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205568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的再次修订出版,中石化集团、清华、天大、浙大等知名学者联合编写,石油化工设计权威巨著
适合从事石油化工、食品、轻工等行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第1章物质特性数据及其估算方法
1.1物质特性数据
1.1.1无机物的特性数据
1.1.2有机物的特性数据
1.2物质特性数据的估算方法
1.2.1沸点估算方法
1.2.2熔点估算方法
1.2.3临界温度的估算方法
1.2.4临界压力的估算方法
1.2.5临界体积估算方法
1.2.6偏心因子估算方法
1.2.7偶极矩的数据
参考文献
第2章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及其估算方法
2.1热力学性质数据表
2.1.1低压下(p→0理想气体)气体的热容
2.1.1.1低压下有机化合物(理想气体)气体标准状态下摩尔定压热容C p~T多项式系数
2.1.1.2元素和无机物气体(低压,理想气体)标准状态下C p~T关系式中各系数值
2.1.2凝聚态物质的热容
2.1.2.1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摩尔定压热容Cp~T关联式中系数值
2.1.2.2某些固体有机物的比热容
2.1.2.3某些单质和无机化合物固、液态的Cp~T关系式中系数值
2.1.2.4某些选定的金属元素不同温度下(T=4~800K)比热容C
2.1.3聚合物的比定压热容
2.1.3.1聚合物的比定压热容温度关联式中系数值
2.1.3.2碳链聚合物的比定压热容
2.1.3.3杂链聚合物的比定压热容
2.1.3.4主链上带有环状基团的聚合物的比定压热容
2.1.4某些常见液体、固体材料及油类的比定压热容
2.1.5某些有机、无机水溶液比定压热容(不同组成、不同温度下)
2.1.5.1几种醇水溶液的比定压热容
2.1.5.2某些酸、碱、盐水溶液的比定压热容
2.1.6几种重要工业气体的热容及质量热容比
2.1.6.1空气
2.1.6.2氮气
2.1.6.3大气氮
2.1.6.4氧气
2.1.6.5一氧化碳
2.1.6.6二氧化碳
2.1.6.7氢气
2.1.6.8水蒸气
2.1.7某些有机、无机和单质气体在1.01325×105Pa下质量热容比
2.2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方法
2.2.1热容(量)
2.2.1.1定义
2.2.1.2Cp与Cv的关系
2.2.1.3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2.2.1.4等温条件下Cp与压力的关系
2.2.2热容估算方法
2.2.2.1理想气体或低压下(p→0)的实际气体Cp的估算法
2.2.2.2真实气体的热容
2.2.2.3液体的热容
2.2.2.4固体热容经验估算法
2.2.2.5聚合物定压热容数据关联式及估算法
2.2.3热力学函数与实验数据
2.2.4焓、熵的计算
2.2.5热力学偏离函数
2.2.5.1热力学性质的偏离函数定义
2.2.5.2偏离函数和逸度压力比(f/p=φ逸度系数)与p、v、T之间的关系
2.2.5.3偏离焓、偏离熵以及逸度系数的计算
2.2.68种重要工业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关联计算方程
2.3热力学第二定律,函数及分析
2.3.1值的计算基准
2.3.2的计算方法
2.3.2.1功和热的
2.3.2.2稳定流动体系与封闭体系的
2.3.2.3损失
2.3.3物质的
2.3.3.1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标准及燃料标准的估算
2.3.3.2稳定流动体系纯物质的
2.3.3.3稳定流动体系多组分物质的
2.3.4平衡
2.3.4.1体系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
2.3.4.2体系支付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2.3.5分析
2.3.5.1分析的评价指标
2.3.5.2分析步骤
参考文献
第3章物质的热化学数据及其估算方法
3.1物质的热化学性质数据表
3.1.1纯物质的相变焓(热)–相变化热效应
3.1.1.1有机化合物的相变焓及摩尔定压热容
3.1.1.2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相变焓(热)及不同温度(T,K)下的Cp
3.1.1.3聚合物的熔化(融)热(焓)和熔化(融)熵
3.1.2溶液中的热效应,溶解焓(热)、稀释焓(热)及混合焓(热)
3.1.2.1有机物溶于水的积分溶解焓(热)
3.1.2.2无机物溶于水的积分溶解焓(热)
3.1.2.3聚合物溶液的溶解热(焓)及混合热(焓)
3.1.3固体表面的吸附热 (焓)
3.1.3.1吸附质在活性炭、硅胶上的积分吸附热 (焓)
3.1.3.2吸附质在合成沸石上的等量吸附热(焓)
3.1.3.3水蒸气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热
3.1.3.4CO2在不同类型活性炭上的积分吸附热
3.1.4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物质的标准热化学性质数据
3.1.4.1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热化学性质
3.1.4.2元素及无机化合物的标准热化学性质数据
3.1.4.3离子和中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标准热化学性质数据
3.1.4.4个别物质不同温度下自由能函数、热焓函数、C p、S数据
3.1.4.5有机化合物理想气体的ΔfH 与T的关联式系数值
3.1.4.6有机化合物理想气体的ΔfG 与T的关联式系数值
3.1.4.7有机化合物标准燃烧焓(热)
3.1.4.8燃料的热值及单位能量(MJ)的碳排放量
3.2物质热化学性质的估算方法
3.2.1纯物质蒸发焓(气化焓)ΔvH的估算方法
3.2.1.1由蒸气压方程计算ΔvH
3.2.1.2从对应状态原理估算ΔvH
