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30114
每一位孤独症人士家庭书
每一位与孤独症人士一起工作的教师、医生、专业支持者书
知名孤独症专家普瑞桑博士
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
孤独症人士的独特行为被反复误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翻开这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你从未想象过的,孤独症人士都能做到。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代表了当代孤独症研究和干预的重大转折。作者普瑞桑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孤独症专家。他认为所谓的孤独症行为不应简单地被看作必须消除的病理表现,而是孤独症人士面对嘈杂混乱的周围世界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他主张充分利用儿童的特长,提升他们的能力,并提供系统的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孤独症人士的行为方式,不像一些专业人员几十年来宣称的那样,是毫无规则、偏执怪诞、错乱无序的,而是他们用来适应这个信息超载并且令人恐惧的世界,试图与人沟通的应对策略。孤独症儿童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我们人类都要经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画地为牢,一味想方设法地“修理”他们。帮助孤独症人士更好发展的途径是: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做合格的铺路人和同行者。
本书不仅提供了大量激励人心的故事和实用的建议,还致力于为读者打开心灵的桎梏,展望人生美好的前景。书中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概念和结论,都有简短而明确的实例做说明;每一个涉及争论的关键点,都有极其敏锐而不失幽默的评论。
这是一本充满洞见、发人深省的好书,希望有助于孤独症人士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目 录
致读者
译者序
前言
导 论 换一种眼光看自闭症 ∥ 1
部分 理解自闭症
第1章 探究原因 ∥ 12
第2章 用心聆听 ∥ 30
第3章 兴趣 ∥ 46
第4章 信任、恐惧与控制 ∥ 63
第5章 情绪记忆 ∥ 82
第6章 社会性理解 ∥ 97
第二部分 与自闭症共存
第7章 掌握“异得”的要领 ∥ 122
第8章 源自相聚的智慧 ∥ 140
第9章 真正的专家 ∥ 158
第10章 登高望远 ∥ 171
第11章 精神力量 ∥ 193
第12章 重要问题 ∥ 204
参考文献指引 ∥ 220
关于“社会沟通、情绪调节、交往支持”模式 ∥ 225
致谢 ∥ 226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
我坚信本书将成为每一个孤独症人士家庭的书,每一位与孤独症人士一起工作的教师、医生、专业支持者的书,也是我自己案头的参考书。
通常,孤独症被描述为罗列各种缺陷的一个清单,其中包括社会性交往、沟通障碍,以及重复的刻板行为。以反复的摆手为例:很多孤独症人士经常摆动手臂,看上去十分显眼又不得体,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去阻止他们。但是,让我们看一看自己,在主场球队进球的时候,大家在做些什么呢?我们大声欢呼、跳跃、鼓掌,我们还会摆动手臂!我们认定,孤独症人士总是坚守一种僵化固定的环境安排,不能适应任何变化。但是你来试试动一动我的古玩收藏柜,我会对你十分不满!难道你会说我有孤独症吗?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孤独症人士的刻板行为,将其看作困难情境下的常态应对机制和合理的沟通策略,就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他们。正是这一点,集中体现了普瑞桑博士这本著作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干预方法的突破。
普瑞桑博士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孤独症权威,让我触动深的是,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激情。携手汤姆·菲尔兹-迈耶—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普瑞桑博士呈现给读者的,不是对孤独症的一个个简单的诊断,而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人,还有非常实用的临床技术和前沿学术信息。当前,市场上各种虚假宣传和大言不惭的吹嘘往往让人们不知所措,而这本书切中时弊,可以矫正视听。
我诚挚希望各位认真阅读这本书,而我对这本充满洞见、发人深省的好书的钟爱和尊敬,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如有任何评论,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祝你好运!
