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07029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切尔诺*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福布斯推荐的*有价值的经商必读书书写美国首富洛克菲勒的创业人生,揭露鲜为人知的创富秘诀一部美国财富的累积史,一本美国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我心中的赚钱偶像只有一个,他就是洛克菲勒!——比尔•盖茨
内容简介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1937年),20世纪早期世界首富、石油大王及著名的慈善家。1870年他创立标准石油公司,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及大部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历史上及世界历史上的*位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他去世时,总财产约14亿美元,相当于现今3000亿美元以上,因此被普遍视为人类历史上的首富。他一生也推动了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创办了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及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了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地标。 洛克菲勒是一个*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是一个古怪、狡诈、冷酷无情,又多有创见、令人难忘的人物。他以残酷的竞争,打压吞并对手及创建托拉斯著称,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提倡节俭,且不时解囊助人,其慷慨程度为前人所不及(生前捐献了5.5亿美元财富)。 本书作者发掘了大量的洛克菲勒的公开和私密的生活档案,透露了很多洛克菲勒的竞争手段、创富秘诀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丑闻、悲剧和不幸,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了一个性格复杂、引人入胜的人物。本书是*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展示了洛克菲勒的创富过程,也是一本揭示19至20世纪美国财富积累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很值得一读。
目 录
前言
引子:恶毒的舌头
1 放荡的男人
2 奋兴之火
3 必定会发财
4 商业中的新教精神
5 大拍卖
6 时代诗篇
7 百万富翁大街
8 同 谋
9 新型君主
10 谜般人物
11 虔信之家
12 油田风波
13 帝国中心
14 后台老板
15 寡妇的葬礼
16 托拉斯问题
17 教育巨头
18 复仇者
19 帝国王储
20 标准石油帮
21 事事热心
22 复仇天使
23 愚者的信念
24 百万富翁专列
25怪老头
26亡命首富
27 审判日
28 慈善托拉斯
29 大屠杀
30 性格迥异的夫妻
31 忏 悔
32 王朝的承继
33 过去、现在与将来
34 继承人
35 天堂再相会
约翰·D·洛克菲勒创业年谱
前 言
媒体评论
洛克菲勒在企业管理与工业革新的探索方面所做的贡献将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英国首相丘吉尔 在现代世界的创造者中,有两位堪称*为杰出的人:洛克菲勒与俾斯麦。一个在经济学上、一个在政治学上驳斥了自由主义的梦想。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 洛克菲勒号称世界首富,他也是我见过的*难以捉摸的人物。城府极深,深不可测。一个头上和脸上寸草不生的人物(洛克菲勒患有脱毛症),机敏狡诈而又勤俭成性,表面道貌岸然、乐善好施,实际上是我国有史以来*的奸商。 美国著名哲学家詹姆斯 洛克菲勒语录命运: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生决定。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成功:一个人不是在计划成功,就是在计划失败。永远不能让自己的个人偏见妨碍自己的成功。 除非你放弃,否则你就不会被打垮。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是件好事。 有太多的人高估他们所欠缺的,却又低估了他们所拥有的。信心:我的信念是抢在别人之前达到目的。 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坚信,我就是我*的资本。 越是认为自己行,你就会变得越高明,积极的心态会创造成功。智慧: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两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这几乎是我一生的经验。 装傻是一门学问。在商场上,成功了的骗术并不是骗术。竞争:我不迎接竞争,我摧毁竞争者。首先发现对方的弱点并狠命一击的人,常常是胜者。 打先锋的是笨蛋,不管他们如何爱好吹牛。不必争,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者明智。 当红色的蔷薇含苞欲放的时候,只有剪除周围的别枝繁叶,才可以在日后一枝独秀,放出妩媚艳丽的花朵。合作:我需要强有力的人士,哪怕他是我的对手。 坚强有力的同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不论哪种行业,你的伙伴既可能把事业推向更高峰,也可能导致集团的分裂。财富:我应该是富翁,我没有权利当穷人。 在我眼里金钱像粪便一样,如果你把它散出去,就可以做很多的事;要是把它藏起来,它就会变得臭不可闻。
免费在线读
同谋
在崇拜约翰·D·洛克菲勒的人眼里,1872年是他一生中屡建奇功的年头,而批评他的人则认为那一年是他最黑暗的一个篇章。那一年揭示了作为商人的洛克菲勒最好的和最成问题的品质:高瞻远瞩的领导才能,坚持到底的勇气,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及统治一切的欲望,救世主般的自以为是和对那些目光短浅者的蔑视,他认为这些人错就错在挡了他的路。被他的对手认为是赤裸裸地夺取权力的举动,洛克菲勒却看作是一种拯救众人的英雄业绩,完全是为了挽救整个石油业。 成品油的贸易状况在1871年继续恶化,价格再度下降了25%。正当竞争者们一个个地滑入了破产泥潭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却宣布分配40%的红利之后还稍有盈余。尽管如此,约翰·D·洛克菲勒还是卖出了少量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份——这是他唯一一次丧失信心的时候,使得他弟弟威廉痛惜地说:“你那么着急抛出,连我都感到不安了。”所幸这次低落的情绪很快就过去了。1871年末,洛克菲勒经过精心策划,秘密收购了博斯特威克—蒂尔福德公司(Bostwick and Tilford),该公司是纽约一家主要的石油买主,在伊斯特河边的亨特斯波因特拥有许多平底船、驳船和一个大型炼油厂。杰贝兹·艾贝尔·博斯特威克(Jabez Abel Bostwick)以前在肯塔基州做过银行家,经营过棉花和谷物,还卖过《圣经》,他与洛克菲勒一样,也是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当时有人说他“做生意时严肃得近乎死板,宁要公正不讲感情。”买下博斯特威克公司等于使洛克菲勒在关键时刻得到了一个老练的收购代理商。由于强大的辛迪加①把过去把持着交易的单个投机商们甩到了一旁,石油价格此时正由西宾夕法尼亚州各交易所来确定。洛克菲勒的这一步设立了一个暗中行事的模式,这是个给他一生的事业蒙上阴影的模式:他把刚买下的公司重新命名为JA博斯特威克公司,厚颜无耻地假装独立于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却是后者利用的工具。 1872年1月1日,标准石油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为了防备日后出现各种混乱的变故,把公司资本从100万元扩至250万元,第二天后又扩至350万。新股东中有几位是克利夫兰银行界的佼佼者,其中包括杜鲁门·P·汉迪、阿马萨·斯通和斯蒂尔曼·威特(Stillman Witt)。还有一位令人感兴趣的新投资人是本杰明·布鲁斯特,他是普利茅顿殖民地的创建人布鲁斯特长老(Elder Brewster)的直系后裔,是和奥利弗·詹宁斯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中一起发的财。在这个经济跌入谷底的时刻,洛克菲勒却召集到了如此强有力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这正是其特有的自信之表现,似乎萧条的经济气候只会增强他的决心。“我们收集到的情况使我们更加坚信:扩大我们的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并且着手吸收合伙人加入我们的炼油业,将会对整个石油业起到保护作用。”1872年1月1日,公司执行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收购“克利夫兰以及其他地区的部分炼油厂。”这一决定看上去毫无恶意,实际上是打响了一场血腥战斗的第一枪,这场战役后来被史学家称为“克利夫兰大屠杀”。 在克利夫兰重创对手之役打响时,洛克菲勒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统帅汤姆·斯科特(Tom Scott)达成了一项秘密而又极富讽刺意味的交易。上文中说过,该公司曾威胁要把克利夫兰的炼油中心的地位抹掉,这促使洛克菲勒巩固了同伊利铁路和纽约中央铁路的联盟。洛克菲勒个人并不喜欢斯科特,后来把他称为“也许是我国铁路业中空前绝后的、最有统治欲、最独裁的实力人物。”和许多铁路公司总裁一样,斯科特也是在南北战争时期确立了自己的声誉,他确保了连接华盛顿和北方的铁路线畅通,并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助理。斯科特精明强干、胆识过人,他留着又长又卷的络腮胡子,经常戴着一顶大大的毡帽,显示出一副大权在握的气派。温德尔·菲利浦斯评论这个左右政局的老手说:“当他穿着大氅横扫全国时,那20个立法机构的人就会像寒风里的枯叶那样瑟瑟发抖。”虽然连安德鲁·卡内基打入钢铁业之前都曾受到斯科特的提携,道貌岸然的洛克菲勒却对这位铁路总裁不以为然。 尽管如此,生意归生意,洛克菲勒已准备好同这个魔头本人打交道。他担心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与匹兹堡和费城的炼油商们结成同盟,因此想在他们中间插一杠子。“他们在运费问题上俯身屈就(于斯科特)”,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贬低他的对手。“他们对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简直是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只要在石油运费上给他们好处,让他们干什么事都行。”于是,洛克菲勒对斯科特主动提出的合作意向做出了欢迎的姿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信息来自于彼得·沃森(Peter HWatson),此人任职于斯科特的对手沿湖岸铁路公司,又是范德比尔特将军的密友。