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0303
三联书店出版,新知文库系列,本书讲述当下贵族生存情况如何,延续数百年的家族秘诀是什么,城堡里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作者到各个城堡,采访城堡主,贵族们现身说法,诉说家族的精神和绵延不绝的秘密。这是一本讲述活着的贵族的著作。
时至今日,法国贵族对独树一格和卓越品质的追求是否仍有意义?还是与当下颂扬的社会公正和追求平等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贵族,以承袭原则为基础,致力于习俗的传承从而延伸某一特权的历史。
为了理解这一看似业已失去官方地位的“阶层”如何适应他们身边的社会和文化,二十五年以来,历史学家埃里克•芒雄-里高收集了各种资料,并不断接触、观察、访问名门贵胄。在抵抗和妥协之间,法国的贵族依旧在继续着某种传承。尽管他们的家族是一段必须维护的集体记忆和共同历史的守护者,然而他们的传承却超越了纯粹意义上的家族。
《贵族》一书,既是社会学论著,又是历史研究,不仅带领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吸引着我们去领会它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联,而这又间接地揭示了我们和历史的关系。
序言
第一部分 一个充满回忆的世界
第一章 门第至上
第二章 记忆之匣
第三章 传承的危机
第四章 传承的挑战
第二部分 权利的诱惑
第五章 忠于职守的阶层
第六章 从身份的丧失到投身于金融活动
第七章 当下的贵族法则
第三部分 品位的仲裁人
第八章 品位的原则
第九章 贵族:礼仪的守护者?
第十章 文化品位是否仍然有意义?
结论 地位的失落?
参考文献
如果说贵族把优雅的教养视为最重要的身份标记,那是因为这一标记赋予他们一项最基本的职责:牢记历史。一切良好的行为举止,无论它们是从属于旧时礼节的组成特征,还是属于马赛尔·普鲁斯特细致分析的沙龙社交规矩,都构成了有助于贵族发现同类和识别异类的众多符号。因此,贵族教育在确保他们掌握高贵的言行举止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在外人中自我分辨的敏锐力。
宫廷社交的传承:对于礼节的迷恋
在贵族的文化中,长期的宫廷生活和高官显爵的地位使得礼仪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围绕这一观念的是权力和对于外交礼仪的讨论的兴趣。王公贵族喜欢探讨座次的尊卑、礼节的微妙,以及优雅迷人的社交等诸如此类的话题。这些话题在常人看来却空洞无益。19 世纪爆发的多次革命,尽管让豪门贵胄从君主政体里独立出来,然而它们并没有终止这一阶层所沿袭的宫廷习俗。法国的皇室生活也一直延续到第二帝国末期。此外,19 世纪,法国的波旁家族和后来的奥尔良家族,在欧洲争夺王位的同时,也注重维护宫廷惯例。
从19 世纪末期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美好时代:保皇运动日渐分裂;1880 年之后保皇派恢复君主制的愿望也不断减弱;出于务实的想法而归顺共和国则被认为是理性之路;1894 年至1926 年觊觎王位的奥尔良公爵有时候又因为生活中的丑闻引起流言蜚语。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止法国的王公显爵继续向王室宣示他们的忠诚。他们沿袭习俗,先是朝觐移居在英国伍德·诺顿庄园(Wood Norton)里的亲王,后来又拜谒从1913 年起定居在布鲁塞尔附近的安茹城堡(manoir d’Anjou)内的奥尔良公爵和1926 年继承了该座城堡的吉斯公爵(le duc de Guise)。贵族们还轮流担任亲王们的随从,因为他们认为这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职责。对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王室的社交框架的研究表明,贵族的身影无处不在。在20 世纪许多年间,王室发生的事件对于贵族而言,依然是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譬如,1926
年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奥尔良公爵的葬礼,吉斯公爵夫人出席了葬礼,并在吕内公爵位于伊耶纳广场(Place d’Iéna)的官邸里接见了那些愿意向她表达敬意的贵族;1931年,吉斯公爵的长子亨利·奥尔良王子(le prince Henri d’Orléans)和奥尔良- 布拉干萨的伊莎贝尔公主(la princesse Isabelle d’Orléans-Bragance)在巴勒莫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Palerme)举办的婚礼;1950 年,流亡法案的废止;王室子女在德勒的婚礼;1960 年在阿尔及利亚阵亡的弗朗索瓦王子(le prince François)的葬礼……除了几个拥护安茹公爵(le duc d’Anjou)的极其正统派的家族之外,法国的贵族一如既往地向巴黎伯爵夫人(comtesse de
Paris)表达和她的身份地位匹配的敬意,直到2003 年她离开人世。他们敬佩她在家人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时的沉稳平和,敬佩她坚决“呈现给众人一副光彩四溢的容颜”——这一容颜表明了她的“一切于我都是幸福”的座右铭——以及敬佩她的一举一动完全符合公众“期待在一位王室殿下身上看到的品质”①。在达尼埃尔·阿列维(Daniel Halévy)的作品《显贵的终结》(La fin des notables)里,他把法国贵族对于君王的这种忠诚解释为某种努力。他们力图通过接近倒台的王室或者国外的王公显侯带来的骄傲,来弥补他们不再拥有的优势。不过,经常接触皇亲国戚也徒然无益,因为正如马赛尔·普鲁斯特做出的精确注解一样:“成为巴黎伯爵(comte de Paris)的朋友并不代表着什么。这些没有得到门禁森严的沙龙接待的‘亲王的朋友’,一共有多少呢?王公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是亲王陛下,他们不装腔作势、不冒充高雅。另外,他们坚信相对于那些不入流的人士,他们是如此的高高在上,以至于地位在他们之下的人,无论是大爵爷还是资本家,几乎都在同一级别。”
