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73547丛书名: 名家名作精华本
编辑推荐
佛家原典,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江味农、李叔同、净空法师解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内容简介
《金刚经》、《心经》、《坛经》是佛教中重要典籍,三经不仅在中国佛教中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特的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们的影响并且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本书采取原典加评析的方式,江味农解《金刚经》,李叔同解《心经》,净空法师解《坛经》,三人都是佛教研究专家,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其解析逐字逐条,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能举一反三,有所拓展。
目 录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释功德净土第二
定慧一体第三
教授坐禅第四
传香忏悔第五
参请机缘第六
南顿北渐第七
唐朝征诏第八
法门对示第九
付嘱流通第十
心经
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释功德净土第二
定慧一体第三
教授坐禅第四
传香忏悔第五
参请机缘第六
南顿北渐第七
唐朝征诏第八
法门对示第九
付嘱流通第十
免费在线读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
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依照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
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人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
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桦严经》中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可思议之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得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
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人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
“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哪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的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便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象,一想就错了。例如: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着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戴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做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同样说出了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
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依照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
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人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
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桦严经》中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可思议之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得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
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人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
“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哪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的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便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象,一想就错了。例如: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着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戴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做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同样说出了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