沃森是沿湖铁路公司克利夫兰—油溪支线的总裁,他本人在其最大的客户标准石油公司分配股份时捞了一笔。标准石油公司在1872年1月增资时,沃森悄悄地往自己口袋里掖了500股,这又是一个洛克菲勒和各铁路公司变本加厉地互开方便之门的例证。那年范德比尔特将军暗中向标准石油公司投资的5万元,很可能就是通过沃森之手办理的。 1871年11月30日,沃森在纽约的圣尼古拉斯饭店会见了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向他俩交代了汤姆·斯科特提出的一项大胆的计划。斯科特提议由三家最大的铁路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同一些炼油商,特别是标准石油公司结盟。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斯科特事先拿到了一份成立空壳企业组织的特许执照,该组织有一个毫无特色、容易引起误解的名称:改造南方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南北战争后,腐败的宾夕法尼亚立法机构通过特别法案发放了几十个类似的执照。这些以改造为名的公司拥有广泛而界限含混不清的权力——其中包括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以外的公司持股,有些经济史学家把这些公司称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控股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特地买下这类具有法人权利的文书,时不时用它们做交易,以换取利益。 根据所提协定的条款,铁路公司将对所有的炼油商大幅度提高运价,但入伙改造南方公司的炼油商可以享受数量可观的折扣——最高可达原油和成品油运费的50%——这样,他们相对于对手的竞争能力便能极大地增强。协议中最可怕的新条款是,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还能从竞争对手的货运上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其他炼油商每运1桶油,铁路公司就得给改造南方公司成员一定的折扣。比方说,如果标准石油公司把货物从西宾夕法尼亚运至克利夫兰,每运1桶油可得到40美分的折扣,同时还能从其对手运入克利夫兰的每1桶油上再得到40美分!洛克菲勒的一位传记作家把这种补偿称做是“一种空前残酷的工业竞争手段”。根据另一项规定,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改造南方公司名下的炼油商可以获得有关对手所运石油的全部详尽资料——这些资料可是用低价打击对手的无价之宝呀。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们自然要发誓为这项骇人听闻的计划的内部运作保守秘密。总之,它是一项令人瞠目的欺诈行为,参与共谋的成员之多,在美国工业史上前所未有。 尽管洛克菲勒和他的同谋主张应当一视同仁地邀请所有的炼油商加入改造南方公司,但由于这个集团把油溪和纽约的炼油商排除在外,标准石油公司便毫无争议地成了集团中的主力。在该公司发行的2000份股份中,1/4以上为洛克菲勒兄弟和亨利·弗拉格勒所把持,算上杰贝兹·博斯特威克和奥利弗·佩恩(Oliver HPayne,此人不久便进入了标准石油公司的领导层)的股份,洛克菲勒一方实际控制了2000股中的900股。彼得·沃森任改造南方公司的总裁,持100股,他同时又是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这样就使克利夫兰炼油商在该集团中所拥有的势力超过了来自匹兹堡和费城的成员。 为什么美国主要的铁路公司向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伙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几乎能在炼油业里为所欲为呢?铁路公司又是如何从这次结盟中获利的呢?首先,因为在此之前各家铁路公司兄弟阋墙、大打价格战,结果弄得运费急剧下降。铁路公司也同石油生产商一样,急需有人对它们之间的纷争进行仲裁,使它们不再受自相残杀之苦。改造南方公司的根本所在是这样一项条款,即由标准石油公司替三大铁路公司“把一碗水端平”,保证每家公司都得到预先确定的石油运输份额:改造南方公司成员石油运输量的45%由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承担,275%交给伊利铁路公司,另外275%则属于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洛克菲勒很清楚,除非铁路公司对石油业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否则他们“无法进行必要的业务划分以防止竞相减价”。洛克菲勒将成为它们公认的裁判并努力以公平无私的方式管理它们的联营业务。如前所述,如果炼油商之间进行更大规模的合并,使其经营趋向合理化,铁路公司同样有利可图。另外一个促使铁路公司同洛克菲勒达成协议的因素是:作为一项富于远见的战术安排,后者已经开始拥有上百辆油罐车,而油罐车今后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洛克菲勒寻求行业统治地位的举措中,改造南方公司是他颇具匠心的一步棋,尽管它不久就作为一大阴谋而昭然于世。无论炼油商还是铁路公司当时都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自食其恶果的价格战中拼命挣扎。洛克菲勒独具慧眼之处在于,他能够在解决铁路部门的问题的同时解决石油业自身的问题,在石油业和铁路业里建立一个双重的卡特尔组织。洛克菲勒讨价还价的实力之一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对方要得到什么,然后提出了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洛克菲勒并不想毁掉铁路公司,而是要帮助它们发展壮大,尽管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地位。 后来,为了洗刷自己同改造南方公司大败亏输的关系,洛克菲勒讥笑那些指责他是元凶的说法。他坚持说,自己从开始就清楚这家公司早晚要垮台,它的成立纯粹是一种策略。“我们之所以同意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指望(汤姆·斯科特)以及费城和匹兹堡的那些人最终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只要计划可行,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干;这样的话,等到它失败时,我们就可以说:‘现在试试我们的方案吧。’”洛克菲勒的计划是把整个行业统一到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据洛克菲勒自己承认,他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考虑而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反对改造南方公司的,因为他认定它无法在炼油商成员身上实行必要的约束。这项计划从未使他良心上感到不安过。“它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固执己见的洛克菲勒后来说道。“我清楚这事关良心。在我和我信奉的上帝看来,这计划很不错。要是明天我还得这样做的话,我会照原样再做一次——甚至做它100次。”即使后来旧事重提,洛克菲勒也不能容许对他的事业胡乱猜疑,他只能把它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胜利进军,并用他的宗教加以神圣化。 洛克菲勒声称自己是勉强跟着铁路公司走的,这是在歪曲事实真相,为自己解脱。他绝非悄不做声地站在一旁,看着这项漏洞百出的计划自行搁浅;相反,他在其间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一直满腔热情地推行这一计划。我们了解这一点凭的是他从纽约写给塞迪的几封引人注目的信。一连几个让人坐立不安的星期,洛克菲勒都在纽约同铁路公司的官员们一起密谈。他明白谈判会有争议,这从他在1871年11月30日写给塞迪的信中就能看出来:“人在一生中若要取得成功,有时就必须逆潮流而行。”这些信件尽管证实了最初提出这一主意的不是他,却表明他很快就对其热心起来,因为他在12月1日宣布:“说实话,我越来越喜欢上这个主意了。”沃森得到范德比尔特将军的支持后,洛克菲勒十分高兴,他成了集团当然的领袖人物,在其他人变得越来越惶惶不安的时候更是如此。1872年1月下旬,洛克菲勒还滞留在纽约,他想返回克利夫兰,却又对塞迪说:“我们的人不赞成它,他们心里没底,全在看我的……我觉得自己像只笼中的狮子,要是管用的话,真想吼上几声。”很明显,如果洛克菲勒希望改造南方公司垮台的话,他早就放弃领导的位置回克利夫兰去了。 这一小摞洛克菲勒当时写给塞迪的信——是早年写给她的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信中的一部分——流露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浪漫情调,好像结婚7年仍然热情不减似的。在谈判期间,他告诉塞迪:“我昨晚梦见一个女孩叫塞莱丝迪亚·斯佩尔曼,醒来后才意识到,她就是我的劳拉。”洛克菲勒反复抱怨他在纽约有多么孤独——“就像个流浪的犹太人”——一再表示渴望回家。洛克菲勒绝非因纽约的金钱、时尚和权势而流连忘返,他那个浸礼会教徒的灵魂与纽约格格不入。“这个世界充斥着虚假、谄媚和欺骗,”他写道,“只有家才是享受安宁和自由的天堂。”在这一时期,洛克菲勒仍然觉得他的财富尽管迷人却有些不可靠,因为他对塞迪说:“我们一直如此富足,用不着求人,这看上去如同一场美梦。但我向你保证,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无须担心的事实——我们的生活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简直有天壤之别,对此我们要感恩。”也许正是经济上的独立使洛克菲勒有胆量去实施充满风险的改造南方公司计划,因为他坚信这不会危及他的家庭。为了不使塞迪为他充满危险的新举动担心,洛克菲勒提醒她道:“我们很富有,完全不用靠石油方面的投资来生活——但我相信我的石油股份肯定是最好的。” 1872年1月下旬,这些同谋者起草并签署了最后的合同,正当他们尽力不漏任何风声的时候,关于运费即将飚升的流言开始从西宾夕法尼亚传开。2月22日出版的《石油中心纪事》(Petroleum Centre Record)隐晦地提到了一个“有关某些铁路公司和炼油商联手密谋大规模控制本地区原油和成品油采购与运输的传言”。关于这个阴谋的确切消息是几天后才泄露出去的,当时沿湖铁路公司在当地的货运代理匆匆忙忙赶去看望奄奄一息的儿子,把工作交给一个下属负责,而后者不知道新运价尚未实行。这个小职员根本意识不到他将会引起一个载入史册的轰动,他向外部炼油商公布了由改造南方公司制定的令人瞠目的运价。2月26日,目瞪口呆的油溪人在各家晨报上看到运价在一夜之间对所有的人都翻了一番——当然这个“所有的人”不包括由克利夫兰、匹兹堡和费城的炼油商组成的特权集团,他们属于一个名为“改造南方公司”的幽灵般的实体。 对于泰特斯维尔或石油城陷入恐慌的炼油商来说,这决不仅是一个新的竞争威胁,而是一份死刑执行令。于是,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拥上街头,吵吵嚷嚷地谴责这一行为。“整个油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传闻,”洛克菲勒回忆道。“人们聚集在一起表示抗议和谴责。”2月27日晚上,3000多人冲进了泰特斯维尔歌剧院,他们挥舞着标语,上写道:“打倒阴谋家”、“决不妥协”、“决不放弃!”,洛克菲勒及其同僚则被贬斥为“妖魔”和“四十大盗”。