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987873
扫码观看视频《张羽:不能只有医生知道(一位妇产科大夫的十年心路历程)》
二胎时代到来,你的女性健康、生产孕育知识,还够用吗?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公安部、妇联特邀讲座嘉宾,CCTV《读书》栏目十大好书作者,暌违2年, @协和张羽发给天下女性的又一封关爱私信。
每看完一本《只有医生知道》,对身体的了解程度都增加不止5%。
精彩看点抢先读:
*进产房前做好分娩教育,45岁生孩子也能像20岁的一样顺利。
*其实女人吃什么喝什么,如何呼吸什么命运,子宫基本不在乎,只要身体健康营养均衡内分泌协调,子宫自然不怠工。
*生病以后,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初挂了什么科。
*麻醉医生,手术团队中*隐忍的角色,但却是患者*重要的保护神。
*做一个聪明的病人,用医不疑疑医不用,让医生全心全意为你服务,从医生口中“套出”*想知道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答案。
*产后和谐性生活恢复指南,一个小动作让性生活飘飘欲仙。
*面对爱人的嫌弃和劈腿,女人要明白,颜色和松紧绝非他拒绝你的真正原因。男人往你伤口撒盐,你不能再往自己身上割刀。
*内地“建档”大业VS澳门分层医疗。
从懵懂小医生,到渐露资深妇产科专家的锋芒,以手术刀切割人的生理痛楚,用文字剖析心理。
*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
原来的配方,更用心的制作,还是熟悉的味道。
资深妇产科专家协和张羽继《只有医生知道》1、2后,针对广大女性关注的孕育及健康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以细腻真实的笔触,首次披露自身经历的剖宫产“倒霉遭遇”,再度挖掘鲜为人知的产房故事,特别针对漏尿、乙肝病人哺乳、外阴整形、二胎生育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极具亲和力和实用性,庞大的新鲜医学知识让你醍醐灌顶,澳门行医经历更让人大开眼界。
章 一病修得同船渡
01. 老窦进京记
02. 20出头4次流产,胎盘粘连命中注定
03. 有时候该子宫决定的,别让大脑决定
04. 手术刀害怕遇到的是黄色
05. 产后补血王道:吃肉!吃红肉!!
06. 不交代真相也是一种慈悲
07. 残留胎盘有时可以自然脱落
第二章 阴道不是“艳照门”
01. 外阴整形两大原因:看着不爽和用着不爽
02. 弧形双蒂瓣法,整形整出了幺蛾子
03. 小阴唇整形逻辑:先悦己,再悦人
04. 自慰事儿小,异物麻烦大
05. 颜色和松紧绝非他拒绝你的真正原因
06. 缩阴:46周“凯格尔运动”
07. 私处整形解决不了人生的全部问题
第三章 我自己悲催的剖宫产经历
01. 身怀巨大儿,一刀解千愁
02. 奶水不够?一个困扰无数人的伪命题
03. 警告:产妇能让尿憋死!
04. 剖宫产后头痛?十有八九“打穿了”
05. 一个定律:找熟人看病,容易出事儿
06. 二次穿刺,做还是不做?
第四章 比病更难治好的是人
01. 病人常常是医生之师
02. 几乎每个妇科肿瘤医生都遭遇过“二进宫”
03. 医生做决策怎样“看人下菜碟儿”
04. 怀孕和流产的辩证法
05. 肚子里的女宝宝也会得卵巢囊肿?
