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225870
点击进入
在中国,90%以上的人,英语学习方法都是错误的。
摆脱错误观念,你也能学好英语。
20年中美双重英语教学实战经验,读者苦寻多年的漏屋老师 解密*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之道
国内外百余网站转载 天涯论坛千万粉丝膜拜贴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全新修订扩充版
中国英语教学中常有的错误观念:
1. 有外语环境,好能出国;
2. 好能多跟外国人交流;
3. 有人能纠正我说外语时的错误;
4. 背单词太难,单词量不够;
5. 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要多背诵,外语主要靠记忆力;
7. 一定要模仿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一定要练习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重复练习再练习;
10. 书上教的英语都过时了。
现代外语教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人错误的外语习惯以及错误的发音一旦形成,基本上是终身无法修复的,造成*伤害的就是口语表达。所以一定要在开始学的时候就使用正确的方法。
作者通过对中国、加拿大、美国留学生、移民的外语学习及应用情况调查,以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近些年外语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全面论述了外语学习的误区,以及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外语学习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意在帮助读者建立学习英语的正确理念和指导大家制定个人学习策略。
前 言
章 爱之愈深、误之愈切
一、标准发音
骡拉怕路杂
嘴不教,耳之过
听不严,谁之惰?
京城难学“满大人”
矫枉须过正
近墨者赤、近朱者黑
二、外语环境
老中流浪记
房东下岗记
小班纯外教
大班纯中教
知不知,是知也
只言片语
三、谁被歧视
童言可畏
未可同日而语
童言童语
马太效应
纽约人在北京
汉语难学?
四、言早必失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中介易改,石化难移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你有来言,我无去语
知错不改,善莫大焉
英语角尽显小聪明
西街上流行洋泾浜
五、村学究语
街谈巷语
浮文巧语
殊言别语
讹言课语
虚辞浮语
作言造语
豪言壮语
小结:语言环境的启示
第二章 我思故我“说”
一、十聋九哑
不知所云
词不达意
不治之症
听而不闻
确而不定
二、外语思维
心理学界的“保尔”
“M.I.F”是神马?
找“厕所”的有木有!
“猫头鹰”的网络
“思”可而止
马克思可以说“不”
三、谈单词
存储方式
数量不少
常用不多
要求不同
威廉大帝
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
四、讲语法
有法难依
“面条儿”的语法?
拉森-弗里曼次序?
语法的含义价值?
若隐若显?
建立语法网络
莫知所以然?
五、论记忆
四十而不惑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不一样的记忆
老大不努力,少壮徒伤悲
读书何必要朗朗
大驴子发言人喜欢这一个……
活得不容易
六、说文解字
中国脑袋多根“筋”
美国文盲4000万!
自然拼读 PK整体语言
字林高手
浴缸效应
音标的烦恼
小结:端正观念
第三章,探寻方法之路
一、世纪之战
倔强的拉丁文教师
巴甫洛夫和曹孟德
假包办真自愿
乔姆斯基的挑战
“学”-“习”之争
克拉申如是说
孤岛余生
二、涉猎终极禁区
达克斯-布洛卡公案
语言学专家弗洛伊德
打开“黑匣子”的加拿大人
赫伯学习
沉默是金
我的左脚
三、双语迷踪
关键期之争
达尔文主义
一头两制
盲人摸象
四、后方法时代
沉舟侧畔
策略取代方法
全能老师
小结:未来之路
第四章 理通法自明
你是什么“学”型?
你是什么级别?
