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04313
施振荣、马化腾、刘强东等数十位商界大佬鼎力推荐!
本书是有关企业组织能力思维框架和具体应用工具方面的精华之作。本书针对中国企业中高级管理层的需要,剖析了国内企业在组织能力上的问题和差距,介绍了中外企业在打造组织能力三个支柱方面(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员工治理方式)的成功经验。为避免单纯的理论式阐述,作者旁征博引,特地精选了一些企业实际案例,并结合当下移动互联的发展特点,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赞誉
鸣谢
推荐序一(施振荣)
推荐序二(马化腾)
前言
第1章 组织能力:企业成败的关键
天时地利下的中国企业崛起
经营环境重重挑战
企业持续成功的两大关键
组织能力:基业长青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章 组织能力的内涵和建设
何为组织能力
如何系统地打造组织能力
案例分享
“组织能力”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
附录2A 组织能力的规划模板
附录2B 常用组织能力字典
附录2C 组织能力诊断工具
第3章 打造员工能力
找对人:制胜团队的必要条件
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建构能力模型
落实能力模型的关键成功因素
需要避免的错误
能力审核和规划
附录3A 杰克·韦尔奇担任CEO时期的通用电气核心领导力模型
附录3B 伊梅尔特担任CEO时期的通用电气核心领导力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赢得人才抢夺战
外购人才的时机
提高人才命中率的秘诀
案例分享
附录4A 建立与落实独特价值主张的蓝图
附录4B 人才招聘体系的评估和改善
第5章 保留与淘汰双管齐下
人才匮乏带来的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竞争对手乱挖墙脚
留才的关键因素
案例分享
淘汰低绩效人员
附录5A Q12问卷
附录5B 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第6章 建立培养人才机制
“输血”还是“造血”
有效的人才发展模式
以身作则:高层领导的哲学和参与
公平游戏规则:识别人才标准和流程
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培训系统
干中学:实践锻炼
持之以恒: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小结
附录6A 人才培养体系的自我评估
参考文献
第7章 如何塑造员工思维模式
什么是员工思维模式
重塑员工思维模式的常见情景
重塑员工思维模式的步骤和工具
案例分享
思维模式变革的关键要点
附录7A 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六脉神剑
附录7B 员工思维模式塑造工具
第8章 如何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员工治理概览
什么是组织架构
怎样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如何设计有利于组织能力发展的组织架构
案例分享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改善组织边界
何为无边界组织
如何改善垂直边界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如何改善水平边界
案例分享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拥抱互联网的组织能力新特征
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时代持续成功的关键
移动互联时代对组织能力的要求
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打造的中国企业
建设组织能力的关键
中国企业,跨越
经营战略的跨越
组织能力的跨越
领导能力的跨越
给CEO的忠告
参考文献
前 言中国企业站起来!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香港念大学时的梦想和渴望。1981年的圣诞假期,我次踏进内地,通过参加香港大学的学生交流团,我来到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这次交流活动让我感到非常震撼,通过与内地学生一起唱歌、聊天和生活,我深刻地体会到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不仅仅是香港人。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我不断到内地旅游、交流和调研,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然而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普遍挑战。大学三年级,为了响应邓小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我决定攻读管理学博士,以专业知识帮助祖国的经济发展。
1986年我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在那里得到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韦恩·布罗克班克(Wayne Brockbank)和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几位人力资源管理大师的启蒙,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密歇根就学期间,除了巩固和提升学术理论基础以外,更蒙几位恩师器重,使我开始参与管理咨询顾问工作,为美国《财富》500强企业提供服务。1990年毕业后,我在美国执教多年,1996年被密歇根大学派回香港,负责该商学院的亚太区业务。1998年下半年,应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的诚邀,我到台湾创办集团企业大学——宏碁标杆学院。2000年年底,宏碁集团的业务发展遇到重大挫折,我临危受命,被调回总部担任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协助施振荣发动和进行世纪变革,并建立以绩效、客户和执行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2002年下半年,宏碁集团转型取得阶段性成功,我决定功成身退,重新回到学术界,以便整理和分享过去十多年来在企业实践、管理咨询和教学研究的心得。由于在1997年我曾代表密歇根大学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期间应邀以客座教授身份任教,对中欧的学术氛围留下了美好回忆,所以在2004年我决定正式加入中欧,举家迁到上海,重新全职任教,不知不觉间,5年时间又匆匆而过。