06. 性格决定病程
07. 大三阳母亲照样可以哺乳
08. 乙肝歧视,其痛诛心
第五章 我们的一生会怎样告别
01. 被误解的色老头儿
02. 花痴是老年痴呆的另类表现
03. “生前预嘱”的智慧:向死而生,方得始终
04. 人生无痛清盘才是真喜乐
05. 陪伴,趁还来得及
06. 我曾勇敢地活着,我想有尊严地死去
第六章 只有医托儿知道的丛林法则
01. 检验科的水比海深
02. 找准医院挂对科是门高级学问
03. 好大夫怎样挑?活好品端名头高
04. 一路绿灯不等于一帆风顺
05. 敢拿红包的大夫大多有两把刷子
06. 手术台上的隐形守护神:麻醉医生
07. 大型外科手术有传承的教学医院
第七章 在澳门,这样做医生
01. 病人对自己的隐私拥有话语权
02. 医学探索诚可贵,病人感受价更高
03. 术前核对制度:360度无死角
04. 内地“建档”大业 vs 澳门分层医疗
05. 妇科检查如此温暖润滑不尴尬
06. 温度比技术更彰显文明程度
07. 不让B超报告成为孕妇心中“焦虑的种子”
08. 宁小有撕裂,不个个侧切
09. 产前教育,兹事体大
在医生的眼中,没有隐私与扭曲;在张羽的笔下,只有科学与温暖。
——刘春(搜狐原副总裁)
医院是一个*真实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有医生才能阅尽生命中*极致的冲突、喜悦、绝望、困惑与挣扎,也只有医生才能把肉体与灵魂交融的如此真实和精准。当你看过张羽用故事和知识对人生进行独特表达,你一定会对生命和人性有更深刻的彻悟。
——张丽(北京卫视副总监,《养生堂》节目监制,《我是大医生》创办人)
作为一个妈妈,这一套书让我觉得相见恨晚,以后,也将是女儿们青春期的*好教科书
——马伊琍(著名演员)
这是我近期看过的*好的人文医学读本。我看到张羽冲出白色巨塔,拼命向世人大声讲述生命的无常和医生的抗争!看到命运之神站在她身后的恐惧,看到了医学的尊严和救赎,也看到了审判和抚摸。透过她的的笔,我们找到了对抗无常的方式和力量,那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医生!张羽了不起!
——徐萌(国家一级编剧,代表作《医者仁心》《青年医生》)
我曾坐在张羽医生对面,倾听“柳叶刀”细细剖开命运无常的声音。在看起来雪白冰冷的制服下,她心里装着患者的忧虑、读者的期待,热切得很。如何让“活着”更有尊严?对一名女记者来说,是努力守护社会公义;对张羽医生而言,则是在书里书外守护每一位女性。
——秦珍子(特稿记者,《中国青年报》冰点探索版编辑)
读者评论
@协和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不仅仅是妇科知识的科普,还是友谊、爱情、婚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职场关系、北漂奋斗的见证!读到痛处,戳人心窝,眼含泪花儿;但又不乏多处笑点,读来,心情倍儿爽!*后,只有医生知道的事,我也知道了,以后知道该怎么看病啦!——@幸福哒小女皇
读完@协和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渴望了解自己的身体,与妈妈探讨妇科的种种,也不觉得羞。换种角度看,胸大不大,是否下垂,臀翘不翘,也都不是*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应该是生命本身所散发出的美丽、意境、生命力。——@奶茶小秋呦
孕前读《只有医生知道》,只把它当成畅销榜上的故事书,喜欢惊险刺激的医疗情节以及张大夫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其中的医学知识不过走马观花。怀孕八周后的我重温此书,因为身在孕期,感悟大有不同,遇到医学盲点也总会多做停留细细研读。真心推荐每一本能够拉近医患关系的好书。——@happy小昭
原打算看一场故事型科普,却没想到遭遇了汹涌的人生。这本书像一幅女性生理解剖图,像医院生存指南。像一场狗血又辛酸的医院故事大爆料,是微缩版社会生态现状,更是*次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医生珍贵的人文情怀和爱。——@花与蘑菇
如果说《只有医生知道》是一顿大餐,健康科普知识*是主料,而餐里不时闪耀出的那点点迷人辅料也毫不逊色,那是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精髓总结,闪耀着心灵哲学的光芒。——@移动互联网民女
《只有医生知道!》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妈妈总是教条式地让我自重和矜持,而张教授这般温情委婉的诉说,让我更加深深体会到女子何为爱自己!女孩儿,应于人前干净、阳光、自信,于人后努力、认真、拼搏。——@朱慧敏-Julie
时隔两年,《只有医生知道!3》和大家见面了。
《只有医生知道!》从2010年末开始动笔,5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在思考和写作有关的东西,因为我坚信,那些字,对读者有帮助。
曾经有位妇产科主任告诉我,一个病人停经、阴道出血、轻微腹痛,因为看过《只有医生知道!》开篇那个生死时速的宫外孕故事,觉得自己特别像宫外孕,赶紧来到了医院。这位主任在时间为她确诊,给她打了一针,问题就解决了。而同一病房当天收治的另外一个宫外孕患者,因为缺乏健康常识,肚子痛还在上班,完全没想过该去医院,后晕倒在洗手间,被同事送到医院时已经休克,开刀切了输卵管才保住性命。
