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40506
孩子爱发脾气、过度依赖父母、厌食偏食、过度恐惧、不停嘴地说、很大了还爱吮吸手指,都是心理出了问题。
孩子的内心是五彩斑斓、绚烂多彩的,但又是脆弱无比的,保护孩子的心灵,就是在保护孩子。
语言、习惯、情绪、行为、性格,一切皆心理,一切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她)更好的爱。
不要让“爱”徒有虚名——一切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
章 满足儿童的真正需求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好的爱
爱:儿童好的精神食粮
安全感:在儿童心里筑起一个安乐小窝
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自由:儿童的内心是个独立的世界
尊重: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10个敏感期
拿什么吃什么:口腔敏感期
反复扔东西:手敏感期
哪里不平走哪里:行走敏感期
小话唠:语言敏感期
“自私”:自我意识敏感期
“没事找事”:秩序敏感期
喜欢“小”东西:细节敏感期
乱涂乱画:书写敏感期
边“读”边看:阅读敏感期
打破砂锅问到底:文化敏感期
第三章 儿童的“心理雷区”你不要踩
心理偏盲: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强调弱点:这个弱点将伴他一生
侵犯隐私:划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人前教子:伤害儿童“面子”
不当惩罚:帮他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
啰唆:他会生出“聋子”的耳朵
读心篇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第四章 通过孩子的嘴了解孩子的心
自言自语: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过渡
小结巴:语言跟不上思维的表现
说谎:儿童成长路上的特有现象
放狠话:体会“诅咒”带来的威力
选择性缄默:儿童在向这个世界说“不”
爱告状:儿童依赖性的表现
顶嘴:儿童的“独立宣言”
插话:儿童强烈的表现欲
第五章 探寻儿童习惯背后的奥秘
重复做事:“儿童的智力体操”
离不开电子产品:儿童也许只是孤独
抢别人东西:进入“自我中心期”
“屁股底下长尖”:注意力缺失
做事磨磨蹭蹭:可能缺乏兴趣
喜欢“顺手牵羊”:是非界限模糊
缠人:行为不独立,内心不安定
只喜欢自己玩:儿童交际障碍的表现
“破坏大王”:探索未知世界的手段
走哪抱哪的“洋娃娃”:不安全感是主因
伤害自己:儿童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
微行为:小动作中隐藏“大心事”
第六章 情绪是儿童心灵的晴雨表
微笑:不同年龄段意义各不同
哭泣: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
害怕:本质上是儿童独立性欠缺
发脾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表现
嫉妒:一种动物本能的怨恨体验
第七章 破译儿童性格的心灵密码
睡姿:流露出儿童的内心世界
涂鸦作品:颜色和线条中的心理秘密
笔迹:性格信息的载体
声音:准确反映儿童情绪变化
运动:项目偏好与儿童性格密切相关
游戏角色:个人素养的自然流露
第八章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吮吸大拇指:在体验性快感
憋屎憋尿:进入肛欲期
玩生殖器: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
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萌芽的标志
“我从哪里来?”:性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结婚的游戏:对婚姻的朦胧向往
早恋:望获得情感关注和情感依赖
指导篇
教育就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巧用心理策略培养孩子
第九章 开发儿童潜能的8个心理效应
优势效应:成功往往是在优势方面
自我参照效应:让记忆更扎实
感官协同效应: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篮球架效应:“引诱”儿童持之以恒
紫格尼克效应:提高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雷马克原理:促使他完成不喜欢但应做的事
强化定律:对自控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齐加尼克效应:让儿童获得更好的休息
第十章 借助心理学帮助儿童塑造好性格
让儿童体验成功:乐观充溢小脑袋
传达期待:增强儿童自信和勇气
贴上好“标签”:“坏”孩子也会自觉变好
延迟满足:提高儿童自制力
多给儿童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勇敢有主见
挫折教育:提高儿童心理承受力
强调他对别人的影响:激发儿童同理心
第十一章 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策略
把睡觉变成快乐的事:早睡早起并不难
动觉、视觉双刺激:让儿童坐正坐直
适度给压:让自控成为习惯
激将法:卫生习惯“激”出来
“粗心点”上提醒:从此告别马大哈
下“后通牒”:遏制儿童的拖拉习惯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建立良好学习习惯
其实,这里的问题莫过于对儿童内心的无知。事实上,儿童每一种言行举止,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对应的揭秘法则。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可以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理的映射,儿童也是一样。只有抓住他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有心,也常常感觉无力——因为儿童的心不仅隔着他们的小肚皮,还隔着他们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言语,纯真无邪、与成人迥异的稚嫩思想,以及他们相对狭窄的生活范围。这一切,使得儿童的心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面纱一般,让人难懂又难猜。
为了不让成人在猜测儿童心理的路上继续迷茫、困惑、无助,我们编撰了这本《儿童心理学》。它适用于任何一个想了解儿童心理学的读者,不管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又或者只是对儿童这一“物种”感兴趣。它不会给你高深的理论,却可以让你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从了解儿童、读懂儿童,再到教育儿童三大方面,让儿童可以从小就做一个开心快乐的小宝贝,长大后成为一个积极上进、身心健康的社会人,进而拥有自己幸福、美好的人生。
不过,你还要理清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寄希望于哪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儿童的问题。你需要在参考本书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他的方法。相信只要你读通了本书,就一定可以更了解儿童,更轻松地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童。
——《家庭教育》
我们总是竭力为儿童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尽可能满足他在衣食住行上的要求,我们认为他应该感到足够的幸福。但事实是——我们的孩子总是会哭泣、会生气、会对你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
但这不应该怪儿童,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失职之处。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学会如何爱孩子,才是人类的高明之处。与其纠结儿童“不懂事”的表面,不如进入他的内心,寻找根本的解决之道。
“问题儿童”的背后是心理需求的不满足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昆虫还是动物,都有基本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获得满足,就不会繁衍茁壮。而对于人类来说,除基本需求外,心理需求也可能更加重要。如果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压力过大、无法应付,甚至会导致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发现的儿童身上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例如,现在的孩子早恋越来越早,越来越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在婴儿期的心理需求未满足。0~3个月时,孩子会挑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他人”,让他有“被无条件地接纳和我重要”的感受。这个人可能是妈妈或爸爸,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如果他的这个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求,其行为就可能表现为早恋。
那么,儿童到底有哪些需求呢?
有一篇题为《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的文章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答案: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
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
不要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备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哥哥姐姐们相比较;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欢乐,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事实上,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心理、成长特点有关。只有学会站在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出发,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你的“爱”于他而言才会是一件幸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