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472285
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经典代表作
时隔40多年首度更新
抑郁症领域不可逾越的丰碑
抑郁症理论和治疗的集大成者
心理学大师贝克经典作品
这本心理学经典著作,是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教授的代表作。
40多年前,阿伦·贝克这本开创性的《抑郁症》第1版问世,首次从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治疗等各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抑郁症,毋庸置疑地成为抑郁症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不论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领域,还是想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原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理论依据、对比试验、临床案例……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时隔40多年后这本书首度更新再版,除了保留第1版中仍然适用的各种理论,更增强了关于认知障碍和认知治疗的内容,详细讨论了导致抑郁症的各种情绪障碍类别,并有关于药物治疗作用、心理治疗等的*研究进展,以及认知疗法在预防抑郁症愈后复发上的价值。
贝克发现负面图式和自动思维可以引发痛苦的情绪状态,认知疗法的重点在于矫正来访者的思维扭曲,运用重新归因、三栏笔记法等实用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消极的自动想法,重建认知结构,其形式积极主动、结构化并且见效快。它吸取了行为科学的理论与分析心理学的技术而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成为当今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当中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
贝克教授从验证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入手发现和创立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效果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长期效果以及降低复发率方面甚至优于药物治疗。这本《抑郁症》就是贝克教授的代表作,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到这次的第2版,40年来一直是CBT经典的著作,也是每个CBT学习者的著作。贝克教授创立的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对抑郁症有效,对各种焦虑障碍甚至是人格障碍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临床与咨询心理研究所教授
译者序
翻译团队
第2版序言
部分 抑郁症的临床方面
第1章 抑郁症的定义
抑郁症的悖论
抑郁症的患病率
不同类型和年龄的人的患病率和严重性
抑郁症的描述性概念
抑郁症的语义学
抑郁症和正常情绪
第2章 抑郁症的症候学
目前的系统性研究
主诉
症状
情绪症状
认知表现
动力性表现
植物性和躯体性的症状
妄想
幻觉
临床测试
表象
迟缓
焦虑
症状群的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
文化差异
第3章 进程和预后
作为一种临床疾病的抑郁症
抑郁进程和结果的重要性
系统性研究
发作点
复原和慢性发作
持续时间
复发
发作间歇期
内因性抑郁和神经性抑郁比较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者的结局
自杀
慢性抑郁的预测因子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绪障碍分类
官方术语
分类系统的来历
分类的信度和效度
二分法和二元论:过去和现在
内源性与外源性抑郁
自主性与反应性抑郁
焦虑性与迟钝性抑郁
精神性与神经性抑郁
内源性和外源性抑郁
内源性-外源性模型的起源
“大辩论”
内源性抑郁和反应性抑郁之间的区别
系统研究
抑郁等价物
继发于躯体形式障碍的抑郁
第5章 精神性和非精神性抑郁的对比
“精神神经症”的抑郁反应
定义
概念的演化
伴有精神特征的严重抑郁(精神性抑郁反应)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现代的诊断
第6章 躁郁症
历史和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的诊断标准
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关系
躁狂阶段的症候学
情感的表现
认知表现
动机表现
生理和营养的表现
躁狂阶段的行为观察
躁狂-抑郁行为的周期性
躁狂-抑郁症患者发病前的人格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分类的问题
目标成就和躁狂的症状
第7章 更年期抑郁症
概念的由来
病因
年龄
症候学
发病前的人格
本章小结
第8章 分裂情感障碍
定义
概念的发展
紧张症和躁郁症
急性情感性分裂精神病
急性精神分裂症
关于修订诊断的研究
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点
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因素和预后
目前分裂情感性障碍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抑郁症的实验方面
第9章 抑郁症的生物学研究
早期研究
躁郁症和体质
躁郁症的遗传性
同卵双生子的研究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家谱研究
小结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研究
早期研究(1903~1939年)
近期研究(1940~2004年)
内分泌研究
类固醇代谢
甲状腺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
醋甲胆碱作用下的血压反应
唾液分泌研究
神经生理学研究
镇静阈值
解剖学研究
神经营养和神经发生理论
肌电图研究
睡眠的脑电图研究
脑电图唤醒反应
新近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
神经心理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10章 心理学研究:检验精神分析理论
早期的心理功能测试
心理运动能力
概念能力
知觉阈限
歪曲的时间知觉
歪曲的空间知觉
早期的实验研究
家庭背景和人格
自我概念
贝克对抑郁症的系统研究
心理动力学因素
贝克研究的历史
检验假设
并行研究
言语材料中的认知模式
纵向研究
抑郁症病人在梦中的模式
童年时丧失父母和成年时患抑郁症
抑郁症中的认知歪曲
后记
第三部分 抑郁症的理论方面
第11章 抑郁症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与进化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攻击性抑郁症
抑郁症中的口欲
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神经学理论
神经心理学理论
生物化学理论
动物模型
情绪发泄
第12章 精神病理学与认知
抑郁症的基本三元素
