蜀以后追求功业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初入长安失意
而作的居多。《梁甫吟》原是诸葛亮出山前隐居隆中之作,李白选用此题表明自己亦未出山。作品开头就说:“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可知尚未见过明
主。诗中用雷公、玉女、阍者等神话中的形象以喻张垍等小人,写出了自己初入长安被小人阻于君门之外的激愤心情。后期的《北风行》则一开头就用极度夸张的形
象渲染严酷气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后又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样极度夸张的比喻,将思妇失去丈夫后的深切痛苦刻画
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李白把旧题乐府发展到,对旧题乐府作了辉煌、伟大的完成和结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用乐府旧题写出超越李白的作品。
李
白的歌吟体诗现存约八十馀首,有不少是送别、留别诗。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鸣皋歌送岑征君》、《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宣
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应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这类诗与乐府诗不同,不仅因为它们没有旧
题的制约,而且不像乐府那样寄兴于客体,相反,它们都用人称表现,而且对象明确,创作意图都在诗中和盘托出,淋漓尽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色彩缤
纷、瑰奇壮丽的梦幻和神话相结合的形式,来抒发对现实的感受,但主题却非常明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没有像乐府诗那样因“迷离惝
恍”而使后人对其寓意捉摸不定。歌吟体诗与乐府诗特质的区别,大概就是从李白开始的吧!
李白五言古诗较多,以《古风五十九首》为代表,这
是编集者将李白数十年间所写的五言咏怀古诗加以汇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这些诗的内容主要是指斥朝政、感伤己遇和抒写抱负等。这些诗与李白的乐府诗、歌吟
体诗不同,写得比较严密,较少夸张跳跃,伹也常用比兴手法。《唐宋诗醇》说这些诗“远追嗣宗《咏怀》,近比子昂《感遇》,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
复,每多言外之旨”,基本上说得不错。但应该说这些作品还是继承了《风》《雅》和楚《骚》的传统,如《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就以恢复《风》《雅》
传统为己任。而五十九首诗中又有不少篇章是学习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感慨的。此外,其中有些咏史诗是脱胎于左思,游仙诗则显然受到郭璞的影响。这些诗
比起前人的作品来,内容更为显豁,感情更为深挚,意境更为明朗,语言更为流畅。这是李白对咏怀诗、感遇诗的发展(详见拙著《天上谪仙人的秘密·论李白古风
五十九首》)。
李白的律诗现存118首,绝大多数为五律,七律仅8首。诗人早年曾花相当工夫攻五律,现存早诗篇之一《访戴天山道士不
遇》,就是一首工稳整饬的五律。开元年间写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入蜀》、《江夏别宋之悌》、《太原早秋》、《赠孟浩然》等等,平仄对仗都合律,意境
也是律诗气象。天宝初应制立就的《宫中行乐词》,律对非常工切,也可说明李白五律是颇有功力的。即使在后期,李白也还有格律严整的佳构如《秋登宣城谢朓北
楼》等作。《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李白五律“逸气凌云,天然秀丽”。从上列诸诗看,李白五律确
有一种飞动之势,英爽之气,与王维、孟浩然、杜甫不同。尤其是李白还有不少律诗不屑束缚于对偶,往往只用一联对句,甚或全用散句,有时平仄也不全部协调。
如《夜泊牛渚怀古》,按平仄协调是一首律诗,但却没有一联对仗,而且后两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不符合意象应起讫完整的律诗
原则。又如《送友人》首联对仗,颔联却用“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散句,和尾联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都呈现出诗意的不完结状态,这是绝句的意境
和气象。七律《登金陵凤凰台》虽然平仄对仗都符合要求,但首联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全诗的气氛、风格也不像律诗。所以,胡应麟《诗薮》认为“杜(甫)以律
为绝,李(白)以绝为律”,是有道理的。
李白的绝句今存93首,历来一致公认“冠古绝今”。绝句的特点除调平仄与律诗相同外,其馀却相
反。即要求散句,不要对仗;要意脉疏放跳跃,突出一点,不要完整严密;要含蓄,留有余地,不要完全说出表现意图。而这正好符合李白性格,所以李白的绝句写
得好。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称擅场,为有唐绝唱。”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
物。”又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
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李白有些描绘山水和抒发忧愤的绝句,用极度夸张的比喻,充满超迈奔放的激
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雄伟气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示深度忧愤,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李白绝句的特点是:语言明
朗,声调优美,感情深挚,意境含蓄,韵味深长。上列诸诗都有这些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确实无人能企及。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七
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些说法都并非过誉。
李白的赋、表、
书、序、记、颂、赞、铭、碑、祭文等各类文章,大致与他的性格和诗风相似,都有飘逸英爽之气。《大鹏赋》、《大猎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等作品抒