无论如何,王公们的不拘礼节实际上只是一种礼貌……因为事实是,对于他们而言,恭敬的态度从属于礼仪观或礼法,而非忠义观。一般的名门世家,出于担心和普通的有钱人家混为一谈,十分注重礼节。这也就是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鲜有古老世家的勒芒(le Mans)地区,最拥护旧制度的是那些“历史最短暂、也是最寻常”的贵族家庭。这些家族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非常怀念很可能他们就没有怎么享受过的特权”。
贵族在对于宫廷生活和世俗惯例的追忆中,把三项原则当成社交生活的基本模式:自我把控、严格遵循礼节和审美追求。让·德·拉布吕耶尔(Jean de La Bruyère)写过:“一个通晓宫廷的人能够掌控他的举止、他的眼神和他的脸色。”就像在某一沙龙里一样,在“这个地方”,社交礼数催生出某种规范化的反应,要求严谨的体态和优雅的肢体表现:极简的肢体表达能让言行显得沉稳、大气。因此,贵族的教育首先是一种苦修,它强加于身的是束缚和限制。它意味着学习某种批判的准则,这样的准则摒弃不拘礼节、自由放任、过于随便以及情绪化等,也就是说一切让人掉价的举止。此外,贵族教育在被制定成某一精准的运作机制下,要求控制本能冲动或抑制一时的心血来潮。贵族懂得“忍耐和自制”,也就是说懂得忍耐、克制和过滤他的感受。无论是默不作声,还是保持足以表达出责难的高冷的礼貌,他都能娴熟地运用沉默。遵循“沉默是金”的法则——王室规矩,尤其是勃艮第王室规矩的传承,把这一规则发挥到极致的查理五世则背负了背信弃义的骂名——能让他尽可能地掩饰自身的意图。与此同时,良好的教养让他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仪表的美感,而这意味着以高雅、精美的形象示人。
我从未见过我的祖父和外祖父不刮胡子的时候。即使是生病住院,他们在会客时依然穿戴整齐。其中的一位教会我每天中午进餐时必须用银制餐具,而且餐桌的摆放要完美无缺。(男,1974 年)
一切散漫的仪态都要摒绝。一个“不知道如何摆放双手和手提包或者叉腿而坐的”(男,1934 年)女人,会立马被判断是“外人”,也就是说她不属于圈内人士。关于上层社会,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写道:“没有哪一个社会阶层在如此有限的空间内,能以如此迅疾的速度发出或汇聚这么多的符号。”事实是,在贵族的教育下,保持优雅高贵的思维在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行之有效。一位豪门贵胄,如果他拥有良好的教养,那么他就懂得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懂得举止得体地致谢、表达他的敬意或问候,也懂得牢记某位见过面的人或者回礼。在任何场合,他都应该坚强和克制,也就是说有分寸感。既不自怜自弃,也绝不自怨自艾,因为保持快乐也是一种礼貌。总之,在任何情形下,他都善于应变,在任何环境下也要落落大方。
礼貌,指的是身处不同环境的能力。在一个同学家里,我的言行举止不同于我在某一位公爵家里的表现。我记得我的祖父对我说过:“我们去夏洛莱(Charolais)的农户家里走一圈,我先提醒你,你无权回绝任何一道饭菜。”在每一户农家,我每次都不得不添菜,并吃完所有的菜。两天里,我的体重涨了两公斤,但是必须大吃特吃。(男,1974 年)
此外,对于一位“有良好修养的”贵族而言,语言框架必不可少,因为这一框架能筛检他的遣词造句和用语。过去,传统的贵族教育注重凸显法语语言的精妙入微。重视语言的端正得体便是这一教育的遗留物,而1908 年成立的槲寄生协会(La société du Gui)则证明了贵族对于语言的关注。该协会汇集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完成了扎实的高等学业,尤其是在高等政治学院或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学业。此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要加入骑师俱乐部的,即巴黎最尊贵的圈子。他们每年的一月至六月,每个月聚餐一次,探讨各种各样的话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们的聚会,三分之一的会员在此期间阵亡,其中包括一名匹莫丹(Pimodan)家族的成员、一名拉罗什富科家族的成员、一名沙瓦尼亚克(Chavagnac)家族的成员、一名格拉蒙家族的成员、一名科钦家族的成员……1920年,协会的聚会重新恢复。聚会上发表的演说在表达拥护对于一切良好的社交习惯的同时,还赞美精神文明,并颂扬对于精美、优雅的语言的热爱。总之,一位教养良好的贵族在沙龙的会话中能亦雅亦俗,也就是说能谈论一切话题,以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他既懂得让谈话继续下去,又懂得转换话题。任何话题,他都不做深入讨论,以避免尴尬和无聊:一切话题都似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在必须给人以好感的要求下,话题要轻松,回答要得体,话题的转换要令人愉快,对于细枝末节的叙述要吸引人,要巧妙地赋予玩笑话严肃感,然而即使是最严肃的话题,谈论起来也要有某种随意性。
要说良好的教养,那么步入某一沙龙一直是最好的检验。贵族以高傲的姿态、稳健的步伐和吻手礼著称(吻手礼从19 世纪末期才开始,这一习惯借鉴了中世纪的骑士向他的贵夫人表达敬意时的姿势)。他懂得稳重地向每个人介绍自己,既不笨拙,也没有那种显得小气的矜持。实际上,良好的教养既是含蓄和文雅的组合,也是庄严持重和率性而为的矛盾组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