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文化文化交流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

(本书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考察了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与中印双向认知,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及感兴趣的读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作者:尹锡南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ISBN: 978780232920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68.99

类别: 文化交流 SKU:5c238f4c421aa985877a0cba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329201

编辑推荐

本书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考察了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与中印双向认知,对相关领域的学者及感兴趣的读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从社会认知、媒体报道和公共外交等视角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当代中印关系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一种自觉。从目前情况看,中印关系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中印友好”、“人文交流”或“公共外交”等已成为中印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关键词。这说明,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考察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及中印双向认知、印度中国学、中国印度学等重要命题是非常必要的。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辨析中印文明特质和梳理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第二,考察和总结中印双向认知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规律;第三,分析媒体报道、公共外交和文化软实力传播与中印关系发展的复杂联系;第四,简介印度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印度研究概况。对于国际关系、中印关系、国外中国学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学者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尹锡南,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四川省涪陵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985工程3期“南亚与当代国际问题研究”创新基地研究员。近期出版《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和《印度文论史》等著作。

目  录

绪论〉〉_

节何谓国际关系研究的“文化视角”〉〉〉_

第二节中印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

第三节研究意义及其他〉〉〉_

章中印文化交流概述〉〉〉_

节中印文明特质辨〉〉〉_

第二节古代中印文化交流〉〉〉_

第三节近现代中印文化交流〉〉〉_

第四节当代中印文化交流〉〉〉_

第二章近现代中印双向认知考〉〉〉_

节引言〉〉〉_

第二节中印双向认知的平衡性〉〉〉_

第三节中印双向认知的错位性〉〉〉_

第三章当代中印双向认知考〉〉〉_

节中印双向认知的平衡性〉〉〉_

第二节中印双向认知的错位性〉〉〉_

第三节中印双向认知的历史规律〉〉〉_

第四章人文交流与中印关系发展:媒体报道〉〉〉_

节中印媒体报道对方的积极一面〉〉〉_

第二节中印媒体报道对方的消极一面〉〉〉_

第三节媒体报道相关问题的思考〉〉〉_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

第五章人文交流与中印关系发展:公共外交〉〉〉_

节中印公共外交历史回顾〉〉〉_

第二节公共外交优化国家形象〉〉〉_

第三节如何加强对印公共外交〉〉〉_

第六章人文交流与中印关系发展:文化软实力传播〉〉〉_

节何谓中印文化软实力〉〉〉_

第二节印度文化软实力传播对中国的启示〉〉〉_

第三节中印文化软实力双向传播的背景〉〉〉_

第四节中印文化软实力双向传播的措施〉〉〉_

第七章印度的中国研究概况〉〉〉_

节独立以前印度的汉学研究〉〉〉_

第二节当代印度的汉学研究〉〉〉_

第三节当代印度的中国研究转型〉〉〉_

第四节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建树〉〉〉_

第八章中国的印度研究概况〉〉〉_

节现代中国的印度学〉〉〉_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印度学〉〉〉_

第三节印度现实问题研究〉〉〉_

第四节中印研究对方的异同〉〉〉_

余论文化互动与中印关系发展〉〉〉_

在线试读

章中印文化交流概述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

一般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明摇篮”:“世界上有四大文明摇篮,文化的种子从这些地区传播到全球各地。按照由东及西的次序排列,它们是:中国、印度次大陆、‘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和地中海地区(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在这四个地区中,印度理应得到比它通常享有的更高的声誉。”[英]AL巴沙姆主编,闵光沛等译:《印度文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页。提出上述观点的学者坚持认为:“印度古代文明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文明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毫无断裂地得以保存至今……事实上,印度与中国拥有世界上悠久而持续的文化传统。”否认同处亚洲地区的中印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联系或文明互动历程显然是愚蠢的,但承认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一样,都未产生任何文化“断裂”而延续至今,这似乎难以成为当今中印学界的共识。这提示我们在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时,必须对印度文明的特质乃至中印文明特质的异同进行一番简略的考察。

 

