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24572
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量子力学,谈笑间漫游量子世界。
刻上墓碑的物理学成就:普朗克常数和薛定谔方程。
*美的实验和*美的公式,物理学家也有强迫症。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都是神童?
每次和爱因斯坦battle都能赢的人是谁?
一个计算错误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海森堡是罪人还是圣人?
诺贝尔奖大本营和诺贝尔奖家族是如何养成的?
比薛定谔的猫更神秘的竟是薛定谔的情史?
原子弹之父和氢弹之父之间有何仇怨纠葛?
师徒、同窗、挚友、对手、情敌……一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就是一个江湖。
海量高清插图告诉你,物理学家原来这么帅!
聪明的大脑*性感,科学家有智慧更有颜值。
诺贝尔物理学奖天团的写真照陪你学量子力学。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德布罗意波、量子纠缠、强弱相互作用、万有理论……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到底在讲什么?胶子、玻色子、光子、希格斯粒子、中微子……这些到底是什么“子”?门捷列夫、居里夫人、伦琴、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费米、费曼、玻恩、海森堡、泡利、玻尔、朗道、狄拉克、冯·诺依曼、康普顿、奥本海默、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丁肇中、霍金……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到底为何青史留名?
这是一部微观世界的编年史,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威滕的超弦理论,讲述了量子力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这是一本量子力学科学家的集体传记,记录了那些推动了微观世界认知的人。天才一个个横空出世,又一个个悄然逝去,人聚人散,带给我们无限感慨。
这是一段跨越百年的科学探索史,从一战到二战,从发现X射线到降服核能,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们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01.化学元素表的诞生 001
02.神秘的X射线 016
03.群英汇集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029
04.黑体辐射公式的成功推导 038
05.量子物理学草创时期的“三巨头” 052
06.索尔维会议:决战量子之巅 063
07.原子模型初现072
08.上帝之鞭 081
09.新量子力学大门将启 093
10.矩阵力学与波动方程 108
11.测不准的量子 118
12.真空不空 128
13.薛定谔不懂薛定谔方程 142
14.科学家逃离德意志 157
15.核武大竞赛 161
16.曼哈顿工程 174
17.海森堡算错 192
18.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200
19.量子电动力学三杰 207
20.不平衡的宇宙 222
21.隐变量出局 237
22.夸克理论的成功 255
08.上帝之鞭
爱因斯坦等着诺贝尔奖已经等得望眼欲穿了。自打1910年,就有人提名他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1912年、1913年都有人呼吁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爱因斯坦,但是都没成功。以至于后来科学界的意见越来越大,爱因斯坦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弄不好名气已经盖过诺贝尔奖了。
早提名爱因斯坦的是奥斯特瓦尔德,提名的理由是狭义相对论。诺贝尔奖委员会就说,这东西还没验证,我们还是来点儿实打实的东西吧。后来爱因斯坦搞广义相对论,连普朗克都劝他,你搞这玩意儿,诺贝尔奖委员会就更不“甩”你了,因为他们压根看不懂,全世界恐怕也没几个能看懂的。
