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畅销榜历史 畅销榜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4.50 超出 5 基于2客户评级
(3评论)

作者:韩茂莉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ISBN: 978730125981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3.99

类别: 传统文化, 历史地理, 历史 畅销榜 SKU:5c238d6b421aa9858779fd1a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3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59818丛书名: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梳理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的历史发展,通过回归前人经行的历程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配有数十幅贴合内容的插图,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内容简介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评为*精品课。

目  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讲 绪 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第八讲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上)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中)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历史交通地理(下)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
 ——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在线试读

  讲 绪 论
  无论从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算起,人类在大地上已经走过万年以上的历程,而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诞生之初。学术界给地理学下的定义是: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实在地理成为科学并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之前,早已存在于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与创造之中。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求生、觅食这一与动物没有区别的本能行为,采集、渔猎乃至于原始农业,人们都必须观察四周环境,获得哪里有食物可供采集、猎取,哪里的土地可以种植作物这类信息,并且在这样的观察中探寻出能够通行的道路与能够安置聚落的地方。这些人类早期本能的求生行为成为人类认识地理的步,并且人类在社会进步中继续迈出第二步、第三步……地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科学。在今天的学术之林中,地理学似乎无足道,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地理学是人类早拥有的科学。
  地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人类掌握的地理知识,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个阶段,伴随社会进步,人类行为逐渐从利用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对于自己生活之地,也从了解步入创造。这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表述的那样,各种生物均以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实现进化,只有人类的进化相反,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正是这样的进化,使人类不仅从动物中分离出来,而且凌驾在所有生物之上。确切地讲,当人类处于采集、渔猎阶段,仅属于利用环境;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之后就不同了,农作物取代了天然植被,由此环境发生了改变,可以数出种类的栽培植物覆盖了地表,人类通过城邑、聚落的修建,道路的延伸,工商业的经营,改变大地面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观。人类改造环境,营造新的地理景观的同时,继续利用环境,但这时的利用已不同于采集、渔猎对于食物的索取,而是将政治、军事意图与空间利用结合为一体,并利用地理达到政治、军事目的。《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例,春秋时期郑国面临秦、晋两国军事进攻的威胁,郑国臣子烛之武为郑国退秦、晋联军,游说秦国时一语点明利害说的就是地理,即秦与郑之间有晋相隔,而晋与郑为邻,秦、晋联军若战胜郑国,直接受益者是晋而不是秦。烛之武利用秦、晋、郑之间的地理位置,以及攻郑必然会导致“邻之厚,君之薄”这样的结果,成功地分化了秦、晋联军,实现了退军的政治目的。固然,人类基于政治、军事意图利用地理并没有改变地物的格局,但却延伸了地理的含义,从可见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扩展到抽象的政治、军事地理。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涉及政治、军事的地理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几乎无从在大地上找到哪里是政治,哪里是军事,两者的存在通过人们的意愿、目的、智慧而实现,且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手法。这样总结起来,地理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一类属于自然界本有的,如山脉、河流、湖泊、荒漠、植被的分布,气候、土壤的形成与变化;另一类则源于人类创造,农业、城市、聚落、交通、工商业乃至于政治、军事、文化均可成为地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两类地理现象的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点缀、改造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天空。
  历史地理隶属于地理学,但研究对象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侯仁之曾经说过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因此历史地理将历史学的时间体系纳入到研究之中,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并在回归人类所经行的历程中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中也孕育了对历史地理的探求。史念海指出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名称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那时顾颉刚创办了专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并同时出版了学术期刊《禹贡》半月刊。《禹贡》本是《尚书》中的一篇,为中国早的地理著作,以此命名学会与刊物,乃显示其渊源的久远,但《禹贡》半月刊的英文译名却是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无疑,《禹贡》半月刊的问世就是历史地理登上中国学术舞台的年代,然而这并不是历史地理研究起步的年代,追寻历史地理的渊源,可上溯至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虽未提及历史地理这一名目,但其表述形式、记述内容已具有“昨天”“前天”地理的特征,这一切将中国历史地理的学术渊源推溯至两千年前。