节中印文明特质辨

华裔学者谭中认为:“中国和印度是当今‘民族国’世界中两个的‘文明国’。”[印]谭中、郁龙余主编:《谭云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这将印度文明的崇高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谭中的观点似乎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一样,自古至今没有出现发展的断裂现象。一般来说,中国文明没有出现发展的断裂现象,这很容易理解,但要理解印度文明同样延续至今,需要对此进行澄清。对于某些中国学者将印度文明排除在“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之外的说法,谭中的观点是,所谓“中断”和“分裂”主要是指政治体制的表现,而文明发展的规律完全不同。因此,根据对印度古代文明的历史考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总体上说是一个文明、一个国家,是大屋顶式。印度总体上说是一个文明、多个国家……可以这样说,中国文明范式是‘superdom/穹顶’式,印度文明范式是‘hutments/军营’式。”[印]谭中主编:《中印大同:理想与实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8页。按照谭中和前述历史学家的说法,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一样,不存在所谓发展“中断”的现象。中国学者的思路与此有些相似。例如,有的学者在论述印度文明的特质时说:“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国一同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不可否认,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荣昌盛,也尝衰微低迷,但它却历经劫难,跛而复起,四千余年,绵延不绝,并在20世纪中叶再获新生。这充分说明,印度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其文明,亦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刘建、朱明忠、葛维钧著:《印度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再看另一位学者的观点:“中印两国虽然几千年来曾遭受过多种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冲击,但博大精深的中印文明非但没有因此而中断或改变其本身发展的轨迹(如埃及、巴比伦文明),反而用兼收并蓄的方式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并使本身的文化推陈出新,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延续不断地保持了下来,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具有数千年延续不断发展历史的文化。”王德华、吴扬主编:《龙与象——21世纪中印崛起的比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尼赫鲁在1956年发表的看法也确认了印度文明的上述特质:“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里,不仅在历史开始之际就有了这些早期文明,而且尽管有一切的盛衰隆替,变化更迭,但它们联系不绝,从未中断。因此,中国和印度具有这种长远的不中断的传统和文化遗产。”[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中译本序言”,北京:世界知识社,1956年版。这些观点说明,印度文明的确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它之所以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衰微低迷”,这是因为其曾经遭受一波又一波外敌入侵,也是其种姓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民族团结等负面因素使然。印度文明的旺盛生命力使其一次次走出历史的“低迷”状态,直至现代时期焕发勃勃生机。一般而言,正如谭中所说,印度文明延续至今,应是指其古典文化传统的衰而不落、历久弥新,而非指其政治体制的延续不断和地理疆界的亘古不变。

 

弄清楚印度文明的一大特性后,需要再对另一个问题进行澄清。这便是印度文明的东方性与西方性问题,这一问题其实也与日本文明特性的问题非常类似。这反映了亚洲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惠于东西方文明互动的基本规律。有的学者认为,事实上,从人种学、历史学、文明类型学来看,印度确实属于西方。不过,印度地处东方世界,在其文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大量地接受东方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其与同种同源的西方文化越来越拉大距离,当西方人重新“发现印度”时,便确认它属于东方世界。“客观而论,印度既有不可挥去的西方基调,又有鲜明浓郁的东方韵味;既不同于欧美,又不同于中日;是处于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一个真正的文化上的中间地带。”此段介绍参阅郁龙余:《中国印度文学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关于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差异,还有学者指出:首先,从古代政治实体的发展来看,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全国以来,在2000多年中基本上保持着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框架,始终是一个“具有具体疆土范围和中央政府的国家实体”,短期内战分裂除外。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印度始终没有一个王朝“统一过整个印度”。因此,直到英国全部占领南亚次大陆之前,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印度国家实体”。王德华、吴扬主编:《龙与象——21世纪中印崛起的比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中印之间的这种区别对于各自的现代民族复兴道路影响深远。其次,中华文化在数千年中始终以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或主导文化,而印度文化的成分显然要复杂得多,因为这其中包含了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荼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耆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虽然印度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影响,但它始终没有像汉文化那样在中华文化中占优势,成为印度文化的主流或主导文化。在数千年的印度文化发展史中,雅利安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可以说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这便使得印度寻找一种凝聚全民族的文化力量比中国“要困难得多”。王德华、吴扬主编:《龙与象——21世纪中印崛起的比较》,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虽然说印度教文化难以成为印度文化的“主流文化”和佛教文化也可“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观点有待商榷,但是印度文化的复数性或多元性的确是任何一个研究印度问题的学者都无法忽视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该学者还认为,经过了2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被嫁接到印度文明中,即使是反抗英国殖民的政治斗争,也未根除或排斥英国人带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文化。相反,中国近代没有完全沦为西方殖民地,这便使西方列强可以在政治、经济方面控制中国,但却无法彻底摧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使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和扎根,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封建文化”。同上书,第154页。另外,宗教因素在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则无此特征。“因此,对中国人思想起作用的主要不是宗教,而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宗族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同上书,第155页。

抢先评论了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

EUR €22.99
加入购物车

“一带一路”世界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中国与拉丁美洲留学人员交流与培养

EUR €42.99
加入购物车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研究

EUR €50.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