一、入门期(Early Stage)
先词后句
罗塞达石碑
T. P. R.
三“猜”而后行
多听、少说、不读写
培训中心
偏要当文盲
阶段小结
二、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教和学语言的艺术
视觉辅助输入
T.P.R拓展教学
A.L.G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
过程控制
阶段小结
三、增长期 (Getting Serious)
突击词汇量
听力策略
电影与广播
该出口时就出口
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
阶段小结
四、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语法被需求
口音伤不起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不知足者常乐
后 记
观念与技术(代序)
好友漏屋有关英语学习问题的大作《找对英学习方法的本书》即将问世。这一耗费了三年多时间,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并广泛吸纳各方意见,而终定稿的著作,凝聚了作者长期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和对此领域现状的严肃思考,语言生动轻松、通俗且不失幽默,读来常有惊人之笔,其切中要害之处,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技术是有用的,但不是的。在教学与学习中,落实在技术层面,为可见的就是方法。现代人多迷信方法,喜欢抄近路,希冀达成快速、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指标性的学习目标,和阶段性的考核标准,便成为对学习效果的勘验手段和方法。教学有方法、学习有方法、考核亦有方法,大方法里有小方法,这些由方法构成的技术手段,往往因为它系统内部的自圆其说,而终导致其权威性,并受到广泛的信任。TOEFL与GRE的骄人高成绩,可能正是造就国人“哑巴英语”的渊薮,它很可能是用“技术”做出来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的语言教学与学习成果。
不错,方法确实有助于学习,并有助于效率的提升,但它却不能代替大脑的运转,更不可能成为度所有学习者到达彼岸的宝船。方法偶尔能够对于身处某种状态的学习者们产生某种促进,甚至是突破作用,可以作为一种善巧的手段,在关键时刻偶尔用一下,但它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的学习手段。因为,方法的出现,往往源自某种突发性或个体经验的总结,因此,很难适应全体学习者和教学者,一旦机械地进行推广,则可能造成更多的负面结果,那就是用个体的经验,去颠覆全体学习者的观念。
时下的中国,有关外语学习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会将其归结到一种的技术层面上,并将其当做一种“普世”的方法,加以宣传和炒作。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作方法,因为它不是方法,也不可能成为方法!但是,国人的“心理缺陷”,就是弃本逐末、急功近利,反映在生活中是占小便宜,体现在学习上,就是抄小道、近道。一种经验可以变成省时省力的工具,不管它是否符合道理,大家都会有一种抢劫般的冲动!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状,日下流行于外语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法到底能使多少人受益并不重要,而它却让众人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中国这个“聪明”的国度里,永远不乏发现“捷径”的“天才”,和争先恐后分享“成果”的聪明人。因此,盲目崇拜所谓“新方法”和“妙招”的人,把这些方法捧得高高的,头重脚轻之下,为了应付其他挑战者,逐渐开始弄虚作假,于是,伪方法、伪技术就被创造出来。更有甚者,一些以追求经济回报为目的方法发明者、经纪人,为了吸引更多的追随者,便逐渐对这些方法进行夸大、包装、炒作,使其神秘化,逐渐演化为一种蛊惑人心的“巫术”。“巫术”本身有它积极的一面,比如增强自信、提升耐力、加强信任等,但它一旦被非理性地使用,则可能导致迷信、偏执和愚昧!它的大概形态是:因为大众迷信方法,导致个体制造方法;因为方法能够蛊惑大众,其结果是大众集体制造了“巫术”;由于“巫术”逐渐完善了方法;所以,方法也就造就了教主,而教主终垄断了某种带有“邪教”性质的方法。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本书》一书读来,令我大开眼界。此书跨过时下流行的有关英语教学与学习方法的探讨,而从超越技术的角度,从更高的认识与观念的探讨入手,以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并重的视角,探讨英语教育与学习的本质问题,再从这些本质出发,对时下一些权威的、流行的、潜在的某些观念,进行甄别甚至是矫正。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决定高度?很多学生和朋友的回答,都会落在“技术”和“方法”的层面上,比如:学识、成绩、努力、文凭、思维、判断力等等!其实,以我看来,这些都不能决定高度,只有观念才能决定高度。观念错了,技术层面做得再多,也很难达成理想的高度。比如,对比各位教父级语言教学方法发明人出现之前和之后,外语教学成果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在中文教育方面,情况更为突出,古人不懂语法,没有现代的教学体系,但他们反而比我们现代人文章写得好,话说的明白,思想深邃得多,这是为什么?人是多种多样的个体,学习不应该强调一种或多种技术,因为没有一条技术适合所有的人,但观念则是应该端正的,错误的观念必须被扭转过来,才可能效率地达成目标。《易经》有:“守正出奇”的名言,所谓守正即是守住正确的观念,出奇,便是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但观念不正,技术手段越高、方法越多,便越可能高速地偏离目标,危险性反而越大!古人智慧也!
