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105413
1.考典至尊:本书汇集2017年度200多篇全国*中考满分作文。
2.夺分真经:覆盖全国所有考区,来自考场真题真文,特邀名师品评,解读命题特点、评分细则及得分要点。
3.前瞻指引:命题人权威解读2017,阅卷者高效指导2018。
4.畅销历史悠久:本书创始于2005年,十二年磨一剑,畅销不衰。
5.累计销量突出:10年累计销量稳居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作文类图书排行榜前列。
6.坚持卓越品质:自出版以来,深受教育界赞誉,赢得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本书汇集全国*中考作文满分佳作,名师点评并解读得分点,传递中考阅卷评分细则,权威解读中考作文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势,范文后配以模拟训练题,以供应届中考考生学习参考。本书为波波乌作文品牌畅销产品,广受读者好评。
《作文特辑》,速度升级,品质升级,满分作文*!
12年畅销10000000册,千万读者好评!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苏立康领衔主编、鼎力推荐。
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解读与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预测1
北京卷
真题回放6
考题透视6
写作思路7
考场佳作8
友情贵在真8
生命贵在真9
亲情贵在真10
美丽的生命11
心中的风景13
审 判14
狐假人威15
天津卷
真题回放17
考题透视17
写作思路17
考场佳作18
一段永在路上的旅程18
一段浪漫的旅程19
一段梦回故乡的旅程20
一段寻找的旅程21
一段漫步黄昏的旅程23
一段美好的旅程24
一段青春的旅程25
上海卷
真题回放26
考题透视27
写作思路27
考场佳作28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8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9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31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32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33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34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35
重庆A卷
真题回放36
考题透视37
写作思路38
考场佳作38
纯真让怀念长久38
热情让友谊长久40
等待燃烧41
重庆B卷
真题回放42
考题透视43
…….
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解读与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预测
一、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解读
认真梳理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再仔细对比各地近几年作文命题,我们发现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所呈现出来的整体趋势是:形式上百花齐放,内容上主要关注八个方面。
(一)形式上百花齐放
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多样,且呈现出稳中趋变态势,以引导作文教学中的多样化与丰富性。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话题作文继续式微。命题作文,作为四大传统命题形式之一,2017年又来迎来一个高潮,从统计数据来看,占据总命题题型一半以上,比如山东烟台卷考题“生活,是一面镜子”,吉林长春卷考题“我的一次改变”,山东济南卷考题“醒来”。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开放的命题形式,到2016年创下新低,但并没有从中考试卷中消失,除了少数地区还在采用之外,比如湖北十堰卷多年来一直采用话题作文,2017年有少数考区在选题作文中把其中一道变为话题作文,如湖北襄阳卷以“后盾”为话题写作,可见这种命题形式虽然式微,但还具有一定生命力。
2.半命题作文基本稳定,新材料作文趋向活跃。2017年,半命题作文所占比重与往年基本持平。半命题作文补题多样,有前补式命题,如天津卷考题“___的旅程”,也有后补式命题,如浙江杭州卷考题“我本来可以_____”,整体来看,前补式命题多一些,主要是为了限定写作中心词。新材料作文在2015年和2016年飞速增长的基础上,日趋活跃,从由单纯的材料提炼写作关键词,到抓住材料中心立意,再到话题、命题作文前面的材料引入,无不丰富着材料命题的形式,这一点值得备考2018年中考作文时重点关注。
3.大小作文组合趋稳,写作比重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大小作文组合的形式,从统计考区数量来看,保持在7道,整体上趋稳,呈现出对接高考和新教材的特点。比如今年北京卷高考作文是三道微写作加一道大作文,北京卷中考作文是两道微写作加一道大作文,并且,山西、江西、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考区近年来一直坚持这种“微写作加大作文”的组合方式,这样的命题方式意在检验考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我们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应当多进行作文专项片断训练和写作技法专题训练。2017年山西卷120分的语文试卷,写作竟然占到70分,写作比重很高,从新版教材使用和编写意图来看,写作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比重上升的趋势值得期待。
4.在命题多样化的背景下,选题作文继续保持一定的份额。
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选题提醒呈现多样化趋势,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均有出现,也出现同一考区的两个题目是同一类型的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想像作文也有出现,比如北京卷考题二就是一道有关“森林王国”的想象作文。