后来,次世界大战就开打了,整个欧洲大乱。诺贝尔奖那几年就不太正常。1916年,科学类奖项干脆没发,只发了文学奖。1917年化学奖和医学奖又空缺。到了1918年,化学奖颁发给了哈伯,开打毒气战的始作俑者,好多人都强烈反对。那年获得物理学奖的是普朗克。对于普朗克来讲,这也是迟到的奖项了,到了1919年才颁发给他1918年的奖。1919年,爱丁顿已经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照理说,爱因斯坦拿奖应该没有争议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开始收集材料评审,结果找来了一大堆反对爱因斯坦的材料,1920年的诺贝尔奖就没给爱因斯坦。到了1921年,问题还是出在材料上。负责写报告的那位对于相对论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他的本业是生理学和医学,结果报告写得一团糟。还有一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评审委员会的委员,那时候正卧病在床,一听说要把奖发给相对论,从病床上一个鲤鱼打挺蹦起来强烈反对。
这事一来二去的就拖下来了,1921年都过了,已经1922年了,还是没啥头绪。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压力也大啊,再不发给爱因斯坦就说不过去了。但是广义相对论这东西一时半会儿搞不懂啊,这可不能凑合,也不能糊弄过去。有人灵机一动,咱们不跟相对论死磕了,咱们把奖发给光电效应怎么样?这东西清晰明了,而且密立根已经完成了高水平的实验,跟爱因斯坦的理论完全吻合。就这样,一直拖到了1922年的11月9号才宣布1921年的物理学奖发给爱因斯坦。同时宣布1922年的物理学奖发给了玻尔,原因是他在原子光谱方面的贡献。玻尔听到这个消息,可算是松了一口气。为啥?因为玻尔生怕自己在爱因斯坦之前拿了诺贝尔奖。万一自己先拿了,感觉对不住爱因斯坦。可见玻尔这人有多善良,也说明他觉得爱因斯坦应该排在自己之前,赶紧给爱因斯坦写信祝贺吧。
爱因斯坦那时候压根不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因为他不在欧洲,正在亚洲访问呢(图8-1)。其实早就有人给他暗示了,写信叫他快回欧洲,好年底12月的时候能到斯德哥尔摩来一趟。但是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爱因斯坦也就没当回事。
图8-1 爱因斯坦在日本访问
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讲学。答应了就不能不去,合同都签了。当他路过上海的时候,瑞典领事拿着电报找到他,通知他已经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电报上还特别嘱咐他,获奖感言你千万别提相对论啊。可是爱因斯坦档期不合适,直到1923年才回到德国。中间还冒出一档子麻烦事,那就是爱因斯坦到底是哪国人。爱因斯坦一直觉得自己是瑞士人,人家有瑞士国籍。德国人不干了,你不打小就是德国人吗?爱因斯坦说,我小时候就放弃德国国籍了。政府官员说那不算数,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啊,你有一堆手续没办,所以没退掉国籍,算是双重国籍。
爱因斯坦去见了玻尔一面,他们俩在公交车上都在聊物理学,一不留神就坐过站了,翻回头往回坐,一不留神又坐过站了。折腾了好久,一直在公交车上没下车。这两个人尽管一直在争论学术上的问题,他们的友谊却维持了一辈子。
1923年,密立根获得了这一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个是1907年得奖的迈克尔逊,也还是跟爱因斯坦有关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验证了光速的不变性。光速不变恰恰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密立根验证了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美国人初的两个炸药奖都跟爱因斯坦有关系,这也算是爱因斯坦跟美国的缘分吧。
图8-2 马克斯·玻恩
