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109744丛书名: 随园大家丛书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
郭亮所著的《从拓荒奠基到幼教之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陈鹤琴一生的经历以及其教育思想,重点介绍了他的活教育、五指教育以及其办学的经历。
郭亮所著的《从拓荒奠基到幼教之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是《随园大家》丛书中之一本。《从拓荒奠基到幼教之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分十八章,系统介绍了陈鹤琴一生的经历以及其教育思想,重点介绍了他的活教育、五指教育以及其办学的经历。从陈鹤琴的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也看到了老一辈教育家的伟大精神。
壹 爱启蒙 一、香火延续,家训传承 二、私塾启蒙,日昃勤学 三、少年离家,虔诚博爱 贰 苦求索 一、大学深造,爱国爱民 二、游学美国,奠定方向 三、巴尔的摩,梦想起航 叁 难抉择 一、返回故土,施展抱负 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肆 心拓荒 一、儿童研究,童心拓荒 二、家庭教育,大爱无疆 伍 做奠基 一、开园办学,花儿朵朵 二、幼教之光,建规立章 陆 亲改革 一、科学进步,端在合作 二、教育改革,事必躬亲 柒 要追求 一、华童学校,回收主权 二、寓学于教,教学相长 三、团结活泼,爱国爱人 捌 行补玉 一、欧洲之行,教育探索 二、慈幼协会,禁贩妇孺 玖 教救国 一、国难当头,教育救国 二、即知即传,开门教人 三、难民教育,爱国救亡 四、开启民智,扫除文盲 拾 活教育 一、破除孤陋,活的教育 二、师资培养,学生为先 三、手脑并用,文武合一 四、多难兴邦,同舟共济 拾壹 广传播 一、大山深处,办活教育 二、五指活动,课程改革 三、活动育人,服务平民 拾贰 勇斗争 一、尊师运动,争取和平 二、民主爱国,义不容辞 三、教育乐园,民主堡垒 四、坚守教育,心向光明 五、时局动荡,重建乐园 拾叁 施特教 一、特殊儿童,特殊教育 二、因材施教,各得其宜 拾肆 得涅槃 一、黑暗统治,屡次蒙难 二、黎明降临,思想涅槃 拾伍 获新生 一、新的时代,新的方向 二、组建南师,百废待兴 三、高教改革,师范以光 四、南师幼教,建系立教 五、复刊创业,教育新生 拾陆 再批判 一、批评批判,初步检讨 二、再批再判,再次检讨 拾柒 终迎春 一、兼容并蓄,各取所长 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 三、拨乱反正,重振幼教 拾捌 将永垂 一、拓荒奠基,幼教之父 二、为了儿童,为了教育 参考文献
一 香火延续,家训传承
1892年3月5日(农历二月七日),陈鹤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一个破落商人家庭,六岁丧父,家道中落,铺子转手他人。陈鹤琴在四五岁时就已经感受到家庭贫困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匮乏。据陈鹤琴老年时回忆,那时候家里就是一个鸡蛋,也要蒸成鸡蛋糕后分着吃。养家的重担不得不落在母亲瘦弱的双肩上,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补贴生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着母亲为了养家,终日在河边洗衣劳作,陈鹤琴心疼母亲,才六七岁就像大人一样做起家务,经常帮母亲把衣服挑到离家约两百米远的地方清洗。母亲洗衣,他就给母亲做帮手,把衣服放在石板上,用脚踩踏掉灰渍后,再给母亲洗涮,减轻母亲劳作的负担。
童年时代,母亲关于勤奋、忠信、友爱的教诲使他刻骨铭心。
至今,在陈鹤琴的家乡还流传着一则“一毛钱”的故事:陈鹤琴七岁的时候,冒着凛冽的北风去池塘边帮妈妈洗衣服。他光着小脚丫,把衣服放在青石板上踩了又踩,又在水中漂洗干净,然后斜斜歪歪地挑回家。路上不小心脚一崴,跌倒在地。妈妈心疼他,为他伤口敷药,他却天真地问:“妈,我今天洗了这么多衣服能挣多少钱?”妈妈算了一下告诉他说:“孩子,今天正好三十件,你挣了一毛钱!”陈鹤琴高兴极了,对妈妈说:“妈,明天我一定多洗几件,我要挣两毛钱!”
贫困的家境和艰苦的生活让陈鹤琴从小就感受到“人生非奋斗没有出路”。童年贫苦的生活和慈母的影响,培育了陈鹤琴谦和仁爱和艰苦奋斗的品格。陈氏家族一直有着“勤俭起家,忠厚传代”的祖训,受优良家风的熏陶影响,再加上幼时苦难的生活经历,陈鹤琴从小就格外懂事,对穷苦大众格外同情。这也为他后来从事难民教育和儿童教育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 私塾启蒙,日昃勤学
陈家虽然贫困,但陈鹤琴母亲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远见。陈母即使在无比困苦的情境下,还会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告诫孩子们:“三四兄弟一条心,遍地灰尘变黄金;三四兄弟各条心,家有黄金化灰尘。”在母亲的训导下,陈家兄弟互相扶持,共同努力,为重新振兴陈家而奋斗。
生活的清苦没有消磨陈鹤琴求知的热情。光绪二十五年
(1899)春天,七岁的陈鹤琴走进了私塾,真正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陈鹤琴拜镇上颇有名望的王星泉老先生为师。在私塾里,王先生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资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材。一般孩子的启蒙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而先生却让陈鹤琴读《幼学琼林》、《孟子》等。这些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有天文地理、历史文化,也有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和趣闻轶事。这一切大大拓宽了陈鹤琴的知识面,为他的国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生严厉却不失关怀的教学方法,让陈鹤琴从小对学习充满了兴趣,终生保持着极强的求学渴望。
私塾中的集体学习、生活的经历给陈鹤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年的陈鹤琴依然清楚地记得孩子们玩的“木偶戏”和“斗船”游戏情境。在念私塾的时间里,陈鹤琴通过对古文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自己生活历练的体悟,认识和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勤俭刻苦等伦理观念。
跟随王星泉先生学习不久,陈鹤琴的二哥在自家办起了私塾,陈鹤琴就转到二哥门下读书。与先前的教书先生极为不同,这里的先生嗜食鸦片,整日无精打采,教书总是应付了事,从不关心学童有没有读懂、读会。在沉闷的气氛中,学生不敢吭声,不能游戏,更没有学习乐趣,对教授过的内容犹如过眼云烟,根本不懂。
短短的七年时间内,陈鹤琴师从四位教书先生。四位教书先生教学风格及其教学效果的鲜明对比,使孩提时代的陈鹤琴深刻体会到教师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似乎也是命运的安排,幼年的陈鹤琴就认识到了教师会对孩子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促使陈鹤琴在成年之后的事业中,专门有一部分就是探索儿童师资的培养问题。
三 少年离家,虔诚博爱 读了几年的私塾后,陈鹤琴在亲友的资助下进入教会学校杭州蕙兰中学学习。
中学毕业后,陈鹤琴立志要做济世救人的事业。他知道要济世,要救人,非有学问不可;要有学问,非读书不可。 P3-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