演讲最慷慨激昂的大概要属一个叫约翰·阿奇博尔德(John DArchbold)的小个子年轻炼油商了,他是一个巡回牧师的儿子,喜欢玩牌酗酒。当初彼得·沃森曾试图劝诱他加入改造南方公司,却被他怒气冲冲地回绝了。如今,他对大家说:“我们已经面临巨蟒的攻击,但我们决不退缩。”油溪的炼油商们深信,出售从自家后院里打出的石油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权利,阿奇博尔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注定要接洛克菲勒的班、为标准石油公司掌舵——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相信,这在我们行业是不言自喻的,”他对欢呼的人群说。“这是绝望的人的最后一次决战。”阿奇博尔德被选为新的石油生产商同盟的干事后,大家同意对改造南方公司的同谋者采取报复措施、逼他们就范:拒绝向他们出售原油,只卖给油溪一带的炼油商。 在这一片狂乱的呼喊声中,当地的市民也组织起一支流动的抗议小队伍,他们在城镇间穿梭,组织火炬集会,呼吁支持者加入他们的行列。3月1日晚上,炼油商和开采商们齐聚石油城的歌剧院,召开了另一场闹哄哄的集会。有位引人注目的演讲人是年轻的开采商小刘易斯·埃默里(Lewis Emery Jr),他支持阿奇博尔德的提议,把现有的开采量减少30%,并且在30天内暂停钻探。这次演讲后,不知疲倦的埃默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与标准石油公司作对的征程。集会结束前,足有1000多人做好准备,打算去包围哈里斯堡州议会,要求改造南方公司改变做法。 在这种充满火药味的气氛里,《石油城钻井报》(the Oil City Derrick)每天在头版上用黑框登出一份同谋者的黑名单——彼得·沃森,接着是洛克菲勒和其他6位董事。每天还加上一条煽动性的新标题,如“请看‘巨蟒’令人发指的丑恶嘴脸”,等等。就是在这种狂乱的情绪中,世人第一次记住了约翰·D·洛克菲勒这个名字。洛克菲勒的死敌似乎早已感觉到他的特殊能量,把他单独拿出来加以羞辱,有家报纸还给他戴上了“克利夫兰的墨菲斯特②”的头衔。当人们知道了洛克菲勒在改造南方公司的核心地位时,破坏分子便在蓝色的标准石油公司油桶上画上骷髅和交叉的骨头。标准石油公司在油溪的两个雇员约瑟夫·西普和丹尼尔·奥戴躲在办公室里防备大肆抢劫的暴徒。“那局势真是紧张,”西普说。“我有些朋友甚至不愿和我在街上说话,生怕被人看到。还有暴力威胁,一个叫约翰·W·琼斯上尉的大开采商叫大家去烧毁标准石油公司的油罐。”破坏分子还袭击了铁路公司,砸毁油罐车,把里面的油倒在地上,甚至拆毁路轨。当地的一位律师塞缪尔C·T·多德说,如果抗议活动毫无约束地发展下去,“在韦南戈县连1英里的路轨都剩不下。那些人已经绝望到了极点。”在油溪,几乎没人想得到他们那个可怕的对手原来是个衣着整洁,去教堂做礼拜的年轻人。这段梦魇般的日子给当地一个吓呆了的14岁女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就是艾达·塔贝尔。“我记得有天晚上,父亲面色严峻地回到家里告诉我们,他同其他几十个开采商签了一份约定,决不向从那个阴谋中获利的克利夫兰恶魔出售石油——受到人们唾骂的不再是改造南方公司,而是换成了标准石油公司这个新名字。” 但是,这些破坏行为非但不能阻止洛克菲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看法:油溪是一个由无赖和冒险家组成的下等社会,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人来管理。洛克菲勒总是动辄谴责对手的动机,向来认为自己的动机是无可指摘的。“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组织,而那些采油商则是一帮粗野、容易冲动的家伙,只要有人一声号令,就会冲进场子乱杀一气。”自以为是的洛克菲勒觉得没有必要解释自己的行为,拒绝见那些等在门口的记者。听到弗拉格勒对记者说标准石油公司的对手是“一小撮火爆脾气的家伙”,洛克菲勒建议还是保持沉默的好,于是弗拉格勒也就没有再加评论。听说有人威胁说要他的命后,洛克菲勒专门在办公室和家的周围布置了一队警察,并在床边放了一把左轮手枪以防不测。 直到垂暮之年,洛克菲勒才意识到在商业战场上沉默不语对他有多么不利,尤其在反对改造南方公司的怒潮中更是如此,因为它卷入了一场政治和公共关系的争斗。他本以为对批评不置一词,会让人觉得他胸有成竹、为人刚正不阿——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他自感有罪、故作清高地逃避现实。洛克菲勒一生能以如此平静的态度忍受种种诽谤,连弗拉格勒都曾经摇头叹息道:“约翰,你的脸皮厚得像犀牛一样。”在他身上有一股早期基督徒对批评一概置之度外的心理,在老比尔身边度过的少年时代也教会他不去理会邻居们恶毒的谗言。他具有大将风度,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把种种障碍当做无关紧要的分神之物而置之不理。“你可以指责我,也可以攻击我,”洛克菲勒说,“只要你让我走自己的路就行。” 像往常一样,事态越混乱,洛克菲勒反而越冷静,在同事们最仓皇失措的时候,他身上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镇定。他在受到压力时总是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改造南方公司事件表明,洛克菲勒其时对自己的判断力抱有越来越强的信心。像所有锐意改革的人一样,他发现要靠自己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因为自己高瞻远瞩、信念十足。他明白,自己的行动一开始会被目光短浅的芸芸众生所误解、所抵制,但他相信,自己思想中所包含的真理和力量将最终取得胜利。 石油开采商禁止向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出售原油,洛克菲勒对此并不担心。然而这个临时凑成的联盟面对势不可挡的共同威胁,紧紧抱成了一团,他们自分为1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委员会,负责阻止向那个阴谋集团出售原油。开采商们骑着马在月光下巡视油溪,以防有人偷偷开采,破坏他们的行动。艾达·塔贝尔回忆起那时她父亲是如何骄傲地拒绝了一份利润可观的合同,该合同提出以诱人的45元一桶的价格把石油运给那些搞阴谋的人。同时,开采商们也忙于在法律方面展开攻势,他们去哈里斯堡游说议会废除改造南方公司的特许证,并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像卷轴一样的请愿书,足有93英尺长,要求对全行业进行调查。洛克菲勒躲着新闻界,开采商们却分发出3万份关于改造南方公司事件的辩论性小册子,以便“诚实的人们了解并避开那些自由贸易的敌人”。 尽管这些喧嚣未能减弱洛克菲勒的决心,但不管他如何逞强,禁运确实给他的经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90%的雇员必须临时下岗,炼油厂里留下的人只不过在撑着空架子。他在1872年3月写给塞迪的信中试图解决他的行为和良心之间的矛盾,因为他在油溪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妖魔。他在3月15日发自纽约的一封信中写道:写点报纸文章很容易,但我们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我们要做的是桩好事,不在乎报纸上写了些什么。等一切都慢慢过去后,我们可能会做出简短的回应(虽然这不是我们的惯常做法),让这个行业以后发生的事来表明我们的意图和计划是公正、可靠的——我要在这一事件中完全以我的良心和无畏来行动,并且相信会有好结果的……我认为(我们)有希望至少能争取到一大部分纽约炼油商早日加入进来。”他在3月21日的信中进一步写道:“我仍在坚持,仍抱有希望,我知道我方还没到非上报纸不可的地步。我们了解了一些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晓的事情,无论怎样,我们清楚自已的想法,这些想法是正确的,而且只能是正确的——但是请你什么都别说,只要你理解这一点就行:你的丈夫站在正确的一方,并将坚持到底。” 这些同谋者的一大失策是忽略了纽约的炼油商,这些人同油溪的炼油商们站到了一起,向铁路方面施压。纽约炼油商任命了32岁的亨利·罗杰斯(Henry HRogers)执掌他们成立的联络委员会,此人温文尔雅,但带着一股年轻海盗般的炯炯目光和自信的神气。3月18日,罗杰斯同汤姆·斯科特在费城饭店会谈,那位铁路大亨有意修好,承认改造南方公司的契约有失公正,并且提出同以前排除在外的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的炼油商做一笔类似的交易。斯科特想走回头路以谋求和平,洛克菲勒却坚持不妥协,他在3月22日的信中告诉妻子:“我向你保证,在这种时候我并不想表现出一种对这项事业不可动摇的责任感——但我还未想过要半途而废或撒手不管。” 3月25日,罗杰斯所代表的集团同开始动摇的铁路公司官员们举行会谈,使事态进入了高潮。会议是在设在纽约富丽堂皇的大歌剧院中的伊利铁路公司办公室里举行的。正在开会的时候,面色紧张的洛克菲勒和彼得·沃森敲门要求参加。沃森得到了允许,洛克菲勒却被拒之门外,独自焦躁不安地在走廊里来回踱步。洛克菲勒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但被错写成“洛卡菲罗”——那位记者注意到,洛克菲勒被排除在会谈之外,最后“脸色铁青”地离开了。会谈结果是对洛克菲勒和沃森的一记重击:铁路公司同意废除改造南方公司的合约,停止实行折扣和补偿,对所有的货主实行统一运价。毒蛇还未出壳就被杀死了。 和洛克菲勒不同,铁路公司早早就预见到了政治上的反应以及最终难免的失败。在那个还没有铁路法规和反托拉斯立法的时代,改造南方公司的合同只不过触犯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公平竞争观念,并不明显地违反了哪项法律。4月初,宾夕法尼亚州立法机构吊销了改造南方公司的执照,1个月后,国会的一个委员会也指责这项计划是这个自由国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大胆的共谋行为”。1872年4月8日,洛克菲勒终于屈服了,他电告石油开采商们,改造南方公司与铁路方面签定的合同一概无效。为了给自己辩护,他又说:“尽管我没有资格这么说,但我郑重声明,在油区和其他地方流传的那些关于本公司或公司里的什么人曾威胁要征服石油业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在最后这一点上,洛克菲勒或许是认真的,因为他所构想的所谓共谋,与其说是针对开采商,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付消费者。他想通过共同努力来确保油价稳定,从而给投资带来恰当的回报。直到最后,洛克菲勒还是认为,开采商们对他的愤怒实际上是出于嫉妒和虚伪。“这些开采商……坚持认为运费折扣是错误的,除非也让他们享受同样的折扣。” 一直让洛克菲勒迷惑不解的是,人们竟对一个有名无实的公司如此大惊小怪。“在改造南方公司计划名下,实际上一批货也没运,也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折扣或补偿。”虽然这个计划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而担起了长久的骂名。首先,洛克菲勒的最激烈的批评者认为,这只是重大演出的一次彩排,其间第一次暴露了他的总体计划,而这项计划需要用上千种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迂回曲折的方法来实施。人们后来全都注意的是第二个原因,即在改造南方公司短暂存在的那段时间里,洛克菲勒使出了最重要的一招:毫不留情地迅速把克利夫兰的炼油商捏到一起,这给了他势不可挡的动力。