爱因斯坦拿了诺贝尔奖以后,他的一堆伙伴们都向他祝贺。他在德国有一大堆的同事,普朗克、能斯特、玻恩(图8-2),特别是玻恩,玻恩跟爱因斯坦的关系特别好,因为俩人都是犹太人,都是闵科夫斯基的学生。玻恩的博士导师是希尔伯特,他还到剑桥大学跟汤姆逊一起学过一段时间。玻恩这几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他收了一位学生做他的助教。这位助教很年轻,算起来还是位“00后”,1901年出生的。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海森堡(图8-3)。
图8-3 海森堡
海森堡的经历可不一般,他父亲是研究东罗马帝国历史的历史学家,而且是希腊语方面的专家,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海森堡从小在慕尼黑长大,跟爱因斯坦算是老乡,爱因斯坦的童年也是在慕尼黑度过的。海森堡在著名的慕尼黑麦克西米学校读书,这所学校培养了不少未来的科学家。40年前,普朗克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也就是说,普朗克和海森堡是中学校友。
海森堡中学时成绩很优秀,得到保送大学的资格。他父亲在慕尼黑大学任教,他问儿子:“孩子,你打算学啥专业啊?”海森堡说喜欢数学。他老爹知道慕尼黑大学有个林德曼教授,是很厉害的数学家,主要成就是在研究超越数方面取得的。
古希腊尺规作图有三大难题,首先是化圆为方问题。也就是画一个正方形,面积与已知的圆相等。还有一个问题是把一个角三等分。两等分我们知道,尺规作图是分分钟的事,三等分那可就难了。第三个问题就是立方倍积,做一个立方体,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两倍。这就是尺规作图的三大难题。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那是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三个问题的。尺规作图问题都是比较古老的问题。立方倍积问题是公元前三世纪提出来的。角三等分问题更加古老。这两个问题终是用伽罗华的理论来解决的。伽罗华和阿贝尔可以说是现代群论的创始人。
那么化圆为方问题呢,这个问题就牵扯到另一个大问题叫超越数。林德曼的贡献就在于证明了圆周率π是超越数。所谓超越数,就是无法用有限长度的代数公式来表达的数。正因为圆周率π是超越数,你就没办法用整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来得到。不能用代数方法来表示,也就说明用尺规作图是没法搞定的。林德曼的成果彻底解决了化圆为方问题。
林德曼教授要对海森堡面试,看看这孩子入不入自己法眼。海森堡就去了。一进林德曼的办公室,发现里面乌漆墨黑。海森堡的眼睛适应了好一会儿才看清,里面坐着个小老头,还抱着一只狗,狗对着海森堡狂吠。海森堡心里就一哆嗦,这位是二郎真君转世吗?怎么还带着哮天犬啊!
林德曼把狗按住,开始问海森堡问题。越问眉头皱得越厉害。后他问海森堡,数学方面都喜欢看谁的书啊?有没有基本的数学功底?海森堡说自己看过外尔的书。林德曼当时脸就耷拉下来了,他对海森堡说,看来你学数学是没戏,你还是学别的吧。海森堡一头雾水。外尔怎么了?外尔的书不能看?那不是挺好的书吗?哥廷根大学的外尔很厉害啊,要知道外尔可是在数学和物理两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规范场就是外尔早开始搞的。难道林德曼看不上外尔?
要知道林德曼和外尔都出身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大学的数学是出了名的厉害,号称哥廷根数学学派。开山祖师爷是数学王子高斯,后面还有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等一大批数学家。照理说林德曼和外尔应该是一伙的才对。后来海森堡才知道,哥廷根的一帮子青年才俊都追求同一个女教师,大家都没追上,就外尔追上了。失败者里面就包括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当时闹得满城风雨。估计林德曼看不惯这一套,一听见外尔就脑袋大。
没办法,海森堡学不了数学了,那就学物理吧。海森堡拜到了索末菲门下。索末菲长得比较严肃,像个普鲁士军官,其实人很和善,不像林德曼教授,给海森堡的印象就不好。索末菲倒是看海森堡这个学生孺子可教,是学物理的料。他就决定让海森堡进自己的“人才特别快车”,其实就是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研讨班,说白了就是老师索末菲给学生加班开小灶的地方。索末菲自己忙不过来,就让自己以前的一个学生当助教。这个助教岁数也不大,跟学生们很快就打成一片了。海森堡问他,你是哪儿人啊?那个助教说我是奥地利维也纳人。海森堡又问,你叫啥名字?那人一说名字,海森堡俩眼就瞪起来了。要说这位助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泡利(图8-4)。泡利1900年出生,比海森堡大一点儿。
