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6904
编辑推荐
欧立德教授作为一位美国的清史学者和新清史学派的领军人物,在这本著作中也将新清史的一些观念和研究成果带入其中,从而塑造了一个新清史学者视野中的乾隆形象,本书译成中文出版,可以使熟知乾隆形象的中国学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乾隆,也可以使一般读者对乾隆及其时代有更全面的认知。
全球史的叙事角度。
作者将乾隆时代置于18世纪这个在世界史中具有独一无二性的“革命时代”的历史情境下来观察和分析,将乾隆朝与其他前现代帝国进行比较,能够促使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乾隆乃至有清一代的性质,分析乾隆朝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原因。
通过本书可以大致了解美国近年关于中国清史研究的成果。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美国学界对于乾隆帝乃至乾隆所处朝代,所着重关注的是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被公认的成果,有哪些比较重大的争论,又有些什么时下*流行的议题和面向。可以为中国研习史学尤其是清史的年轻学者,提供一个了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途径。
使乾隆皇帝更加人性化。
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作者尽力将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种种方面展现给大家,希望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乾隆皇帝作为凡人的一面:非惟他的成功,还有他的缺点和不幸。
全球史的叙事角度。
作者将乾隆时代置于18世纪这个在世界史中具有独一无二性的“革命时代”的历史情境下来观察和分析,将乾隆朝与其他前现代帝国进行比较,能够促使我们换一个新的角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待乾隆乃至有清一代的性质,分析乾隆朝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原因。
通过本书可以大致了解美国近年关于中国清史研究的成果。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美国学界对于乾隆帝乃至乾隆所处朝代,所着重关注的是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有重要的被公认的成果,有哪些比较重大的争论,又有些什么时下*流行的议题和面向。可以为中国研习史学尤其是清史的年轻学者,提供一个了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途径。
使乾隆皇帝更加人性化。
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作者尽力将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种种方面展现给大家,希望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乾隆皇帝作为凡人的一面:非惟他的成功,还有他的缺点和不幸。
内容简介
《乾隆帝》一书为美国著名清史学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欧立德200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著作的中译本。作为“新清史”学派的领军人物,欧立德教授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读者对乾隆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帝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18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历史潮流联系起来,对流行的“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本书既忠实于历史文献而具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叙事与巧妙的结构安排,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个新清史学者视野中的乾隆形象,对于重新理解乾隆皇帝及其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清史研究者,都应该能从中获益匪浅。
目 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一登基
二当政
三家庭、仪式和王朝统治
四满洲成功之困境
五巡游之治
六帝国的扩大
七文化巨人
八清代的中国与世界
九晚期的国家秩序与衰败
结论天之骄子,世之凡人
乾隆时期大事年表
书目介绍
索引
译者后记
英文版序
一登基
二当政
三家庭、仪式和王朝统治
四满洲成功之困境
五巡游之治
六帝国的扩大
七文化巨人
八清代的中国与世界
九晚期的国家秩序与衰败
结论天之骄子,世之凡人
乾隆时期大事年表
书目介绍
索引
译者后记
媒体评论
“通过这部作品,欧立德完全将乾隆和他的王朝放置于世界史的范畴之中……他对这个世界史上异常重要的人物做了简单明了、极为有用而又真实动人的再评价。”
——詹姆斯比蒂,怀卡托大学(JamesBeattie,UniversityofWaikato)
“欧立德将散落于各种专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这部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著作里,并将自己的洞见和让人信服的关联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这个作为军事领袖、艺术爱好者、满洲传统捍卫者、冷酷统治者和充满热情的旅行家的画卷式的乾隆帝形象——一个自视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证明自己‘中国’身份的君主。”
——《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WallStreetJournal)
——詹姆斯比蒂,怀卡托大学(JamesBeattie,UniversityofWaikato)
“欧立德将散落于各种专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这部具有高度可读性的著作里,并将自己的洞见和让人信服的关联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这个作为军事领袖、艺术爱好者、满洲传统捍卫者、冷酷统治者和充满热情的旅行家的画卷式的乾隆帝形象——一个自视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证明自己‘中国’身份的君主。”
——《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WallStreetJournal)
免费在线读
中文版序
本书主要针对美国和欧洲的读者而作,目的是向他们介绍乾隆皇帝这样一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我所面临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欧美读者对于乾隆本人的事迹一无所知,甚至连其名号都不知晓。那么应该从何着手?
