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04065
本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组织撰写,奚启新著,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倾力编著,是目前钱老唯一权威官方传记。
钱学森是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本书50多万字,并附有200多张照片,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立意高远,史料丰富,内容翔实,文字生动,感情真挚,是一部全面反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成长历程、感人事迹和杰出贡献的精品力作。本书通过大量第一手权威资料,以生动的笔触,真实感人地记录了钱学森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的非凡人生,充分展示了他的崇高风范,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两弹一星”伟业的光辉历程,并将钱老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与100年来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记述了钱老跌宕起伏的百年人生,而且折射了中国的百年崛起、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
引 言 感 动 中 国
第一章 家 学 渊 源
第二章 少 年 励 志
第三章 大 学 求 索
第四章 负 笈 远 行
第五章 师 从 卡 门
第六章 璀 璨 新 星
第七章 飞 弹 之 战
第八章 终 身 教 授
第九章 喜 结 良 缘
第十章 祖 国 召 唤
第十一章 遭 受 迫 害
第十二章 冲 破 桎 梏
第十三章 归 心 似 箭
第十四章 温 暖 怀 抱
第十五章 一 诺 千 钧
第十六章 乘 风 扬 帆
第十七章 身 负 重 任
第十八章 起 步 维 艰
第十九章 一 肩 双 挑
第二十章 春 风 化 雨
第二十一章 励 精 图 治
第二十二章 激 情 年 代
第二十三章 光 荣 入 党
第二十四章 搏 击 长 空
第二十五章 逼 上 梁 山
第二十六章 成 功 之 母
第二十七章 再 战 告 捷
第二十八章 “两 弹”联 姻
第二十九章 逆 境 铸 剑
第三十章 临 危 受 命
第三十一章 艰 难 前 行
第三十二章 春 暖 花 开
第三十三章 退 居 二 线
第三十四章 智 慧 源 泉
第三十五章 大 地 情 怀
第三十六章 青 山 不 老
第三十七章 崇 高 荣 誉
第三十八章 梦 圆 太 空
第三十九章 大 师 之 问
后 记
引 言 感 动 中 国
2009年10月29日,深秋的北京。
阜成路8号院,一栋普通又陈旧的老式公寓。自1960年以来,钱学森就一直住在这里。
温暖的阳光,柔柔地射进了窗内。
像往常一样,钱学森半卧半坐在床上,用高倍放大镜仔细阅读着报章杂志和文件。
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卧室。一张单人床、一排书柜、两把沙发椅,就把大半个房间占满了。
步入90高龄后,因为身患腰椎楔形骨折,钱学森只能卧床静养。但他活跃的大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依然健康和充满着智慧。
傍晚,钱学森突然出现呕吐,一测体温,有些偏高。很快,他被送入解放军总医院。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描述说:
这次与以前不同,一进去就报病危。医生很快给我父亲进行检查,发现已是严重的肺部感染。可能之前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明显不适,别人也没有特别细心地观测到。等送到医院时,炎症已扩散到肺部,出现大面积感染,肺表面只有一部分能供氧,造成身体多个器官因缺氧而怠工。后来,血压测不到了,呼吸衰竭,人进入了休克状态。医院很努力,已经尽心了。父亲最后走的时候没有什么痛苦,可以说,走得很安详。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钱学森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
新华社迅速发布了钱学森逝世的新闻:“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消息传出,天地同悲。
秋叶飘零的北京城,一反常态,先是细雨绵绵,之后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这是2009年年末,北京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早了约一个月。洁白的雪花,漫天飘舞,犹如无尽不绝的哀思。
灵堂设置在钱学森住宅约20平方米的客厅里,简朴庄重。四周是花篮、鲜花,南侧墙上挂着钱学森的遗照。慈祥的面容、智慧的眼神,深情地望着前来吊唁的人们,仿佛这位世纪老人并没有离去。
花圈从屋里摆到狭窄的楼道,再沿着楼外那条安静的小路,一直摆了下去……
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党政机关、军队系统的,有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的,还有许许多多与钱学森素未谋面的各行各业人士。
4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相约而来,他们曾经是毛泽东主席的卫士。他们告诉钱学森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虽然与钱学森从无交往,但钱学森是毛主席生前最为看重的科学家,也是他们最为敬慕的科学家,钱老走了,一定要来告别。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弥漫着悲伤的气氛。这是钱学森青年时代的母校。在上海交大闵行新校区,有条幽静的小道,取名“学森路”,年轻学子喜欢在这里散步。钱学森去世后的这几天,来这里的人更多了,但没有了往日的欢笑,而是默默地、无言地走着……深夜,在西安交大钱学森塑像前,6000名师生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点燃蜡烛,追思这位伟大的科学巨匠。
浙江杭州西湖之东,有条细细长长、绿树掩隐的小巷,名曰“小营巷”。小巷深处有座木屋民居,钱学森的幼儿时代就在这里度过。木屋的后门是小营公园,公园里有座钱学森纪念墙。钱学森逝世后,附近的居民纷纷来到小营公园,在纪念墙钱学森的画像前,献上了一朵又一朵菊花。
互联网时代,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有了表达自己心愿的平台。数以万计的网友在网上发帖悼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钱学森逝世后的那些日子里,钱学森的名字位列百度搜索风云榜榜首。
一位网友以“请接受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哀思”为主题,写了一首诗——《千年一学森》:
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参与的每一项工作都为咱中国人长脸!/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曾代表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发言!/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把中国一直珍藏在他滚烫的心间!/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把导弹、火箭发射架驮上了国人的双肩。/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说:“我姓钱,但不爱钱。”/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让一个曾经缺钙的民族有了争气的表现。/他叫钱学森,中国千年一遇的骄子。/让他的名字镌刻在长城上吧,千年万年!
钱学森逝世当日,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起征集1031句怀念词。1031句,暗合钱学森去世的日子──10月31日。短短几小时内,跟帖无数。最为大家所推崇的有这样两句:“钱老走好,中国万岁!”“痛悼钱老,真想替您向天再借500年!”
在那些日子里,新闻媒体对钱学森逝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其他新闻。电视、广播、报刊纷纷把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钱学森。正如《光明日报》一篇纪念钱学森文章的开头所说:“他大概是中国当代最受公众尊重的科学家。”
2009年11月6日上午,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钱学森的校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以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一齐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钱学森送行。
在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上,从全国各地自发而来的悼念者多达万人。他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只是为了最后再看这位人民科学家一眼。
队伍中有位女士拿着一本绿色封面、纸张有些发黄的《物理力学讲义》。这是钱学森在美国撰写的专著,归国后翻译成中文,作为大学教材。1963年她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钱学森亲自讲授这门课。1950年,她的父亲在美国听过钱学森讲课;1956年,她的丈夫在国内也听过钱学森讲课。今天,她是代表两代人来向钱学森告别。
一位科学家的逝世,受到上至中央、下至普通老百姓如此崇敬和怀念,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思曾经充满感情地说:“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钱学森走了,他的百年人生,参与、见证、记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华民族百年兴盛的一部分。
钱学森走了,他的思想与成就、伟大与谦虚、厚重与清澈、宽容与严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一部分。
当沿着钱学森的人生轨迹追寻时,不由得想起了钱学森生前说过的一句话:
钱学森这个名字已不完全属于我个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