图8-4 “小鲜肉”阶段的泡利,日后他会发胖的
这个泡利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了。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话,那就是聪明,绝顶聪明,聪明得都冒泡了。不过他的教父更牛,就是那位哲学大神马赫。泡利1918年刚刚中学毕业,就带着父亲写的推荐信来找索末菲。他要求不上本科了,直接念研究生。索末菲吓了一跳。好家伙,这孩子口气真大。再一问,原来他在中学已经把大学课程给自学了一遍。索末菲还真就答应下来了。让泡利先学一阵子再说。后来发现,这孩子不是说大话,是真有本事。那一阵德国《大百科全书》正准备编写广义相对论的词条,需要广义相对论方面的资料,索末菲就交给泡利去干了。结果泡利写了两百多页,够出一本书了。后来爱因斯坦看到泡利写的东西,根本不敢相信是个20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写的。泡利去听爱因斯坦的讲座,坐在后一排,问起问题来火药味十足,闹得爱因斯坦都招架不住。后来爱因斯坦做讲座先往后一排扫一眼,看看泡利来了没有,估计是看见泡利就脑袋疼。泡利终获得一个谁见谁怕的外号,叫作“上帝之鞭”。
爱因斯坦看见泡利进来,心里又是一紧,心说这个刺儿头怎么又来了,但还是得完成讲座。爱因斯坦认真地讲完了,他仔细观察泡利的表情,一看,泡利气哼哼的。人家都等着泡利问问题,哪知道他抛出了一句:“我觉得爱因斯坦并不完全是愚蠢的。”对于泡利来讲,这句话已经是比较高的评价了。泡利的评价是:“哦,这竟然没什么错!”天才就是天才。就连另一个聪明的物理学天才朗道见到泡利,气势也会立刻矮上三分。
要说泡利这辈子佩服的人,大约只有三个半。对于师弟海森堡,他佩服一半,算是半个人。因为海森堡的物理直觉极强,眼光独到,瞄准一个点就能有突破,泡利在这点上是十分佩服的,但是嘴上依然不服。然后就轮到排第三的爱因斯坦了。虽然泡利经常火力全开,闹得爱因斯坦招架不住,但爱因斯坦毕竟是一代宗师。1945年泡利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爱因斯坦等一伙儿同事在普林斯顿给泡利庆祝,泡利感激得不行,所以爱因斯坦在他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排第二的人,就是玻尔。爱因斯坦不同意不确定性原理,但玻尔基本上跟泡利是同一阵营的,而且还是泡利在事业上的重要导师,这个后文要提到。
那么泡利敬重的人是谁呢?那就是他的授业恩师索末菲。索末菲很威严,也很和蔼。泡利那么狂傲的人,见了索末菲立刻就拘谨了好多。哪怕后来成名成家了,见到导师索末菲一进屋,泡利立刻就站起来相迎,在老师面前谨遵弟子礼。
索末菲是个严谨范儿的老派德国人。当年海森堡刚到索末菲门下的时候,索末菲正在研究玻尔的原子模型。玻尔的原子模型里面描述了,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圈,走的是圆轨道,而且能在某些轨道之间跳来跳去。想出现在中间状态,那是不可能的。说白了就是把不连续概念引入了原子结构模型。索末菲对玻尔的模型很推崇,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一发表,索末菲也是立刻表示支持,对新鲜事物接受得非常快,这与他老派的德国范儿形成鲜明对比。
玻尔模型的成功在于它可以解释氢的光谱线。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氢的光谱线是有宽度的,不是单根线条,里面还可以分解成非常细的结构,谱线远远不是一条亮线这么简单。索末菲就提出了椭圆轨道模型(图8-5)。也就是说,电子走的不是圆轨道,也就不再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而且电子的速度也很快,高速运动需要引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索末菲就赚这个便宜,因为他既支持量子化,也支持相对论。一般人要是只信这个不信那个,就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有进展。而且,索末菲认为,不仅仅是轨道长轴是量子化的,而且自由度也是量子化的。后索末菲就推出了光谱线应该是有复杂结构的。他推算出的公式里面有一个常数,被称为精细结构常数,大约是1/137。作为索末菲的学生,泡利对这个精细结构常数谨记在心,一直到临终前都念念不忘。为啥呢?因为他的病房号恰好也是137。这个精细结构常数的奥妙,远不是索末菲老师能够预料的,它包含了电磁相互作用的许多秘密,难怪泡利临死之前都念念不忘。
