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7123113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以中国当下的生存实态为窥探口,反顾历史,比较中西方,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及特点。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
内容简介
由人生与人物构成的文化,并非人的主观预设的产物,而是由历史条件和文化生态养育而成的。《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不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某些引发剧变的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而着眼考察地理环境一经济土壤一社会组织一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
《中国文化生成史(上下)/中国专门史文库》由冯天瑜编著。
目 录
题记
一、当下
二、悖论
三、合力
四、结构
五、守望
导论 文化生成:从自在到自觉
一、“生成”:文化的无尽途程
二、“现代性”拷问下的文化自觉
三、近人对中国文化的两极评判
四、多层级变革互叠的当代文化生成
五、“俱分进化”
章 关键词
节 “中国”与“中华民族”
一、“中国”:地理一政治一文化概念交会
二、“中华民族”:□缊久远,定名近代
第二节 “文化”释义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多重定义
三、文化的本质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诸层次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节 “文化生成”:内源与外力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二、博采外域,兼容并包
三、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
四、“文化力”比较
第四节 “文化生成史”:渊源有自的新兴学科
一、中国史籍对“文化生成”的丰富记述
二、西方文化史学的兴起
三、兼收中西的现代文化史学
四、两种偏颇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径
第二章 文化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
节 界说
一、鸟瞰人类家园——地球
二、“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生态四因素:地理环境一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一政治制度
四、文化并非某一生态因素单独决定,生态综合体
决定文化生成走势
第二节 生态智慧
一、军事外交推动“凿空西域”
二、亚欧大商道
三、传道弘法之路
四、人类文化交流恢弘的陆上大动脉
第三节 经略海上
一、东亚形势:负陆面海、陆呈板块
二、中西海洋观比较
三、海上丝路 海上瓷路
四、郑和七下西洋
五、郑和之后何以无“第二郑和”
六、明清“海禁”及近人海洋意识觉醒
七、通向大洋: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第五章 农耕与游牧
节 两种前现代文明类型
一、气候之别与生活方式之异
二、农耕文明
三、游牧文明
第二节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与融会
一、对垒
二、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御屏障
三、农耕一游牧互补融会
四、古代文学表现的汉胡关系——“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与“杨家将”、“说岳”
第六章 领主制一地主制递变
节 封建“领主制” 非封建“地主制”
一、农耕时代的两种土地所有制
二、殷商、西周:土地王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
领主经济阶段
三、周秦之际:土地制度变革
四、两汉一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
经济阶段
第二节 地主经济下的历史宿命
一、城乡经济同一,城市依赖农村
二、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第三节 乡村式文化旨趣
一、尚农重本
二、重实黜玄
三、安土乐天
四、兼容并包
五、圜道循环
六、求久顺变
七、中庸调和
八、自然节奏
第七章 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节 16世纪以前引领群伦
一、农业与农学
二、采矿与冶炼技术
三、炼丹术与陶瓷术
四、医药学
五、天文观测与地震测定
六、科学发现
七、数学成就
八、中技西传
九、“四大发明”的世界性贡献
第二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
一、商品经济发展迂缓,小农业裹足缓行
二、16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
三、近人对农耕文明历史地位的认识
四、新生转进: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融合
一、当下
二、悖论
三、合力
四、结构
五、守望
导论 文化生成:从自在到自觉
一、“生成”:文化的无尽途程
二、“现代性”拷问下的文化自觉
三、近人对中国文化的两极评判
四、多层级变革互叠的当代文化生成
五、“俱分进化”
章 关键词
节 “中国”与“中华民族”
一、“中国”:地理一政治一文化概念交会
二、“中华民族”:□缊久远,定名近代
第二节 “文化”释义
一、“文化”与“文明”
二、文化的多重定义
三、文化的本质内蕴
四、文化结构
五、文化诸层次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节 “文化生成”:内源与外力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二、博采外域,兼容并包
三、古今之辨与中外之辨
四、“文化力”比较
第四节 “文化生成史”:渊源有自的新兴学科
一、中国史籍对“文化生成”的丰富记述
二、西方文化史学的兴起
三、兼收中西的现代文化史学
四、两种偏颇
五、文化生成史的致思路径
第二章 文化生态:文化生成的基础
节 界说
一、鸟瞰人类家园——地球
二、“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生态四因素:地理环境一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一政治制度
四、文化并非某一生态因素单独决定,生态综合体
决定文化生成走势
第二节 生态智慧
一、军事外交推动“凿空西域”
二、亚欧大商道
三、传道弘法之路
四、人类文化交流恢弘的陆上大动脉
第三节 经略海上
一、东亚形势:负陆面海、陆呈板块
二、中西海洋观比较
三、海上丝路 海上瓷路
四、郑和七下西洋
五、郑和之后何以无“第二郑和”
六、明清“海禁”及近人海洋意识觉醒
七、通向大洋: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第五章 农耕与游牧
节 两种前现代文明类型
一、气候之别与生活方式之异
二、农耕文明
三、游牧文明
第二节 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与融会
一、对垒
二、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御屏障
三、农耕一游牧互补融会
四、古代文学表现的汉胡关系——“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与“杨家将”、“说岳”
第六章 领主制一地主制递变
节 封建“领主制” 非封建“地主制”
一、农耕时代的两种土地所有制
二、殷商、西周:土地王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
领主经济阶段
三、周秦之际:土地制度变革
四、两汉一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
经济阶段
第二节 地主经济下的历史宿命
一、城乡经济同一,城市依赖农村
二、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
第三节 乡村式文化旨趣
一、尚农重本
二、重实黜玄
三、安土乐天
四、兼容并包
五、圜道循环
六、求久顺变
七、中庸调和
八、自然节奏
第七章 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节 16世纪以前引领群伦
一、农业与农学
二、采矿与冶炼技术
三、炼丹术与陶瓷术
四、医药学
五、天文观测与地震测定
六、科学发现
七、数学成就
八、中技西传
九、“四大发明”的世界性贡献
第二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
一、商品经济发展迂缓,小农业裹足缓行
二、16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
三、近人对农耕文明历史地位的认识
四、新生转进:城镇化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融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