写豪情壮志,文笔纵横恣肆,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受《庄子》的影响为明显。《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百年来
脍炙人口。《泽畔吟序》则感情深挚,沉郁顿挫,表现出对奸臣的刻骨痛恨和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一般人写碑文,叙述家世行事容易板滞,而李白的《虞城县令李公
去思颂碑》等却写得层次井然,叙事具体而生动。这些文章或散或骈,或骈散结合,大都剪裁得当,既富文采,又无雕琢堆砌之病,堪称唐代文章的上乘之作。
李
白的诗文创作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诗中提出文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三十五(丑女来效)又提出反对模仿、“雕
琢”,主张“天真”、自然。他一生敬仰谢朓诗的“清发”,提出诗歌应当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
宰》),这些就是李白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的感情和自然的语言构成“清水出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于赠答篇,肺腑露情
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丽句?亦焉用玉谿,纂组失天趣?”他认为李白的诗能袒露真情,不像李贺、李商隐那样雕章琢句,全赖人工。李贺、李商隐的诗,总使人
感到如雾里看花,隔着一层,而李白的诗却能使人洞见肺腑。这在许多赠送亲友的诗文中表现得特别显著,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追求功业,就给韩朝宗上书
说:“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奉诏进京的喜悦,他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希
望升官,就写道:“恩光煦拙薄,云汉希腾迁。”(《金门答苏秀才》)得志时人们巴结、失宠后无人理睬的世态炎凉,他写道:“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
欢。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他被流放遇赦归来后,认为皇帝又将起用他,就写
道:“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即使是些男女冶游言笑,他也不掩饰:“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坦率得何等天真可爱!李白诗文的语言都不假雕琢,自然流畅,明白如话,音节和谐,浑然天成,即王世贞
《艺苑卮言》所谓“以自然为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
何等雄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何等深情!“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何等豪放!“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又何等清新隽永!这些语言,似乎都不假思索,信手写出,实际上这是李白长期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和前
人优秀作品的语言中吸取养料,加工提炼,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结果。
总之,李白诗歌把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推向了,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
响。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诗“千载独步,惟公一人”,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吴融《禅月集序》说:“国朝能为歌诗者不
少,独李太白为称首。”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
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剌、方回、赵孟、范德机、王恽等,则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棅、沈周、杨慎、宗臣、王
穉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
现在,李白诗歌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有许多学者在认真研究,而且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李白已经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
二一七年十月于金陵寓所
凡例
一、
原文底本和参校本。本书卷一至第二十九所收李白诗文,皆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为底本(简称“宋本”),编
排次序也以宋本先后为准,只因宋本卷是唐宋人写的序和碑志,本书特将此卷移至本书后,作为附录;将宋本第二卷移前作为卷,依次上推,宋本第三十
卷移前作为本书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则收辑宋本集外诗文及宋本集内、外存目诗文。
本书以宋本为底本,但宋本中错字较多,清代缪曰芑翻刻时就改正宋本中的错字有二百三十多处。本书参校以下诸本:
元至大勤有堂刻本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简称“萧本”);
四部丛刊影印明郭云鹏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简称“郭本”);
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明胡震亨《李诗通》(简称“胡本”);
清康熙缪曰芑翻刻宋本《李太白文集》(简称“缪本”);
清乾隆刊本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一作《李太白全集》,简称“王本”);
清光绪刘世珩玉海堂《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简称“咸本”)。
