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490680

第一章
逆反心理,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逆反心理的相关知识 // 002
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 // 005
儿童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 // 008
儿童逆反心理带来的正面效应 // 011
从儿童的逆反心理中看健康心理的培养 // 015
知识链接
父母意见统一,孩子才能听话 // 018
小测试
您的孩子逆反吗 // 022
第二章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关键
大喊大叫,使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强烈 // 026
溺爱,孩子逆反的温床 // 030
期望过高,让孩子更想反抗 // 034
简单粗暴,把孩子逼向对立 // 038
冷漠忽视,孩子逆反的“隐形杀手” // 042
知识链接
鱼缸法则:孩子成长需要自由 // 046
第三章
情绪化?不打不骂,给孩子正面教养
了解儿童情绪中的小秘密 // 050
孩子无理取闹,采用积极暂停法效果好 // 055
孩子外出时爱撒泼,要事先“约法三章” // 059
给足孩子安全感,缓解他的逆反情绪 // 064
打骂是最坏的方法,言传身教最有效 // 068
知识链接
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 // 071
第四章
对着干?这样定规矩孩子最不抵触
“
小赖皮”不听话,对付软磨硬泡有方法 // 076
孩子任性,定一些规矩让他听话 // 080
“
小小年纪,怎么就会顶嘴了?” // 084
孩子爱说谎,找出原因再教育 // 088
死较劲的孩子,最忌硬碰硬 // 092
知识链接
禁果效应:正确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 095
第五章
厌学?不骄纵不惩罚,孩子零叛逆成长
“
不想去学校”:读懂孩子的言外之意 // 100
孩子有作业拖延症,切忌不停催促 // 103
孩子上课爱走神,培养好习惯来提升注意力 // 107
孩子缺乏学习热情,鼓励孩子提升自信 // 111
孩子逃学,冷静分析原因是关键 // 114
学习有进步,用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 // 118
知识链接
超限效应:教育孩子要合理 // 122
第六章
太霸道?鼓励孩子学会分享是关键
霸道孩子不受喜爱,别让孩子孤独成长 // 126
“
不给,我就抢”:纠正“儿童独占症” // 130
“
就是不给你吃”:懂得分享才会快乐成长 // 133
“
这不是我的错”:父母先认错,孩子就会跟着认错 // 137
“
要玩这个玩具,请排队”: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 142
知识链接
蝴蝶效应:教育孩子从细节入手 // 145
第七章
不睡觉?言传身教,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晚睡晚起主要受父母影响 // 150
孩子怕黑,让他接纳黑暗才能安心入睡 // 154
只有在父母怀里才能入睡 // 157
消除睡眠障碍,让孩子一夜好眠 // 160
坚定地执行睡前仪式 // 164
知识链接
强化定律: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 167
第八章
不吃饭?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关键
孩子不吃饭,多半是惯的 // 172
追着喂饭只会让孩子更抵抗 // 176
吃饭时关闭电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 180
孩子挑食不要强迫 // 183
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 // 187
知识链接
椰壳效应:让孩子爱上吃饭 // 190
第九章
因势利导,挖掘孩子逆反心理中的积极潜能
孩子喜欢搞破坏:探索与发现心理要呵护 // 194
孩子喜欢乱涂乱画:不要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 198
“
我不吃,就不吃”: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 201
“
我的我的,都是我的”:培养孩子物权归属意识 // 204
知识链接
标签效应:不随意否定孩子 // 208
后记
别和逆反的孩子过不去 // 211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的,并且主要受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学校不良因素、同一群体不良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0~12岁的儿童处于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所以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但是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较大的叛逆性。因此,他们常常任性,不听话,开始和父母“对着干”,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
比如,出门的时候动不动就撒泼、发脾气,吃饭、起床从来没有好好合作过,卧室乱糟糟的,从来不自己收拾,跟父母顶嘴、说谎更是家常便饭。逆反的孩子总是向大人发出抗议信号,传达这样的心声:“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更多的自由”“我想独立成长”。
儿童的这种反对父母权威、规矩的心理让父母很是头疼。如果父母对逆反的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如果父母总是顺从逆反的孩子,则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任性,越来越逆反。父母应明白,正确引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外,很多人误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事实上,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健康的心理,而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功能。它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父母要学会因势利导,悉心挖掘孩子逆反心理中积极的潜能,这样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效化解亲子矛盾,不能仅仅依靠爱心与耐心,还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一些实用的技巧:对无理取闹的孩子应予以积极暂停;孩子外出爱撒泼,要事先“约法三章”;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缓解他的逆反情绪;孩子爱说谎,要先找出原因;孩子爱顶嘴,要耐心倾听,做好沟通;孩子做作业拖延,切忌不停催促;孩子上课爱走神,可通过培养好习惯来提升他的专注力;孩子爱抢玩具,要循序渐进地纠正孩子的独占行为……想要知道更多实用的教养方法,赶快翻开本书寻找答案吧!