3.2.1.3正常沸点下蒸发焓ΔvHb的估算
3.2.1.4利用物质结构或与结构有关的特性参数估算ΔvHb的方法
3.2.1.5蒸发焓与温度的关系
3.2.2纯物质熔融焓ΔmH的估算
3.2.2.1熔融熵的经验规则
3.2.2.2Bondi熔融熵基团贡献法
3.2.2.3聚合物的熔融热(焓)
3.2.3纯物质升华焓的估算
3.2.4相变焓的数据及其估算法的讨论和建议
3.2.4.1相变焓的数据
3.2.4.2相变焓估算法的进展与建议
3.2.5溶解焓(热)Δso1H的估算法
3.2.6标准热化学性质ΔfH 、ΔfG 、S 和ΔCH 的估算方法
3.2.6.1标准生成Gibbs函数ΔfG 的推算法
3.2.6.2五种估算理想气体标准热化学性质的基团贡献法
3.2.6.3无机化合物标准热化学性质估算法
3.2.6.4凝聚态的标准生成焓ΔfH 和标准熵S 的估算
3.2.6.5燃烧焓(热)估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空气、水和其它82种常见物质的热物理、热化学性质
4.1有机物质
4.1.1饱和烃类
4.1.1.1甲烷mathane
4.1.1.2乙烷ethane
4.1.1.3丙烷propane
4.1.1.4正丁烷n-butane
4.1.1.5异丁烷isobutane
4.1.1.6正戊烷n-pentane
4.1.1.7异戊烷isopentane
4.1.1.8新戊烷,季戊烷neopentane
4.1.1.9正己烷n-hexane
4.1.1.10正庚烷n-heptane
4.1.1.11正辛烷n-octane
4.1.1.12正壬烷n-nonane
4.1.1.13正癸烷n-decane
4.1.2环烷烃
4.1.2.1环戊烷cyclopentane
4.1.2.2环己烷cyclohexane
4.1.3不饱和烃
4.1.3.1乙炔acetylene
4.1.3.2乙烯ethyene
4.1.3.3丙烯propene
4.1.3.41,2-丁二烯1,2-butadiene
4.1.3.51,3-丁二烯1,3-butadiene
4.1.4芳香烃
4.1.4.1苯benzene
4.1.4.2乙苯ethylbenzene
4.1.4.3丙苯propylbenzene
4.1.4.4异丙苯isopropylbenzene
4.1.4.5甲苯toluene
4.1.4.6间二甲苯m-xylene(=m-dimethylbenzene)
4.1.4.7邻二甲苯o-xylene
4.1.4.8对二甲苯p-xylene
4.1.4.9苯乙烯styrene
4.1.5含氧有机化合物
4.1.5.1甲醇methanol
4.1.5.2乙醇ethanol
4.1.5.3正丙醇n-propanol
4.1.5.4异丙醇isopropanol
4.1.5.5正丁醇n-butanol
4.1.5.6叔丁醇tertbutanol
4.1.5.7乙二醇1,2-ethanediol
4.1.5.8丙三醇(甘油)1,2,3-propanetriol(glycerol)
4.1.5.9二甘醇diethyleneglycol
4.1.5.10三甘醇trietheneglycol
4.1.5.11甲醛formaldehyde
4.1.5.12乙醛acetaldehyde
4.1.5.13丙酮acetone
4.1.5.14乙醚ethylether
4.1.5.15甲基叔丁基醚methyl tertbutyl ether
4.1.5.16环氧乙烷epoxyethane,ethylene oxide
4.1.5.171,2环氧丙烷1,2-epoxypropane,propylene oxide
4.1.5.18乙酸acetic acid
4.1.5.19乙酸甲酯methyl acetate
4.1.5.20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
4.1.5.21丙烯酸acrylic acid
4.1.5.22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MMA)
4.1.5.23苯酚phenol
4.1.6其它有机物质
4.1.6.1R-12 freon-
4.1.6.2R-13 freon-
4.1.6.3R-21 freon-
4.1.6.4R-22 freon-
4.1.6.5三氯甲烷trichloromethane
4.1.6.6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4.1.6.7苯胺aniline
4.1.6.8A导热姆(道-热载体)A-dowtherm
4.1.6.9J-导热姆
4.2元素及无机物
4.2.1单质气体及汞
4.2.1.1氩argon
4.2.1.2氦helium
4.2.1.3氖neon
4.2.1.4氮nitrogen
4.2.1.5氢hydrogen
4.2.1.6氧oxygen
4.2.1.7臭氧ozone
4.2.1.8氟fluorine
4.2.1.9氯chlorine
4.2.1.10汞mercury
4.2.2无机化合物气体
4.2.2.1氨ammonia
4.2.2.2氟化氢hydrogen fluride
4.2.2.3氯化氢hydrogen chloride
4.2.2.4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4.2.2.5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4.2.2.6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4.2.2.7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4.2.2.8三氧化硫sulfur trioxide
4.2.2.9光气phosgene
4.2.2.10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4.2.2.11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4.3空气、水的热物理和热化学性质
4.3.1空气air
4.3.2水water
参考文献
第5章相平衡数据与化学平衡
5.1蒸气压数据及估算方法
5.1.1水的蒸气压数据表
5.1.2纯物质的蒸
……
第6章 传递性质数据
第7章 石油馏分物性数据
第8章 石油化工物性数据库
