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72713丛书名: 当代著名作家及学者年谱系列
施蛰存曾说,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不要写什么“传”,而是写“论”比较好,好还是写“史”。《施蛰存文学著译年谱》以“论”、“史”、“传”相融汇的方式,较为细致、深入地反映了施蛰存一生的个人行止、身世浮沉、思想发展、文学创作、翻译实践、文学和编辑活动、交游情况、文坛学界对之的研究与评价等。1932年5月1日,施蛰存创刊《现代》杂志,倡导“现代派”文学。自此,这位“中国现代派文学早的开拓者之一”,便沿着这样“一条新的路径”,在文学创作、外国文学译介、中国古典文学与碑版文物的研究、现代文学期刊的编辑出版等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和探索着。这是施蛰存在沙漠中跋涉的“脚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文艺百话”般的贡献。
序言
一、松江记忆与“文学事业之始”(1905年-1925年)
二、“三个书店”与“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6年-1929年)
三、《上元灯》与“本”小说创作(1929年)
四、《将军的头》与“创作的新蹊径”(1930年-1931年)
五、《现代》杂志与“现代派”(1932年-1934年)
六、“文艺上自由主义”与“洋场恶少”(1933年)
七、《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1933年)
八、《文饭小品》与编辑活动的“开径独行”(1935年)
九、《小珍集》与“灵魂之息壤”(1936年)
十、《灯下集》与“适性任情”的散文(1937年-1940年)
十一、《妇心三部曲》与施尼茨勒作品的译介(1941年)
十二、《文学之贫困》与“纯文学”的态度(1942年-1945年)
十三、《待旦录》与“关于文艺的一些小意见”(1946年-1947年)
十四、“西窗”与西学东渐的努力(1948年-1956年)
十五、《才与德》与“元祐党人”(1957年-1961年)
十六、金石碑版与“北窗”的兴趣(1962年-1977年)
十七、“又弄起笔头来”的随笔小品(1978年-1980年)
十八、《词学》的“继往开来”(1981年)
十九、“更生”与资深翻译家(1982年-1985年)
二十、“教书匠”退休与“怀旧”的“百花洲文库”(1986年)
二十一、《唐诗百话》与“东窗”的研究(1987年-1988年)
二十二、《戴望舒诗全编》与亲密朋友的“职责”(1989年)
二十三、“杰出贡献奖”与旧作的“百废俱兴”(1990年-1993年)
二十四、《文艺百话》与文论的“里程碑”(1994年)
二十五、《沙上的脚迹》与过去生活的“回忆”(1995年-2003年)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