医生这个行业的成就感就是,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确实是因为你活了下来,因为你而获得了更有质量的生活。虽说这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行业,客观情况却是,大部分病人谁都能救,多数疾病并不严重或者病人命不该绝,落在谁手里都能活,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因为你的努力才活下来,开始了新生。对我来说,更幸运的是,除了使用语言、药物、手术刀,笔和文字同样可以用来救人。
生命的无常、人性的复杂与疾病的善变,在医生的世界里被无限放大,面对疾病,医生的无力感并不亚于病人。人世间的真实远比剧本曲折离奇,涉及的医学知识多如牛毛,将二者绝佳地糅合在一起,记录那些真正打动自己、令自己一往情深并深深相信的东西,让故事精彩好看,又能精准呈现知识,终让读者在健康问题上少走弯路,才是我们的愿望。我自己也是走了无数次的弯路,甚至走的很多是闭环的重复路,或者死胡同,才终决定写下去和这样写。成书之时,已和初的设想完全不同,《只有医生知道!3》在我看来,全是意外。
别人来协和进修带家属,老窦来京却“拐”了个病人。老窦雨夜出诊,手取胎盘,造成农村产妇李二苗子宫穿孔。因为怕吃官司、怕影响晋升、怕被同事中的小人陷害,他没敢告诉病人。但是扔下病人不管、甩手就去北京进修,他又于心不忍,便干脆把病人哄到北京,放自己眼皮底下看着,以便终把病治好。农民小两口虽然傻傻不知道,也有意外收获,在“环三甲医院大生态圈”盘下一个水果摊,彻底告别黑土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生创业。
一个处于事业上升期、胆小怕事的小县城医生,在各种怕、各种不敢的重压之下,治好了病人的病,还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人生轨迹,这是一个喜剧,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善良的小人物行医过程中的大慈悲。故事写到后,我以一个你必须笑的段子结尾,自己却掉下泪来,为一个人在心里走过的那些弯路、重复路和死路,为中国医生行医的不易,更为中国病人求医的艰难。
俗话说“治病治不了命”,除了讲故事、写知识,我还奢侈地希望能够帮助女性建立起科学素养,认清身体的结构、性别的局限,认清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生活,确保在人生关键的几个点上做出的决定都是慎重、知情和自主的。
以前我逢人就劝“早生孩子,多生孩子”,有点儿职业病,或者叫生育控。但任何一个人的三观都不是世界的尺度,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经过反思,我劝别人时有前提了,那就是女性愿意成为母亲,如果她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生育,那完全是个人选择,别说医生,就连父母兄弟也没资格指手画脚。
这世上比真理更重要的,是女性自主选择的权利。
然而,这个选择是有前提的,你可以选择生育,也可以不选择,前提是你要知道,你的生育能力。这个选择的按钮并非永远掌握在你的手里,不是任何时候你都有机会按下,因为你的生育能力并非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上帝造人是不公平的,每个女人口袋里有多少个卵子可用,不完全一样,人群中每100个女性就有一个会在40岁之前绝经,这叫卵巢早衰,有些女性初潮后只来过几年月经就彻底绝经了,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
曾有一个停经3个月的38岁女性找到我,希望帮她查查胎儿的情况,检查后我告诉她,你没有怀孕,你可能再也不会来月经了。
冷峻的事实就是这样,停经后你真的不知道是怀孕先来,还是绝经先到。人类生育有它的黄金年龄段,在21~30岁,女性处于生育能力的高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35岁之后,不仅卵子的“库存”变小,卵子的质量也开始下降,不仅不容易受孕,流产的风险增加,分娩有染色体异常先天愚型胎儿的风险也成倍上升。
虽然在理论上,女性在绝经之前都有可能怀孕,然而生育力的丧失却是在绝经之前的几年已经发生。40岁女性每个月的受孕几率只有1/100,即使做试管婴儿,成功率也只有30岁女性的10%,而且超过一半的人已经无卵可用,需要靠别人赠卵。2014年加拿大妇产科协会发布指南明确指出:妇产科医生有义务提醒那些二三十岁正处于生育黄金年龄段的女性选择生育,如果不打算生育,需要告知这部分女性,她们在30岁之后将面临生育能力的下降。
什么是理想的人生?这太难有标准,或者可以总结为一个人总是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生育也许并不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但是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会影响人生中的那些真正的大事。
