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48782丛书名: 陈春花管理经典
★本书为所有下决心不再在工作中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而作!
★避免管理者仅凭借经验、情感和责任行事,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概念用*简单、易用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直接和管理行为衔接,用正确的理念指导正确的行为。
★对于已接受过MBA、EMBA教育的读者,这是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学习的理论的简要总结;
对于未受过系统管理学训练的读者,本书可助你快速窥见组织与管理的真实内涵!
★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
l 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
l 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l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l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l 公司为什么不是一个家
……
★作者基于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的双重角度,通过一个个成功管理的真实案例,传递出成功管理者的经验和启示!
今天的管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为何很多管理者在实践中还是成效不佳?
-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交给不同的管理者,结果相去甚远?
- 为什么很多管理者陷入无效工作的循环?
- 为什么很多员工认为在公司中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 管理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管理,是一个把理论变成常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目标、人和资源组合在一起的过程。作者对日常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深入解释让管理发挥绩效的8个基本概念,帮助管理者规避常见的管理陷阱、纠正错误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手段,从而改善管理绩效。
本书探讨的话题包括: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等等。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再版序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依赖管理的进步
序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1章
什么是管理001
管理的理解002
我倡导的管理观008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013
如何让管理有效019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021
第2章
什么是组织027
组织的理解028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033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034
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038
第3章
什么是组织结构043
组织结构是自我约定的关系044
组织结构的功效045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049
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050
组织结构特殊效能054
常用组织结构优劣势分析057
第4章
什么是领导064
领导的理解065
领导者和管理者070
领导技能073
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075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077
找到途径满足需求,目标就会达成079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083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084
如何让授权有效087
利用环境088
向上管理089
第5章
什么是激励094
人为什么工作097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099
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101
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103
不要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105
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107
激励不发挥作用的情况108
不公平是的109
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111
金钱是重要的激励措施112
成本而且有效的四种激励措施115
授权与信任是的激励118
第6章
决策如何有效120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122
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125
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130
个人决策的局限性134
快速而有效决策的五种方法136
群体决策不是好的决策140
第7章
什么是计划143
目标是不合理的145
一定要在意行动147
计划管理如何推动企业发展148
制订计划的关键151
计划的有效性152
目标管理154
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156
第8章
什么是控制158
控制是保障达成绩效的核心职能159
控制的三个要件161
有效控制的四个习惯163
控制的负面反应165
防止负面反应的方法167
结语 员工的绩效由管理者决定169
参考文献172
再版序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依赖管理的进步
什么是管理?管理以什么做导向,以什么来检验?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之所以在管理实践中存在如此多的误解、偏差以及资源的浪费,是因为大家在管理问题上依然以经验为导向,依然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依然在过度使用资源而不是让管理本身发挥效能,依然相信管理者自己的技能。
2009年我写了《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些管理误区展开的,在此次重新梳理的过程中,读者和编辑给了我一些指引,希望在原有的7个基本概念上再增加控制、自我管理等内容,我接受了大家的建议,把控制增加进来,但是没有把自我管理放进来,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是从组织的视角展开,自我管理这个话题,我会另外去讨论。
等我全部梳理完本书,再仔细去回想:从2009年到现在,管理在知识教育以及实践层面,大家都做了更多的努力和尝试,今天工商管理教育已经相当普遍,拥有管理知识的管理者的比例也非常可观,但是管理的效果,相比较这些投入来说,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我想就几个关键的认识,再界定清楚一些。
管理须用问题做导向,勿用成就做导向
我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做管理不能用成就做导向,只能用问题做导向。管理对每个人的挑战就是,它永远在问题当中,而不是在成就当中。所以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都会告诉你,“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此,有时我很讨厌做管理,因为它总是完成一个目标就会有新的目标,解决完一个问题还会有下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可以终止的时间点,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路途中。
管理者的定义是让你的上司和下属获得绩效。如果你发现,因为你的存在,你的上司没有成就,下属没有成就,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自己是没有绩效的,你的绩效来自于上司与下属。
