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121713
◎卢梭《忏悔录》:一部因真实而伟大的精神自传
《忏悔录》是近代自传体文学的奠基之作,记载着卢梭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思想。卢梭在书中袒露赤裸裸的本性,自黑式地暴露个人丑事,显示了超乎想象的真诚。这种真实性,使《忏悔录》成为一部经典。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忏悔录》是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晚年的卢梭四面受敌,但他鼓起卓绝斗志,还击谣言,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愤,以及可贵的自重和勇气。
◎伟大的平凡人,伟大的时代先驱
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忏悔录》中的剖析自我、推崇情感、歌颂自然等作为时代先声,启发了世界文坛的一代又一代作家,成为多样文学与自由精神的源头。
◎陈筱卿先生的全译本,注释非常详细
陈筱卿先生的译文没有难懂的长句,读起来十分典雅醇厚,众多读者为其的点赞;
全书的注释十分丰富,涵盖非常广的知识面,有助于读者了解更详实的时代背景。
《忏悔录》全书共十二章,耗时四年完成,分为上、下两卷,分别于1782年、1789年初版。卢梭在书中以惊人的坦诚、深刻的内省,自述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使这部自传体小说成为一曲剖析灵魂的经典。
上卷主要写卢梭的青少年时代。作者历数童年寄人篱下时遭受的粗暴待遇,为早年的恶行真心忏悔,深情回忆瓦朗夫人对自己的爱护。几次旅行使少年卢梭找到了终身的“老师”——自然。大量的自然风光描写穿插在不幸的人生遭际之间,化作诗意的风景画,这也是卢梭被尊为浪漫主义文学先驱的原因之一。
下卷主要写卢梭在巴黎的生活、与朋友的恩怨及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作者援引书信,回忆与狄德罗、伏尔泰等友人的结识和交恶;描述家庭生活,澄清抛弃子女、几起“风流韵事”;回顾《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书的写作与出版,痛陈遭受的打击与迫害。相比上卷,下卷流露出更强烈的“控诉”意味。
译者序
作者的话
上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下卷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译者序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不几天,母亲便去世,他随其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其姑母抚养。十岁时,其父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十六岁起,他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于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勤奋的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了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方面还小有名气,受到欢迎。一七四一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等人,替《百科全书》写稿。一七五○年,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写出了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一七五五年,他又应该学院的征文,写了第二篇著名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两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一七五六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失和。一七六二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的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其观点的激烈,再加上为人孤高,蔑视权贵,所以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几无立足安身之所。终于于一七七八年七月,因贫病交加去世。
……
《忏悔录》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在它之前的旧的文学中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卢梭不取名《回忆录》,而叫《忏悔录》,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忏悔”一词,据《辞海》所作之解释,“乃佛教名词,‘忏’为梵文‘忏摩’音译之略,‘悔’是它的意译,合称‘忏悔’,原为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按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等教派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上帝的饶恕,不时地前去教堂找神甫进行忏悔。卢梭为自己的这部著作取此书名,也正缘于此,他在章一开头便道出了自己的初衷:“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通过全书,作者是在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下流可耻的行为。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上卷叙述卢梭于一七一二年出生之后到一七四二年来到巴黎之前的生活。其中,章写他一七一二年到一七二八年,亦即十六年的生活;第二章写一七二八年三月到同年十二月,亦即九个月的情况;第三章是写一七二八年十二月末到一七三○年四月底,一年半的时间;第四章是一七三○年四月底到一七三一年十月初,共十七个月;第五章和第六章,是从一七三一年十月初到一七四一年秋天,两章共包括十年的时间。下卷主要是写作者在巴黎的生活,写他同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与他们的恩恩怨怨,以及他的几部重要作品的创作。其中,第七章是写一七四一年秋到一七四九年夏,前后共八年;第八章从一七四九年秋到一七五六年四月,共六年半;第九章从一七五六年四月到一七五七年十二月末,共一年半的时间;第十章从一七五七年十二月末到一七六〇年十二月末,前后三年;第十一章从一七六○年十二月末到一七六二年六月,共两年半;第十二章,从一七六二年六月到一七六五年十月底,共三年半。卢梭卒于一七七八年,后的十三年没有写,但他继续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可以视作《忏悔录》的续篇。