批评者们声称,改造南方公司的威胁是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炼油商头上挥舞的一根看不见的大棒,逼迫他们屈从于他的统治。1872年2月17日至3月28日之间——即从关于改造南方公司的流言首次传出到公司终成泡影的那段时间里——洛克菲勒并吞了他在克利夫兰的26个竞争对手中的22个。仅在3月初,他在48小时内就一气买下了6家炼油厂。一位名叫约翰·亚历山大的炼油商回忆道:一股压力一直在我心头,同时也压在克利夫兰几乎所有从事石油业的市民心上,使我们感到,除了参加改造南方公司,否则就没有炼油商的活路了;我们要是不卖掉工厂,就会被挤垮……据说他们同铁路方面有个什么合同,通过这个合同他们随时都能把我们踩到脚底下。” 由于1872年的石油产量有可能打破记录,使价格保持低迷,洛克菲勒想抢占尽可能多的产业份额,他没有想过完全可以等待市场自动淘汰掉那些弱小的炼油商。“出于自卫,我们必须这样干,”洛克菲勒提起在克利夫兰的兼并行动时说。“当时的石油业一片混乱,一天比一天糟糕。” 换了别的商人也许会从不堪一击的小公司下手,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洛克菲勒却倒了过来,认为如果能首先打垮最强劲的竞争者,就会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影响。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克拉克—佩恩公司(Clark,Payne and Company),征服该公司能使洛克菲勒感到特别的满足,因为在他刚起步时就同他的一个合伙人詹姆斯·克拉克有过矛盾,如今又在觊觎他的明星炼油厂。这家公司在克利夫兰很有声望:奥利弗·佩恩上校毕业于耶鲁大学,在南北战争中被授予上校军衔,是政治家亨利·B·佩恩的儿子。他十分富有,住在欧几里德林阴大道一幢大宅子里,祖上是创建克利夫兰的几个家族之一[1854年迫使日本开埠通商的马修·佩里海军准将(Commodore Matthew Perry,1794—1858)是该家族的一个旁支]。这个年轻的单身汉身板笔直,一副军人气质,待人态度冷漠但彬彬有礼,许多人觉得他自命不凡——弗拉格勒开玩笑地称他是“上帝的亲戚”——洛克菲勒却对他推崇备至,把他视作一个坚强、能干的盟友。 1871年12月的一个下午,洛克菲勒邀请中学时代的老朋友佩恩到一家设在克利夫兰商业区的银行接待室里见面,向他大体描述了自己的计划,即在标准石油公司的管理下建立一个庞大、高效的石油产业。他向佩恩交代了标准石油公司即将增资的情况之后,直截了当地问道:“要是我们能在数额和条件方面达成一致,您是否打算入伙?”作为克拉克—佩恩公司的最大股东,佩恩上校表示有保留地赞同,但是想在出售他的公司之前先查看一下洛克菲勒的账本。那天下午,他在翻阅标准石油公司的账簿时,为其丰厚的利润所震动。佩恩究竟是被铁路方面的运费折扣还是被公司高效的业务运营情况所打动,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急不可待地告诉洛克菲勒:“我们找评估人来算一下,看看我的工厂值多少钱。”佩恩同他的合伙人商谈之后,同意以4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他的炼油厂。洛克菲勒明知要价偏高,但无法抵御这份合同的诱惑,因为这将使他在31岁时就能取得世界上最大炼油商的地位。洛克菲勒表明标准石油公司不欢迎詹姆斯·克拉克,但希望佩恩加盟,后者不久就同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共同使用起一间私人办公室了。詹姆斯·克拉克后来告诉艾达·塔贝尔说,他卖掉公司完全是出于对改造南方公司合约的恐惧。塔贝尔的助手写道:“他明确地指出,克拉克—佩恩公司不是在改造南方公司组建之前卖掉的,它在改造南方公司成立之前从未想过要卖给标准石油公司。” 从后来发生的法律诉讼案来看,只要洛克菲勒提出是竞争对手主动把公司卖给他的,改造南方公司事件就会给他的上诉带来极大的负担。一些过去的克利夫兰炼油商告诉艾达·塔贝尔说,他的威胁性行动是这样进行的:你看,这项计划马上就启动了,这意味着我们将对石油业实行绝对的控制。外人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但是我们打算给每个人一个加入的机会。你把你的炼油厂交给我们的评估机构,我们给你相同价值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份或者现金,随你要哪一样都行。我们建议你还是持股吧,这对你有利。有人指责洛克菲勒使用威逼的手段,他恼怒地反驳说,他一向保持着友好和礼貌的态度,在谈判中从来不提改造南方公司。严格地说,洛克菲勒的话也许是真的,但是从他买下那22家公司的时间来看,改造南方公司无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而且这些交易恰好是在一种大难当头的气氛中完成的。有几个竞争对手声称,洛克菲勒组织了这出可怕流言的大合唱,四处宣扬他同铁路方面达成的秘密协议。洛克菲勒即使不直接发出威胁,他也深知对手们的想像力会对这些传闻添油加醋,把这一阴谋夸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在1872年,有人故意散布各种说法,说标准石油公司同铁路方面已经达成协议,要让那些把原油运进克利夫兰并进行加工的炼油商统统亏本。”竞争对手福西特—克里奇利公司的炼油商J·W·福西特在20世纪初告诉艾达·塔贝尔。“那些关于毁灭性的竞争和不让他们得到原油的说法,弄得炼油商们早早就提心吊胆了。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忙着把厂子卖掉。要是大家不怕威胁、团结一致的话,就不会有标准石油公司了。”当福西特得到消息,说他应该去见标准石油公司的人,卖掉他的炼油厂时,有人对他说“标准石油公司有铁路方面撑腰,能够操纵运价,使福西特—克里奇利公司将再也无油可运。”像许多销声匿迹的炼油商一样,福西特交出了自主权,跑去给洛克菲勒做事,但是他心中的怒火从未真正平息过,因为他发现自己被人巧妙地耍了。 洛克菲勒否认是他弄得克利夫兰的炼油商们惊慌失措的,认为那是“一派胡言”,并指出那些炼油商中的绝大部分“那时已经被日益剧烈的竞争压垮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灭亡。他坚持说,出于这样的考虑,能有机会把公司卖给标准石油公司,把股票换到手,“对他们所有人来讲,简直就是上帝所赐。”洛克菲勒断言,要是没有标准石油公司,这些炼油商只有破产——这对其中很多人而言确实是这样。连福西持也承认说:“当时有的炼油商根本挣不到钱,第一个‘改换门庭’,把厂子卖了。结果一个个全都卖了。” 有几个克利夫兰的炼油商声称洛克菲勒曾经直接威胁过他们。比肖普—海塞尔公司的约翰·H·海塞尔记得曾告诉过洛克菲勒,自己不怕他。对此,洛克菲勒回答据说是:“你不必担心自己的双手会被人砍掉,但你的身子会受罪的。”不过,洛克菲勒似乎不会如此粗暴地逼炼油商的,因为这不利于实现他的目标。洛克菲勒生来会说服人,他宁可同对手促膝而谈,拍拍对方的膝盖,或是打着手势,用一种极为抑扬顿挫的传教士般的口气和对方讲道理。有位炼油商是这样说洛克菲勒的:“他清楚他和他的同事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行业,也比任何人做的生意更大。从来没见过像他那样充满自信的人。”洛克菲勒希望能使标准石油公司听上去像个慈善机构,或者像个慈悲为怀的天使,是来拯救那些落难的炼油商的。“我们是来接过你们身上的担子,”洛克菲勒记得自己在1872年对那些弱小的弟兄说过。“我们是来发挥你们的能力,帮助你们再展宏图的;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在合作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宏大的事业。”他还说过:“我们在克利夫兰这儿是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上。为了共同保护自己,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我们认为我们这个计划很不错,好好想一想吧。如果你感兴趣,我们乐意与你共同商讨。”出于对这一使命的自信,洛克菲勒严厉地斥责与标准石油公司作对的人,说他们鼠目寸光、愚不可及。“一旦持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他催促那些人道,“你家就什么都不会缺了。” 如果真如同洛克菲勒所坚持认为的那样,这些炼油商对石油业的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那么他们把公司卖给洛克菲勒后,为何仍然对他深恶痛绝呢?为什么这些人没把洛克菲勒当成他所谓的大救星呢?其中部分是因为对他们公司评估的方式。由于那么多的炼油商都在赔钱,洛克菲勒付给他们的钱也少得可怜,通常只有工厂原来造价的1/4,或者只相当于把工厂当废铁卖掉的钱;至于工厂的商誉——即买卖兴隆的企业所拥有的无形价值,如声誉和客户名册等——洛克菲勒付的钱很少,甚至一文不给。如果这是一种铁腕政策,它不一定就是肆无忌惮的行为。“不,一个赔钱公司的商誉值不了几个钱,”洛克菲勒说。“要是一家炼油厂无活可干了,它连一条船或者铁路设备都不如,因为这些东西还能用在其他方面。”人们也必须记住,洛克菲勒接手许多工厂的做法很不正常,不是接着经营下去,而是把工厂关掉,削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他讥笑许多他买下的炼油厂是些“陈旧的垃圾,只配扔到废铁堆里去。”洛克菲勒给许多陈旧落伍的工厂很可能付的是合理的价格,但这对那些失败的业主来说,却是一粒苦得难以下咽的药丸。况且,他是在一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干的,几乎没有留给对手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知是出于偶然还是故意,洛克菲勒的1872年经营记录已无影无踪,我们因此也无法知晓他在这些关键的谈判中到底想了些什么。但是,洛克菲勒在以后做交易时还是非常公道的。他经常出于战略目的考虑,在购置资产方面多花了不少钱。事实上,在他的宗卷里满是对此项开支付出过高的抱怨之辞。他在兼并其他企业时并没有在每1块钱上斤斤计较,而是尽量友好地达成协议。由于他的目的是把竞争对手变成自己卡特尔组织中的一员,并且经常挽留原来的业主,所以他不愿采取赤裸裸的威胁手段。正如洛克菲勒所说,他和同事都不会“目光短浅,去激怒那些急于同他们建立紧密而利益丰厚的关系的人”。洛克菲勒不是个虐待狂,但他对目标有着坚定不屈的信念,决不容忍反对意见。如果他想表现得意之情,肯定得先关上门再乐。有那么一个传说,说他每当新买下一座炼油厂,就会冲进办公室,跳一会儿舞,兴奋地冲着山姆·安德鲁斯大喊大叫:“我们又得到了一个炼油厂,山姆,又到手了一个!” 洛克菲勒在生意圈中刚刚起步的时候,一些前辈曾对他颐指气使,但他在克利夫兰大屠杀期间从那些人身上品尝到报复的甜头。同亚历山大—斯科菲尔德公司的谈判尤其证明了这一点。该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便是他原来的老板艾萨克·休伊特。休伊特跑到洛克菲勒在欧几里德林阴大道的寓所求他高抬贵手,之后,他俩一起沿着欧几里德大道往前走,洛克菲勒对他说,他的公司要是不卖给标准石油公司是绝对没有活路的。洛克菲勒神秘地对休伊特说了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有关洛克菲勒的传说的一部分:“我那些赚钱的方法,你一点儿也不明白。”休伊特和他的合伙人被这一席话搞得心慌意乱,尽管他们相信自己的公司值15万元,结果只卖了65万。洛克菲勒对休伊特动了恻隐之心,借钱给他买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但是洛克菲勒瞧不上休伊特的合伙人约翰·H·亚历山大,因为他觉得此人仍在把自己看成是休伊特以前的伙计。洛克菲勒这样说道:“这个自命不凡的英国人岂能想到,一个当过簿记员,特别是曾一度受雇于某个炼油厂的年轻人,居然有资格在这样大的一个行动中扮演了主角?” 洛克菲勒最具争议的一项兼并——后来导致了一场激烈的官司——是接管汉纳—巴斯林顿公司(Hanna,Baslington and Company)。