对个体经验的负性解释
对自我的负性看法
负性期待
情感反应
认知的首要性
动机的变化
躯体症状
躁狂及其他精神障碍中的认知
精神障碍的认知分类
神经症
精神病
本章小结
第13章 贝克抑郁理论的发展
抑郁倾向
永久概念的形成
价值判断与情感
特定易感性
抑郁的沉积
特定压力
压力-抑郁链中的基因影响
非特异性压力
其他影响因素
遗传风险、前期抑郁发作与慢性压力
抑郁的人格结构
关于认知构造的文献
图式的定义
图式的识别
抑郁中的图式
模式与心理病理学
扭曲与误解
固着(反刍)
客观性的丧失
情感与认知
反馈模型
第四部分 抑郁症的治疗
第14章 躯体治疗
药物治疗
三环类药物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抗抑郁药处方模式
副作用
兴奋剂
锂
目前使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治疗耐药性
60岁后的治疗
研究问题和争议
风险与效益的问题
安慰剂效应的争论
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
电休克疗法
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15章 心理治疗
早期的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保证
修通和宣泄
指导和环境的改变
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治疗
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人际治疗
慢性抑郁症的IPT
老年人群的IPT
认知疗法
公式化和概念化
结构和策略
人际方面的改变
认知技术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和心理疗法
预防自杀
预防复发
心理变化过程
第16章 抑郁症治疗的评价:随机对照实验
结果和随访数据
随机临床实验
生态效度和随机临床实验
预防复发
总体结论
未来研究的问题
卷尾语
附录 负性梦的计分说明
参考文献
◆ 译者序 ◆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性策略目标,既充分体现人类健康发展需求的飞跃发展,也促使学界更多地面对与疾病、健康相关的心理学问题。此外,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跃居疾病谱和死亡谱前列并占据相当的比例,社会变革与激烈竞争迫使人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地遭遇心理失衡的威胁。时代发展要求大健康学科能兼顾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以应用型心理学家的角色功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身心健康服务。
上百年来,抑郁症的研究充满生气,并且千变万化。国内学者也就此编撰、出版了培训教材和学术专著。但迄今为止,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外学者抑郁症相关研究的学术专著却十分鲜见。为此,我们翻译了美国学者Aaron T. Beck和Brad A. Alford的第2版Depression:Causes and Treatment,相信会对我国广大医护人员、健康保健者等有所帮助。
为了回答“什么是抑郁的本质、原因及其治疗”,本书系统总结了有关抑郁在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各个方面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和第1版一样,这个版本总结了目前临床上关于抑郁的全新已知领域,包括自从这本书40年前初出版到现在的发展,同时也像早期的册子,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角度。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描述了一个原创性的研究项目,代表着在理解抑郁的认知内容及其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上的突破。
本书包括认知系统与抑郁情感、动机和生理现象的密切联系,认知疗法作为抑郁症新的治疗系统的实验过程,以及抑郁症的相关理论和抑郁症的治疗及情感护理等,共4大部分。其中许多内容在国内难得一见,如本书对大量设计良好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的结果显示,通过使用维持治疗(可以是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是抗抑郁药物),几乎有一半的抑郁症能够避免;以及用心理介入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复发的概率远低于单独用药物治疗的患者的复发率等,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也可以满足我国医护人员实施抑郁症治疗和护理的全面需要。本书综合了大量文献,可以说,无论对临床医护人员还是教育研究者甚至健康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均为翻译引进,加之本书涉及许多抑郁症的专业化知识,一些关键术语的翻译不尽统一。对此,译者在翻译以及统稿时,尽量参照心理学、医学专业的权威性著作,对比新的、生僻的或译法较杂的术语同时注明英文,对大多数人名则直接使用英文。
鉴于本书篇幅长、专业术语多和内容涉及面广,翻译难度和工作量均十分巨大。本书译者均为医学、护理学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由此确保了本书的顺利翻译,由衷地感谢我的翻译团队为本书奉献的辛勤劳动和学术贡献。
后,我们对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诸位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是她们的努力为本书的出版和顺利问世贡献了激情和灵感,尤其在促使原始经典资料的保留和近研究的结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由于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尤其国情文化差别和写作风格迥异,难免有纰漏与错误,恳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芳
2014年9月18日
◆ 第2版序言 ◆
抑郁的本质是什么?抑郁由哪些因素造成?它如何治疗?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贝克调查了上千例临床案例并对它们进行了对照研究,总结了有关抑郁在临床、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理论各个方面上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描述了一个原创性研究项目,代表着在理解抑郁的认知内容及其治疗方面的一个突破。
和第1版一样,第2版总结了目前临床上关于抑郁的所有已知领域,包括从这本书40年前初出版到现在的发展,同时也像第1版一样,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角度。此外,在第16章,我们回顾了建立在详尽的认知理论和研究基础之上的随机对照实验。