看来,我还要把这个职业病捡回来,有生之年,继续唠叨下去。
着手写作之时,我已经到了懂得保持沉默的年纪,懂得应该少引发争议,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做一个精致的既得利益者。医生的职业,不主张整天跑到公众面前喧嚣,它讲究默默耕耘。但我始终认为,在国家医疗改革的大潮中,医生作为知识分子不能集体沉默,医生群体不能被动,要让全社会都知道那些只有医生知道的,让医学殿堂不再神秘高冷,让医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让医疗真正温暖起来。不仅如此,医生还应该勇敢地走出白色巨塔,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行业的自我救赎。
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思考不会无用,任何话语能够引发思考和讨论就是好的。我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内心奢侈的人,通过写作,对别人的生活哪怕有一些些的帮助也好,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老天管着呢,但这些只当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发自心底的善意也好,或者哪怕只是作为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个忠实记录。
写作如同修行和积累美德,本身就是回报。它使人获得心灵的安宁,自我肯定和自我接受,虽然自己还是一个谨小慎微的柔弱女子,但是你能感觉到有一个重重的人生砝码放在自己这边,无论世俗的一切如何来烦扰,也无论它来得多么猛烈,你都能沉静抗衡,起码不被吹得东倒西歪,没了分寸,乱了阵脚。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困难的时候,你要想象一个有趣的读者、一个真实的人类在看那些字,还要认清自己的痛苦对别人毫无价值,才会甘愿跳出自己,用好听的故事讲述对读者实用的健康知识和身体智慧。
行医和写作令身体疲惫,都要靠朴素的劳作和空旷的英雄梦想一点一点推进,这也是我认为值得过的生活。
新书问世,掩卷而泣,我把真心献给你
2015年12月6日于北京
怀孕和流产的辩证法
在我的临床工作和网络咨询中,时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吃了事后紧急避孕药毓婷,仍然意外怀孕的妈妈会非常矛盾。“这孩子到底能不能要”成了让夫妻揪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怀孕不能乱吃药,但是吃了药是不是一定导致胎儿畸形呢?留着,怕生出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不仅家庭无力承担,更对不起孩子。打掉,真心舍不得,还怕以后再也怀不上了。很多病人前来求助的时候,经常是已经看过几位医生的门诊,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何去何从,医生都说孩子有可能畸形,也可能没事儿,要留着还是要打胎,谁说了也不算,你自己做主。
实际上,已经有大量医学数据证明,服用事后紧急避孕药毓婷并不增加这一胎的畸形率,意外怀孕的女性不需要单纯因为服用过此种药物而终止妊娠。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夫妻什么药都没吃过,什么针都没打过,什么病都没得过,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身体好,还有条件到安全绿色无污染、到处是新鲜空气负氧离子的大森林里受孕,仍然生出有问题的孩子,而且无从查找原因,终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如何避免下一胎发生类似悲剧的问题上,医生也无法给出答案。这是人类发生出生缺陷的客观事实。
女性的每一次妊娠都面临1%的宫外孕风险,每一次怀孕都存在早期流产、胚胎停育的风险,每一个成形胎儿都面临晚期流产和早产的风险,每一个足月胎儿都面临难产这一人类降生之前后一道考验,人类所有怀孕的欣喜,注定会有15%20%要以悲剧的方式结局,其中80%发生在早孕期,人类全部新生命的诞生,注定会有1%2%的新生儿存在出生缺陷。这些问题,伴随人类繁衍生息的始终,医学不能完全消除,上帝也不能。
现代医学貌似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受限于医学技术本身,医生能发现和改变的问题并不多。产前检查并非,B超排畸只负责发现严重的、致死性的结构畸形,无论2D、3D还是四维彩超,对于功能性缺陷,例如视力、听力低下,智力低下,以及孩子是否聪明的评估都无能为力。很多有缺陷的孩子,要在出生之后才被发现;很多孩子的生长发育异常,要在出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逐一浮出水面;甚至很多孩子的夭折,医学都无法给出确切死因。如果这时候,你抱着畸形的孩子,找当初说“没事儿的,留着吧”的妇产科医生问责,她又如何说得清楚?