图8-5 索末菲的椭圆轨道
要知道,氢光谱的精细结构跟当年的那个塞曼效应很相似。塞曼效应是指在磁场里面谱线会发生分裂。精细结构则表明,哪怕没有磁场影响,谱线仍然是复杂的。洛伦兹和他的学生塞曼通过他们的电子学说解释了塞曼效应,索末菲就开始动用自己的理论去解决这个问题。玻尔的模型跟索末菲的扩展合并到一起,成了玻尔-索末菲模型。后来索末菲又和史瓦西一起搞了原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叫作索末菲-史瓦西理论。然后呢,史瓦西就得了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去世了。那是在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事了。
本来索末菲有希望在1922年跟玻尔一起拿诺贝尔奖的,但是很遗憾他没拿上。据说他前后一共有80多次提名,结果一次都没通过,一辈子也没得诺贝尔奖。191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作《原子结构和光谱线》,几乎是当时量子论的圣经。泡利和海森堡就上课是捧着这本书听讲的。当时在欧洲大陆已经形成了三个量子物理研究中心。一个是索末菲手下的这帮青年才俊,爱因斯坦对他们羡慕得不得了,这就是所谓的人才特别快车。还有一个是玻恩的哥廷根大学的物理系,那里也是高手云集。再有一个就是玻尔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索末菲原来是学习数学出身的,后来转向了物理学。他常常对海森堡这些人说,你们要想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有三件事要做:1.学习数学,2.学习更多的数学,3.坚持前两条。泡利、海森堡等一大堆学生就是被他这么给教育出来的。索末菲擅长的事,就是把别人的理论拿过来用数学加以完善和扩展。对玻尔的原子模型,他就是这么干的。因此后来有人管他叫“数学雇佣军”。可能这也是他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一个原因吧。说到底,诺贝尔奖还是更喜欢那种能有灵光乍现和临门一脚的人。
索末菲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新知识特别关注,从他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接受程度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他也总是及时地把的思想告诉学生们。他每个星期都要和学生们单独谈话,跟每个学生都保持密切联系,对每个学生都很了解。索末菲还推荐泡利和海森堡去哥廷根大学找玻恩学习,玻恩也很赏识这两个年轻人。玻恩也有个研讨班,也搞了一帮子拔尖的学生在一起深造。这个研讨班的气氛相当自由开放,他们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愚蠢的问题不仅被允许,而且受欢迎。大家讨论起来无拘无束,热热闹闹的。下课了,海森堡站起来一回头,看见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就坐在教室后边,原来他跑到这个班上来听课来了。要知道希尔伯特号称“数学界的无冕之王”,简直是数学界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而且在物理学方面也有贡献。1913年,他听了爱因斯坦有关广义相对论的报告,那时候爱因斯坦还没完成后的推算,但是广义相对论思想已经比较完善了。希尔伯特回去没多长时间,就抢在了爱因斯坦之前把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式给推出来了。因为广义相对论是建立在黎曼几何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来讲,推这个方程是得心应手。后来还有人觉得希尔伯特也算是广义相对论的提出者,也应该有他一份功劳。但是希尔伯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哥廷根每个人都比爱因斯坦更懂黎曼几何,但是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只能是爱因斯坦。可见希尔伯特在物理学方面的功底也是深不可测。