第2版的新内容是什么呢?情绪障碍的概念在这些年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类别。现在我们认识到,从世界范围来看,重度抑郁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断引起了临床和研究的注意。自本书第1版出版后的这些年里,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些其他类型已被识别,关于躁狂症和生活事件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在进行。新的药物,譬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IRs),或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已被研制。在功效上(除了严重的抑郁),它们与三环、不同环式以及在第1版中讨论的其他抗抑郁药在化学式上不相关,它们比“代药物”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这些更新的药物引起的副作用更小,同时在防止服药过量、提高耐受力以及病人的依从性方面能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同时,还增加了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与锂、精神兴奋剂以及其他药剂。
现在关于药物疗法仍然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抑郁的药物治疗(甚至使用更新的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依然会导致不希望发生的副作用,譬如60%的患者性欲出现紊乱。SSIRs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致命的。其他副作用包括胃肠道紊乱、恶心、嗜睡。电休克疗法(ECT)也会引起副作用,一些可替代的治疗正在审查中,包括经颅磁刺激(TMS)。我们描述了关于这项新治疗初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自本书初问世后,我们在理解抑郁的生物学基础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对于确认包括分裂情感性障碍在内的情绪障碍的遗传基础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关于海马神经元变化、扁桃体变大的研究似乎很有希望。关于“神经营养”(维持细胞的活力)和“神经形成”(刺激新细胞的生长)的理论很多,也正在被验证。
尽管在不断地进步,抑郁症的许多生物学方面仍然不确定。一个研究领域发现,特定的大脑变化发生在对于抑郁有效的药理学和心理学治疗。例如,帕罗西汀治疗和认知疗法在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皮质层上的不同疗效。
研究者继续研究重度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方面,包括一元胺大脑系统多样性的选择。神经肽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激素的变量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等都在研究中。血浆皮质醇中的地塞米松释放剂被建议作为一个标记物,尽管实验中的睡眠剥夺和快速的节食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
有几项研究已经测试基因标记物是否能够预测不同的药物反应,因此会产生个性化抑郁药物治疗的可能。即使给予等浓度的帕罗西汀,某种特定的基因类型与其他基因类型相比较,由5-HTTLPR介导发挥功能的帕罗西汀能够使抑郁症评分降低得更快。关于药物基因组学未来的研究将继续确定能够更好地预测个别药物反应的基因标记物,以及这些反应的原因。后的结果可能将成为独特的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方式。
在临床与心理学上,治疗抑郁的方式已经取得了大幅进展。目前,关于认知易感性,孩子与父母遗传倾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发,我们比上一代有了更多的了解。抑郁认知和自杀理论的大多数方面,包括对自己消极偏见的认知,毫无希望的念头作为一个预测因子的重要性、主题内容的特殊性,使得心境协调,在实证上已经得到了验证。认知启动的研究和纵向研究现在支持成人认知易感性的理论,同时关于儿童的证据也出现了。
全世界范围内,关于临床抑郁的研究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传统治疗的附属物,以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靶向的认知疗法正在接受检验。通过多种维度,伴随着关于心理和体细胞的治疗不断成熟,情绪障碍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的本质在不断升值。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现象学和生物学之间的二分法不断地被理解。例如,我们回顾的一篇发现,在重度抑郁的认知疗法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与多种躯体抗抑郁治疗对甲状腺轴的影响一致。未来的研究需要检验认知疗法与躯体治疗对神经形成的影响,特别是齿状回(DG)的颗粒细胞水平,作为海马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形成新认知关键的思维。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抑郁症的研究充满生气,并且千变万化。除了进展,第2版几乎保留了第1版里所有原始的研究和想法。在那个时期,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已经得到阐述。部分,关于抑郁症的临床方面,在抑郁症的认知方面继续使用自然观察法(见第2章)。这项工作促使了认知内容的形成,把认知系统与抑郁情感、动机和生理现象连接起来(见第12章)。第二部分,关于抑郁症的实验方面,包括弗洛伊德理论初的实验,导致了“异常发现”,1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治疗系统——认知疗法。这项研究也被作为第10章的一部分保留着,包括梦的研究和负性梦(“受虐狂”)的计分说明(见附录)。
第三部分,关于抑郁的理论方面,包括第
40年前这本书的第1版出版以来,为揭示抑郁症有关的本质、诱发原因和治疗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第2版的出版,不仅继承了第1版的优点,更提供了多个更新的主题,介绍了抑郁症领域的*实证研究。全书从结构上、行文写作上均全面、清晰且丰富,可以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linical Psychological Medicine)
《抑郁症》的第2版,呼吁临床医生关注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认知模型、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只是关注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第2版将接替第1版的地位,成为抑郁症领域不可逾越的权威读物。
——《心理学评论》
(PsycCRITIQUES)
每一位医学院学生、精神科医生、执业心理咨询师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美国精神病学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一本非常经典的作品。
——《英国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这本书无疑超越了所有以前关于抑郁症的著作。
——《团体治疗国际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