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4207596
推荐一:读懂孩子的行为模式,理解并规范孩子的行为。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更多地在于怎样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推荐二:熊孩子出没,怎么破?请善良对待成长中的“熊孩子”。
《儿童行为心理学》收录了儿童常见的各种“怪”行为,是一本儿童行为速查手册。孩子为何口吐泡泡,反复扔东西,跑来跑去,停不下来,黏着妈妈,张口就咬人,偷看大人洗澡,和大人抢电话接……遇到孩子的此类问题时,你是不是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解?
准确读懂孩子的怪异行为,就能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不要认为孩子是个“怪”小孩,也不要认为孩子“变坏了”,也许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或者是孩子内心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爸爸妈妈们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读懂孩子,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推荐三:《儿童行为心理学》作者又一力作,为广大家长破译孩子性格密码
儿童性格心理学理论、李群锋老师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生动真实的生活案例分析,总结出简单易行的儿童性格培养方法。
《儿童行为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而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儿童行为心理学》列举了一些宝宝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儿童性格心理学》: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期是形成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儿童性格心理学》将孩子的性格分为四大类:表现性、思考性、领导性和亲切型,并分别在每一章节前设置了性格测试题目,家长们可以根据测试判断出孩子的性格类型,然后对之施行专门的性格培养方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好,情商高的优秀儿童。
前言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Part1 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哭声抑扬顿挫——宝宝在做运动
读懂宝宝需求性啼哭,回应才更有针对性
仔细分辨宝宝病理性啼哭很重要
傍晚大哭伴随惊声尖叫——新生儿肠绞痛
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小儿夜啼
陌生人一抱就大哭——宝宝开始认生了
一旦和妈妈分开就号啕大哭——分离焦虑
跌倒后,越哄哭得越厉害——紧张害怕性啼哭
Part2 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宝宝的心事用“脸”说
解读藏在宝宝微笑中的秘密
眼睛是表达最多意义的器官
宝宝吐泡泡,在传达什么呢
手部小动作也能体现“大心事”
反复扔东西——不断体现学到的新本领
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行走敏感期到来了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Part3 了解孩子的怪异举止,正确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宝宝有根“蜜手指”
孩子总是黏着妈妈,父母要理解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注意
孩子恋物——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玩弄生殖器其实很正常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交换——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
超级喜欢接电话的小家伙
Part4 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用餐好习惯从幼儿做起
让孩子学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物品
家有“小小电视迷”
教孩子跟“小磨蹭”说拜拜
孩子不再“马大哈”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宝宝热爱有秩序的生活——秩序敏感期到来了
别让尿床伤了孩子
Part5 处理好“糟糕”行为,妈妈从此不会再头疼
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胡乱涂鸦——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活动
家里有个“破坏大王”
我家孩子是个“人来疯”
和小朋友打架——自我意识正在发展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嫉妒——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
孩子总爱插话并不是故意的
。。。。。。
上篇 懂点性格心理学,破译孩子性格背后的心灵密码
第一章 孩子性格大不同:走进孩子的彩色心灵世界
表现型性格的“红色孩子”如是说
“我是一团热情的火”
“小小舞台,舍我其谁”
“我就是个‘人来疯’,哈哈”
思考型性格的“蓝色孩子”如是说
“我的心是蓝色的海洋”
“为什么我不能飞”
“这套乐高我能拼好几种图形”
指导型性格的“黄色孩子”如是说
“我是‘孩子王’,大家跟我走”
“你们不听我的,就不要玩”
“我给大家说一下游戏规则啊”
亲切型性格的“绿色孩子”如是说
“妈妈,会不会有鬼啊,我怕”
“小海鸥找不到妈妈了,它会伤心的”
“我不想跟他们一起玩儿,太吵了”
第二章 表现型孩子多外向,家长要赏罚分明
表现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善良:自带温暖他人的力量
自信:自告奋勇地参加活动
热情:什么都想参与和帮忙
主动:敢于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
责任心:对分配的任务很认真地完成
顽强不屈:遇到挫折不哭鼻子
乐观:在他心里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懂分享:从小就有分享意识
面对表现型孩子,聪明父母教养有妙招
若是性格优势就给予鼓励
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学习难度
肯定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
奖罚分明,让孩子明白对错
孩子闯祸和犯错,别总当“消防员”
和谁做朋友,让孩子自己决定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也是最爱孩子的人。孩子的细微变化、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突然开心大笑;有时候,孩子又会忽然放声大哭;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有时候,孩子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无法探索的神秘迷宫。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孩童的心灵就是一张无须解读就可以一览无余的白纸,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且他们还爱憎分明,喜欢你就会冲你笑,不喜欢你就会对你置之不理。他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许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正确的、正常的。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有些父母由于对此不了解,看到孩子大哭大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顿,却并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哭,难怪如今很多孩子都会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更关键的是,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当成了不乖的行为并予以斥责,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觉得痛苦,从而留下心理隐患。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不应该只看表面的东西,要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所以说,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要想了解孩子莫名举止背后的真实,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跨过成长中的荆棘。因此,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懂点儿童行为心理学。而对于渴望解读孩子内心的一般读者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专业性的论述,而是通俗易懂的分析,以及实用的方法,而本书则是最佳选择。
在本书中,列举了一些孩子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这些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就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相信只要你通读本书,理解、掌握书中的教育理念,并实践其中的方法,你就一定能够成为称职的父母,你的孩子也可以从小就做一个“快乐宝贝”,长大后成为一个性格积极、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从而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一天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伟伟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伟伟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
妈妈觉得有点奇怪,伟伟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妈妈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伟伟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妈妈还以为他是无聊,就阻止了他。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咬人、啃桌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碰到过伟伟出现的咬人、啃东西的情况,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
一般来说,孩子咬人主要包括这几种情况:第一,长牙时牙龈又痒又痛,孩子会咬人;第二,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发泄情绪会咬人;第三,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所以说,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当孩子出现咬人行为时,应该怎么做呢?