并
参校唐宋重要总集《河岳英灵集》(简称“英灵”),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简称“伯二五六七”),《又玄集》,《才调集》,《唐文粹》(简称“文
粹”),《文苑英华》(简称“英华”),《乐府诗集》(简称“乐府”),《万首唐人绝句》(简称“绝句”),《全唐诗》(简称“全诗”),《全唐文》(简
称“全文”)等。
凡宋本明显错误而许多别本或某本是的,则改用别本正确的字,
择善而从,并在注释中说明“宋本作‘某’,据各本或某本改”。凡宋本正确而别本明显错误的则不予说明。
凡宋本与别本的异文不能确认谁对谁错,则用宋本的字,为节省篇幅,其他各本的异文不一一出校,只选重要的在注释中说明。
宋本有很多异体字和古体字,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将常用的异体字径改为正体字。宋本中“扬州”的“扬”多误作“杨”,本书亦一律径改为“扬”。有的异体字因牵涉到人名、地名、官名及避免误解等原因,则保留原字。
二、 题解。本书所收诗文题下都有“题解”,主要是阐明题意,解释题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写作年代和背景。对各本题中的异文和题下的夹注进行辨析说明。
三、 注释。主要是训解难懂的词语和典故,疏通文句。对诗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都通过查稽典籍和地下出土资料进行考证,提供切实可靠的根据。凡诗文中运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诗文的语句,都注明出处,提供书证。注释力求简明、精确、清晰。各本重要的异文亦在注释中出校。
四、 评笺。前人对李白诗歌尤其是名篇有许多精彩的品评和解读,对读者领悟诗意有启示作用,本书选择历代较重要的评述列于各篇之后,供读者参考。
五、 除引述各家评笺之外,许多诗末有笔者的品评,表示笔者对本篇的浅见,帮助读者领悟诗意,供读者参考。
六、
宋本集外诗文和宋本集内、外存目诗文。宋本是现存早的李白全集,价值,收诗多(萧本就比宋本少十首诗,却多出《忆秦娥》、《菩萨蛮》两首词)。但
宋本中也有误收他人之作,凡经前贤今人考证确实为他人之作者,如《长干行》其二乃张潮之作,《观放白鹰》其二乃高适诗,《去妇词》乃顾况之《弃妇词》,
《送别》乃岑参《送阳子》诗,《谒老君庙》乃唐玄宗《过老子庙》诗,《军行》实为王昌龄《塞上曲》其二,《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乃晚唐人拟作,《留别贾舍人
至二首》实为后人伪作,《比干碑》实为李翰之作。这些诗文既非李白作品,本书一律删却,列入卷第三十之《宋本集内存目诗文》。集中还有一些重出诗文,如果
重出诗都在组诗内,则两存之,以保持组诗的完整性。如果一首在组诗内,一首独立成篇,则删却独立成篇者。如果重出诗各自成篇,本集也只收一首,另一首删
却,在保留的一篇中说明。此外,在唐宋诗歌总集、笔记、传奇、类书、道藏、地方志中,还有不少署名李白的诗文。这些诗文,非常复杂,真伪混淆。凡经前贤今
人(包括笔者)考证认定为李白的诗文,如《本事诗》中之《戏赠杜甫》,《事类赋》中之《殷十一赠栗冈砚》,《文苑英华》中之《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唐
诗纪事》中之《春感》,《二老堂诗话》中之《瀑布》,《方舆胜览》中之《题窦圌山》,《茅山志》中之《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等,本书作为“宋本集外诗文”
收入。还有一些没有可靠证据能推翻非李白之作的诗词和断句,如《文苑英华》中所收的《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等诗,以及至今仍有许多著
名词学家认定为李白之作的《忆秦娥》、《菩萨蛮》两首词,本书亦不得不作为“宋本集外诗”收入。至于前贤今人包括笔者已经考定为他人之作的许多集外诗文,
则一律作为“宋本集外存目诗文”,列表说明,辨正为何人之作。
七、 附录。本书三十卷皆为诗文作品,后的附录,除了将宋本卷的序和碑志移入外,还增加了两《唐书·李白传》,笔者的《〈旧唐书·李白传〉订误》、《〈唐才子传·李白传〉校笺》。
卷
古 风
古风五十九首
【题解】 古风,本指古代风尚、古人风度。如谢惠连《祭古冢文》:“仰羡古风,为君改卜。”以古风作为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当自李白始。至中唐时,古风已成为与古体诗同义的诗体名。如姚合《赠张籍太祝》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五代时韦縠所编《才调集》,收李白《古风》三首,即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泣与亲友别”、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编排先后次序一致,说明此组诗在此以前已编成。但宋本《古风五十九首》其八“庄周梦蝴蝶”在唐人殷璠天宝十二载结集的《河岳英灵集》中题作《咏怀》,萧本、郭本、王本《古风五十九首》其八“咸阳二三月”、其十六“宝剑双蛟龙”,在宋本中则编入卷二十二,题作《感寓二首》,次序倒之。再看宋本卷二十二的《效古二
首》、《拟古十二首》、《感兴八首》、《寓言三首》、《感遇四首》,其体制、主旨与《古风》组诗相同,由此可推知,此五十九首诗中,李白原来有取名为“咏怀”、“感遇”之类题目,也有“古风”的题目,在流传过程中有些题目失落,至李阳冰编集时,将这些诗集合在一起,题名为“古风若干首”,至宋人乐史、宋敏求编集,增成《古风五十九首》。可见此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亦非一人所编集。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曰:“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朱子语类》卷一四〇曰:“〔太白〕《古风》两卷。”又曰:“太白五十篇《古风》,是学陈子昂《感遇诗》。”则宋人所见传本,《古风》分为两卷,篇数各不相同。今存宋本开头有《古风上》,却无《古风下》;宋本与萧本、郭本、王本篇数虽相同,但宋本“宝剑双蛟龙”、“咸阳二三月”编入卷二十二,题作《感寓二首》,“昔我游齐都”、“泣与亲友别”、“在世复几时”分为三首;萧本、郭本、王本则将此三首合为一首,《感寓二首》插入《古风》,凑成五十九首。此组诗之内容,胡震亨《李诗通》概括为“指言时事”和“感伤己遭”,其实此外还应加上“抒写抱负”。其体仿《古诗十九首》,为继阮籍《咏怀》、左思《咏史》、郭璞《游仙》、陈子昂《感遇》后的集大成者,此后,《古风》作为古诗同义的诗体名流传下来。详见拙著《论李白》(原载《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上,收入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第二卷)
其 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