特里斯·托德
译者序
有时候,人生困境的突破、光明前景的显现,所需要的只是改换一种眼光或者视角。眼光改变了,心胸也变得开阔;视角改变了,视野也变得高远。我们会从司空见惯的视域中忽然醒悟,发现自己原先的局限和荒谬,从长久封闭的困局中发现破冰的契机。
在对待孤独症儿童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颠倒因果。例如,采取各种不问青红皂白的手段(甚至是所谓的“霹雳手段”)来消除孤独症儿童的所谓重复和刻板行为,而对引发行为的深层原因却不闻不问,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真实需要置若罔闻。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与此类似,回声言语、特殊的兴趣等也都曾遭到类似的错误和粗暴的对待。
儿童被冠以孤独症的名称之后,仿佛就不再具有儿童的属性,典型发展的儿童的兴趣、爱好、欢乐等似乎都与孤独症儿童绝缘。在对典型发展的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无论如何古板的教师,无论如何任性的学校体制,也要多少考虑一下儿童的兴趣,否则他们根本就不会配合;而孤独症儿童不同,因为他们很少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又被认定是一群病人(或者直接就是孤独症本身),所以没有人想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剩下来的只有指令性的“矫正”和对象化的“治疗”。在这种情境下,家长的处境也很被动、无奈,声音也很微弱、无助。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仿佛与家庭、社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不发生任何有机的联系。
孤独症通常被描述为由各种缺陷罗列起来的一个清单。很多专业人员把孩子的行为视为怪癖,试图消除这些行为,像修理机器一样把孩子“治愈”。
这是出于对孤独症的误解,干预方法也是完全错误的。这种分割和机械的干预模式,自然不会有美好的结果。孤独症干预经历多年的局限和困境,一直没有真正被打破。
本书代表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机。
巴瑞·普瑞桑,儿童发展和语言病理学博士,言语-语言治疗师,世界著名的孤独症专家,拥有40余年的教学、研究和临床经验。他是布朗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与同事合作,提出并开发了著名的“社会沟通、情绪调节、交往支持”(SCERTS)干预模式,现在已经在十余个国家实施。他发表了120篇论文,获得了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伊顿基金会的孤独症研究终生荣誉奖、2014年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学会荣誉奖。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代表了当代孤独症研究和干预的重大转折。普瑞桑博士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孤独症专家。他认为所谓的孤独症行为不应简单地被看作是必须消除的病理表现,而是孤独症人士面对嘈杂混乱的周围世界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他主张充分利用儿童的特长,提升他们的能力,并提供系统的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孤独症人士的行为方式,不像一些专业人员几十年来宣称的那样,是毫无规则、偏执怪诞、错乱无序的,而是他们用来适应这个信息超载并且令人恐惧的世界,试图与人沟通的应对策略。孤独症儿童不是病人,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我们人类都要经历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画地为牢,一味想方设法地“修理”他们。帮助孤独症人士更好发展的途径是: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们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做合格的铺路人和同行者。
普瑞桑从多年的教育干预临床经验中认识到:与其要求或逼迫孤独症人士改变,不如我们自己首先学习改变。我们自己真正改变了的时候,孤独症人士也会跟着改变。
但是,目前实际的情形却与此相反:孤独症人士周围的那些人,往往是增加他们焦虑和恐惧的源头,而不是缓解压力的动因。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孤独症人士的人性本质,也忘掉了自己作为人的天然本能。这种本能,普瑞桑称之为“异得”。
如何才能尊重孤独症儿童的天性,为他们营造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信任?如何利用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特长,开发出有真实意义与终生发展出路的教育干预方案和实施策略?