《忏悔录》是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一七六六年,他已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一直写到一七七○年,前后四年多方告完成。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一七六六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对待,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公,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是“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一八○○年之后再发表这一作品,因为到那时,书中所写到的人物都已作古。但上卷于一七八二年即已出版,下卷于一七八九年也出版了。
卢梭由于儿时所受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且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
《忏悔录》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作者只局限于对儿时的种种回忆,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描写。而在下卷中,则是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将出来。他一面在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面也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是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容情地鞭笞他们。因此,上、下两卷的笔调迥然不同。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致到了后,他简直被剥成一个精赤条条的人。所以,该书能成为法国天才作家所写的一部传世之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好,正如他自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至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总归将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恨、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地评价过《忏悔录》。他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然忧情满怀地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除了他的天真无邪而外,他还是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而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法国批评家勒赛克尔指出:“《忏悔录》并不完全是卢梭生活的历史,而主要是他的精神和情感的历史。这是对心理分析的杰作;是动人的论辩;是对他的论敌慷慨激昂的责难(虽然这些责难往往有失公正);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诗歌,一首世界文学中美的诗。”这种评价无疑是非常中肯的。
《忏悔录》是列夫·托尔斯泰爱读的作品之一。他赞赏卢梭的诚挚与真实。他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卢梭的坦率,是卢梭对社会不公平的憎恨和对人的热爱。
卢梭的作品对人类的思想宝库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他的思想和艺术原则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文学与社会思想中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对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法国十九世纪悲观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就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墓外回忆录》中有着卢梭的影子。包括一些外国作家,除托尔斯泰外,德国的歌德、英国诗人威廉·沃兹沃思、英国的女小说家和诗人乔治·埃利奥特,以及法国二十世纪初的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都深受卢梭的影响。
应该指出,卢梭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同当时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是有着革命的意义的,但他在提倡个性自由时,显然是将它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了,充满了浓厚的个人主义味道,暴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这是我们在读《忏悔录》时必须注意的。
卢梭这个平民出身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受到法国人民的尊崇和爱戴,被视为法国人民的骄傲,因此,他的遗骸后来被移葬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卢森堡公园对面的先贤祠中。
该译本在合同到期的那家著名的出版社,数年中出过多达六版,并且除平装本外,还出了精装本、普及本等。足见卢梭的这一部传世之作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程度。几年前,由出版社转来过河南的一位高二的董同学的来信,谈及对《忏悔录》一书十分欣赏,而且由此而想读该作者的《新爱洛伊丝》《爱弥儿》等著作,这充分说明《忏悔录》之魅力,影响面之广。
卢梭一介平民,既不贵列公卿,又不富甲天下,甚至连一个起码的学历也没有,到他1778年逝世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因发表《爱弥儿》一书而负案在逃的“逃犯”,颠沛流离,困厄一生。而他自述其一生行事的《忏悔录》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二百余年,依然为人诵读,究其原因,实无他秘,乃得力于书中一字一句皆出自真诚。
——《卢梭全集》译者 李平沤
卢梭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我们的语言,创造了对遐想的表达方法;他为法国文学带来了青葱和绿意。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评论家 圣勃夫
前六卷的牧歌式的描写和自然界的观察,使人读了,没有一个不会被他所迷,也没有一个不会和他起共感的悲欢的。
——作家 郁达夫
《忏悔录》并不完全是卢梭生活的历史,而主要是他的精神与情感的历史。这是对心理分析的杰作;是动人的论辩;是对他的论敌慷慨激昂的责难;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诗歌,一首世界文学中优美的诗。
——法国批评家 勒赛克尔
我尊敬卢梭,称他为“老师”,一,我学习他写《忏悔录》讲真话;二,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
——作家 巴金