  如果说《汉书·地理志》开启了传统历史地理的页,那么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则进入了新的阶段,1909年张相文创办“中国地学会”,并出版会刊《地学杂志》。《地学杂志》从1910年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不乏历史地理文章。继“中国地学会”之后,前已提及,20世纪30年代前期,顾颉刚联合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中国地学会”囊括地学各个领域,“禹贡”学会则专门致力于历史地理研究,这是历史地理次独立登上学术舞台。无疑,“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创办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禹贡》半月刊于1934年3月创刊,至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文章700多篇。这些文章都成为后来历史地理各个领域的先声。 “禹贡”学会不仅为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造就了一批人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侯仁之、史念海、冯家升、吴晗、童书业、齐斯和、白寿彝、朱士嘉、周一良、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成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
  “禹贡”学会开启了中国历史地理的近代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在侯仁之的倡导之下,中国历史地理逐渐与现代地理学接轨,并融入现代学术体系之中。侯仁之在全面审视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宗旨之后指出:“研究历史时期主要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 从那时到今天,60年中,中国历史地理各代学者的研究涉及“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的各个领域,即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聚落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工商业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由于人类的空间活动、空间创造、空间利用多种多样,这些研究领域几乎囊括生产、生活的所有层面,且涉及了不同领域的空间现象。
  本书正文分十四讲讲述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史前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第二讲)、历代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第三讲)、历史自然地理(第四讲、第七讲)、历史农业地理(第五讲、第六讲、第八讲)、历史政治地理(第九讲、第十讲)、历史交通地理(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历史军事地理(第十四讲)、历史城市地理(第十五讲)。固然,这些并未囊括历史地理所有研究,但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将历史地理上溯至史前时期,并非仅仅拉长了研究时段,主要在于自新石器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此时人类已经从依靠大自然的恩惠采集食物,转向栽培植物养活自己,这一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革命”,使人类不仅在自然的束缚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且在大地上建立了由自己创造的地理。20世纪中期,侯仁之提倡将历史地理研究上溯至一万年以来,自此针对人类改造环境、利用自然的探索成为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史地理的各个研究领域中,历史自然地理以坐落在大地上的山川湖沼、气候变化的冷暖干湿为核心,但自从人类迈出改造自然的步伐,原封未动且沿袭至今的景观与地物几乎不存在,即使环绕在四周的空气也添加了越来越多的人为生产物——甲烷、二氧化碳、雾霾……因此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一方面致力于复原历史环境,另一方面则着重探讨人类活动施加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历史留给今天的大致有两类地理现象,一类如同化石,不仅残存且已固化,成为我们探讨、复原过去的标识;另一类生成于过去,却通过人类不间断的、连续性的行为影响到今天,环境变化即是如此。历史农业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均属于人类改造环境、创造地理的结果,这样的创造不仅有形、有物,成为人类保全自己、壮大自己的依托,且全然替换了原本属于大地之上的植被、景观,我们置身于当下,环顾四周,多属于高度耕作的景观与整治了的景观。人类立足在大地上,改造环境、整治景观并不能完全摆脱自然力的制约,因此探寻人类出于不同需求,改造环境且建构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成为这些领域的基本研究内容。如果说上述历史地理各个领域更多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那么历代疆域变化、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则着重体现了人类的组织形式与集群形式,由此形成的地理几乎没有改变大地上的什么,却凭借人类组织与政治、军事意愿利用了地理,并就此形成人类组织空间分布形式以及与政治、军事捆绑在一起的空间谋略,这就是国家疆域、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国家执行管理的空间单元——行政区以及行军作战的路径与战场。地理学乃至历史地理学所构成的研究领域,展现了所有人类活动方式与空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过去存在,今天依然在继续。
  回顾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回味、反思、借鉴都在其中。人类不应该因为拥有今天而割断对于昨天、前天的记忆,其实,我们今天迈出的脚步也会落在往日的足迹之上。而旧日的足迹究竟带来的是福还是祸?答案就在我们的探索之中。历史地理不是显赫的学科,却拥有任何学科都不可替代的地位。

 

书摘插画

插图

添加评论 取消回复

3个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评论

  1. 评分 4 / 5

    chenjunjun… – 2019年1月12日

    这门课以前都没有选上 讲的古代的部分还是很开眼界

  2. 评分 5 / 5

    daliansun – 2019年1月12日

    条理清楚,论证充分,架构很完整,也对农业地理有所偏向,是历史地理的入门书

  3. 评分 5 / 5

    zhaixd456 – 2019年1月12日

    对我国历代历史地理沿革做好详尽的说明,对理解历史地名有帮助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北洋军阀史(修订版上下册)

EUR €60.98
加入购物车

图说中国历史·两晋十六国(权威疆域版图、专业战争地图,用地图重现历史的变迁;正说历史名人、正解历史事件,用文字追溯历史的底蕴。探访历史遗迹、鉴赏奇珍异宝,用图片记录历史的沧桑。)

EUR €30.99
阅读更多
缺货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品系列(第二辑,全十册,精装限量版)

EUR €539.90
加入购物车

九色鹿·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

EUR €58.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