从1981年次踏进内地到现在定居上海转眼已经快30年了。在这期间,我见证了国家、企业、人民的崛起和强盛。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了!我的管理学博士学位也拿到了!中国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世界舞台上也站起来了!但是,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赛,赢得全世界客户的信赖和尊敬,总是依靠低成本的制造能力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不够的,必须发展高价值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并发挥中国丰富的知识型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团队战斗力。与企业的硬实力(如资产、资金、厂房设备、渠道等)相比,软实力(如知识产权、品牌、人才、文化、组织管理等)的提升,将是企业在新的知识型经济中取得胜利的更为关键的因素。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是我多年来结合学术理论和企业实践,自主开发形成的组织分析和诊断框架,是系统地提升企业软实力和团队战斗力的管理工具。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宏碁标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十多年教学中,这一理论框架和工具在成千上万人次的高管培训中,一次次地被大家认可,尤其在中欧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在CEO班或EMBA班,获得学员们的一致口碑。通过教授组织能力“杨三角”这门课,我多次获得中欧年度“优秀教学奖”,被学生们评为“受EMBA学生喜爱的教授”,并在2009年获得终身教学荣誉——中欧教学名师奖。此外,组织能力的“杨三角”在实践中,提供有效的变革方向和行动方案,帮助国内外多家企业通过改善提升组织能力,实现了快速成长、扭亏为盈或战略转型,其中包括了为本书作序和推荐的众多企业家和总裁所领导的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宏碁和腾讯这两家企业,我亲自以“杨三角”为它们比较系统和长期地制定了建设组织能力的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确信这本书所提出的思路和工具能为中国更多企业家、高层主管、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让“杨三角”对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正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和渴望,也是我正式让这本书面世的终目的。
本书共有11章,将分别讲述有关组织能力的内容。第1章先分析当今中国企业在这个历史契机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说明组织能力建设的迫切性。第2章介绍组织能力的内涵和建设。第3~9章讲述如何打造组织能力的三个支柱:员工能力(第3~6章)、员工思维模式(第7章)、员工治理方式(第8~9章)。第10章探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和组织能力建设的新特征。第11章指出中国企业如何实现经营战略和组织能力的跨越,成为企业。
后,这本书得以成书出版并非仅凭我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必须要感谢多位老师、企业高管和同事多年来的支持和协助。首先,我要感谢密歇根大学的三位启蒙老师戴维·尤里奇、韦恩·布罗克班克和诺埃尔·蒂奇,他们多年来一直指导我、鼓励我,并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其次,我也要感激我在企业界的“老师”施振荣董事长,虽然从职位上讲,他是我的上司,但在多年来的工作互动中,他是我学习企业战略思考、企业文化建设、高管激励管理的好的老师,他个人的待人处事方式、不留一手的作风也是我很好的学习榜样。此外,我的“杨三角”理论得以不断优化,实有赖于和各行各业的众多企业高管长期的互动与多年来的案例研究积累,在这里也要特别鸣谢为这本书作序和推荐的企业家,以及在本书中我引用的多家杰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
本书的修改再版和案例更新,我的研究助理沈磊博士起了关键的作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出版社的胡峙峰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协助和指导。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Jenny,因为她20年来都无怨无悔地与我到世界各地生活,除了照顾好家庭和儿女使我无后顾之忧以外,一直默默地支持和鼓励我,使我在工作上可以更专注,帮助更多的企业。
后,谨以此书献给正在努力打造企业的诸位中国企业家和高管,你们的奋斗正在改写着中国的历史,你们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你们的推动下,中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
2015年5月于上海