对此,漏屋的《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本书》,将有助于扭转集体性追求方法、手段等错误观念,从根本上杜绝急功近利的思维浅见,将英语教育与学习,统一到一个正确的观念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去探索适合个体的方法和手段。若果真如此,此书即告功德圆满!
朱岩
辛卯端午于北京一心禅堂
前 言
此书的前身,是本人几年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一文。当时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自己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的中国同学在学习英语时普遍存在的误区,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危害,然后简单介绍了一点外语学习的原理,并探讨了一些正确的外语学习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对外语学习误区分析得比较透彻,但是对于到底正确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并没有论述清楚,很多读者就此有不少疑问。于是本人在2008年辞去了一切工作,来到加拿大和美国,对当前外语学习的有效方法研究现状做了更深的了解,对加拿大和美国的留学生和移民当前的外语学习和应用情况又再次做了调查。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修改了原文中错误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并融入了一些近些年外语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补充了很多新的资料,增加了一倍的新内容。现整理成册奉献给大家。
现在看来当时《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这一题目有一定的误导,很多同学读后都努力试图从文中去寻找和总结出一个全新的外语学习法,甚至有不少同学跳过文中讲述外语学习原理的部分,而专门挑出一些学习技巧来总结,这种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了。所以此次成书首先就要讲清楚,这不是又一本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书,而是一本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书。一字只差,立意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就在几十年前,世界各地的人们还都认为,一定存在着一个的学习外语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研究工作就是把它找出来。可从上个世纪中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以前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外语学习的原理不但越研究越深入和细化,而且这个所谓的“外语学习方法”,也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原来一些著名的,流行的,甚至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外语学习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被逐一否定和抛弃,之后却再也没有新的被公认的外语学习方法出现。目前外语研究的学者们共同认可的是:简明和统一的外语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Gass 和Selinker在编写的大学语言学专业使用的教材《第二语言习得导论》时,一开头就这样写到:“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太复杂的现象,所以无法简化为一个原理。”从七十年代起,外语学习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没有学习方法的所谓“后方法时代”。
那么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又如何学习外语呢?这就要求大家在理解外语学习的科学原理后,学会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正确学习策略。在试图搞清楚外语应该怎样去学之前,我们首先必修明白外语“不能怎样去学”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先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普遍错误观念,那么正确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才会慢慢会浮出水面。所谓先“去伪”才能“存真”。本书的开始部分,正是针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典型误区,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纠正错误观念;随后是介绍目前外语学习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回顾外语学习研究发展历程,并总结这些成果对我们学习外语的指导意义;后是对学外语的同学和教外语的教师,应该如何制定学习策略和进行教学实践的探讨,并举了世界上现有的一些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方式的实例。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介绍和分析的过程,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本书并没有向大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的学习方法,而是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指出中国同学学习外语时存在的误区,介绍目前各项研究成果和揭示的外语学习原理,以及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外语学习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对外语学习有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法无定法,理通法则明,这才是真正的方法。
鸣谢:
感谢中国留学生Buffy Li, Eric Yang, Gracie Wang的大力协助。
感谢在加拿大的老友Mark Price, Jessica Price, David Benoliel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英语教学专家Simon Buckland (华尔街英语),Mike Morrow (Dyned 英语),JonathanBrody(Speak2Me),陈琳老师,龚亚夫老师,汪晓洋老师和李如云博士,传授给我很多二语习得理论和宝贵的教学经验。
《英语非常道》书稿我读了。觉得不简单、不容易。我的听闻见识中,未见如此著者。文字也很俏,比曾经学过中文的还中文。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近百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弊端,纠正此弊端的弊端,以及妥贴的纠正方法;学习外语的规律,规律之规律的自我补充和丰富,具体到个人、个体的必要时的反规律和自我独创,书中都讲到了,讲得很好。
