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814940
《2016政府工作报告》新词: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6政府工作报告首倡工匠精神。精耕细作3年,销量近20万册,***让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的工匠精神成为员工信仰的著作。以中国传统深邃的内涵,打造企业成长理想的参考书。
《工匠精神》2016十大职场***书
付守永2016巨献
员工成长理想的参考书:企业为我们搭建了实现价值的平台,你为投身于这个群体而感到荣耀与自豪吗?你清楚地知道拿什么回报你的企业吗?你拥有所有通向辉煌道路的优秀品格吗?
众多的案例配以点睛的论点,让读者轻松悦读,震撼、颠覆、系统、实效。
工匠精神在国外被众多名企名家推崇备至,国内了解的人还不多,介绍它的书还是空白,本书是本系统介绍工匠精神的读物,必能令读者收获丰盛。
推荐购买:
《工匠精神》
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
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
工匠精神,是美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是瑞士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如果你希望改变现状、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成为被需要、被尊重、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的事情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内外丰盛的人生
生命的觉醒――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从钱谈起:你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吗? 007
工作是纯粹赚钱的工具吗? 013
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 017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心的问题” 021
觉醒,从践行“佛性”开始 026
案例链接――施华洛世奇:小水晶中的工匠精神 028
工匠之魂――工作是一种修行
用信仰累积生命的厚重 037
心性转变是修行的原点 040
修行,从爱上工作出发 044
精进,把每一个当下做到极致 048
开启心门,力行正道 052
案例链接:稻盛和夫――六项精进的修行之道 055
工匠之道――正念引领生命新航道
先做人,后做事 065
先专注,后专业 071
先增值,后回报 076
先沉淀,后成才 079
先有为,后有位 082
案例链接:经典缔造――解读爱马仕的百年传奇 085
工匠之术――用对方法,创造价值
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 095
找准靶心,培养重点思维 099
次就把事情做对 103
问题就是人生,价值在于解决 106
慢慢来,比较快 109
案例链接――德胜洋楼:我们都是工匠 114
工匠之器――唤醒生命中的正能量
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 126
有效沟通,和他人一起修行 129
保持初学者心态 134
用智慧驾驭你的情绪 139
案例链接――原一平:价值百万美元的微笑 143
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
幸福与财富无关,和内心相连 155
投入感情,疯狂地爱上你的岗位 159
做一个时间的吝啬鬼 164
在工作中散发你的人格魅力 168
世上没有好工作,只有好事业 171
案例链接──乔布斯:伟大的工匠 175
后记工作是一种修行 181
后序一明灯 184
后序二你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187
工匠小语 190
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 192
参考书目 195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看到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工匠精神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作者在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中旭股份总裁 王笑菲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全社会都在热议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今天,在时代热情鼓噪快公司大跳跃的时刻,本书提出的工匠精神似乎不合时宜。然而当你静下心来想想你才会顿悟,慢就是快!本书从魂、道、术的多维立体角度,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立场全面深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来历、立论和实践应用,揭示了成功的本源!于企业家百年企业的梦想,于经理人成功阶梯再造,于财经工作者再研究,都提供了深入到骨髓的见解,所以我熬了一夜通宵读完仍不能寐。
—— 营销金钥匙创始人、品牌管理专家 华红兵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距离“制造强国”和“创新强国”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这说起来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我们绝不能回避这一严重话题。在此背景下,作者以积极和迫切的态度,以工匠为主题阐述如何弘扬人类基本的工匠精神,把工匠的工作上升为修行,这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对于21世纪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一定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也充分体现了作者背负的浓浓的责任感和与生俱来的坚强意志。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谁把工匠精神发挥得越淋漓尽致,谁的竞争优势才能越强大,谁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谁才能永远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与文化中心总经理 赵雷
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我们研究发现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成功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眼中,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入殓师就是殡仪馆里的葬仪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后到殡仪馆当了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的人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接受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秀的工匠,瑞士的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旦外部环境变得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这种困境的途径就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外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品质造就了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才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荆棘。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章
生命的觉醒――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我是谁?