马克·汉纳的叔叔罗伯特·汉纳被叫到标准石油公司的办公室后,他硬梆梆地对洛克菲勒说自己不打算卖。作为回答,洛克菲勒叹了口气,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仿佛是对这个执迷不悟的愚昧的罪人表示遗憾。“你会孤立无援的,”他警告汉纳说。“你的公司在克利夫兰会连1分钱都赚不到。要想和标准石油公司在业务上竞争是毫无用处的。你要是这么做,早晚会完蛋。”这像是在公然威胁对方,但后来洛克菲勒却把它解释成是适时的警告和真心诚意的劝诫。 汉纳对标准石油公司所享受的运费折扣十分恼火,便请求沿湖铁路公司的经理们给他的炼油厂同等的待遇。那些人为标准石油公司享受的运价辩解道,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个大货主;那些人答应,只要汉纳也能运同样数量的油,就给他同样的待遇——这是汉纳无法办到的。铁路方面把这一点当成万能的托词,因为没有哪家公司能与标准石油公司庞大的运输量相提并论。汉纳最终同意以45万的价格卖掉了一个炼油厂,尽管他认为值75万。 值得注意的是,威廉·S·斯科菲尔德和汉纳及巴斯林顿联合把洛克菲勒告到了法院后,洛克菲勒在提交的书面陈述中做了假证。他不仅说了“俄亥俄克利夫兰的标准石油公司的持股人几乎没有认购改造南方公司股票的,”还说“改造南方公司总裁P·H·沃森……不是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与该公司毫无瓜葛。”前面提到过,1872年1月资产重组时,标准石油公司的官员们控制了改造南方公司将近50%的股份,并且秘密地分给沃森500股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尽管洛克菲勒自称宣誓后从未撒过谎,但是这类声明是经不住严密调查的。 1872年的石油大战在克利夫兰闹了个底朝天。许多人在这之前从炼油业轻轻松松地发了财,在欧几里德大道上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大宅子,却转眼间发现自己破了产,被逼无奈卖掉了公司。不管到底是洛克菲勒还是急剧下滑的石油市场逼得这些人以令人神伤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炼油厂,他们都把自己的灾难归咎于洛克菲勒。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很可能早晚会迫使那些亏本的厂家关门大吉,但洛克菲勒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虽然有几家独立的炼油公司又坚持了几年,但是大部分只不过是推迟了大限到来的时间。研究19世纪克利夫兰的社会编年史家埃拉·格兰特·威尔逊(Ella Grant Wilson)回忆道,她父亲当年是格兰特—富特公司炼油厂的合伙人之一,他在各种浸礼会活动中与洛克菲勒交上了朋友,但拒绝加入标准石油公司,认为它早晚会垮台。他的炼油厂终于无法同这个庞然大物竞争而破产,他也被迫拿出了自己终身的积蓄。“面对公司事业上的巨大打击,父亲几乎发了疯。他没日没夜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离开了教会,而且以后再也没有进过教堂。他的一生都为这次经历而痛苦。”这次争斗中,有如此多的失败者而只有一个精明的大赢家,难怪约翰·D·洛克菲勒树立了第一批无法化解的仇家。
在崇拜约翰·D·洛克菲勒的人眼里,1872年是他一生中屡建奇功的年头,而批评他的人则认为那一年是他最黑暗的一个篇章。那一年揭示了作为商人的洛克菲勒最好的和最成问题的品质:高瞻远瞩的领导才能,坚持到底的勇气,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及统治一切的欲望,救世主般的自以为是和对那些目光短浅者的蔑视,他认为这些人错就错在挡了他的路。被他的对手认为是赤裸裸地夺取权力的举动,洛克菲勒却看作是一种拯救众人的英雄业绩,完全是为了挽救整个石油业。 成品油的贸易状况在1871年继续恶化,价格再度下降了25%。正当竞争者们一个个地滑入了破产泥潭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却宣布分配40%的红利之后还稍有盈余。尽管如此,约翰·D·洛克菲勒还是卖出了少量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份——这是他唯一一次丧失信心的时候,使得他弟弟威廉痛惜地说:“你那么着急抛出,连我都感到不安了。”所幸这次低落的情绪很快就过去了。1871年末,洛克菲勒经过精心策划,秘密收购了博斯特威克—蒂尔福德公司(Bostwick and Tilford),该公司是纽约一家主要的石油买主,在伊斯特河边的亨特斯波因特拥有许多平底船、驳船和一个大型炼油厂。杰贝兹·艾贝尔·博斯特威克(Jabez Abel Bostwick)以前在肯塔基州做过银行家,经营过棉花和谷物,还卖过《圣经》,他与洛克菲勒一样,也是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当时有人说他“做生意时严肃得近乎死板,宁要公正不讲感情。”买下博斯特威克公司等于使洛克菲勒在关键时刻得到了一个老练的收购代理商。由于强大的辛迪加①把过去把持着交易的单个投机商们甩到了一旁,石油价格此时正由西宾夕法尼亚州各交易所来确定。洛克菲勒的这一步设立了一个暗中行事的模式,这是个给他一生的事业蒙上阴影的模式:他把刚买下的公司重新命名为JA博斯特威克公司,厚颜无耻地假装独立于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却是后者利用的工具。 1872年1月1日,标准石油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为了防备日后出现各种混乱的变故,把公司资本从100万元扩至250万元,第二天后又扩至350万。新股东中有几位是克利夫兰银行界的佼佼者,其中包括杜鲁门·P·汉迪、阿马萨·斯通和斯蒂尔曼·威特(Stillman Witt)。还有一位令人感兴趣的新投资人是本杰明·布鲁斯特,他是普利茅顿殖民地的创建人布鲁斯特长老(Elder Brewster)的直系后裔,是和奥利弗·詹宁斯在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中一起发的财。在这个经济跌入谷底的时刻,洛克菲勒却召集到了如此强有力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这正是其特有的自信之表现,似乎萧条的经济气候只会增强他的决心。“我们收集到的情况使我们更加坚信:扩大我们的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并且着手吸收合伙人加入我们的炼油业,将会对整个石油业起到保护作用。”1872年1月1日,公司执行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收购“克利夫兰以及其他地区的部分炼油厂。”这一决定看上去毫无恶意,实际上是打响了一场血腥战斗的第一枪,这场战役后来被史学家称为“克利夫兰大屠杀”。 在克利夫兰重创对手之役打响时,洛克菲勒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统帅汤姆·斯科特(Tom Scott)达成了一项秘密而又极富讽刺意味的交易。上文中说过,该公司曾威胁要把克利夫兰的炼油中心的地位抹掉,这促使洛克菲勒巩固了同伊利铁路和纽约中央铁路的联盟。洛克菲勒个人并不喜欢斯科特,后来把他称为“也许是我国铁路业中空前绝后的、最有统治欲、最独裁的实力人物。”和许多铁路公司总裁一样,斯科特也是在南北战争时期确立了自己的声誉,他确保了连接华盛顿和北方的铁路线畅通,并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助理。斯科特精明强干、胆识过人,他留着又长又卷的络腮胡子,经常戴着一顶大大的毡帽,显示出一副大权在握的气派。温德尔·菲利浦斯评论这个左右政局的老手说:“当他穿着大氅横扫全国时,那20个立法机构的人就会像寒风里的枯叶那样瑟瑟发抖。”虽然连安德鲁·卡内基打入钢铁业之前都曾受到斯科特的提携,道貌岸然的洛克菲勒却对这位铁路总裁不以为然。 尽管如此,生意归生意,洛克菲勒已准备好同这个魔头本人打交道。他担心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与匹兹堡和费城的炼油商们结成同盟,因此想在他们中间插一杠子。“他们在运费问题上俯身屈就(于斯科特)”,洛克菲勒曾经这样贬低他的对手。“他们对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简直是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只要在石油运费上给他们好处,让他们干什么事都行。”于是,洛克菲勒对斯科特主动提出的合作意向做出了欢迎的姿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信息来自于彼得·沃森(Peter HWatson),此人任职于斯科特的对手沿湖岸铁路公司,又是范德比尔特将军的密友。沃森是沿湖铁路公司克利夫兰—油溪支线的总裁,他本人在其最大的客户标准石油公司分配股份时捞了一笔。标准石油公司在1872年1月增资时,沃森悄悄地往自己口袋里掖了500股,这又是一个洛克菲勒和各铁路公司变本加厉地互开方便之门的例证。那年范德比尔特将军暗中向标准石油公司投资的5万元,很可能就是通过沃森之手办理的。 1871年11月30日,沃森在纽约的圣尼古拉斯饭店会见了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向他俩交代了汤姆·斯科特提出的一项大胆的计划。斯科特提议由三家最大的铁路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同一些炼油商,特别是标准石油公司结盟。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斯科特事先拿到了一份成立空壳企业组织的特许执照,该组织有一个毫无特色、容易引起误解的名称:改造南方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南北战争后,腐败的宾夕法尼亚立法机构通过特别法案发放了几十个类似的执照。这些以改造为名的公司拥有广泛而界限含混不清的权力——其中包括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以外的公司持股,有些经济史学家把这些公司称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控股公司。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特地买下这类具有法人权利的文书,时不时用它们做交易,以换取利益。 根据所提协定的条款,铁路公司将对所有的炼油商大幅度提高运价,但入伙改造南方公司的炼油商可以享受数量可观的折扣——最高可达原油和成品油运费的50%——这样,他们相对于对手的竞争能力便能极大地增强。协议中最可怕的新条款是,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还能从竞争对手的货运上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其他炼油商每运1桶油,铁路公司就得给改造南方公司成员一定的折扣。比方说,如果标准石油公司把货物从西宾夕法尼亚运至克利夫兰,每运1桶油可得到40美分的折扣,同时还能从其对手运入克利夫兰的每1桶油上再得到40美分!洛克菲勒的一位传记作家把这种补偿称做是“一种空前残酷的工业竞争手段”。根据另一项规定,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改造南方公司名下的炼油商可以获得有关对手所运石油的全部详尽资料——这些资料可是用低价打击对手的无价之宝呀。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们自然要发誓为这项骇人听闻的计划的内部运作保守秘密。总之,它是一项令人瞠目的欺诈行为,参与共谋的成员之多,在美国工业史上前所未有。 