赞 誉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经济、政治、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变革和创新,企业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实现持续发展,杨教授在本书中对此做出了精彩回答。他以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独创性地提出了“组织能力”公式,归纳和总结了发展组织能力的成功方法和有效工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援引了大量中国企业的案例,并且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不断提升组织能力来保障企业取得持续成功。
——神州数码总裁 郭为
战略决定方向,执行力决定结果。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企业执行力的基石。杨国安教授教会了我们“造石”的方法。
——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 胡葆森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组织能力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早在2004年,TCL许多高层管理者对杨国安教授所讲授的组织能力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人也深受启发,并力图引导企业按其实践,构建企业持久竞争力。本书是对企业战略及组织能力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系统分析,相信会对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东生
以往谈企业竞争力,比较偏重核心价值及核心竞争力,而较少论述组织能力。杨国安教授根据累积多年的实务经验和雄厚的论证基础,完成了本书。他特别针对企业容易忽略的组织竞争力,不仅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并且提供了许多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分析诊断方法与配套工具,巨细靡遗,切入时需,是企业领导的实务工具书。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诗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竞争的大潮一浪接一浪,企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本书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开阔了我们的思路,解答了我们在企业运营中的许多困惑,并提供了加强与提高组织能力的操作指南。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企业家,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春和集团董事局主席 梁小雷
我们公司推崇两个“三角”:一个是运用于商业模式的“刘三角”,另外一个是杨国安教授的“杨三角”,它是帮助我们建设组织能力的有力工具,简单且实用性强,既适用于小组织也适用于大组织。
——**集团董事长兼CEO 刘强东
杨国安教授的这本新书充分展示了他对如何把握企业命运的深刻见解,相信凡是希望实现永续经营的企业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 刘瑞旗
企业若想基业长青,持续健康成长,管理层应具备“战略性思考框架”,从愿景分析、战略方向确定、组织能力打造以至价值观强化。杨国安教授在这本新书中提出的“杨三角”系统性工具,对金昇集团过去几年的转型起了关键作用。
——金昇集团董事长兼CEO 潘雪平
组织能力是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之一。杨教授以学贯中西的视野,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咨询实践,为企业如何培养发展卓越的组织能力总结了一套简明扼要的系统理论框架和极富操作性的行动指南,让人受益匪浅。
——复星制药集团董事长 汪群斌
凡管理理论,由繁入简难,能广泛应用于企业实践更是难上加难。杨国安教授的“组织能力杨三角”模型,却是有效应用的典范。九阳自应用“杨三角”模型起,进行组织能力的定期诊断和改善,创新等核心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品牌愈受消费者的喜爱和业界认可。欣闻教授《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一书再版,并增补了近年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案例实践,颇为期待。
——九阳股份公司董事长 王旭宁
杨教授的组织能力理论几年前就在深圳中航各主要企业予以应用,对于集团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亦为深圳中航获得中国及亚洲*雇主提供了助力。本人深信这本新书中系统而精练的理论、超强的实用操作性,将对转型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助益良多。
——深圳中航集团总裁 吴光权
企业基层搞作业,中层做管理,高层谋经营。所谓经营者,一则制定战略规划,二则培养组织能力。作为杨国安教授组织能力课程的闻道者,我深受教益。故曰:先有组织能力,后有百年老店。期盼杨教授的这本新书能在企业界风行,让更多的企业家引以为同道!
——博时基金总裁 肖风
作为迈瑞董事长和中欧的EMBA学员,我很高兴地看到杨国安教授的新作出版。作为一名兼具理论研究和实战经验、深悉中外企业管理特点的华人管理学权威,杨教授在书中分享了多年来自己在组织能力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提出了组织能力的诊断分析框架,介绍了很多对应的操作工具以及中外企业在打造组织能力上的*实践案例。该书对于有志于提升组织能力、打造长青基业的企业管理人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迈瑞医疗器材董事长 徐航
杨国安教授提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组织能力三角模型深深影响了许多中国企业领导人,包括金蝶在内的许多企业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和富有价值的!