本书如同SCERTS模式的整体思路一样,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孤独症人士的独特体验和学习方式,着重从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社会支持的层面入手,全面设计干预方案,灵活应对具体的难题,提供了许多鲜活生动的案例和发人深省的具体建议。
本书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灵活思路的同时,还致力于为读者打开心灵的桎梏,展望人生美好的前景。作者做了有效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这是一本很有趣、很好读而且意义十分重大的好书。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结论,都有简短而明确的实例做说明;每一个涉及争论的关键点,都有极其敏锐而不失幽默的评论。这是一本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写的助人自助的经验之书。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也会发现,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
书中并没有回避问题或者故作轻松。在涉及孤独症人士的学校教育和社会融合的难题时,普瑞桑坦然承认:我们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只能是毫无保留地尽力为孤独症人士提供有效的支持。当然,要改造学校,改造社会,不是靠一本书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普瑞桑告诉我们,好的策略是帮助孩子创造一种充满正面情绪记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家长,作为专业人员,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具体的做法是:我们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实施暴力和强制;我们提升孩子的动机,尊重孩子的优势,而不是实施外加的改变;我们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乐趣和欢声笑语,而不是让孩子受苦受难。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孤独症儿童、少年和成年人就会减少焦虑和恐惧,能够欢欢喜喜地面对生命提供的机会。
目前,就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而言,我们能提供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总体的方向,应该是按照儿童独特的人性特点,进行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化、生活化的整体环境改造,包括人际关系调整、文化符号使用和宏观生态系统的改造。只有这样,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境遇才会得到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善,他们才会有终生发展的根本出路和生活质量的切实提升。教育干预涉及各种资源和权力调整的重大问题,本书还有很多没有明说的话,需要读者自己细细体会,发掘其中的深意。而作为译者,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只能尽量忠实地传达文本的脉络和精神。
本书的翻译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和收获的过程。希望我们对于本书的欣赏和理解,在文字的组织和表达之中能够有所体现。本书翻译的分工是:陈丹翻译前言、导论和第1~6章,黄艳翻译第8~11章,杨广学翻译第7章和第12章,并审校全书。译文如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愿各位能够从阅读本书中受益,不仅限于孤独症的话题,而且包括对人性本身的理解。说到底,孤独症人士是我们的同类,而不是异己。
杨广学
前 言
在本书中,我选择使用以人为主的用语,例如,“孤独症人士”“孤独症谱系人士”“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成人”来代替“孤独症患者”,以避免用疾病名称来定义人的特性。“孤独症谱系”的提法在学术界很流行,所以我也会偶然使用。虽然如此,这些提法都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这种语言用法上的考虑和选择,很费脑筋,而且咬文嚼字也会让文字显得笨拙,在此请允许我向读者预先致歉。
我知道,有些孤独症成年人喜欢使用“孤独症式”一词,他们觉得孤独症乃是其群体身份的表现,而避开这个词似乎是贬低了孤独症(谁会把“男人”换一种说法,叫作“具有男性特征的人”呢)。我十分尊重这类观点,但是经过反复斟酌,还是选择了本书的用法。
有时我会提及阿斯伯格症。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多年来保留了这个诊断的亚型,直到近的第5版(DSM-5),才取消了这个诊断。这个术语现在仍然广泛使用。具有正常甚至超常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又具有孤独症人群常见的社交障碍和其他障碍的人,会被称为阿斯伯格症人士。
对于那些不会或者尚未使用口语来交流的人,我会称之为“无口语”。常常有人说他们“无语言”,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会使用文字、手语、iPad等符号手段来完成人际沟通。
多数情况下,书中泛指孤独症“儿童”的时候,有关的论断也可以推广到青少年和成年人。对于没有孤独症的人群,我会使用“典型的”“典型发展的”“神经典型的”等词语。
英语对于所有的作者都提出了挑战,因为它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我尝试轮流地替换使用男性和女性代词。当然,本书的所有论题既适用于男性也适用于女性。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书中讨论的案例多数是男性,因为孤独症男性是女性的4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第10章讨论的长期追踪的4个案例都是男性青年。我也曾与女性儿童和青年孤独症人士一起工作,但是20年以来一直保持联系的案例,都是男性。
我在本书中声明的基本哲学、价值观念、临床技术,与“社会沟通、情绪调节、交往支持”模式(SCERTS,2006)完全一致。SCERTS模式是一个教育干预模式,我有幸与几位同事合作,从事其开发和研究。这个模式优先关注孤独症人士的社会沟通、情绪调节、交往支持三大领域。美国的学校系统,还有国际上12个以上的国家,都在使用SCERTS模式。有关材料请参考书末的介绍。
5年前医生跟我们说儿子是孤独症,我的个念头就是——改变。把他变成跟我们一样的人。送他去机构、参加各种康复训练,都是基于此。5年后我的想法变了,我不再想着去改变他,甚至我觉得改变二字都很怪。他生来就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变他?!只是因为我们不接受他现在的样子。
如果一定要改变,为何改变的不能是我们?不是说把我们也变成跟他一样的。这里的改变更多的是指观念,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与生俱来的秉性,于他们而言,孤独症不是病,那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改变从了解开始。了解我们的孩子,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蔡春猪
《爸爸爱喜禾》作者
尊重自己是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尊重所有生命,那就是人间大爱,《这世界的你》能拉近你与大爱的距离。孤独症类书籍的作者大都充满爱意和智慧,告诉你这是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本书会再送给你一种眼光,一种充满爱与希望的眼光。
——雷秀雅
心理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