(二)内容上主要关注八个方面
1.关注人称——在写作对象上,关注你、我、他。从2017年中考来看,命题中对三种人称都有涉及,或关注考生自己,让考生用自己的视角关注社会。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卷为例,近六年来,命题人称均以“我”为主:2012年考题是“我们家的星期天”,2013年考题是“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2014年考题是“没有想到”,2015年考题是“____________使我受益匪浅”,2016年考题是“我们班的故事”,2017年考题是“我心中的内蒙古(或呼和浩特)”。
2. 关注情感——在情感表达上,关注“人情”“亲情”“友情”。生活是写作的全部外延,那些在生活中出现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应该是同学们写作中情感的着力点,中考命题者也在更多引导考生关注这些真善美的元素。如2017年江苏南京卷考题“无情岁月有味诗“,广西南充卷考题“期待的眼神”等,便关注了情感。
3.关注品质——在健康成长上,关注诚信、友善、互助等。成长需要培养优秀品质,那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年中考命题都会引导考生思考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质。如2017年江苏无锡考题“____是人生的必修课”,山东青岛卷考题“___诚可贵”,山东济宁卷考题“习惯”等。
4.关注经历——考题更关注成长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成长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过分关注结果,必定会陷入急功近利的错误怪圈。如浙江杭州卷考题“我本来可以_____”,江苏泰州卷考题“慢下来,会精彩”,便是这类命题。
5.关注热点——命题材料上多用寓言、故事、励志诗歌等。每年中考,命题者都会关注当年的热点事件、重大新闻等,融入命题材料,如2017年山东德州卷考题“车站”,四川衢州卷考题“给小强或文文写一封信”等,关注了成长的烦恼和“二孩”的问题。
6. 关注生活——在时间上,关注昨天、今天或明天。中考命题关注更多的是昨天和今天,明天话题因为带有更多想像,近两年来已不多见。如2017年山东滨州卷考题“那一刻,我流泪了”,山东青岛卷考题“做了一次最好的自己”,上海卷考题“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湖北黄石卷考题“别怕,向前再迈一步”,都对时间性予以关注。
7.关注经典——在写作话题上,切合课文、单元训练题、名著等。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单元作文训练上出现了更多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的作文题,这也成为命题者可以借鉴的资源之一;同时经典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标题,也绘成为命题人思考的方向;与课本相关的素材、名著等,往往也会成为写作材料或题目。如2017年湖南长沙卷考题切中了七年级教材中的“孝文化”,江苏苏州卷考题“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山东聊城卷考题“这才是青春”,都切中了教材综合性学习中的“青春随想”等。
8.关注文体——在文体选择上,关注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新课改以来,考场作文渐渐淡化了文化要求,但这样容易引发考生写成四不像作文,不利于学生进行规范扎实的文体写作训练。近年来,部分考区明确了写作文体,这些在2017年中考作文命题中依然表现抢眼。比如2017年北京卷考题“森林王国”就必须写成记叙文,山东青岛卷考题“做了一次最好的自己”也要求写记叙文。
二、2018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展望
1.命题作文保持相对稳定,题型进一步趋向多元化。
同一个考区的命题相对稳定的趋势,在2017年仍然表现强势,但题型在趋向多元,这一点也很值得关注。比如贵州贵阳卷考题连续七年均为半命题作文,体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
2. 区域特色个性鲜明,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整合大有可能。
除统一命题的省区外,同一省市的单独命题考区命题呈现主流相同,百花齐放的特点。以山东省2017年各地区考题为例,命题呈现下列几个特点:
(一)单题作文是主流。2017年山东省已知的13套考题中,命制一道题目的考区有12个,只有山东青岛卷考题是选题作文,山东临沂卷考题由2016年选题作文变成命题作文,山东泰安卷考题则由选题作文变为材料作文,选题作文范围有所缩小。
(二)材料作文表现强势,由2016年一道材料作文,变为2017年山东泰安、山东潍坊、山东济宁三个考区的三道,有扩大趋势,值得关注。
(三)命题作文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7年山东省共有8个考区出现了命题作文,与高考趋向全国统一命题的趋势一样,今年统一命题的省区又增加了一个福建考区,原本独立命题的地市,今年也开始走向全省统一命题,这是否将成为考试改革的趋势,值得我们留心和期待。
3.注重读写一体,落实好课本序列作文。
读写一体化,引领着目前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命题的方向。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从阅读到写作,从课本到生活,读写一体的命题形式,讲会成为大语文写作的一个方向。从读到写的考查,传统上设计成“阅读”相关话题,多以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形式出现,典型的如2017年山西卷的小作文与一道短文阅读结合在一起,先找说明书的问题,再写一段话宣传药物说明书的重要性,读写一体,解决实际问题。伴随着2017年秋季全国都将使用部版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就更应注重单元作文训练中的各类新题目,以引导广大师生更加注重作文体系化训练,突出教材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备考2018年中考作文要培养“四种意识”
中考作文往往成为胜败关键,如何写好2018年中考考场作文呢?