管理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实践与经验属性;二是知识(理论)属性。很多管理者没读过多少书,没学过管理,却做得很好,因为管理有实践和经验属性。有的人从来没做过管理,比如我自己,教管理的过程中,六和创始人让我去当总裁。我没当过总裁,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也还可以,因为我具有管理知识的储备。管理的这两个属性,看似对立,实则不然。任何事情,只要能找到规律,就能变为知识,变为知识就可以复制,就可以学。
管理中,不要把“人”与“事”混为一谈
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是处理“人”与“事”,但中国人常常把二者混淆,该面对事的时候却面对了人,该面对人的时候却面对了事。比如,一个企业找了很多老师讲课,老师讲完课后,这个企业专门找我当面反映,说其中一个老师讲得很烂,千万不能让他再来上课。奇怪的是,我看到大家给这个老师的评分却非常高,我问为什么,对方说:“这个老师人不错,挺刻苦的;课间挺谦虚;字也写得挺漂亮。我们觉得,也不能砸了人家饭碗,所以我们给他打了89分。”
我说:“你这样打分,我不能批评或换掉他,我甚至还得表扬他。因为学生打的分数很高。”对方说:“反正我们也不上了,至于他要伤害谁就随他去吧。”这件事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管理中把人和事混淆了。
管理的关键在于问题发掘是否准确到位
如果说上面是糟糕的管理,那下面的案例就堪称出色的管理。南京的剑光同学与他的伙伴设立了励志阳光助学基金,期目标是建101所希望小学,并持续负责后续的师资、校舍建设投入等。志愿者看到受助的孩子冬天还穿着凉鞋,就想让这些孩子穿上棉鞋。
如果靠捐赠,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达到可持续性。励志阳光助学基金找到一家世界知名的制鞋品牌商,举行以旧换新的促销活动,源源不断地收集了很多城市孩子穿不完的鞋,然后把鞋送给残障人士进行清洗、修补,给他们支付10元/双鞋的工费。残障人士特别开心,因为他们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清洗干净的鞋被送给山区的孩子,孩子一样开心;品牌商亦乐见其成,因为以旧换新的活动本身就为其带来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
其实,管理的目标来源于对问题的发现,上述案例起源于一个小孩冬天穿着凉鞋,励志阳光助学基金就设立了目标,如何让他可持续性地穿棉鞋。做管理的人要在问题当中设立目标,用人与组织把目标组合起来。管理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目标,人与机构内资源一起工作。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触动组织背后的人去推动它,那么可能是因为管理者对问题本身的发掘不够。
管理手段还需要极大地提升
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管理成为科学。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就是管理成为科学。
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从持续增长角度看。一个地区、国家或组织,想要的是持续增长,中国今天的挑战就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率=劳动投入的贡献 资本投入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TFP)。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近40年世界公认保持持续增长的国家有两个—美国和中国。我们可以从经济增长率三因素切入,来对比两国的差别。
美国:劳动力价值—全世界秀的人才在美国;资本价值主导权在美国手上;全要素生产率,可细分为三个方面,即一是规模效应,二是技术进步,三是效率改善,而效率改善其实是指管理。
中国为何能40年持续增长?劳动力价值的释放,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人致富的欲望很强;资本价值—近几年也被释放出来;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细分为三个方面,即规模效应—巨大的消费人口、劳动力人口,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第三方面—效率改善,比美国差得很远。同样的投入,美国的产出比中国更高。中国这么多年为了发展,经济手段、金融手段用了很多,唯独效用发挥不好的是管理手段,甚至可以说得夸张一点,几十年来中国的管理没有太大进步。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管理的原因,让产出增加,效率更高,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管理角度来谈,用现有的资源、现有的能力,如何提升产出,而不是从人口红利、资源规模来谈,怎么保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管理是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
怎样检验管理的好坏?管理其实是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不是由你自己来评价的。你与你的同行比,是不是利润、增长快、销售额的?如果是,那就是好的管理。
有的总经理说,前30年我不懂管理,公司照样发展很快。那是因为外部环境一直在高速增长,你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供不应求,你怎么做都行,不用多好的管理。不要因此认为管理不重要,也不要因此认为自己懂得管理,很多时候是外部增长帮助了企业的增长。现在,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很多行业产能过剩,不再增长,所以为什么很多老板吐槽赚钱难,因为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提高了,新常态的核心词是产能过剩、顾客稀缺、供过于求。企业如果再不好好管理,很难做下去。
近有关什么样的CEO才是一个好的CEO的话题引发了很多争论,甚至对于一个具体的CEO是否胜任,也成为公众的一个话题。我没有直接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CEO是否胜任,其所负责的企业经营结果已经给出了评价和答案,并不需要我们再去做额外的评价。人们之所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究其根本,还未完全理解对于管理的评价,是有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的,人们还是习惯用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经验去做评价,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更正过来,形成一个用结果检验的习惯与氛围,这样管理才能够做到简单有效。
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
对于管理本身而言,的确是处理有关人与事、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事或者资源都是由人来激发价值的,所以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时候,产出化。所以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我很认同。
在我看来,管理具有三重价值,重价值是发挥员工的价值。让管理产生绩效,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因为企业的绩效是来自于员工,特别是来自于一线员工,他们完成定额,实现成本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并直接与顾客沟通。如果没有他们,不会有企业的绩效,也就不可能产生管理的价值。
第二重价值是激发员工的潜力。在我个人的管理实践中,一直发现每个人所具有的潜能是超乎想象的,不要认为没有合适的人,也不要简单地认为一个人是否胜任工作,大部分情况下,只要能够激发,并配给相应的资源,人们是可以产生绩效并胜任岗位的。正因为此,我一直认为如果发现员工不胜任工作,或者做得不够好,先要探讨的是我们是否激发了他的潜能,是否给予了他足够的帮助,并让其找到发挥效能的途径和方法,如果我们愿意这样努力,就会看到成效。
第三重价值是激发团队的潜力。我曾经参加了第十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这是一个4天戈壁徒步120公里的项目,在我去戈壁之前,我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可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因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似乎我都无法胜任。但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22班的同学激发了我,在与大家一起训练和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班不断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自从这个班成立了戈壁10管理团队,整体上就完全不同了,从完全不了解戈壁挑战赛,到成功组建A/B/C三个队,到创建商学院历大的参赛队,再到大家完全走出戈壁,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跨越,其中也包括我。这就是团队的力量,组织管理的能量,在组织管理的核心价值中,就是让本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管理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与价值,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权威就是成就。”期待这本书可以在你的日常管理中,贡献一点价值。