我应该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带着四个问题的思考,我们重新认知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都拥有生命,可是大部分人却不断地糟蹋它,虚度年华,浪费生命!一个不懂得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命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惩罚!贪、嗔、痴人生三毒,正在侵蚀我们健康的肌体,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回归原点,重新出发!
生命预演: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后一天,你会做哪5件事?
1.
2.
3.
4.
5.
从钱谈起:你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吗?
2012年9月23日,我在宁波的阿育王古寺与圣凯法师进行交流。
法师问了一个问题:“钱是用来干什么的?”
当时我们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个人见解,后,法师一句话让大家醍醐灌顶。
法师说:“钱是用来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但我们的梦想不是为了钱。”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中三个孩子,我是老大。为了早日当家,我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了学校。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仍是一个没有拿到毕业证的学生。这一路走来,感恩我的父母: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永远不打击我的选择与梦想。
父母说的多的一句话是:孩子,我们相信你的选择!
参加工作后,拿到个月工资480元钱,我给父母买了礼品,剩余不多的钱去书店买了很多书。我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钱要用来孝敬父母和投资在自己的学习上!这应该是我初的金钱观吧。
工作的第二个月,我拿到了600元的工资。当时我以为发错了,就去找老板。老板说:“我给你涨工资了。”我很惊讶,便问老板为什么。
老板说:“我发现虽然你只来公司一个月,但你对待工作很用心,干活很认真,也很乐于帮助其他同事。”
我当时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钱不是你向老板争取来的,是自己把工作做好后的回报!
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对待工作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认真、负责、用心、品质!绝不用钱的多少来衡量对待工作的态度。那时我明白了钱和工作的关系。
在今天的社会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当我们的眼睛紧盯着钱的时候,我们却没有了对工作的用心、认真、负责和品质,更缺少了对待工作的敬畏心、荣耀心与喜悦心。我们更多的是斤斤计较、马马虎虎、抱怨指责、潦草交差。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情况。
一个男人在公司工作了25年,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都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愤愤不平的男人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他对老板说:“毕竟,我已经有了25年的经验。”老板叹气说:“你没有25年的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25年。”
钱是怎么来的?钱是价值创造的回报!要想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先问自己创造了多少价值。钱是价值呈现的一部分,钱不是生命的全部!有个很流行的说法是这样讲的:“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是做金钱的主人,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金钱观。如果一个人沦落到为金钱而生活,他便成了金钱的奴隶。此时,膨胀的金钱需要实际上征服了人的灵魂,并且不断地积累成生活的枷锁。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拥有正确的金钱观?不妨先看下面几个问题。
1.当你为集体做了一些事情时,你必须得到金钱上的补偿?
是□否□
2.你觉得享受佳肴、穿名牌服装、开豪华车等是生活的全部?
是□否□
3.你认为富有就是有很多钱? 是□否□
4.你认为有钱后,人一定会快乐? 是□否□
5.你认为金钱可以控制一个人? 是□否□
6.你同意“金钱就是实力”这个观点吗? 是□否□
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如果以上六个问题,你的回答超过半数为“是”,那么很遗憾,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金钱观。否则,你可能终将堕入“唯利是图”的拜金深渊。经济学家哈克曾说:“钱的丑恶就在于它能把人们引向深渊,引向地狱,引向罪恶。”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胜枚举。
比如,谁都希望自己买彩票中奖。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多数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在十年后的生活都不如他中奖之前──金钱带来的未必都是幸福。
德米尔是西班牙的一个小市民,有一份推销员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也衣食无忧。有一次,他买的一张足球彩票中了巨奖,奖金是7000万美元。德米尔一夜暴富。
喜出望外的德米尔辞掉了工作,开始过奢侈豪华、荒淫无度的生活。他每天看球赛、观斗牛,吃喝玩乐。
虽然他也偶有投资,但是他的经验和能力限制了投资收益,基本上是赚少赔多。就这样,7000万美元在10年后被挥霍一空,德米尔变得一无所有。这个时候,习惯了奢侈生活的他已经不可能再回去当一个推销员,于是他开始四处借债,买彩票并多方投资,希望能重新过上富人的生活,结果却只是让自己债台高筑。
后,他铤而走险,结果因入室抢劫而被捕,锒铛入狱。
就这样,一笔突如其来的巨额钱财,使一个本来还可自立的人成为了囚犯。
能够使用金钱的人,或许能够经由金钱而得到幸福,但是如果没有活用金钱、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的能力,反而会失去做人的根本。
巴菲特曾说过:“金钱让我富有,却也让我恐慌。”为什么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人,宁可让孩子贫穷,也不愿意让他们富裕,就是因为不劳而获的生活,很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
在日本颇有影响力的《朝日新闻》里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老人到市政府拜访,在办公桌上放了一个纸袋,说:“希望这包东西让身体不便的人使用。”说完就走了。办公人员将纸袋打开一看,里面竟有500万元。办公人员急忙去追赶老人,并且一定要他说出住址、姓名、职业等信息,老人只留下一句话:“请不要让我丢人。”然后离去。
办公人员寻访的老人,所拥有的500万元是变卖祖先传下来的山林,做为城市的垃圾焚烧场用地而得的款项。虽然拥有这么一大笔钱,但老人心想:“巨款将会使人心改变。对我来说,根本不需要这笔钱。为了我的孩子及孙子,还是不要这笔钱好。金钱必须能够加以灵活运用,所以,还是把这笔钱捐出去吧!”