卢梭发现了真正的“我”。他永远不厌其烦地观察他自己。直到他那时代 ,还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同样的高度。
——法国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曼•罗兰
若觉得研究人性比研究任何其他事物更为有趣,一定不会认为这本书毫无价值。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月亮与六便士》作者 毛姆
卢梭并不能把自己打扮成历史伟人,但他却成了真正的历史伟人,他的自传也因为他不想打扮自己而成了此后一切自传作品中有价值的一部。
——法语翻译家 柳鸣九
卢梭在20世纪中国,可称得上“声名显赫,影响深远”。以《忏悔录》为例,20至40年代,便有七种中译本问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
作者的话
这是一幅现存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其全部真情实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不管您是何人,只要我的命运或信任使您成为本书的评判员,我则以我的不幸,通过您的古道热肠,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请您别毁掉这部有用而独具一格的著作,因为它可以作为肯定尚有待创建的对人的研究的份参考材料。而且,我还要恳请您,别为了缅怀我而推倒这座记载着我那尚未被我的敌人歪曲的性格的丰碑。后,即使您也曾是我的一个势不两立的敌人,也请您对我的遗骸别再心存恶意,别把您那残酷的不公正坚持到您我都已作古的时候,以便您至少有这么一次,当您可以恶毒报复——如果伤害一个未曾或不愿坑害他人的人真的可以称之为报复的话——的时候,却能有宽宏大度、心地善良的高尚表现。
章
发自肺腑,深入肌肤。
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只有我能这样做。我洞悉自己,也了解他人。我生来就有别于我所见过的任何一个人。我敢担保自己与现在的任何人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不比别人强,但我至少与众不同。如果要问大自然打碎了它塑造我的模子是好还是坏,大家只有读过此书之后方可论断。
末日审判的号角想吹就吹吧;我将手拿着此书,站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我将大声宣布:“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与恶。我既没有隐瞒什么恶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万一有些什么不经意的添枝加叶,那也只不过是填补因记忆欠佳而造成的空缺。我可能会把想当然的事当成真事写了,但绝没有把明知是假写成是真。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所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于一七一二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公民伊萨克·卢梭,母亲是女公民苏珊·贝尔纳。祖上只有一份薄产,由十五个孩子平分,父亲所得微乎其微。他只有靠钟表匠的手艺谋生,他倒是个能工巧匠。我母亲是贝尔纳牧师的女儿,比较富有。她既聪明又美丽,父亲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她娶到手的。他俩几乎是从小青梅竹马:八九岁时,每晚便一起在特莱依广场玩耍;十岁时,两人便形影不离了。他俩相知相好、灵犀相通,使得由习惯使然的感情更加的牢固了。两人生就温柔多情,只等着在对方心中发觉同样心境的时刻的到来,或者说,这一时刻也在等待着他俩,只要一方稍有表示,另一方就会吐露衷肠。命运似乎在阻遏他俩的激情,反而更使他俩难舍难分。小情郎因为得不到自己的情人而愁肠百结,面容憔悴;她便劝他出趟远门,好把她忘掉。他出了远门,可是归来时,非但未能忘掉她,反而爱得更加炽热。他发觉自己的心上人仍旧温柔忠贞。这么一来,两人便终身相许了。他俩山盟海誓,上苍也为之祝福。
我舅舅加布里埃尔·贝尔纳爱上了我的一位姑姑。但姑姑提出,只有他姐姐嫁给她哥哥她才答应嫁给他。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桩婚事在同一天举行了。因此,我舅舅也是我姑父,他们的孩子成了我双重的表亲了。一年后,两家各添了个孩子;后来两家便不得不分开了。
我舅舅贝尔纳是一位工程师,他去效忠帝国了,在匈牙利欧仁亲王麾下效力。他在贝尔格莱德围困期间及其战役中功勋卓著。我父亲在我的哥哥出世之后,应召去了君士坦丁堡,成了御用钟表匠。父亲不在家时,母亲的美貌、聪颖、才华吸引来了一些仰慕者。法国公使拉克洛苏尔先生是殷勤的人之一。他的爱一定十分强烈,因为三十年后,我看见他在谈到我母亲时仍然情意缠绵。我母亲很看重贞操,不为人所惑。她真情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催促他赶紧回来,他抛下一切,回家来了。我便是父亲归来后结下的不幸之果。十个月后,我出世了,先天不足,病病歪歪的;母亲因生我而死,所以我的出生是我所有不幸中的个不幸。
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忍受失去我母亲的痛楚的,但我知道他的悲痛始终没有得到抚慰。他认为在我身上重又看到了母亲,但又不能忘记是我夺去了她的生命。每当他亲我的时候,我总感到在他的叹息,他的抽搐的搂抱之中,有一丝苦涩的遗憾交织在他的抚爱里。因此,他的抚爱就更加温馨。当他跟我说:“让—雅克,咱们来聊聊你母亲吧。”我便回答他说:“好啊!我们要大哭一场了。”我这么一说,他便老泪纵横了。“唉!”他唉声叹气道,“把她还给我吧,抚平我失去她的痛楚吧,填满她在我心灵中留下的空缺吧。如果你只是我的儿子,我会这么爱你吗?”母亲谢世四十年后,父亲嘴里念叨着我母亲的名字,心里深藏着她的音容笑貌,在我继母怀中死去。
这就是我的生身父母。在上苍赋予他们的所有品德中,留给我的就是一颗温柔的心,这颗温柔的心铸就了他俩的幸福,但却造成了我一生中的所有不幸。
我生下来的时候几乎快要死了,大家对我能活下来已不抱希望。我随身带来了一种病根,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加重,现在,这个病根虽时有缓解,但接着又使我更加疼痛难忍。我的一位姑姑,是个可爱而聪慧的姑娘,对我极尽关怀照料,救了我的命。在我写这事的时候,她还健在,已八十高龄,还在照料我那位比她小,但却因酗酒而健康不佳的姑父。亲爱的姑姑,我原谅您使我活了下来。但我很难受,不能在您晚年时报答您在我出世时所给予我的悉心照料。我的那位老奶妈雅克琳也依然健在,身体硬朗,腰板结实。在我出世时,让我睁开眼的手,将在我死去时为我合上眼睛。
我在想到之前便有所感觉,这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对此我比别人感触要深。我不知道我五六岁前的事;不知道我是怎么学会认字的;我只记得初读的那些书及其对我的影响:我对自己不间断地了解便是从此时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我和父亲晚饭之后便开始阅读它们。起先,只是为了让我练习读一些有趣的书;但很快,兴趣便十分强烈,我和父亲便轮流不停地读,通宵达旦,一直到读完结尾为止。有时候,父亲清晨听见燕子啁啾,便难为情地说:“咱们去睡吧;我比你还要像个孩子。”
心叶牧风 –
高中看过,现在再读感觉不一样,可以吸取好多人生经验。
shentu16 –
“卢梭在人类思想存在的缺点所许可的限度里说出了真话——他的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