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295923
纪念西南联大成立80周年。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的*,文有陈寅恪、闻一多、钱穆、冯友兰等,理有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等。
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ZUI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南迁,组建为“长沙临时大学”。后内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只存在8年,堪称史上“Z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短短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ZUI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光辉耀眼,虽如昙花一现,却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序一 西南联大与“五四”传统……………………………………………………. 1
序二 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9
辑1
联大永存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 21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 44
我心中的西南联大…………………………………………………………………………. 57
回忆西南联大………………………………………………………………………………… 65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16
“小长征”决定哲学救国…………………………………………………………… 123
西南联大人和事…………………………………………………………………………… 131
辑2
桃李芬芳
吴宓先生………………………………………………………………………………………. 149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领域里的贡献……………………………………. 157
刘文典先生………………………………………………………………………………….. 171
我钦敬的陈岱孙先生…………………………………………………………………… 176
钱穆先生………………………………………………………………………………………. 182
一代大师,因小见大…………………………………………………………………… 187
郑昕先生………………………………………………………………………………………. 197
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先生……………………………………………………….. 201
回忆郑毅生先生几件事……………………………………………………………….. 206
闻一多、顾随先生………………………………………………………………………. 212
才性超逸,校雠大家…………………………………………………………………… 216
金岳霖先生………………………………………………………………………………….. 223
忆金岳霖先生的一堂教学和两则逸事………………………………………… 228
附录 233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
日寇侵占华北,“七七”抗战开始。原在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往湖南长沙,成立“临时大学”,临时大学在长沙驻有半年,又奉命迁往云南昆明。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直到1946年夏联大宣布结束,北方三所大学分别回到原来的校址办学,虽只有短短八九年的时间,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的一段历史。
西南联大与我国抗日战争相始终。这所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创建,在日寇飞机轰炸的间隙中上课,以极其简陋的仪器设备从事研究工作,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但办下来了,而且办得有声有色。这个大学在短短八九年中为中国革命锻炼了大批革命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造就了大量优秀人才。西南联大的成就,在国内外各学科前沿开拓了新领域,在国际上也处在世界前沿地位。联大师生们的成绩是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完成的。
流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西南联大不仅做到了,而且这两方面都处于各个学术领域的前沿。当时选送出国的留学生,到了国外也是尖子,这说明西南联大早已与国外一流大学接轨。
1943年12月,林语堂从美国回来应邀在西南联大讲演,题目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他对联大艰苦的师生生活为之感动,说“不得了”。同时对联大师生战胜困难取得的成绩连称“了不得”。
西南联大理工科的成就,早已引起广泛的注意,很多人耳熟能详。像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群体,联大人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当年青年数学明星陈省身、许宝騄、华罗庚,物理学领域的周培源、吴大猷、赵忠尧,化学领域的曾昭抡、杨石先,植物学领域的汤佩松、吴征镒、戴芳澜,农学领域的俞大绂、娄成后,等等,已为人所共知,不必一一举例。
这里只凭回忆,说说西南联大文科的一些片段往事。
人文胜况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西南联大教师们的成就当年在全国也是领先的。这一点似乎人们注意得不多,现在补充说一说。比如闻一多研究《诗经》《楚辞》,文献考证功力深厚,他后来利用西南地区民族、民俗的活化石,为他的学术造诣开了新生面。
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利用西南地区的特殊条件(云南省就有22个少数民族)开辟了少数民族语言新领域,为我国培养了新一代的民族语言研究人才,如马学良、傅懋绩等人都成为国际知名的专家。新中国成立民族语言研究所,这些青年学者成为骨干,为少数民族创制新文字,这批专家成了主力军,我国少数民族学的基本队伍是在联大时期培养的。
“西洋哲学编译会”,主持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工作,造就了不少哲学翻译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洋哲学名著系列丛书,主要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批青年学者完成的。他还系统介绍了黑格尔哲学,新中国的黑格尔研究,贺麟有开山功劳。
金岳霖的《知识论》是他在联大的讲稿,他的哲学著作《论道》是他跑警报时在山坡上构思完成的代表作。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还没有一部著作可以取代它的权威地位。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是这一时期完成的。洪谦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维也纳学派的人。
钱穆的《国史大纲》出版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抗战的百万将士”,这部中国通史成为各大学的教材。历史系雷海宗讲授中国通史,他上课只带几支粉笔、不带讲义书本,能将历史事件、年代讲授得准确无误。结合他丰富的世界史知识,把中国古代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范围内来观察,使学生增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陈寅恪讲“佛典翻译文学”选修课,上课时带了一包袱书,从不翻看,娓娓讲来,令听者忘倦。西南联大不采用当时*规定的作为全国通用的政治课《党义》教材,以《伦理学》取代国民党的“党义”课的大学,全国只有西南联大一家。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成为西南联大的学风。北大中文教授罗庸讲“唐诗”课,第二年清华中文系教授闻一多也开“唐诗”课。闻一多讲选修课《楚辞》,第二年罗庸也开了《楚辞》课。两人讲授的风格、内容各异,同学受益很多。沈有鼎为哲学系开《周易》课,听讲只有三五个学生,闻一多也杂坐在学生中听讲。郑昕开“康德哲学”课,数学系教授程毓准也来听课。陈寅恪讲“佛典翻译文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助教、讲师都来听课,本科生反倒不多,陈遂有“教授的教授”之称号。院址在昆明东南部、联大校本部,文、理、法各科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联大工学院的学生有的走好几里路听文科的课。学生中跨系听课现象蔚成风气。一年级国文课,全校文理及工科共同必修,共十多个班,讲课的教师中有李广田、沈从文、余冠英等十来位教师,讲课各有特色,这种气氛也只有在西南联大才能见到。
百家争鸣,学术民主——不但在同辈中盛行,师生之间也不鲜见这种宽容求是的事例。历史系王玉哲在北大历史系二年级时,对傅斯年研究《齐物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在刊物上反驳。傅斯年在西南联大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招研究生,王玉哲想报考研究生,又怕傅老师对他有芥蒂,后来壮着胆子报考了,并被录取,师生相处得好。
杨振声指导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写论文,这位学生写的是研究曹禺的题目,迟迟写不出,杨约学生谈话。原来学生的观点与杨先生不尽一致,怕导师通不过。杨振声告诉他,只要认真研究,掌握原始材料,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尽可写成论文,师生完全一个样,学术怎能发展?学术面前,只重证据,不论资格。听说这位青年后来成了中山大学的名教授,并经常以此精神教导下一代。
北大文科研究所一年级青年研究生杨志玖研究元史,看到欧洲一位著名汉学家著文说“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杨志玖用过硬的原始材料驳斥了这位汉学家。迄今为止,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活动,杨志玖的观点在国际上已成为定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