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诧异,像乾隆皇帝这样著名的人物竟然在西方鲜为人知,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可以说,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或许如今西方人对于乾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并不是因为看了大量有关乾隆的畅销小说和影视剧(欧美国家通常是无法看到这些作品的),而应该归功于在很多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宫廷文物展览,它让以前对于17、18世纪的清朝缺乏感性认识的很多人了解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与陈设。尽管如此,中国人所熟知的康、雍、乾三代君主,对于外国人而言依然较为陌生。作为历史学者,我很难接受这种情况。我相信,人们若想要了解今天中国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国如何重返世界强国之列,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与思考中国上一次拥有这样的世界地位的时期,而这恰好指向乾隆的时代。因此,我写作这一传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给盛行的“中国崛起”论提供更好的历史剖析。
这部有关乾隆本人及其时代的历史研究的目标之二,是让读者们对18世纪的中国如何适应全球历史潮流获得基本的感知。人们(甚至包括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前,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而我期望此书能够消除“长城隔阻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这一荒诞说法,并试图向人们展示,乾隆治下的清代中国事实上通过诸多方式在经济、文化、政治层面以及某些学术领域内都很好地参与了全球历史的发展。我还想证明清朝在很多方面与近代早期的世界各帝国很相像(当然也存在差别),通过将清朝的扩张、王朝政策以及制度与同时代其他帝国的形成进行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清朝的理解。另外,作为历史学家,我们也必须注重中国本土的编史传统。在中国史研究中,我们主要依赖的显然是汉语原始文献,而对于清史研究而言,还包括大量满语及其他非汉语的一手文献。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中国的历史无疑是独特的,但绝不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殊“国情”,但我认为,在21世纪,重要的是在全球的背景下去研究中国历史,而不是盲目地去重复一些陈旧的叙述,把中国置于与世界隔绝的孤立状态。
写这本书的第三个目标在于使乾隆皇帝更为人性化。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为了确保自己留给后世的完美形象和良好声誉,乾隆在世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就使得学者们很难从这种表象之下发掘出乾隆的“真实”面貌。我本人也并无把握是否可以洞穿这层坚硬而耀眼的外壳,只能尽力将我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种种方面展现给大家。希望我的论述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乾隆皇帝作为凡人的一面:非唯他的成功,还有他的缺点和不幸。
拙著英文版出版后,承蒙许多同行告知,这本书在他们给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史课程中很有用。但据我所知,本书在学术界之外的传播尚属有限。因此,我非常欣慰本书的中文版本即将发行,因为这意味着我在书中所塑造出来的乾隆形象如今可以呈现给更多的读者。同时,我也预料到这会是一个要求更为苛刻的读者群,因为中国人对于乾隆皇帝及清朝历史普遍都了解颇多。所以,我必须请求中国读者对本书中出现的一些似乎并不必要的阐释给予理解。即便书中的很多内容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已经较为熟悉,我仍希望本书提供的独特视角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最后,我想对本书的译者王惠敏博士、吴玉廉博士、邢新欣博士、邱源媛博士、汪润博士以及贾建飞博士表达我的真挚谢意。我尤其要感谢贾建飞博士,他主持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审校了全部译稿。我本人也逐字逐句认真审阅了全稿,并做了进一步的校正和修改,因此,书中如果存在任何错误,责任自当由我承担。此外,我也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欧立德
2014年1月2日
本书主要针对美国和欧洲的读者而作,目的是向他们介绍乾隆皇帝这样一位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我所面临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欧美读者对于乾隆本人的事迹一无所知,甚至连其名号都不知晓。那么应该从何着手?
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诧异,像乾隆皇帝这样著名的人物竟然在西方鲜为人知,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可以说,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或许如今西方人对于乾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并不是因为看了大量有关乾隆的畅销小说和影视剧(欧美国家通常是无法看到这些作品的),而应该归功于在很多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宫廷文物展览,它让以前对于17、18世纪的清朝缺乏感性认识的很多人了解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品与陈设。尽管如此,中国人所熟知的康、雍、乾三代君主,对于外国人而言依然较为陌生。作为历史学者,我很难接受这种情况。我相信,人们若想要了解今天中国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国如何重返世界强国之列,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与思考中国上一次拥有这样的世界地位的时期,而这恰好指向乾隆的时代。因此,我写作这一传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给盛行的“中国崛起”论提供更好的历史剖析。
这部有关乾隆本人及其时代的历史研究的目标之二,是让读者们对18世纪的中国如何适应全球历史潮流获得基本的感知。人们(甚至包括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前,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而我期望此书能够消除“长城隔阻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这一荒诞说法,并试图向人们展示,乾隆治下的清代中国事实上通过诸多方式在经济、文化、政治层面以及某些学术领域内都很好地参与了全球历史的发展。我还想证明清朝在很多方面与近代早期的世界各帝国很相像(当然也存在差别),通过将清朝的扩张、王朝政策以及制度与同时代其他帝国的形成进行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清朝的理解。另外,作为历史学家,我们也必须注重中国本土的编史传统。在中国史研究中,我们主要依赖的显然是汉语原始文献,而对于清史研究而言,还包括大量满语及其他非汉语的一手文献。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中国的历史无疑是独特的,但绝不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特殊“国情”,但我认为,在21世纪,重要的是在全球的背景下去研究中国历史,而不是盲目地去重复一些陈旧的叙述,把中国置于与世界隔绝的孤立状态。
写这本书的第三个目标在于使乾隆皇帝更为人性化。乾隆统治中国的时间相当漫长,至其驾崩之时,其形象已经日趋神化。为了确保自己留给后世的完美形象和良好声誉,乾隆在世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就使得学者们很难从这种表象之下发掘出乾隆的“真实”面貌。我本人也并无把握是否可以洞穿这层坚硬而耀眼的外壳,只能尽力将我所了解到的乾隆个人生活及其性格的种种方面展现给大家。希望我的论述可以更多地表现出乾隆皇帝作为凡人的一面:非唯他的成功,还有他的缺点和不幸。
拙著英文版出版后,承蒙许多同行告知,这本书在他们给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史课程中很有用。但据我所知,本书在学术界之外的传播尚属有限。因此,我非常欣慰本书的中文版本即将发行,因为这意味着我在书中所塑造出来的乾隆形象如今可以呈现给更多的读者。同时,我也预料到这会是一个要求更为苛刻的读者群,因为中国人对于乾隆皇帝及清朝历史普遍都了解颇多。所以,我必须请求中国读者对本书中出现的一些似乎并不必要的阐释给予理解。即便书中的很多内容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已经较为熟悉,我仍希望本书提供的独特视角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最后,我想对本书的译者王惠敏博士、吴玉廉博士、邢新欣博士、邱源媛博士、汪润博士以及贾建飞博士表达我的真挚谢意。我尤其要感谢贾建飞博士,他主持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并审校了全部译稿。我本人也逐字逐句认真审阅了全稿,并做了进一步的校正和修改,因此,书中如果存在任何错误,责任自当由我承担。此外,我也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们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欧立德
2014年1月2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