尽管洛克菲勒和他的同谋主张应当一视同仁地邀请所有的炼油商加入改造南方公司,但由于这个集团把油溪和纽约的炼油商排除在外,标准石油公司便毫无争议地成了集团中的主力。在该公司发行的2000份股份中,1/4以上为洛克菲勒兄弟和亨利·弗拉格勒所把持,算上杰贝兹·博斯特威克和奥利弗·佩恩(Oliver HPayne,此人不久便进入了标准石油公司的领导层)的股份,洛克菲勒一方实际控制了2000股中的900股。彼得·沃森任改造南方公司的总裁,持100股,他同时又是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这样就使克利夫兰炼油商在该集团中所拥有的势力超过了来自匹兹堡和费城的成员。 为什么美国主要的铁路公司向洛克菲勒和他的同伙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几乎能在炼油业里为所欲为呢?铁路公司又是如何从这次结盟中获利的呢?首先,因为在此之前各家铁路公司兄弟阋墙、大打价格战,结果弄得运费急剧下降。铁路公司也同石油生产商一样,急需有人对它们之间的纷争进行仲裁,使它们不再受自相残杀之苦。改造南方公司的根本所在是这样一项条款,即由标准石油公司替三大铁路公司“把一碗水端平”,保证每家公司都得到预先确定的石油运输份额:改造南方公司成员石油运输量的45%由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承担,275%交给伊利铁路公司,另外275%则属于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洛克菲勒很清楚,除非铁路公司对石油业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否则他们“无法进行必要的业务划分以防止竞相减价”。洛克菲勒将成为它们公认的裁判并努力以公平无私的方式管理它们的联营业务。如前所述,如果炼油商之间进行更大规模的合并,使其经营趋向合理化,铁路公司同样有利可图。另外一个促使铁路公司同洛克菲勒达成协议的因素是:作为一项富于远见的战术安排,后者已经开始拥有上百辆油罐车,而油罐车今后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洛克菲勒寻求行业统治地位的举措中,改造南方公司是他颇具匠心的一步棋,尽管它不久就作为一大阴谋而昭然于世。无论炼油商还是铁路公司当时都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自食其恶果的价格战中拼命挣扎。洛克菲勒独具慧眼之处在于,他能够在解决铁路部门的问题的同时解决石油业自身的问题,在石油业和铁路业里建立一个双重的卡特尔组织。洛克菲勒讨价还价的实力之一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对方要得到什么,然后提出了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洛克菲勒并不想毁掉铁路公司,而是要帮助它们发展壮大,尽管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自身的地位。 后来,为了洗刷自己同改造南方公司大败亏输的关系,洛克菲勒讥笑那些指责他是元凶的说法。他坚持说,自己从开始就清楚这家公司早晚要垮台,它的成立纯粹是一种策略。“我们之所以同意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指望(汤姆·斯科特)以及费城和匹兹堡的那些人最终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只要计划可行,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干;这样的话,等到它失败时,我们就可以说:‘现在试试我们的方案吧。’”洛克菲勒的计划是把整个行业统一到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据洛克菲勒自己承认,他不是出于道德上的考虑而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反对改造南方公司的,因为他认定它无法在炼油商成员身上实行必要的约束。这项计划从未使他良心上感到不安过。“它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固执己见的洛克菲勒后来说道。“我清楚这事关良心。在我和我信奉的上帝看来,这计划很不错。要是明天我还得这样做的话,我会照原样再做一次——甚至做它100次。”即使后来旧事重提,洛克菲勒也不能容许对他的事业胡乱猜疑,他只能把它说成是一个漫长的胜利进军,并用他的宗教加以神圣化。 洛克菲勒声称自己是勉强跟着铁路公司走的,这是在歪曲事实真相,为自己解脱。他绝非悄不做声地站在一旁,看着这项漏洞百出的计划自行搁浅;相反,他在其间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一直满腔热情地推行这一计划。我们了解这一点凭的是他从纽约写给塞迪的几封引人注目的信。一连几个让人坐立不安的星期,洛克菲勒都在纽约同铁路公司的官员们一起密谈。他明白谈判会有争议,这从他在1871年11月30日写给塞迪的信中就能看出来:“人在一生中若要取得成功,有时就必须逆潮流而行。”这些信件尽管证实了最初提出这一主意的不是他,却表明他很快就对其热心起来,因为他在12月1日宣布:“说实话,我越来越喜欢上这个主意了。”沃森得到范德比尔特将军的支持后,洛克菲勒十分高兴,他成了集团当然的领袖人物,在其他人变得越来越惶惶不安的时候更是如此。1872年1月下旬,洛克菲勒还滞留在纽约,他想返回克利夫兰,却又对塞迪说:“我们的人不赞成它,他们心里没底,全在看我的……我觉得自己像只笼中的狮子,要是管用的话,真想吼上几声。”很明显,如果洛克菲勒希望改造南方公司垮台的话,他早就放弃领导的位置回克利夫兰去了。 这一小摞洛克菲勒当时写给塞迪的信——是早年写给她的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信中的一部分——流露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浪漫情调,好像结婚7年仍然热情不减似的。在谈判期间,他告诉塞迪:“我昨晚梦见一个女孩叫塞莱丝迪亚·斯佩尔曼,醒来后才意识到,她就是我的劳拉。”洛克菲勒反复抱怨他在纽约有多么孤独——“就像个流浪的犹太人”——一再表示渴望回家。洛克菲勒绝非因纽约的金钱、时尚和权势而流连忘返,他那个浸礼会教徒的灵魂与纽约格格不入。“这个世界充斥着虚假、谄媚和欺骗,”他写道,“只有家才是享受安宁和自由的天堂。”在这一时期,洛克菲勒仍然觉得他的财富尽管迷人却有些不可靠,因为他对塞迪说:“我们一直如此富足,用不着求人,这看上去如同一场美梦。但我向你保证,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无须担心的事实——我们的生活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简直有天壤之别,对此我们要感恩。”也许正是经济上的独立使洛克菲勒有胆量去实施充满风险的改造南方公司计划,因为他坚信这不会危及他的家庭。为了不使塞迪为他充满危险的新举动担心,洛克菲勒提醒她道:“我们很富有,完全不用靠石油方面的投资来生活——但我相信我的石油股份肯定是最好的。” 1872年1月下旬,这些同谋者起草并签署了最后的合同,正当他们尽力不漏任何风声的时候,关于运费即将飚升的流言开始从西宾夕法尼亚传开。2月22日出版的《石油中心纪事》(Petroleum Centre Record)隐晦地提到了一个“有关某些铁路公司和炼油商联手密谋大规模控制本地区原油和成品油采购与运输的传言”。关于这个阴谋的确切消息是几天后才泄露出去的,当时沿湖铁路公司在当地的货运代理匆匆忙忙赶去看望奄奄一息的儿子,把工作交给一个下属负责,而后者不知道新运价尚未实行。这个小职员根本意识不到他将会引起一个载入史册的轰动,他向外部炼油商公布了由改造南方公司制定的令人瞠目的运价。2月26日,目瞪口呆的油溪人在各家晨报上看到运价在一夜之间对所有的人都翻了一番——当然这个“所有的人”不包括由克利夫兰、匹兹堡和费城的炼油商组成的特权集团,他们属于一个名为“改造南方公司”的幽灵般的实体。 对于泰特斯维尔或石油城陷入恐慌的炼油商来说,这决不仅是一个新的竞争威胁,而是一份死刑执行令。于是,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拥上街头,吵吵嚷嚷地谴责这一行为。“整个油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传闻,”洛克菲勒回忆道。“人们聚集在一起表示抗议和谴责。”2月27日晚上,3000多人冲进了泰特斯维尔歌剧院,他们挥舞着标语,上写道:“打倒阴谋家”、“决不妥协”、“决不放弃!”,洛克菲勒及其同僚则被贬斥为“妖魔”和“四十大盗”。演讲最慷慨激昂的大概要属一个叫约翰·阿奇博尔德(John DArchbold)的小个子年轻炼油商了,他是一个巡回牧师的儿子,喜欢玩牌酗酒。当初彼得·沃森曾试图劝诱他加入改造南方公司,却被他怒气冲冲地回绝了。如今,他对大家说:“我们已经面临巨蟒的攻击,但我们决不退缩。”油溪的炼油商们深信,出售从自家后院里打出的石油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权利,阿奇博尔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注定要接洛克菲勒的班、为标准石油公司掌舵——赞同这个观点。“我们相信,这在我们行业是不言自喻的,”他对欢呼的人群说。“这是绝望的人的最后一次决战。”阿奇博尔德被选为新的石油生产商同盟的干事后,大家同意对改造南方公司的同谋者采取报复措施、逼他们就范:拒绝向他们出售原油,只卖给油溪一带的炼油商。 在这一片狂乱的呼喊声中,当地的市民也组织起一支流动的抗议小队伍,他们在城镇间穿梭,组织火炬集会,呼吁支持者加入他们的行列。3月1日晚上,炼油商和开采商们齐聚石油城的歌剧院,召开了另一场闹哄哄的集会。有位引人注目的演讲人是年轻的开采商小刘易斯·埃默里(Lewis Emery Jr),他支持阿奇博尔德的提议,把现有的开采量减少30%,并且在30天内暂停钻探。这次演讲后,不知疲倦的埃默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与标准石油公司作对的征程。集会结束前,足有1000多人做好准备,打算去包围哈里斯堡州议会,要求改造南方公司改变做法。 在这种充满火药味的气氛里,《石油城钻井报》(the Oil City Derrick)每天在头版上用黑框登出一份同谋者的黑名单——彼得·沃森,接着是洛克菲勒和其他6位董事。每天还加上一条煽动性的新标题,如“请看‘巨蟒’令人发指的丑恶嘴脸”,等等。就是在这种狂乱的情绪中,世人第一次记住了约翰·D·洛克菲勒这个名字。洛克菲勒的死敌似乎早已感觉到他的特殊能量,把他单独拿出来加以羞辱,有家报纸还给他戴上了“克利夫兰的墨菲斯特②”的头衔。当人们知道了洛克菲勒在改造南方公司的核心地位时,破坏分子便在蓝色的标准石油公司油桶上画上骷髅和交叉的骨头。标准石油公司在油溪的两个雇员约瑟夫·西普和丹尼尔·奥戴躲在办公室里防备大肆抢劫的暴徒。“那局势真是紧张,”西普说。“我有些朋友甚至不愿和我在街上说话,生怕被人看到。还有暴力威胁,一个叫约翰·W·琼斯上尉的大开采商叫大家去烧毁标准石油公司的油罐。”破坏分子还袭击了铁路公司,砸毁油罐车,把里面的油倒在地上,甚至拆毁路轨。当地的一位律师塞缪尔C·T·多德说,如果抗议活动毫无约束地发展下去,“在韦南戈县连1英里的路轨都剩不下。那些人已经绝望到了极点。”在油溪,几乎没人想得到他们那个可怕的对手原来是个衣着整洁,去教堂做礼拜的年轻人。这段梦魇般的日子给当地一个吓呆了的14岁女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就是艾达·塔贝尔。“我记得有天晚上,父亲面色严峻地回到家里告诉我们,他同其他几十个开采商签了一份约定,决不向从那个阴谋中获利的克利夫兰恶魔出售石油——受到人们唾骂的不再是改造南方公司,而是换成了标准石油公司这个新名字。” 但是,这些破坏行为非但不能阻止洛克菲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看法:油溪是一个由无赖和冒险家组成的下等社会,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人来管理。