1.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中考作文淡化文体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随着个性化作文的异军突起,作文散文化、碎片化成为学生作文不该有的痼疾。为引导考生写好文体明确的文章,不少考区明确要求中考作文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让学生有一种文体意识,并写好文体明确的作文,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考区可以允许学生写诗歌,比如2017年河北卷考题“了不起”,要求考生可写不少于30行的诗歌。
2.要有良好的构思意识。
“为文如造屋。”好的作文结构往往成为考场作文一道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成为吸引阅卷老师注目的焦点。那么一篇好作文的作文结构应当怎样呢?从考场作文来看,作文结构上的好,至少包括这样三点:
一是线索清晰层次明。简单说就是一线贯之,时空转移词语、句子合理安排在行文之中,且突出在每一段或每部分之前;情感变化分明,均匀分布于文章始终,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情感逐步变化,这两种行文思路,都是结构好的表现。
二是过渡自然多照应。简单说就是作文中过渡段落衔接自然,前后部分浑然一体,且把伏笔与照应融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是要有明确的点题意识。
写作中在文章中的开头、中间、结尾等处,要有明显的点题、扣题词句,给阅卷老师一个清晰的印象。
3.要有精彩的表达意识。
我们常说“人靠衣装。”其实,作文也要靠衣装,作文的这件漂亮外衣就是语言表达。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考场作文中,如果没有好的语言支撑,再好的主题也难以表达,再好的中心也难以表现,再好的情感也难以寄托,整篇文章的主旨难以升华。出彩的语言,就像一张靓丽的名片,总是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这样的作文当然会在阅卷场被争相传阅,这也是考场作文能得到高分的秘诀之一。如何解决考场作文语言贫乏,缺乏亮点的问题呢?可以在语句中多用修饰语和叠词,可以在段落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还可以在行文中做到形象化描绘。
4.要有丰富的素材意识。
山东淄博卷
真题回放
作文。(50分)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考题透视
2017年山东淄博卷作文命题基本遵循命题规律,即“体验式”作文的原则,体现出中考作文“我手写我心”的宗旨,要求考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依据这个命题要求,这几年的中考作文题,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体验立场出发来命题。在审题上,几乎不设障碍,目的在于减低作文难度,减少学生失误,给学生成功的快乐。
山东淄博卷中考作文,自2008年考题“ 其实很快乐”开始,除去2014年的以“水”为话题外,都是命题和半命题。出题都采用提示语加命题的形式。2016年,山东淄博卷考题“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去掉了提示语,只有一个题目和具体要求。而2017年的作文,一改往年风格,成了材料和话题作文的综合,命题提供的材料,确定了写作的话题,那就是“奇怪”。这种奇怪,恰恰体现出了人作为个体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着命题者对考生的尊重,考生也就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细致阅读“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这句话,核心词是“奇怪”,这里的“奇怪”,不是字典上解释的“跟平常不一样”“出乎意料”的意思,而是强调的“人与人的不同”,在审题时千万不要被后半句所束缚,因为后半句只是从审美喜好的角度,对“人是奇怪的”进行诠释。当明白了这点,在写作时也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了。
人与人的不同,可谈的点很多:比如饮食习惯,有的人比较喜欢辣,有的人比较喜欢酸……再比如阅读兴趣,有人喜欢阅读小说,有人喜欢阅读散文……再比如穿衣,有人喜欢艳丽,有人喜欢淡雅……“一树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事物因为主观者意愿、观察角度及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该试题的一大要求是以这句话开头,在作文时切不可忽略了这点。用一句话开头的作文,不是淄博的首创,前几年北京和德州的作文就有过,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就是以“‘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小A像哲人一样地说出了这句话。看着他这副模样,我有点想笑,有点……”这个情境作为开头,让同学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由以上分析不难明白,要想写好这道作文题,关键是选好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通过具体的物件或者故事,体现出“奇怪”来。在人称的选取上,最好选用第一人称,这样更便于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可以用第三人称,通过叙述他人的故事,写出其“奇怪”。
