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10251丛书名: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台湾于一九五〇年代实施之土地改革,成为台湾经济起飞之基础,并打破中国传统的大地主制度。
——农复会地政组技正 陈人龙
台湾土地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土地改革方案只影响农地所有权的转移;二是没有付现金向地主买土地,而是用四大公营公司的股票来付的地价;三是“政权”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不是同一群人。
——农复会秘书长 谢森中
这部口述历史访问纪录,所收录的都是当年在农复会工作的资深同仁,所亲身经历的*翔实的证言,具有高度的价值。
——农复会秘书长 蒋彦士
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台湾农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资深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
序
台湾土地改革的背景及过程——张宪秋先生访问纪录
张宪秋先生访问纪录
(一)国内外背景和农业问题
(二)改善农村社会问题
(三)土地改革与农会改组
(四)农工冲突
(五)经建计划
(六)农复会之成功
(七)农复会与台湾经验
农复会的模式与台湾土地改革的得失——李崇道先生访问纪录
李崇道先生访问纪录一
(一)农复会模式
(二)风雨之中农复会的工作信念
(三)台湾土地改革
(四)四年计划
李崇道先生访问纪录二
(一)农复会的组织
(二)农复会经验
(三)农地改革
(四)可爱、可亲的农复会
农复会的特色与农村建设——张训舜先生访问纪录
张训舜先生访问纪录
(一)农复会特色
(二)农工问题
(三)农复会的委员
(四)农业“援外”
(五)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
与家庭决裂,立志于农业界——蒋彦士先生访问纪录
蒋彦士先生访问纪录一
(一)早期农复会
(二)两地办公
(三)土地改革
(四)社区发展
(五)农会改组与土地改革
(六)农工并无冲突
(七)肥料换谷
蒋彦士先生访问纪录二
台湾土地改革的特点——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
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一
(一)农复会成立的背景与迁台
(二)土地改革
(三)农会改组
(四)经安会第四组
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二
谢森中先生访问纪录三
作为“草根大使”的农复会——马保之先生访问纪录
马保之先生访问纪录
一、广西办事处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二月)
二、农业组技正(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五一年九月)
三、 植物生产组组长(一九五一年六月至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四、 台大农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一月至一九六○年六月)
五、 作物改良团团长(一九六○年六月至一九六一年十月)
农复会成立的背景及在土地改革中的作用——欧世璜先生访问纪录
欧世璜先生访问纪录
(一)早期农复会工作
(二)农会改组与土地改革
(三)农工冲突问题
(四)实际工作经验
(五)农复会成功的因素
农复会在土地改革中扮演的角色——陈人龙先生访问纪录
陈人龙先生访问纪录
改进农会制度——邱茂英先生访问纪录
邱茂英先生访问纪录
为什么要实行“肥料换谷制”——朱海帆先生访问纪录
朱海帆先生访问纪录
农复会的成功之处——王友钊先生访问纪录
王友钊先生访问纪录
推动家庭计划,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李国鼎先生访问纪录
李国鼎先生访问纪录
以农业加工来补农业之不足——杨继曾先生访问纪录
杨继曾先生访问纪录
“台湾奇迹”的重要因素——毕林士先生访问纪录
毕林士先生访问纪录一
毕林士先生访问纪录二
附录 关于农复会历史的几点看法
序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口述历史访问纪录》(编者注:简体版书名改为《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访问纪录》)这本书,是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近两年来访问农复会早年工作同仁,所答复的访问纪录。现在乘结集成书出版的机会,我们谨就这项口述历史访问工作的缘起及其意义略作说明。
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对于光复后台湾地区发展经验的研究,都不能忽略一九四九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及其后续的农业发展。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台湾农村复兴的基础。一九五○年代及一九六○年代农业与农村的复兴,则又促进了一九六○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化的进展,在光复后“台湾经验”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所推动的各项工作,发挥了重大的影响,贡献良多。
关于农复会口述历史访问纪录这项工作的进行,是缘起于森中与黄教授之间的一次谈话。黄教授近年来进行农复会历史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一次黄教授与森中谈到农复会历史,森中就鼓励黄教授进一步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同仁,进行口述历史访问,以便与农复会的工作报告、档案及其他文献互相补充。于是,黄教授就以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这项工作,由资深之农复会先辈多人,或接受黄教授录音访问,或对问卷调查提供书面答案。现在收集在这部书里的,就是访问的纪录。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资助这项访问工作的研究经费,“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出版使此书得以问世,我们均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这部口述历史访问纪录主要的意义,在于补充农复会的正式报告及档案所未明言的部分史实、以尽力呈现历史全貌,使当年农复会之精神与志业毕现其中,并存史实,以供切磋。举例言之,一九四九年大陆局势变化之际,农复会如何决定迁到台湾?
这个问题在正式文献上并未提及,在这部口述历史访问纪录中,则有手的说明。再如张宪秋先生的访问纪录,娓娓道来,巨细靡遗,使过去数十年来他与其他同仁在农复会的工作经验重现于字里行间,极具史料价值。我们相信这一部口述历史访问纪录的出版,对于研究光复后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史的朋友,应有相当大的助益。除了这部口述历史纪录之外,黄俊杰教授另编有《农复会史料汇编》,也另撰有《农复会与台湾经验,一九四九~一九七九》专书,都在今年由台北市三民书局出版,这三部书在性质上与内容上互为补充。唯历史学
家在史实以外所作之评论与申引与其对资料之选择应用,就专业或技术人士或当年实际参与农复会工作的同仁看来,未必同意。读者亦可比较阅读及观察,则对近四十年的台湾农业发展史可以获得全面的了解。
历史研究重要是保存事实的真相。这部口述历史访问纪录,所收录的都是当年在农复会工作的资深同仁,所亲身经历的翔实的证言,具有高度的价值。我们乐于向关心台湾地区发展经验的朋友,郑重推荐。
台湾于一九五○年代实施之土地改革,是中国历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倡之“耕者有其田”思想而制定的。实施后,成为台湾经济起飞之基础,并打破中国传统的大地主制度。
台湾土地改革的步骤,是将农民向地主租用的耕地,租期提高到少六年;租金减少到收获总量的37. 5%。
第二步是土地重新分配。把公地通通收回成为“政府”的公有土地,通过“公地放领”,把公有出租的耕地卖给耕作的农民;“政府”购买地主的私有耕地,然后把私有出租耕地卖给耕作的农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