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5085000丛书名: 中国教师书坊*中国著名校长经典研究
《崔其升传:一个中国校长的奇迹》介绍了崔其升其教育生涯。崔其升,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11月生,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97年4月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至今。十多年来崔其升依靠党支部和校委团结学校一班人,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凝聚人心,奋发图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目录
第一章临危受命:困难重重第一节受命于危难之际/1
第二节治乱建制/2第二章教学改革:成功摆脱困境第一节教改背景/7
第二节教学理念的转轨/8
第三节进行教学改革/12
拓展链接
崔其升校长坚持课堂改革的背后/39
崔其升谈课改/44
杜郎口教师谈课改/51
之一:杜郎口语文学科常规课型简介/51
之二:谈数学课堂“三模块”/58
之三:“10+35”模式下的英语新课堂/61
之四:“三三六”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65
之五:杜郎口教学基本要素重组和运行的评价/68
记者反思
农村课改之路在哪里/70
智慧访谈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73
外人眼中的杜郎口教改
之一: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效果好起来/82
之二:值得去品味的“杜郎口教学模式”/89
之三:自主的学生 理想的课堂/97
之四:震撼心灵的教育/101
之五:读杜郎口课堂 学杜郎口精神/105
之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111
之七: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学生因自主而发展/114
之八:农村教改一奇葩/119
之九:学杜郎口课改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124
之十:站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128
专家视点
之一: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回答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哪些问题?/137
之二:杜郎口中学究竟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144
………….
引 言
杜郎口“奇迹”
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便解除了被诟病已久的一系列沉疴,且走出了一条代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金光大道,这符合常规吗?
一个毕业仅四个月的青涩丫头,一跃而成为“杜郎口名师”,这符合教育规律吗?
一个错字连篇、甚至连“下水”作文都不会写的老师,能教出好学生吗?
一群号称教育“起义”的农民,能肩负起中华民族教育振兴的希望吗?
一个身患严重糖尿病、却矢志不移的农村校长,能打破教育的坚冰,缔造出素质教育的奇迹吗?
答案是: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和改造,这所面临撤并的农村落后中学,成为全国著名的品牌学校。有人称之为“教育的奇迹”,有人称之为“教育的神话”……赞声不断、美誉连连。
杜郎口中学到底制造着怎样的神奇?
杜郎口中学是茌平县最东部的边远乡镇中学,其所在地杜郎口镇,东与德州齐河县毗邻,偏僻闭塞,周围都是大片的田地,连只砖片瓦都没有,可以说是“远不着村,近不着店”。学校占地面积73亩,建筑面积7559平方米。十几年前的杜郎口中学是远近皆知的薄弱学校,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中考成绩在茌平县23所初中常居倒数第一或第二,1998年全校升上高中的不到10人,而且几乎都是复读生,唯一一个应届的还是高价生。流生现象严重,是县里的“流生大户”。学校管理一片混乱,班主任报名费不上交到学校财务室,11位班主任成立一个“联合体”,控制学校的财权。教务处排定的任课表无法执行,上午第4节课由老师“抓阄”决定。学校师资水平低下,全校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只有1人,而且是属于非师范类的,其他绝大多数是大专或是中师毕业的。1998年春初三年级一个曾经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学生。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
但杜郎口中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历经8年奋斗,终于由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在茌平县教育局的综合考评中已经连续三年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市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聊城市把杜郎口中学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省教科所称其为农村教学改革的先进典范,教育界专家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并将其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杜郎口”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数月内影响已经遍及山东全省乃至全国。
专家学者评价说,杜郎口中学是中国素质教育二十年继黄冈、汨罗和洋思之后,结出的第四枚果实!杜郎口中学给“迷茫”的中国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甚至有人兴奋地断言,杜郎口中学率先跨出的这一步,将推动中国教育的“一大步”……
如今的杜郎口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收获着教育的尊严和幸福,它被前来参观的教师领导誉为成功解决农村素质教育发展问题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农村中学,70多个老师,700多个学生,却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大最热的“明星”。
据粗略的统计,从学校迎接第一批前来交流参观的老师计起,短短两年的时间,前来交流的老师数量就有30多万人次。来的次数最多的学校有35次,有一个校长两年先后去过20多次……
自然,杜郎口中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支持和努力。然而,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杜郎口中学有一个充满睿智、勇气、胆识和革新理念的校长崔其升。可以这样说,没有崔其升,就没有今天的杜郎口。
崔其升,何许人也?