要想在考场上快速成文,可以运用画面叠加的技巧:画面叠加的结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如同我们把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照片放在一起一样。照片只是静止的呈现,而作文呈现的是用文字所构成的图画。这种结构方法,主要是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总写一笔后,在主体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叠加画面。
在构建画面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情感的主线问题。寄托在外物上的情感必须真挚,也一定要“专一”,这种专一不是单一,而是指情感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同一篇文章中,面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画面,情感要保持一致,这样结构文章,才会有一种整体的和谐美。2.画面的虚实问题。作文如果仅仅停留在实景的描绘上,读来一定会显得轻飘单一,可适当借助联想与想象,把与之有关的诗歌等文化因子,依附在它上面,这样一处理,文化意味就浓厚,时空的开阔感也就强烈了。3.画面的联系问题。所选取的画面,一定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点是画面叠加法的关键所在。运用画面叠加,不是叫你把所有的画面都搬来,而是要精心取舍,把与表现情感最有关系的几个画面统一在一起,从而结构成文。
画面叠加法的结构模板和行文思路,可概括为:首先要确定自己情感寄托的对象,然后对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按照确定的描写点,精心构思形成有内在联系的一幅幅画面,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在对画面的描摹中,最后把画面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加以编织。
写作思路
1.敝帚自珍,承载着生活的美好
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有的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把承载着自己美好记忆的这些东西随手丢掉,而“我”却细心珍藏,翻看儿时的小玩意儿,想起那时的美好时光。
2.钟情书香,彰显不变的爱好
如今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好多人选择了快捷的电子阅读,而“我”却一直钟情于纸质阅读,享受书香带来的美好。可选取小学、初中两个读书的实景,畅想一个未来读书的虚景,把自己悦读纸书的过程与体会写出来。
3.拥有绝活,演绎精彩的人生
学校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从来不用教案,只一支粉笔就能给同学们上好一节课。初一时,教“我”数学,他这样上;初二时,学校上公开课,他这样上;初三时,“我”经过他的课堂,看他还是这样上。选取三个镜头,刻画这位老师的不同寻常。
4.数载躬行,弘扬传统文化
教书的爷爷对人和善,与人见面,总喜欢行拱手礼,在与人握手寒暄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爷爷不管家人的反对,依然坚持行拱手礼。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一些人也开始行拱手礼,这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考场佳作
雨 声
一考生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
至今都不能忘记,那一场场一去不复返的雨,终究还是在我心里,砸出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上小学以前,一直住在姥姥家,姥姥的院子里有两棵梧桐树,高大粗壮,枝叶伸展,绿叶层层叠叠,洒下一片不透光的阴影。树下的石槽里养了两条锦鲤,红白交错,煞是好看。平日里,我就在院子里荡荡秋千、逗逗狗、喂喂鱼,倒也不觉枯燥。
七月,干旱少雨的北方进入了雨季,密布的乌云挡住了太阳毒辣的视线,空气中多了几分湿润的气息。似乎每一场雨都是由雷声起的头,先劈下几个如在耳边炸响的雷,雨滴才姗姗而来。这时,我总会搬条小凳子,坐到屋门口,听着雨滴们欢愉的坠落声。它们摔到褐色的瓦片上,敲出小鼓般的“咚咚”声;它们拂过翠绿的梧桐叶,发出轻摇沙锤般的“沙沙”声;它们在水面上舞蹈,轻巧的足音似是谁不经意间拨响的琴弦。天空这位音乐家,指挥着雨滴,在人间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乡村协奏曲,让听者的心灵也被荡涤。
后来,我随父母搬来了城区,住在一个拥挤的小区里。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里什么都有,却独独缺了我熟悉的那种雨声。我曾心怀希望地去寻找,但没有了旧式的砖瓦房,没有了高大的梧桐树,那悦耳的声音又该从何处寻觅呢?这片土地上,只有雨滴摔得粉碎时发出的叹息,那么痛,那么沉。城市之于乡村,不同的又何止于雨声?