附录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一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对提高石化工程设计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十年来,石化工程建设在装置大型化和清洁化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程装备技术水平有了重要的进展,设计手段、方法和理念也得到了提高和提升。为适应这些变化,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手册进行了修编工作。
设计质量是衡量石油化工装置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设计工具书、手册可以指导和规范设计工作,对推动石油化工技术进步和提高设计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手册第一版出版后,我们收到一些读者的意见,他们坦诚地指出了书中的个别错误,也期待着在再版时能够得到修正,并进一步提高图书的内容质量。正是读者的热爱,激励着我们认真地进行再版的修编工作。
修订版的修订原则是:保持特点、充实内容,尊重原著、继承风格,在实用性、可靠性、权威性、先进性方面再下功夫,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内容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突出手册特点,提高手册的水平。手册的定位则以石油化工工艺设计人员所需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资料为主要内容。
手册仍分四卷:第一卷——石油化工基础数据;第二卷——标准规范;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第四卷——工艺和系统设计。
感谢参与本手册第一版编写工作的各位专家,他们有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和谦虚谨慎、艰辛耕耘的精神,本次修订是在他们已获得成功的成果之上,进行再次开发。
本次手册的修订出版,得到了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工程公司,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石化工厂、炼油厂、煤化工工厂的工程设计,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设计专家。参加修订工作的编者很多来自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他们经验丰富,手册内容也基本反映了编者的实践经验和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此外,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专家教授在修订工作中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衷心希望这套手册能够成为工程设计人员实用的工具书,对提高石化工业的设计水平有所裨益。
由于编写经验不足,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王子宗
2015年4月
第1版前言
石油化学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2.737亿吨/年,加工原油2.106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乙烯生产能力446.32万吨/年,产量470.00万吨,列世界第七位。我国的石化工业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在石化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石化战线的设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设计技术水平,亟需进行归纳整理,使其系统化、逻辑化、规范化,提供给广大设计工作者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应用。为此,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这套手册已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图书。手册共分四卷,约900余万字。自1997年开始组织,先后有100余人参加编写,这些作者都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他们在编写工作的前期,仔细研究了国内外石油化工设计工作的现状,明确了指导思想,制定了编写大纲,此后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并反复进行补充修改。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突出实用等原则,对标准、规范、图表、公式和数据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慎重取材。形成文稿后,又对稿件进行多次审查,重点章节经反复讨论、推敲,最后交执笔专家修定。各位专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和谦虚谨慎、艰辛耕耘的精神令人钦佩。相信这套手册的出版不仅为石化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重要的工具书,而且会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由于在国内第一次出版石油化工专业的设计手册,经验不足,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袁晴棠 张旭之
2001年10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