——金蝶软件董事长 徐少春
日常经营管理中*困惑的就是公司的组织能力管理,杨国安教授的“杨三角”理论以其实用性征服了我。像修佛的人不断用功、不断进步一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感悟,我逐渐掌握了绩效考评、接班人选择,以及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秘诀”。希望“杨三角”理论在更多的华人企业中得到应用!
——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EO 杨现祥
“杨三角”这一指导性框架和工具在58同城得到深入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组织能力的诊断以及对高管团队的针对性培训,58同城在快速成长和转型过程中有了切实的保障。
——58同城董事长兼CEO 姚劲波
企业战略实施的成功、组织效率的提升,以及经营规模的成长,都需要依靠与之相匹配的组织能力,并能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提升。未来十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黄金十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企业必须要解决组织能力的问题。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引。我本人聆听过杨教授组织能力的授课,并且在柳工高速国际化的发展中不断应用,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大师之作!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曾光安
杨教授的三角模型理论根植于企业管理的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CEO而言,学了立即可以用,对提升企业竞争力非常实用并且有效。
——北京中证万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炳贤
经营环境重重挑战 虽然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中国企业的成长却并 非一帆风顺。移动互联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下的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颠覆。国内 外竞争对手的挑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客户期望的 提高、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颠覆性 变革、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等诸多因素都给中国企业 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重重挑战。
跨国公司的本地化使中国市场上企业竞争升级 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放开和在全球市场重要性的 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通过本地化经营来更 好地参与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它们在技术 、品牌、资金、管理上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利用全球 资源同中国企业竞争,同时又能整合中国市场上的劳 动力、原材料等资源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在家电、电 子消费产品、汽车业、金融、通信、日化、医药、电 脑、软件等行业,中国企业都面临这样的竞争。由于 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有限的成长空间,一批中国本 土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去寻求市场发展空问,通过整 合海外资源,建立足够庞大的经济规模与跨国公司竞 争。这方面的先行者有海尔、TCL、联想等。
中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和产能过剩 国内有不少行业,如果没有高筑的技术、法规等 壁垒,只要市场上出现获利空间可观的商机,很快会 涌现出大批的跟随者以较低的价格冲人市场,把“蓝 海”迅速厮杀成一片“红海”。因此善打价格战的中 国企业所到之处,行业利润都会迅速下降。从传统的 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平板玻璃、石化等基建 行业,到光伏、风电等未来新兴产业,中国存在普遍 的、全方位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 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 三期”叠加阶段。
成本上升和汇率变动带来的内忧外患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大多数行业都提高 了工资待遇水平,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很多地 区还出现了民工荒。尽管曾经因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而淡出大家的视野,但随着经济的复苏,中国出现了 局部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 告(2013)》显示,中国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 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由 2007年的24 721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41 799元,增 长了69.1%。与此同时,国家取消或下调了部分行 业的出口退税比率,降低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利润。
此外,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8. 70一路上升到2014年以来的1:6.20左右。劳动力成 本的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的升值都加大了出口型企业的经营压力和风险。
政策法规的变化调控市场需求和资源供应 在中国的经营环境下,国家政策的变化深切地影 响着企业的经营命脉。部分行业(如房地产、电信、 通信、金融等)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法规的 变化和不确定性往往影响到这些行业内企业的生死存 亡。例如,针对不少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现 象,政府从200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利息、 土地供给、住房结构、税收、贷款、外资准人等方面 对过热的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导致一批投机冒进、 内部管理不善的开发商被淘汰。
客户期望值的提高加重企业压力 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升,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了 解日益加深,他们对服务、定制化和解决方案的要求 不断提高。在银行业,高端客户希望得到更专业的理 财服务和更丰富的产品品种;在咨询行业,客户不再 满足于现成的产品,而是希望顾问在深入了解公司实 际情况以后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竞争日益白热 化的外部环境下,公司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产品、 服务水准,才能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