再次回到姥姥家,等一场雨来。想起一则广告:“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风起,雷鸣,雨下,我仿佛还是当年那个迷恋雨声的小姑娘,为了一场雨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一场场雨随着不复返的童年,一起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这于别人极普通的雨,却给我留下了最珍贵美好的记忆。
亮点剖析
1.选材精当,角度新颖。普通的雨,对大多数人而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因此不会去关注那一场场普通的雨,而考生的视角很独特,独独珍惜这不被人重视的雨。选材精当,扣住了主题的要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描写细致,情感真挚。雨是作者描写的对象,在对雨的刻画方面,极其细腻,运用拟人和排比修辞,写出了雨声的美妙。对雨的喜爱,源于对故乡的喜爱。考生把对故乡的爱,寄托于“雨”中表达出来,情感真挚。
3.对比手法,结构完整。考生在写故乡的雨和城市的雨时,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故乡雨的轻快与城市雨的“叹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前者的美好。结尾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阅卷现场评分
总分 内容分 表达分 发展分
50分 20分 20分 10分
杏花雨,雨中情
一考生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这大概是因为,那些事物中国,藏着我最深最美的情意。
提鞋,推门,撑伞,我要去赴与杏花的约会。深吸一口气,满腔的泥土气息,夹杂着丝丝青草的芬芳。微风挟雨丝,落在肤上凉凉的、润润的。低头凝视,水珠一翻一滑滚入水洼中,一圈圈的涟漪便被轻轻漾开。向娇嫩的桃花问好,同摇曳的柳枝握手,踮起脚尖小心翼翼绕过一个黑色的蝉蛹。嘘!那儿可藏着一夏的歌声呢。
不急不慢地走着,远远望见了那一排如烟的白。咦?树下竟已有人影在晃动。脚步不由得加快,噢,原来是一对母女。莫名的有种熟悉感。“杏花树下……我和妈妈……”口中自言自语。记忆的阀门突然打开,往事潮水般涌来。才明白我为何如此钟情于雨中杏花。
幼时,我就喜欢春雨。一见外面飘下小针尖,便扯着母亲的衣角要出门。那一排杏树下是一定要去的。站在树底,抬头仰望,看繁花朵朵似点点星星。花瓣遮掩间,几滴雨水顺着拱起的弧形滚下,溅到脸上,沾染了杏花的清甜,整个人不禁醉了。
回身拽紧母亲的手,央她抱。母亲嘴角微翘,用手臂环住我的腰,轻轻一提,我便触到了杏花。近看更美,洁白的花瓣只有花蕊一点红,像是画片上古代女子的点绛唇,那么柔,那么软。我仔细挑选出最大最圆的一朵,摘下抚去雨水,转身插在母亲的黑发间。母亲唇齿间的笑意流出,合着“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样的诗句一起,氤氲在水汽中。
现在,我已久违了这份雨中情吧。
失落涌上心头,再望向杏花树。那女孩嚷着要闻杏花,她的妈妈俯身揽起她,笑容一样的灿烂。原本的惆怅也随纷飞的雨丝飘远,心里只留下一份感动、一份暖。在这杏花雨中我又找到了童年最美的回忆,再次去感受那份雨中深情。
在这飘飞的雨丝中,我伫足,放空心灵,脚步变得很轻很轻,心也仿佛柔软了许多。
春雨仍在,杏花依然,美得不可思议。
亮点剖析
1.虚实结合,内容充实。考生在本文中写了两个景:一是眼前的一对母女在春雨中赏杏花;二是自己记忆中和母亲在春雨中赏杏花。由眼前的实景,想起记忆中的“景色”,虚实结合,把两个场景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它们互为补充,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具体。
2.设置悬念,引人阅读。考生在开篇,用“这大概是因为那里藏着我最深最美的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而在读者的期盼中,考生笔触轻轻一转,聚焦到一对赏春雨、杏花的母女身上,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一笔,却自然引出自己幼时和母亲一起享受春雨杏花的一幕,自然解开读者的疑团,构思巧妙。
3.细节描写,情感细腻。考生在写自己幼时和母亲一起享受春雨杏花时,借助“拽”“央”“环”“提”等动词,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母女赏花的温馨,生动传神的描写中,情感细腻逼真,温暖着作者,感染着读者。
阅卷现场评分
总分 内容分 表达分 发展分
50分 20分 20分 10分
海棠依旧
一考生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己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
小时候,我在老屋的后园中与你嬉闹——“哎呀,别闹!”你笑得咯咯的,脸上的皱纹好像一条条沟壑。我手里拿着一根狗尾巴草,玩得更欢了。而那株老海棠就默默地立在老屋的西南角,静好中露出处子的优雅。花开了,一片粉红色的雾霭便茫茫于空中了。那时,我最喜欢坐在它那修长的枝丫上眺望远方,总觉得那会是我将来要到的地方。
美好的日子易逝,转眼便是别离。我站在村头的汽车站牌下,手中握着你刚刚折下来的海棠,你说它会保佑我的。我上了车,把头探出窗外,望着站在路口的你,感觉那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你和海棠。
上学了,我学会了画画。我特意画了一株海棠,寄给你。纵使它那美好的枝干让我画得像怪兽的指爪,纵使色彩让我涂出了框框,但你依旧当珍宝似的炫耀。后来听邻居说,你曾拿着那幅画自言自语。倏然,我才意识到距上次相见,已有几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