外出时孩子闹情绪、撒泼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更挑战父母的耐心。其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两点:一是,孩子外出无所适从,而且很多公共场合这样的环境本身就没有定规矩。二是,孩子在公共场合中面对的刺激因素很多,孩子很难保持良好的自制力。
下面案例中的林林就是一个爱撒泼的孩子:
周末,林林要和妈妈去超市。进超市门口前,妈妈就和林林约法三章,说:“林林,如果你在超市比较听话,出来后就会得到奖励。”林林满口答应了。
结果林林一进超市就变了样。妈妈只顾着买东西,就一会视线没看着林林,她就跑开了。过了一大会儿功夫,妈妈大喊着:“林林……”可她已经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林林没有回答。妈妈找了一圈才找到她,只见林林眼巴巴地看着货架上的一盒巧克力。
“妈妈,我要买这个。”林林指着货架的那盒巧克力说。
“不行!”妈妈一口拒绝,说着就拉着孩子往前走。
林林想不明白,住着小嘴巴说道:“为什么不行啊?”
妈妈反问道:“我刚才怎么跟你说的?如果再这样闹,就得不到奖励!”
林林这时提高嗓门,歇斯底里地哭喊着:“我就要巧克力,我就要巧克力嘛!”
妈妈继续买她的东西,没有理林林。妈妈松开了她的手,林林又跑了,回去抱着一盒巧克力不撒手。妈妈看到立马追过来,将巧克力猛得从她手里抢过来,厉声说道:“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今天没有奖励了!”
林林听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妈妈不得不拽着她走,一边继续购物一边没好气地抱怨着。期间孩子又是不断地捣乱,要这、要那,完全忘记了来之前的约定,让妈妈甚是头疼,最后在收银台付款时,林林还趁妈妈不注意偷偷的拿起柜台上的糖果放进车里,妈妈眼疾手快的又放了回去,折腾一番后,妈妈终于付好款了,她拽着仍在哭闹的林林快速地走出了超市。
案例中的林林和妈妈的约定是在超市里要听话,但是林林有时却不认为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属于捣乱的范畴了,而且之前的约定在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估计也忘的差不多了。当然,案例中林林妈妈的做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成为难以掌控的问题。那么,林林妈妈以后该怎样带着孩子开开心心去超市,让林林表现得很懂事呢?
那就是外出前一定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制定规矩。只要妈妈们按照下面的几个步骤进行,带孩子出门就会省心又省力。
第一步:在和外出前,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并且只警告一次。
父母在和孩子外出前,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清楚知道你希望他怎么做。并且告诉孩子,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只警告他一次。注意,让孩子外出遵守的规距一定要明确、详细如“没有我的允许,不许随便拿货架上的东西”“不要乱跑”等。
第二步:到达目的地之前,让孩子重复你制定的规矩。
到达目的地之前,父母要让孩子重复自己制定的规矩,目的是确保孩子是否明白了父母的要求。包括父母只会给他一次警告,这会让孩子意识到警告是一种信号,因为它不会有第二次,自然也就格外严重。如果父母的警告一次又一次,孩子就会觉得那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他而已,根本不会真的那样。
第三步:父母要让孩子明确知道遵守规定应得的奖励。
接下来,父母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孩子遵守规矩会得到什么奖励。父母的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比如积分积累),当然,有时候设置物质奖励要比非物质奖励效果要好很多。不管设置的奖励形式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明确、详细和现实。只有当孩子表现好时,他才能获得奖励。
第四步:告诉孩子严重违反规矩时要得到怎样的惩罚。
在孩子重复规矩并且也知道遵守规矩会得到怎样的奖励后,也要让孩子知道严重违反规矩时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关于具体的惩罚方式,可以是得不到积分或扣掉一定的积分,延迟满足愿望期限等。这种外在动力有时会刺激孩子努力遵守规矩。最后,让孩子复述所规定的惩罚要求。
第五步:到达目的地后,要时刻监督,并及时给予奖励和惩罚。
父母和孩子到达目的地后,父母要时刻监督孩子的行为,确保他遵守规矩。如果孩子初次违反或将要违反时,父母要及时提醒,并且只有一次机会。孩子再次违反规定时一定要告诉他得不到奖励了或者有哪些惩罚,等时机合适,立即执行。如果孩子遵守了规矩,要及时表扬并给予奖励,这能强化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以后更乐意这么做。
【父母应知道】当孩子受到惩罚情绪失控时,大闹脾气,父母就要立刻执行面壁思过。前面已经讲过。找一处安静的地方(比如餐馆或超市里的公共厕所,亲戚家里的小房间,或是自己的车里等)让孩子静一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