有些人并非不重视钱财,也不是不爱钱,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更重要的东西。
关于金钱的本质,唐朝的著名文学家张说在《钱本草》中说得很明白:“钱,味甘,大热,有毒。”张说用草药比喻钱,说明钱财的本质非好非坏,非善非恶,好坏存乎人的运用之间。如果钱用好了,就像草药一样可以治病;但如果用不好,它就像毒药一样会伤害性命。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陶朱公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世称“商圣”。他重义轻利,仗义疏财,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成为人们心目中难得的活财神。范蠡的金钱观也为后世所称道:“钱财如刀,可救人亦可杀人;钱财如水,既载舟也能覆舟。”
《史记》中记载了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被封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留下一封辞官书,带着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
范蠡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几年后又成了富翁。齐王派人请他做宰相,但是范蠡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
范蠡到了陶国,再次致富,并自称陶朱公。有一次,他的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而被囚禁,面临问斩。范蠡打算派小儿子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前去探视,看能否赎回儿子的一条命。可是他的长子坚持要去,范蠡只好同意了。
几个月后,长子带着弟弟的死讯回到家。范蠡说:“次子会被杀,我已经想到了。不是哥哥不爱弟弟,而是长子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过日子的艰难,就会看重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
很明显,范蠡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白手起家,靠的不是他对钱财的欲望和经营手段,而是他对钱财本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对钱财的合适运用。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成为金钱的奴隶。有些人拼命地花钱;有些人举债消费;有些人为了房子、车子,一直痛苦地打工挣钱……这样,逐渐人们就会对金钱产生极大的贪执,继而带来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尤其对个人发展不利。
总之,钱财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我们要认识它的本质,并认真对待它。
工作是纯粹赚钱的工具吗?
从业多年,我跟很多员工做过交流,我发现他们往往有个可怕的思维定势,即:工作=钱。
这个思维定势也反映在面试新员工时。很多人在面试时问得多的三个问题:1.底薪多少?2.福利待遇怎样?3.交五险一金吗?而很少有人去问: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将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在这里我能得到什么样的锻炼与成长?我能为这个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很多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图生存。为薪水而工作,看起来目的明确,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成为了工作的机器,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无法超越。所以说那些为金钱工作的人,除了钱就难以得到其他的东西。
在中国广西默默支教十几年的德国人卢安克曾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然后用从工作中赚到的钱去消费,从而让自己获得须臾的快感;但我不是,我直接从我的工作中得到快乐。”
表面上看,我们每天工作都是为了公司的盈利,公司支付我们的就是钱。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工作给予我们的除了钱之外,还有宝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以及才华的展现!它们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所以,与金钱相比,工作中获得的能力、成长、经历、经验、尊重更有价值。
我走上教育之路的领路人邹越老师,一直是我人生的楷模与导师。
2004年,我次参加邹老师的课程。老师在介绍自己的PPT上写了四个字“教育兴国”,他说自己要将“教育兴国”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邹越老师就是这么做的。今天,邹越老师就像苦行僧一样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由他原创并主讲的大型校园德育教育主题演讲《让生命充满爱》,已由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中国”全国校长峰会推荐为“中国校园德育教育、全民素质教育”品牌。2001年至今,邹越老师已在国内巡回演讲1000多场,足迹遍布22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行程300多万公里,现场直接听众人数超过500万、媒体及网络视频点击突破7000万人次。邹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演讲,感动着所有听过演讲的人,不知有多少孩子痛哭流涕,不知有多少孩子在他的演讲声中高喊: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国外,邹越老师有自己的公司,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国。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被金钱和物质掩盖了信仰,他想用自己的行动重塑一种精神。他演讲走过的地方,不仅留下了掌声和泪水,感召了许多人,也留下了一种信念和一种精神。邹越老师说:“传播爱――让生命充满爱,让中国充满爱!”老师还常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缺少爱,只是含蓄的个性缺少了爱的表达,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地释放爱,促进社会和谐,是这个演讲的愿望。”
邹越老师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长度,用灵魂影响生命的宽度,用行动谱写生命的厚度!