有时我想,人类社会的语音、语言如同自然界的猿声、鸟鸣一样,你琢磨去吧。它除了生活之母,谁也不认。这些也都渗进著作里,很好。
时下,好书出不了,次书、坏书层出不穷。望此书能尽快出版。
贺兴安2011年5月北京
(贺兴安,原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新华社驻伦敦分社记者,新华社国际部对外编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网友评论:
作者:windbunny 回复日期:2007-9-29 20:46:07
我想告诉你,虽然我不认同你英语思维作为一种方法的观点,可是这帖对我的帮助确实很大。
学英语是件很辛苦的事,对我来说,更难受的是找不到交流感受的空间。谢谢楼主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我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和感想,重要的是也在其中明确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会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很幸运在我迷茫的时候看到了这帐帖,希望楼主不要那么厌世,肯定自身的价值,希望楼主以后一切顺利。
——————–
作者:SammyCT 回复日期:2007-9-30 6:49:47
漏屋老师:万分感谢您的贴子对我的启发和指导。在下收益非浅!这段时间您的贴成了我们家里讨论的中心。我已开始用您介绍的语言习得的思路和方法来教我太太和两个儿子中文,很快发现这种approach比我过去用的办法有效得多,看来不用太担心父母亲来访时不能和他们的小孙子交流了……您的辛苦不会白费,相信很多人都会象我一样从中获取教益。
——————–
作者:八百里有云无月 回复日期:2007-9-30 11:19:23
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也是恶性传染病,露屋先生的帖子好就好在告诉大家不要急功近利,静心思考才能找到好的出路,本人不懂英语,但觉得这种思考非常可贵!
——————————
作者:稀饭好似粥 回复日期:2007-9-30 23:51:26
值得热捧的帖很多,但如果这个有理论深度、启迪学习者思维的热贴是诱人上当的,我宁愿上这个当!给楼主奖励座金山都不为过。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网站如此全面地把外语学习的实质如此有力度地揭示给大家。
章 爱之愈深、误之愈切
如果你随便问一下周围学过一些外语的人,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是“哑巴英语”。如果问: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外语?怎样学的效果好?大部分人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1. 要有外语环境,好是能出国,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不久就会说好外语了。
2. 要尽早多开口说外语,好能有机会多跟外国人交流;
3. 好有人能不断够纠正我说外语时出现的错误。
4. 英语不好主要是单词量不够;但背单词太难了。
5. 要学习语法知识;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学习外语就要多背诵,学外语主要靠记忆力。
7. 想要纠正发音,一定要听和模仿标准的、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不会连读影响了听说能力,所以要练习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不断地做重复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10. 以前我们学的外语是外国人现在都不用的过时英语或书面语,我要学口语。
如果这些答案跟您的基本一致,那么很遗憾地告诉您,您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和事实是正好相反的。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以上这些概念不但错误,而且与事实是正好相反的!”大家不用惊讶,分析一下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Strozer在其所著的《成年后的语言习得》一书中这样评述:“如果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的概念是非常不合理的,那么教语言的方法只能给人带来危害。”误用了不科学的方法,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可怕的是它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的外语能力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永久性损害。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探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之前,一定要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什么,更是一定要先分析我们目前对外语学习的误区是什么。
我们拿一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关于纠正发音的误区问题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先。
一、标准发音
大家一般都自然会认为,要想学好英语的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那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好是专门听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可千万不能听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的发音,会把我给影响坏了!这样想没错吧?不幸的是,这种想法非常错误。正好相反,想要把发音练标准,好是多听各种非标准音。也就是说,是通过听各种不准确的发音来把发音练标准的。成年人想要纠正发音,长期只听标准音不但没有效果,大部分情况下反而会使错误更加严重。
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我们的直觉都错了?是的,我们的直觉错了!这一结论,初还是美国语音专家在对在对日本人说英语的口音研究后发现的。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骡拉怕路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打日本鬼子的时候,狡猾的日军经常偷袭中美盟军,并且还化妆成中国军队或中国老百姓让美军上当。当时美军除了教导士兵们从身高和腿的形状来判断是不是冒充的日军外,还特地发明了一个中美盟军共同使用的战地口令:“Lollapalooza”。因为这个口令中国盟友都能说的非常清晰,跟中文“骡拉怕路杂”发音差不多。但对于日本鬼子来说,由于他们说英语时的口音特点是“R”和“L”不分,所以就算是汉语和英语都会讲的日本人,也无论如何说不利落这个口令,是敌是友一听便知,甭想靠学说我们的口令来蒙混过关。美国哨兵当时接到的上级命令是:“一问‘口令!’,对方回答如果叽里咕噜的像是:‘Ro-ra-ba-roo-sa’,肯定是鬼子,立即机枪扫射根本不用犹豫!”