所以希尔伯特经常到物理系听孩子们讨论,越听眉头皱得越深,后来还是意味深长地评论了一句:看来物理学对于物理学家来讲是太困难了。估计老爷子觉得数学家还是比物理学家厉害。希尔伯特、闵科夫斯基、索末菲都是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出来的同乡,那地方的数学气氛很浓厚。
索末菲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这当然很有道理。但是他没想到一个后生小子在英国大放厥词,说物理学家根本不需要学那么多数学。因为物理学家需要数学工具的时候,能自己发明。言下之意,还是物理学家比数学家厉害。那个后生小子叫狄拉克。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量子物理学就进入了一个男孩物理学的时代。因为提出创新理论的人都是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这个狄拉克就是其中之一,要不怎么口气那么大呢。
哥廷根大学的数学氛围极其浓厚,有个业余数学爱好者叫沃尔夫斯凯尔,临终前设立了10万马克的巨奖,用来奖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人。这笔奖金100年都没发出去,只好先存银行,每年差不多有几千马克的利息。哥廷根大学就用这笔利息邀请著名的科学家到哥廷根来做讲座,庞加莱、洛仑兹、索末菲、普朗克和德拜全来过了。1922年,来的正是玻尔。大家一听是玻尔要来,德国物理学界就一通忙,玻恩、普朗克、索末菲等人领着一百多号人全来了。玻尔做了7场演讲,全都是关于原子模型和光谱线的。那几天盛况空前,后来被称为“玻尔节”,可见场面之热烈。
泡利和海森堡显然不能缺席,玻尔的演讲他们俩全听了。那泡利能放过玻尔吗?那当然是火力全开啊。海森堡也不甘示弱,一大堆问题就扔过去了。玻尔当时就觉得这俩孩子前途不可限量,他还跟海森堡和泡利一起去爬山。玻尔表示,他刚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笔赞助,海森堡和泡利要是想来哥本哈根,他可以提供经费。后来海森堡和泡利就经常去哥本哈根跟玻尔一起工作。
转过年来是1923年,海森堡要博士毕业了,回到了慕尼黑大学。一堆教授来负责答辩。海森堡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和湍流》,答辩委员会主席就是维恩,老师索末菲也在。维恩问完了有关论文内容的问题,又随便问了一个有关光学仪器分辨率的问题,海森堡居然不知道。维恩觉得这问题够简单了,白送分的题目,你怎么就不知道呢?然后又问他干涉仪的原理,海森堡又答不上来。维恩再问望远镜啊显微镜啊蓄电池啊,海森堡依然一问三不知。维恩心说,索末菲你教的这是啥学生啊,当场给了海森堡一个不及格,索末菲打了满分,剩下几个打了良好。后平均下来,海森堡刚刚及格过关。从此维恩就对海森堡一脑门子官司。
海森堡也不痛快,怎么自己就拿了个刚及格的分数啊。他肯定不服气,毕业的酒会都没参加,当天就买火车票去了哥廷根大学,心里这个委屈啊。好在玻恩人不错,好好安慰他,你要在慕尼黑待不下去,那就来我们哥廷根吧。海森堡想想也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后来海森堡还是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之间来回跑,算是两边都有工作。
海森堡和泡利都是从索末菲那里学到了原子模型的相关理论,都了解玻尔-索末菲理论是如何计算光谱线的。海森堡和泡利到了哥廷根大学以后,接受了非常严谨的数学观点,强调数学论证。那些你没看到的东西,不能想当然地不拿它当盘儿菜。他们还到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去跟玻尔一起工作了一阵子,也跟玻尔深入交换了意见。海森堡和泡利也努力想把恩师索末菲的理论进一步修补完善。但是他们发现,这样做根本不解决问题。
海森堡在这儿想不通,按下不表。咱们反回头说爱因斯坦,他收到了法国人朗之万寄来的一份博士论文,说是自己拿不准主意,请爱因斯坦帮忙掌掌眼。爱因斯坦心说,一份博士论文,也没啥大不了的,朗之万至于吃不准吗?那这文章到底写的是啥呢?爱因斯坦看罢文章不由得挑大拇指称赞,这简直是穿透物理界迷雾的一缕曙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