洛克菲勒总是动辄谴责对手的动机,向来认为自己的动机是无可指摘的。“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组织,而那些采油商则是一帮粗野、容易冲动的家伙,只要有人一声号令,就会冲进场子乱杀一气。”自以为是的洛克菲勒觉得没有必要解释自己的行为,拒绝见那些等在门口的记者。听到弗拉格勒对记者说标准石油公司的对手是“一小撮火爆脾气的家伙”,洛克菲勒建议还是保持沉默的好,于是弗拉格勒也就没有再加评论。听说有人威胁说要他的命后,洛克菲勒专门在办公室和家的周围布置了一队警察,并在床边放了一把左轮手枪以防不测。 直到垂暮之年,洛克菲勒才意识到在商业战场上沉默不语对他有多么不利,尤其在反对改造南方公司的怒潮中更是如此,因为它卷入了一场政治和公共关系的争斗。他本以为对批评不置一词,会让人觉得他胸有成竹、为人刚正不阿——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他自感有罪、故作清高地逃避现实。洛克菲勒一生能以如此平静的态度忍受种种诽谤,连弗拉格勒都曾经摇头叹息道:“约翰,你的脸皮厚得像犀牛一样。”在他身上有一股早期基督徒对批评一概置之度外的心理,在老比尔身边度过的少年时代也教会他不去理会邻居们恶毒的谗言。他具有大将风度,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把种种障碍当做无关紧要的分神之物而置之不理。“你可以指责我,也可以攻击我,”洛克菲勒说,“只要你让我走自己的路就行。” 像往常一样,事态越混乱,洛克菲勒反而越冷静,在同事们最仓皇失措的时候,他身上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镇定。他在受到压力时总是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改造南方公司事件表明,洛克菲勒其时对自己的判断力抱有越来越强的信心。像所有锐意改革的人一样,他发现要靠自己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因为自己高瞻远瞩、信念十足。他明白,自己的行动一开始会被目光短浅的芸芸众生所误解、所抵制,但他相信,自己思想中所包含的真理和力量将最终取得胜利。 石油开采商禁止向改造南方公司的成员出售原油,洛克菲勒对此并不担心。然而这个临时凑成的联盟面对势不可挡的共同威胁,紧紧抱成了一团,他们自分为1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委员会,负责阻止向那个阴谋集团出售原油。开采商们骑着马在月光下巡视油溪,以防有人偷偷开采,破坏他们的行动。艾达·塔贝尔回忆起那时她父亲是如何骄傲地拒绝了一份利润可观的合同,该合同提出以诱人的45元一桶的价格把石油运给那些搞阴谋的人。同时,开采商们也忙于在法律方面展开攻势,他们去哈里斯堡游说议会废除改造南方公司的特许证,并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像卷轴一样的请愿书,足有93英尺长,要求对全行业进行调查。洛克菲勒躲着新闻界,开采商们却分发出3万份关于改造南方公司事件的辩论性小册子,以便“诚实的人们了解并避开那些自由贸易的敌人”。 尽管这些喧嚣未能减弱洛克菲勒的决心,但不管他如何逞强,禁运确实给他的经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90%的雇员必须临时下岗,炼油厂里留下的人只不过在撑着空架子。他在1872年3月写给塞迪的信中试图解决他的行为和良心之间的矛盾,因为他在油溪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妖魔。他在3月15日发自纽约的一封信中写道:写点报纸文章很容易,但我们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我们要做的是桩好事,不在乎报纸上写了些什么。等一切都慢慢过去后,我们可能会做出简短的回应(虽然这不是我们的惯常做法),让这个行业以后发生的事来表明我们的意图和计划是公正、可靠的——我要在这一事件中完全以我的良心和无畏来行动,并且相信会有好结果的……我认为(我们)有希望至少能争取到一大部分纽约炼油商早日加入进来。”他在3月21日的信中进一步写道:“我仍在坚持,仍抱有希望,我知道我方还没到非上报纸不可的地步。我们了解了一些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晓的事情,无论怎样,我们清楚自已的想法,这些想法是正确的,而且只能是正确的——但是请你什么都别说,只要你理解这一点就行:你的丈夫站在正确的一方,并将坚持到底。” 这些同谋者的一大失策是忽略了纽约的炼油商,这些人同油溪的炼油商们站到了一起,向铁路方面施压。纽约炼油商任命了32岁的亨利·罗杰斯(Henry HRogers)执掌他们成立的联络委员会,此人温文尔雅,但带着一股年轻海盗般的炯炯目光和自信的神气。3月18日,罗杰斯同汤姆·斯科特在费城饭店会谈,那位铁路大亨有意修好,承认改造南方公司的契约有失公正,并且提出同以前排除在外的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的炼油商做一笔类似的交易。斯科特想走回头路以谋求和平,洛克菲勒却坚持不妥协,他在3月22日的信中告诉妻子:“我向你保证,在这种时候我并不想表现出一种对这项事业不可动摇的责任感——但我还未想过要半途而废或撒手不管。” 3月25日,罗杰斯所代表的集团同开始动摇的铁路公司官员们举行会谈,使事态进入了高潮。会议是在设在纽约富丽堂皇的大歌剧院中的伊利铁路公司办公室里举行的。正在开会的时候,面色紧张的洛克菲勒和彼得·沃森敲门要求参加。沃森得到了允许,洛克菲勒却被拒之门外,独自焦躁不安地在走廊里来回踱步。洛克菲勒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纽约时报》上——但被错写成“洛卡菲罗”——那位记者注意到,洛克菲勒被排除在会谈之外,最后“脸色铁青”地离开了。会谈结果是对洛克菲勒和沃森的一记重击:铁路公司同意废除改造南方公司的合约,停止实行折扣和补偿,对所有的货主实行统一运价。毒蛇还未出壳就被杀死了。 和洛克菲勒不同,铁路公司早早就预见到了政治上的反应以及最终难免的失败。在那个还没有铁路法规和反托拉斯立法的时代,改造南方公司的合同只不过触犯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公平竞争观念,并不明显地违反了哪项法律。4月初,宾夕法尼亚州立法机构吊销了改造南方公司的执照,1个月后,国会的一个委员会也指责这项计划是这个自由国度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大胆的共谋行为”。1872年4月8日,洛克菲勒终于屈服了,他电告石油开采商们,改造南方公司与铁路方面签定的合同一概无效。为了给自己辩护,他又说:“尽管我没有资格这么说,但我郑重声明,在油区和其他地方流传的那些关于本公司或公司里的什么人曾威胁要征服石油业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在最后这一点上,洛克菲勒或许是认真的,因为他所构想的所谓共谋,与其说是针对开采商,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付消费者。他想通过共同努力来确保油价稳定,从而给投资带来恰当的回报。直到最后,洛克菲勒还是认为,开采商们对他的愤怒实际上是出于嫉妒和虚伪。“这些开采商……坚持认为运费折扣是错误的,除非也让他们享受同样的折扣。” 一直让洛克菲勒迷惑不解的是,人们竟对一个有名无实的公司如此大惊小怪。“在改造南方公司计划名下,实际上一批货也没运,也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折扣或补偿。”虽然这个计划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但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而担起了长久的骂名。首先,洛克菲勒的最激烈的批评者认为,这只是重大演出的一次彩排,其间第一次暴露了他的总体计划,而这项计划需要用上千种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迂回曲折的方法来实施。人们后来全都注意的是第二个原因,即在改造南方公司短暂存在的那段时间里,洛克菲勒使出了最重要的一招:毫不留情地迅速把克利夫兰的炼油商捏到一起,这给了他势不可挡的动力。批评者们声称,改造南方公司的威胁是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炼油商头上挥舞的一根看不见的大棒,逼迫他们屈从于他的统治。1872年2月17日至3月28日之间——即从关于改造南方公司的流言首次传出到公司终成泡影的那段时间里——洛克菲勒并吞了他在克利夫兰的26个竞争对手中的22个。仅在3月初,他在48小时内就一气买下了6家炼油厂。一位名叫约翰·亚历山大的炼油商回忆道:一股压力一直在我心头,同时也压在克利夫兰几乎所有从事石油业的市民心上,使我们感到,除了参加改造南方公司,否则就没有炼油商的活路了;我们要是不卖掉工厂,就会被挤垮……据说他们同铁路方面有个什么合同,通过这个合同他们随时都能把我们踩到脚底下。” 由于1872年的石油产量有可能打破记录,使价格保持低迷,洛克菲勒想抢占尽可能多的产业份额,他没有想过完全可以等待市场自动淘汰掉那些弱小的炼油商。“出于自卫,我们必须这样干,”洛克菲勒提起在克利夫兰的兼并行动时说。“当时的石油业一片混乱,一天比一天糟糕。” 换了别的商人也许会从不堪一击的小公司下手,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洛克菲勒却倒了过来,认为如果能首先打垮最强劲的竞争者,就会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影响。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克拉克—佩恩公司(Clark,Payne and Company),征服该公司能使洛克菲勒感到特别的满足,因为在他刚起步时就同他的一个合伙人詹姆斯·克拉克有过矛盾,如今又在觊觎他的明星炼油厂。这家公司在克利夫兰很有声望:奥利弗·佩恩上校毕业于耶鲁大学,在南北战争中被授予上校军衔,是政治家亨利·B·佩恩的儿子。他十分富有,住在欧几里德林阴大道一幢大宅子里,祖上是创建克利夫兰的几个家族之一[1854年迫使日本开埠通商的马修·佩里海军准将(Commodore Matthew Perry,1794—1858)是该家族的一个旁支]。这个年轻的单身汉身板笔直,一副军人气质,待人态度冷漠但彬彬有礼,许多人觉得他自命不凡——弗拉格勒开玩笑地称他是“上帝的亲戚”——洛克菲勒却对他推崇备至,把他视作一个坚强、能干的盟友。 1871年12月的一个下午,洛克菲勒邀请中学时代的老朋友佩恩到一家设在克利夫兰商业区的银行接待室里见面,向他大体描述了自己的计划,即在标准石油公司的管理下建立一个庞大、高效的石油产业。他向佩恩交代了标准石油公司即将增资的情况之后,直截了当地问道:“要是我们能在数额和条件方面达成一致,您是否打算入伙?”作为克拉克—佩恩公司的最大股东,佩恩上校表示有保留地赞同,但是想在出售他的公司之前先查看一下洛克菲勒的账本。那天下午,他在翻阅标准石油公司的账簿时,为其丰厚的利润所震动。佩恩究竟是被铁路方面的运费折扣还是被公司高效的业务运营情况所打动,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急不可待地告诉洛克菲勒:“我们找评估人来算一下,看看我的工厂值多少钱。”佩恩同他的合伙人商谈之后,同意以4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他的炼油厂。洛克菲勒明知要价偏高,但无法抵御这份合同的诱惑,因为这将使他在31岁时就能取得世界上最大炼油商的地位。洛克菲勒表明标准石油公司不欢迎詹姆斯·克拉克,但希望佩恩加盟,后者不久就同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共同使用起一间私人办公室了。