崔其升,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校长,他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吃喝玩乐应酬上级领导之上,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强加压力整治下属之上,没有将精力放在玩弄权术谋取私利之上,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特思考、亲自参与和谋划导演了一出精彩的教育革新大戏,尽管这种革新的基本原理是那么简单,那么多次地被好多所谓的教育家放在口头上。
当许多人还沉迷于去有关部门申请“课题立项报告”,执迷于去专家浩瀚的理论里溯本求源的时候,两手空空的崔其升却朝着他朦胧而美丽的目标开始了他的实践,他以他敏锐的判断,从“乡土”学情实际出发,靠着他不断重建的勇气和自我“修复”、校正、决断、取舍的能力,超越所有的理论,白刃“格斗”于鲜活而残酷的课堂改革上,投身于实践又超越了实践。这些原生态、本土性、扎根农村的“土办法”,带着37度的体温,浸透着泥土的芳香,闪现着晶莹的泪花,镌刻着“杜郎口”的痕迹,朝我们迎面而来,让我们感动不已,与那些苍白的所谓教育理论相比,在现实的中国教育层面上,它具有的是更旺盛更强大的生命力。
崔其升,一个不安于现状的校长、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一个有恒心的校长,一个很普通、却又担当着一所基层学校能否贯彻新课程改革、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能否有所创新与提高的重任的一把手!
有人戏称崔其升的教学改革是经历了“八年抗战”。然而,如果从1997年4月28日崔其升担任杜郎口中学校长那天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14年多了。14年,弹指一挥间,而对于崔其升这个血性男儿来说,其间的艰辛和磨难、喜悦和期望、委屈和无奈、汗水和泪水、坚守和抗争,都纷扬为生命里的一道风景,伴随杜郎口中学的成长,一起铭刻进他铮铮鸣响的风骨里,成为他人生不屈的荣耀。
他倔强的背影是一座碑!
他躬身前行的姿势是一座雕塑!
就像臧克家笔下的那匹老马,“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从他做校长的那天起,他羸弱的肩头上就挑着两副担子:一根挑着学生,一根挑着教师。扁担头上跳跃着的那轮朝阳,是他一生从未沦落的信念,而脚下的大地,散发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那条曲曲折折叠满他脚印的路,从办公室通往课堂,是他一生没有尽头的实践……
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到过全国200多个县市,去过国内1500多所学校,听了不下2000节课,也考察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就我的眼界来讲,杜郎口的课堂是全新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滕纯
听杜郎口中学的课,你的第一感觉会是震惊。因为你没有见过,也不会想到。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然后,你又会感到振奋,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竟然是这样快乐积极,充满自信,他们的个性竟然可以这样张扬。这完全是一种“另类”的课堂,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种“另类”的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是原生性的土生土长的经验。它的基本做法和缀验与新课改的要求如出一辙,不谋而合。要很好地研究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的精神实质,把握好人家经验的神韵。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做好与本地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文章,推行新课改的本土化。
――中国教育报苏婷
学生则是纷纷转校,舍近求远,到其他中学上学,或者干脆辍学,初一招生六个班,到初三往往只剩两个班了。在校的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逃学是常事,偷盗、打架斗殴也成了一些学生的家常便饭,被抓到派出所审案的每年少说也有三四起。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怎能保证?学生考试成绩差,连续十年全县垫底,每年升学人数不超过十个,其中有三年应届生升学人数为零,而且学生家长怨声载道,有关领导几次下决心要撤并这所濒临绝境的学校。学校已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这时,一向有着出色表现的崔其升被列为杜郎口中学校长候选人。当时,崔其升是杜郎口镇一所联合学校的副校长,业务管理能力突出。在他出任副校长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成功扭转了所属学校一直以来成绩很差的局面,使之一跃成为全县第二名。于是,在乡领导的大力举荐下,崔其升被任命为杜郎口中学校长。
崔其升接到任命通知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坚决不去,因为谁进了杜郎口中学就意味着要与麻烦打交道了。为此,乡领导找崔其升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去试一试,并保证如果他在杜郎口中学干不下去,还让他回联合学校当副校长。临了,乡领导丢下一句话:“你就当救救这群孩子吧。”就因为这句话,崔其升再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了,他向乡领导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不带领杜郎口中学闯出个名堂,自己宁愿在那儿当一名普通老师。
听说崔其升要接这块“烫手的山芋”,最了解学校情况、一直在学校担任政治教师的妻子高俊英,一改过去温和恭顺的脾气,火苗子腾地蹿了起来,斩钉截铁,坚决不答应丈夫接手这件事。她知道,这个烂摊子不好收拾,丈夫又是个直性子,火爆脾气,看到不顺眼的歪歪事就好爆发,容易得罪人,万一栽了跟头,怎么收场?
为此,师范学校同班同学恋爱结婚的两口子,头一回红脸吵架,闹得不可开交,还摔了盆子砸了碗。
但是,土生土长的崔其升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苦口婆心地劝妻子说:“咱们都是教师,又都在自己的家门口工作,教不好孩子,咱不唱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高调,就连生养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对不住,良心上有愧啊!过去,没有机会干校长,咱还能装聋作哑,现在,领导信任咱,同志们也热切期待,咱自己再打退堂鼓,就是愧对良心,愧对亲情。地误一茬,人误一代。这样的时候,咱有力不出,能做不做,就是对乡亲、对孩子、对社会的犯罪!”一席人情人理的话语,说得妻子哑口无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