诚然,大多数人都必须要靠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是如果一心只“为了赚钱而工作”,那么我们无法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更不容易在工作中积蓄经验、提升自我。所以,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这样告诫青年:“对年轻人来讲,注重才能的积累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厚重的生存资本。”
现在的年轻人中普遍弥漫着一种不良情绪:好抱怨、不肯吃苦、耐不住寂寞。他们的常态是埋怨工资低、待遇差,羡慕别人的福利比自己好……于是,他们往往为了多一点的薪水,要么在工作环境里明争暗斗,要么频繁地跳槽。其实,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作为一个职业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方向,如果只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打工仔”,成为一个“上班奴”。有哲人曾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们应该主动追求目标,而不是将目标当作讨价还价的工具。要真正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事业来做,而且坚持、负责地做下去。
《以自己的方法致富》的作者史奴利布拉尼克博士,曾对1500名男女做了持续20年的研究。这项研究从他们20多岁开始,直到40多岁为止。这1500个人当中,有83位受试者成为了百万富翁。
他的研究发现,每个成为百万富翁的人,都很早就下定决心要专攻某件事。结果努力工作15年或20年后,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净资产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他们是如此忙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都没有发觉自己已经变得富有!
史奴利布拉尼克博士还发现,在这些富翁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不是企业家,也没有超人的技艺天才。他们只是依靠他们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现和专长,成为了百万富翁。
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打工的心态。如果单纯地将工作看成是一种交易,一种赚钱的手段,等于放弃自己提升的空间,也就是放弃了赚更多钱的机会。
那么,除了赚钱,工作还能赋予我们什么呢?很多。简单说来,工作能赋予我们以下三个方面。
1.工作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有四样东西可以让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被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
日本有一家制造无尘粉笔的工厂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工厂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
有一次,工厂总经理问寺庙住持:“为什么在我厂里做事的残疾人比福利院的残疾人看上去幸福?”住持沉思片刻,答道:“有四样东西可以让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被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在你的工厂,员工在工作中至少能获得其中的三样,这大概就是他们感到幸福的原因吧。”
拥有工作,热爱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更何况,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是一个人大多数幸福的源泉。
想获得幸福吗?请在工作中做到“三减三增”:
利己心的日减,利他心的日增;
攀比心的日减,感恩心的日增;
索取心的日减,给予心的日增。
2.工作让我们学会思考人生
高尔基曾说:“工作是快乐时,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时,人生便是苦役。”这样睿智的语言,是曾饱受磨难、从事过多种工作的他对人生的感悟。
在工作中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贵人能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我们感悟
左手一颗掌… –
自己从事的是机械行业,从刚毕业工作时的热情,到现在的可以称作是得过且过,看到书名就决定买了,唤醒内心最原本的自己,好书,值得看
wx005cb385… –
一本非常不错的精装书,千锤百炼,铸就百年名企。精雕细琢,传承工匠精神。10余年来,付守永老师一直奋斗在管理实践、咨询、教育、研究一线,是深受企业家喜爱的实战派专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