詹姆斯·克拉克后来告诉艾达·塔贝尔说,他卖掉公司完全是出于对改造南方公司合约的恐惧。塔贝尔的助手写道:“他明确地指出,克拉克—佩恩公司不是在改造南方公司组建之前卖掉的,它在改造南方公司成立之前从未想过要卖给标准石油公司。” 从后来发生的法律诉讼案来看,只要洛克菲勒提出是竞争对手主动把公司卖给他的,改造南方公司事件就会给他的上诉带来极大的负担。一些过去的克利夫兰炼油商告诉艾达·塔贝尔说,他的威胁性行动是这样进行的:你看,这项计划马上就启动了,这意味着我们将对石油业实行绝对的控制。外人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但是我们打算给每个人一个加入的机会。你把你的炼油厂交给我们的评估机构,我们给你相同价值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份或者现金,随你要哪一样都行。我们建议你还是持股吧,这对你有利。有人指责洛克菲勒使用威逼的手段,他恼怒地反驳说,他一向保持着友好和礼貌的态度,在谈判中从来不提改造南方公司。严格地说,洛克菲勒的话也许是真的,但是从他买下那22家公司的时间来看,改造南方公司无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而且这些交易恰好是在一种大难当头的气氛中完成的。有几个竞争对手声称,洛克菲勒组织了这出可怕流言的大合唱,四处宣扬他同铁路方面达成的秘密协议。洛克菲勒即使不直接发出威胁,他也深知对手们的想像力会对这些传闻添油加醋,把这一阴谋夸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在1872年,有人故意散布各种说法,说标准石油公司同铁路方面已经达成协议,要让那些把原油运进克利夫兰并进行加工的炼油商统统亏本。”竞争对手福西特—克里奇利公司的炼油商J·W·福西特在20世纪初告诉艾达·塔贝尔。“那些关于毁灭性的竞争和不让他们得到原油的说法,弄得炼油商们早早就提心吊胆了。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忙着把厂子卖掉。要是大家不怕威胁、团结一致的话,就不会有标准石油公司了。”当福西特得到消息,说他应该去见标准石油公司的人,卖掉他的炼油厂时,有人对他说“标准石油公司有铁路方面撑腰,能够操纵运价,使福西特—克里奇利公司将再也无油可运。”像许多销声匿迹的炼油商一样,福西特交出了自主权,跑去给洛克菲勒做事,但是他心中的怒火从未真正平息过,因为他发现自己被人巧妙地耍了。 洛克菲勒否认是他弄得克利夫兰的炼油商们惊慌失措的,认为那是“一派胡言”,并指出那些炼油商中的绝大部分“那时已经被日益剧烈的竞争压垮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灭亡。他坚持说,出于这样的考虑,能有机会把公司卖给标准石油公司,把股票换到手,“对他们所有人来讲,简直就是上帝所赐。”洛克菲勒断言,要是没有标准石油公司,这些炼油商只有破产——这对其中很多人而言确实是这样。连福西持也承认说:“当时有的炼油商根本挣不到钱,第一个‘改换门庭’,把厂子卖了。结果一个个全都卖了。” 有几个克利夫兰的炼油商声称洛克菲勒曾经直接威胁过他们。比肖普—海塞尔公司的约翰·H·海塞尔记得曾告诉过洛克菲勒,自己不怕他。对此,洛克菲勒回答据说是:“你不必担心自己的双手会被人砍掉,但你的身子会受罪的。”不过,洛克菲勒似乎不会如此粗暴地逼炼油商的,因为这不利于实现他的目标。洛克菲勒生来会说服人,他宁可同对手促膝而谈,拍拍对方的膝盖,或是打着手势,用一种极为抑扬顿挫的传教士般的口气和对方讲道理。有位炼油商是这样说洛克菲勒的:“他清楚他和他的同事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行业,也比任何人做的生意更大。从来没见过像他那样充满自信的人。”洛克菲勒希望能使标准石油公司听上去像个慈善机构,或者像个慈悲为怀的天使,是来拯救那些落难的炼油商的。“我们是来接过你们身上的担子,”洛克菲勒记得自己在1872年对那些弱小的弟兄说过。“我们是来发挥你们的能力,帮助你们再展宏图的;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在合作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宏大的事业。”他还说过:“我们在克利夫兰这儿是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上。为了共同保护自己,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我们认为我们这个计划很不错,好好想一想吧。如果你感兴趣,我们乐意与你共同商讨。”出于对这一使命的自信,洛克菲勒严厉地斥责与标准石油公司作对的人,说他们鼠目寸光、愚不可及。“一旦持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他催促那些人道,“你家就什么都不会缺了。” 如果真如同洛克菲勒所坚持认为的那样,这些炼油商对石油业的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那么他们把公司卖给洛克菲勒后,为何仍然对他深恶痛绝呢?为什么这些人没把洛克菲勒当成他所谓的大救星呢?其中部分是因为对他们公司评估的方式。由于那么多的炼油商都在赔钱,洛克菲勒付给他们的钱也少得可怜,通常只有工厂原来造价的1/4,或者只相当于把工厂当废铁卖掉的钱;至于工厂的商誉——即买卖兴隆的企业所拥有的无形价值,如声誉和客户名册等——洛克菲勒付的钱很少,甚至一文不给。如果这是一种铁腕政策,它不一定就是肆无忌惮的行为。“不,一个赔钱公司的商誉值不了几个钱,”洛克菲勒说。“要是一家炼油厂无活可干了,它连一条船或者铁路设备都不如,因为这些东西还能用在其他方面。”人们也必须记住,洛克菲勒接手许多工厂的做法很不正常,不是接着经营下去,而是把工厂关掉,削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他讥笑许多他买下的炼油厂是些“陈旧的垃圾,只配扔到废铁堆里去。”洛克菲勒给许多陈旧落伍的工厂很可能付的是合理的价格,但这对那些失败的业主来说,却是一粒苦得难以下咽的药丸。况且,他是在一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干的,几乎没有留给对手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知是出于偶然还是故意,洛克菲勒的1872年经营记录已无影无踪,我们因此也无法知晓他在这些关键的谈判中到底想了些什么。但是,洛克菲勒在以后做交易时还是非常公道的。他经常出于战略目的考虑,在购置资产方面多花了不少钱。事实上,在他的宗卷里满是对此项开支付出过高的抱怨之辞。他在兼并其他企业时并没有在每1块钱上斤斤计较,而是尽量友好地达成协议。由于他的目的是把竞争对手变成自己卡特尔组织中的一员,并且经常挽留原来的业主,所以他不愿采取赤裸裸的威胁手段。正如洛克菲勒所说,他和同事都不会“目光短浅,去激怒那些急于同他们建立紧密而利益丰厚的关系的人”。洛克菲勒不是个虐待狂,但他对目标有着坚定不屈的信念,决不容忍反对意见。如果他想表现得意之情,肯定得先关上门再乐。有那么一个传说,说他每当新买下一座炼油厂,就会冲进办公室,跳一会儿舞,兴奋地冲着山姆·安德鲁斯大喊大叫:“我们又得到了一个炼油厂,山姆,又到手了一个!” 洛克菲勒在生意圈中刚刚起步的时候,一些前辈曾对他颐指气使,但他在克利夫兰大屠杀期间从那些人身上品尝到报复的甜头。同亚历山大—斯科菲尔德公司的谈判尤其证明了这一点。该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便是他原来的老板艾萨克·休伊特。休伊特跑到洛克菲勒在欧几里德林阴大道的寓所求他高抬贵手,之后,他俩一起沿着欧几里德大道往前走,洛克菲勒对他说,他的公司要是不卖给标准石油公司是绝对没有活路的。洛克菲勒神秘地对休伊特说了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有关洛克菲勒的传说的一部分:“我那些赚钱的方法,你一点儿也不明白。”休伊特和他的合伙人被这一席话搞得心慌意乱,尽管他们相信自己的公司值15万元,结果只卖了65万。洛克菲勒对休伊特动了恻隐之心,借钱给他买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但是洛克菲勒瞧不上休伊特的合伙人约翰·H·亚历山大,因为他觉得此人仍在把自己看成是休伊特以前的伙计。洛克菲勒这样说道:“这个自命不凡的英国人岂能想到,一个当过簿记员,特别是曾一度受雇于某个炼油厂的年轻人,居然有资格在这样大的一个行动中扮演了主角?” 洛克菲勒最具争议的一项兼并——后来导致了一场激烈的官司——是接管汉纳—巴斯林顿公司(Hanna,Baslington and Company)。马克·汉纳的叔叔罗伯特·汉纳被叫到标准石油公司的办公室后,他硬梆梆地对洛克菲勒说自己不打算卖。作为回答,洛克菲勒叹了口气,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仿佛是对这个执迷不悟的愚昧的罪人表示遗憾。“你会孤立无援的,”他警告汉纳说。“你的公司在克利夫兰会连1分钱都赚不到。要想和标准石油公司在业务上竞争是毫无用处的。你要是这么做,早晚会完蛋。”这像是在公然威胁对方,但后来洛克菲勒却把它解释成是适时的警告和真心诚意的劝诫。 汉纳对标准石油公司所享受的运费折扣十分恼火,便请求沿湖铁路公司的经理们给他的炼油厂同等的待遇。那些人为标准石油公司享受的运价辩解道,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个大货主;那些人答应,只要汉纳也能运同样数量的油,就给他同样的待遇——这是汉纳无法办到的。铁路方面把这一点当成万能的托词,因为没有哪家公司能与标准石油公司庞大的运输量相提并论。汉纳最终同意以45万的价格卖掉了一个炼油厂,尽管他认为值75万。 值得注意的是,威廉·S·斯科菲尔德和汉纳及巴斯林顿联合把洛克菲勒告到了法院后,洛克菲勒在提交的书面陈述中做了假证。他不仅说了“俄亥俄克利夫兰的标准石油公司的持股人几乎没有认购改造南方公司股票的,”还说“改造南方公司总裁P·H·沃森……不是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与该公司毫无瓜葛。”前面提到过,1872年1月资产重组时,标准石油公司的官员们控制了改造南方公司将近50%的股份,并且秘密地分给沃森500股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尽管洛克菲勒自称宣誓后从未撒过谎,但是这类声明是经不住严密调查的。 1872年的石油大战在克利夫兰闹了个底朝天。许多人在这之前从炼油业轻轻松松地发了财,在欧几里德大道上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大宅子,却转眼间发现自己破了产,被逼无奈卖掉了公司。不管到底是洛克菲勒还是急剧下滑的石油市场逼得这些人以令人神伤的价格卖掉了自己的炼油厂,他们都把自己的灾难归咎于洛克菲勒。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很可能早晚会迫使那些亏本的厂家关门大吉,但洛克菲勒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虽然有几家独立的炼油公司又坚持了几年,但是大部分只不过是推迟了大限到来的时间。研究19世纪克利夫兰的社会编年史家埃拉·格兰特·威尔逊(Ella Grant Wilson)回忆道,她父亲当年是格兰特—富特公司炼油厂的合伙人之一,他在各种浸礼会活动中与洛克菲勒交上了朋友,但拒绝加入标准石油公司,认为它早晚会垮台。他的炼油厂终于无法同这个庞然大物竞争而破产,他也被迫拿出了自己终身的积蓄。“面对公司事业上的巨大打击,父亲几乎发了疯。他没日没夜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离开了教会,而且以后再也没有进过教堂。他的一生都为这次经历而痛苦。”这次争斗中,有如此多的失败者而只有一个精明的大赢家,难怪约翰·D·洛克菲勒树立了第一批无法化解的仇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