陈春花
2016年7月7日于北京
序: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在初讲授组织管理课程的时候,我就一直被这样一些问题困扰:
l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l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陷入无效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l 影响人们有效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l 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l 管理真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一直贯穿在我的整个教学、研究和企业实践中。我知道,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浪费很多人的付出,让工作变得毫无价值,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让人们做出巨大的贡献。管理的确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管理。无论是对于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还是对于管理相关理论及其规律的认识,都产生了偏差,甚至在很多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错误。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管理行为的偏差,也就影响了人们的绩效。换个角度说,因为管理者自身对于管理认识的偏差,导致人们无效地工作。
这本书的写作,赋予我以管理实践者和管理教师的双重身份,无论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还是管理教学的角度,我和六和集团的同事以及EMBA课程中的同学,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管理案例,我将通过本书传递出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了解到:
l 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
l 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l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l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l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l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l 公司为什么不是一个家。
l 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
l 组织结构是要解决权力与责任匹配的问题。
l 领导如何发挥作用。
l 人为什么要工作。
l 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l 群体决策不是好的决策,而是风险相对小的决策。
l 目标为什么可以不合理。
l 不是变化快,而是计划没有包含变化。
l 控制到底如何发挥效用。
……
这些都是在日常管理中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很多管理行为的误差,而这些误差就会导致绩效结果受到伤害。事实上,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很多时候,我并不认为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认为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不行,遇到管理不畅、员工能力弱的情况,首先需要检讨的是管理者自身,管理的认知和行为是否正确,只要管理者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所有人的绩效就一定会展示出来。
因为研究和课程的缘故,我有幸担任过山东六和集团的总裁,在此之前和之后也一直担任一些公司的顾问,我在每一家公司都看到相同的情况:对于管理的职务、功能和效果缺乏认识与思考,很多人只凭借经验、情感和责任来进行管理工作。我所看到的是个人绩效的损伤、组织效率的消耗,而这一切,只要从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整理清楚,就可以避免。于是我决定梳理这些概念,从基本的部分入手,来解决问题。
在我的内心里,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而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让下属拥有绩效,并获得成长;更重要的是,因为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行为,本不能胜任的工作得以胜任,同样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2006年我曾写了《中国管理问题10大解析》来叙述我的观点,在这本颇受欢迎的书中关于基本问题认识偏差的部分我保留了下来,因为当我决定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管理的基本问题都呈现了出来,这些问题纷繁、琐碎,几乎涉及组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我也深知重要的不是陷入这些问题中,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因此我抽离出基本的管理概念,就让我们从基本的概念入手,了解什么是管理、组织、领导、计划、决策、结构和激励,从这些日常管理中不断面对、习以为常的管理概念入手,重新整理,明确内涵。在每一个概念中,我选择了一些与管理者有关的话题,也提供了一些我的建议,帮助读者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改进他们的管理效能。
这本书是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以及那些想成为管理者的人而写的,我把此书称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简读本。借助这本书,我想把理论和概念用简单、易用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希望理论可以直接和管理行为衔接。当然,对于已经接受过MBA、EMBA训练的读者来说,这也许是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的理论的简要总结,而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学体系训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让你很容易窥见组织与管理的真实内涵。
峨山禅师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年老的时候,有一次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后觉得很奇怪。
信徒问:“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老年人不做杂务,那要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
信徒因而了解到了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对于修行的误解,就是把修行与做事分开来看,这是概念的误区。其实,无论是修行,还是任何其他的事情,如果不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不能够运用于日常行为中,那就不是好的,管理的理论也是如此。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的过程。
写作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理解管理和实践管理的过程,特别要感谢六和集团、美的集团、招商基金、珠江啤酒、威创股份的管理者,和他们反复的交流和合作,让我厘清了这些管理的基本概念。
陈春花
2009年8月6日于广州天河
哑巴 –
看评价好高,看这本书的人也很多,所以买来看看。翻看了目录,觉得对管理层、人事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会有所启发。
尘土飞扬 –
刚开始看,感觉还是挺不错的,讲的挺实际的,不像有些书竟是讲些大道理,没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