1.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在孩子咬人的那段时间,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准备一些能够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感受。
2.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
对于孩子咬人,是因为他正处于长牙齿的时期,牙床会感觉很痒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给他提供一些比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例如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万一卡住怎么办,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常常也会嚼了吐出,然后放进嘴里再嚼,偶尔被卡住他也会自我调整。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
3.不要训斥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爱咬人是因为正处在口腔敏感期,因此,当一两岁的孩子咬人时,父母常会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有这样一位妈妈,她1岁半的宝宝在她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咬了她一口,结果妈妈一声嚎叫,孩子一下子被这种声音吓坏了,哇哇哭起来。但是,这位妈妈还不算完,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再咬,再咬我就把你的牙敲掉!”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孩子还小,还没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许是想对妈妈表示好感,但一不注意就咬下去了。可妈妈并不了解这些,而是对孩子一副凶巴巴的表情。这种巨大的转变让孩子接受不了,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可以这样对他说:“这样咬妈妈不是爱妈妈的表现,反而会把妈妈咬疼,妈妈会生气的。”并且把把被他咬伤的地方给他看,激发他的同情心。
另外,孩子咬妈妈时,妈妈要尽量控制不出声,要不孩子会觉得咬妈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会导致孩子就会分不清是非。因此,妈妈要恰当地引导他,并且告诉他咬人是不对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咬人这一行为,父母千万不能不闻不问。如果孩子养成了咬人的习惯,那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要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耐心地慢慢指导。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很强的记忆力,父母要坚持不懈地提醒他不能咬人,相信在父母的坚持下,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改正。
孩子喜欢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开始萌芽
最近,一位妈妈感到很苦恼,因为她2岁半的儿子总想看家人洗澡。这位妈妈担心孩子看过大人的身体后会容易学坏,所以坚决不让看,结果导致孩子大哭大闹。后来,当家人洗澡时,孩子就会趴在门缝处往里面看。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这位妈妈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教育才好。
孩子对人体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当这种好奇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类似偷窥的行为。面对这种行为,家长往往以成年人的心理去思考问题,把这件事同肮脏、心理不健康、流氓等词句划上等号。其实,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很自然的反应,他们有这种好奇心。
对于孩子“偷窥”大人洗澡的行为,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列出三种典型的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一:“坏小子,这么大点儿,就不学好了啊!”妈妈揪着儿子的耳朵,边打他的屁股边大吼,“让你不学好!让你不学好……”
“没有,我没有……”儿子反抗着。
处理方式二:妈妈虽然发现了儿子的举动,但不动声色。冲完凉后,回到客厅,一边擦头发,一边对爸爸说:“浴室的门应该修修了,我在里面都能看到外面了。”妈妈说话的声音很大,好像是故意要说给儿子听的。
反应处理三:妈妈匆匆地洗完澡,到书房找了一本关于人体的画册。然后指着画册上的人体图对儿子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爸爸是男人,妈妈是女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互相尊重,不能偷看别人,那是隐私……”
处理方式一中的妈妈在发现孩子的行为时,大惊小怪,反应激烈,把孩子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挨了打的孩子,虽然可能因此明白了这样做不好,但究竟为何不好,却毫不知情。不过,有一点却印在了他的心里,即那种好奇是罪恶的。这位妈妈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令孩子的性心理产生扭曲。
处理方式二中的妈妈,虽然没有打骂孩子,但她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不但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认识,还会使其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潜意识中,孩子那种想弄清楚的好奇心会越来越浓。
处理方式三中的妈妈拿一本关于人体的画册给孩子讲解的做法是正确的。她把男性、女性的人体结构作为正常的知识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并不神秘。需要注意的是,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属于别人的隐私,所以不应该偷看别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只有处理方式三中的妈妈的做法是正确可取的。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孩子对两性的好奇,是孩子对众多事物好奇中的一种。这时候的他们对人体感到好奇,迫切地想要知道人体到底长什么样子,男性的女性的身体为什么长得不一样。由于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想通过“观察”这个渠道来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所以家长不必把它看成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只要把正确的知识,以平静的表现方式教给他,他也就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了。
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父母永远都是最好最直接的老师。越是禁忌越是执着,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给他看,恐怕他会每次都守在卫生间门口要等着看爸爸妈妈洗澡了。因此,当孩子想要看爸爸妈妈洗澡时,那就索性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