有些医生直接给出流产建议,可能是受限于自身医学知识的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有些医生给出模棱两可的建议,或者干脆让你把孩子做掉,不完全排除对行医本身的保护,如果孩子做掉,自然没了后续的畸形问题,至于做人流的时候是否发生子宫穿孔,做人流是否导致终身不孕,这些在你离开诊室之后,将不再和医生有任何瓜葛。如果医患关系越来越差,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孕妇都要医生的准话,都要逼问医生能否保证自己肚子里孩子的安全,或者在生出畸形胎儿后都要找医生算账,就有可能出现人人自保的局面,从此诊室里没有了科学的咨询和中肯的解释,什么都是模棱两可,什么都是让你自己做主,你又有什么办法?
说到这里,下一步就涉及如何做一个聪明病人的大命题了,洋洋洒洒几乎可以写一本书。然而,在医生这个群体面对自身进行反思并且做出调整的过程中,在整个医疗环境日益成熟之前,病人应该怎么做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目前,你只能依靠眼下这位医生,那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发自内心地信任他,给他一个宽松安全的坏境,就是给自己一个充分知情和自由选择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言语、行为或者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让医生感到受威胁和不安全,你和他,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同样的道理,早孕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拍了胸片,补了牙齿,使用了一些麻醉或者消炎的药物,这些孩子也并非都是不能要的,经过医生的全面问诊和详细咨询,大多数孩子能够得以保留。
孕期用药也是时常困扰女性的问题。首先要看服用药物和受孕的时间关系,通常,对于月经规律,周期在28天左右的女性,从末次月经天算起,四周之内服用的药物对胚胎所起作用遵循“全或无”规律。妊娠四周之内,胚胎还是一个尚未分化的细胞团,没有启动向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如果药物的杀胚作用足够大,就会引发自然流产,如果药物的作用轻微,强大的胚胎能够逃过一劫,不会发生某一组织器官的畸形或者缺陷。从妊娠第5周开始,胚胎进入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此时是药物致畸的极度敏感期,医生会根据妊娠用药的安全性分类、服用药物的剂量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论,统统建议女性去做人工流产。
高剂量的离子射线会对胎儿造成很多严重损伤,如流产、胎儿生长障碍、小脑畸形、智力发育障碍,并且增加儿童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但是根据美国放射协会和妇产科协会的数据,查体拍摄的胸片,腹中胎儿所受的照射剂量仅为0.020.07毫拉德,而高于5000毫拉德的剂量才会造成胎儿损伤。单次腹部X线平片中,胎儿所受的照射量为100毫拉德,乳腺钼靶检查胎儿受到的照射量为720毫拉德,都是安全的,不需要因此选择人工流产。如果需要进行多次X线照射,应该咨询放射线专家,计算胎儿可能受到的总照射剂量,然后做决定。
核磁共振和超声波检查在孕期早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可以作为替代或者,无论是腹部B超,还是经阴道B超,都可以在孕期放心和反复使用。
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允许人工流产的,只要母亲提出申请,医疗机构就有义务提供流产和引产服务。28周之前,胎儿性命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在这样的国情之下,父母做出胎儿去留的决定之前,更应该得到专业和详细的咨询意见,尽量做出科学又不忘人性温暖和生命可贵的决定,才不会误伤腹中性命,也不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临床工作、网络咨询以及医学科普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关注服用紧急避孕药后意外妊娠面临抉择的女性群体,尽己所能地为每一个家庭提供科学严谨的咨询意见,然而,终的决定权永远在胎儿的法定监护人——父母手中。感谢那些心中有爱、勇于担当的父母,虽然心中忐忑,仍然勇敢地留下孩子。每一个逃过“被打掉”命运,并且顺利健康地降临人世的孩子,都给予医生的安慰与恒久信心,让她有勇气将这一场保卫生命的工作进行到底。
医生这个行业的成就感就是,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确实是因你而活了下来。虽说这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行业,客观情况却是,大部分病人谁都能救,更有多数病人的疾病并不严重,或者命不该绝,落在谁的手里都能活,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因为你的努力才活下来,总有那么几个没见天儿的生命,是因为你的咨询和建议得以继续。医生,不就是那成就弓箭的弓,不就是那无尽天空的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