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5669

水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城市的命脉。中国城市面临着水质污染、水资源枯竭、洪旱频发的境况,解决城市水问题刻不容缓。从数年前的海绵城市到现在的多维海绵,中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时期。如何解决城与水的关系?如何构建?如何维护管理?从《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 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中,你将得到答案。
本书系统讲述了城市与水如何共生共荣,不仅揭示了古今城市水系治理和水环境改善的共同特征,也借鉴古今中外智慧解决当今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问题,是一本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设计论著,可为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师生提供理论指导,亦可为全球城市规划与水务工作者、政策及政策决定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u 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凝结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30余年国内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
u 图文结合、经典实用,让观点有迹可循,理论与实践并重;
u 专家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杨志峰、郭仁忠、孟建民联袂力荐!
u 针对性强,是城市规划与水务工作管理者、政策和决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设计工具书。
《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 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基于国内城市,尤其以深圳市为重点的30余年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融合了水利工程、市政给水排水、生态技术、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等专业,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维海绵”“流域海绵”“离岛式填海模式”“浅表流雨水收集系统” “全域人工水生态系统” “街区水系统”等城市规划建设新思维,探索了将传统的水务灰色基础设施融合到现代绿色城市的新方法。
《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 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阐述了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综合方案,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相信书中所呈现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将对全球城市规划与水务工作管理者、政策和决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工作者有所助益。
篇 基本概念:城水共生时空史 008
章
流域水系,城依水而生
009
节
城市依水而生
009
第二节
水系演变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014
第三节
河流:城市魅力的重要生态载体
018
第二章
取供用排,水随城而转
026
节
何为城市水系统
026
第二节
城市水平衡:从消费侧到供给侧
030
第三章
系统治水,解决水问题
033
节
简话城市治水发展史
033
第二节
深圳市河流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039
第二篇 跨界思维:绿水融城新突破 045
第四章
多维海绵,构建水系统
046
节
从海绵城市到多维海绵
046
第二节
表层:中央商务区道路“海绵化”的探索实践
051
第三节
浅层:初(小)雨截流的探索
056
第四节
深层:高度城市化地区水环境安全的补充
063
第五章
离岛模式,梳理水格局
067
节
从漫滩推填到离岛模式
067
第二节
首探离岛式填海模式构建排水通道
072
第三节
应用离岛式填海模式助力活力水城
076
第六章
生态河湖,活化水岸线
082
节
从河湖水利到生态河湖
082
第二节
生态河流治理技术的集成与选择
089
第三节
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河流形态重塑
095
第四节
从生态河道向生态流域的延伸
102
第五节
生态河湖的文化内涵丰富
109
第七章
绿色共享,开放水设施
115
节
从单一功能到绿色共享
115
第二节
好水好缸:水库的开放共享4.0
时代
123
第三节
环境友好:污水处理厂的绿色转型
130
第三篇 无界梦想:城水同行新格局 136
第八章
水系先导,融多规合一
137
节
从多规合一到水系先导
137
第二节
首探水系先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新思维
144
第三节
基于浅表流雨水收集系统的“多规合一”优化方案
152
第九章
人工生态,街区水系统
156
节
从自然生态到人工生态
156
第二节
构建以安全健康为导向的全域人工水生态系统
160
第三节
街区水系统:城市水系统的创新应用
164
第十章
流域海绵,山水林田湖
169
节
从海绵城市到流域海绵
169
第二节
立足流域城市群的水源保障格局
175
第三节
细胞规划论: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考
177
注释 181
后记 184
前言
犹记得,家乡门前有一条小溪,清凌凌的水悠然流过,水边可见鱼虾浅游,岸上留下孩童嬉戏。如今在城市中生活已经30 余年,儿时家乡河流的记忆却梦牵魂绕。我常常在想,在今日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都市中,昔日乡野时代记忆中“水清沙白、鱼翔浅底”的家乡河流还能否再现?
得益于早期从事市政工程设计、城市规划行政与技术管理工作,我经常与规划、建筑等专业人士接触、学习、交流,因而对城市的水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多年来业界普遍认为水利、市政给水排水等涉水工程系列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专业,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城市的水问题,包括“看海”“黑臭”等,源于快速的、单一的土地开发建设模式和过于单一的专业分工!尤其是对自然水系的破坏无以复加,现在投入大量的资金,是为了消除当时没有尊重水系、没有系统思
考的后遗症。
自2006 年以来,我们将跨界思维引入到传统水利:考虑到河流、湖泊既是城市基础设施又是公共空间,提出了防洪治涝、水质改善、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将水利工程、市政给水排水、生态技术、城市规划和园林景观等专业相互融合统筹。后来又不断总结完善,结合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理念,充实调整为防洪治涝、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和信息管理“五位一体”的治水、管水新思路,并提出了“多维海绵”“流域海绵”“离岛式填海模式”“全域人工水生态系统”“街区水系统”等新概念。
忆往昔,《清明上河图》以南北大运河汴河段为载体,反映了汉唐盛世之后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生活画卷。汴河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城市的生命线。《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城市经济繁荣,而是一种特定的、由汴河漕运带来的城市经济繁荣,成为当时城市新生活的典范,为世人所仰慕。看今朝,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为水务工作者,我们期待以生态为本,以水系修复规划先导为手段,构建多规合一的城市规划建设新思维。我们期待建设绿色开放水务基础设施,使河流成为城市的重要生态纽带,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开创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篇章,创建有特色、有品质、有文化、有价值的中国山水之城。
朱闻博
2018
年6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