当时美国的战争部和海军部给来中国参加抗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每人发了一个《中国生存口袋书》,其中有一章叫做“如何发现日本鬼子”(Howto SpotJaps),上面就这样讲到:“如果碰到了可疑的人物需要判别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让他学说一下‘螺拉怕路杂’他就冒汗了”。日军想冒充成我中国军民的计划,就这么被他们不争气嘴都给搞砸了。可想当时日军侦查兵潜伏到盟军的军营附近,好不容易偷听到了这个口令,当时也都得郁闷坏了,回去没法交代呀!这要是向小队长报告时叽里咕噜说不清楚,还不得被小队长“三宾地给”?
上图为二战时期美军军需特勤部门编写的《中国生存口袋书》。
这本口袋书和这个口令在二战后因为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被禁止使用了。不过当时在抗战期间我们这样歧视敌人的缺陷也没错儿,战后要和平发展了当然不一样了。二战后这个Lollapalooza典故没人提了,又流传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典故:“一日本游客在纽约问路,当地人跟他说:‘Turnright at the nextlight.’日本人暴汗。到底是在下个‘右转路口(right)’处右转,还是在下一个‘红绿灯(light)’处右转?”更有甚者,美国的语言学家StevenPinker在1992年去日本讲学时,日本的语言学家Yamanashi见到他的句话,就说了一个有关日本r和l口音的笑话:“InJapan, we have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Clinton’serection.”(把election 故意说成是日本口音的 erection,讽刺当时克林顿的丑闻)。
由于日本人说英语时的这些口音特点,引得战后美国研究口音问题,多半是以日本移民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我们也先声明一下,这一部分有关发音的内容也仅是陈述一下历史事实,不搞种族歧视啊。
嘴不教,耳之过
那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找日本人呢?大家普遍的回答是:因为日本人说英语的发音很难听。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呢?以前每次讲课中这么提问,听众总发出些笑声,很多人都回答说日本人舌头硬。其实日本人跟大家一样,舌头并不特殊,发音不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日语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大约20来个音。不是听说日语有50音图吗?很遗憾,日语的五十音中很多音是重复的。比如行元音:“阿姨勿爱我”(あ,い,う,え,お,的近似汉语发音表示,大家别太较真儿啊),确实是不同的5个音,但到了第二行“咔叽裤开口”,却是只多了一个音,即辅音K,其他是借行元音拼出来的(K-a,K-i, K-u, K-ai,K-o),浪费了4个指标;又如Na行“拿你牛奶喏”,又只多了一个辅音N,其他仍然是拼出来的……到了后三行,音都不够拼的了,居然还拿了前面几行一些用过的音来凑数。所以这样不断凑下来,总共没多少真正独立的发音。这个“缺音”的特点,再加上不像汉语中有四声和同音字,其结果就是,同样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但日语说一个词时必须使用一大串单音的组合。所以用汉语一个单音就能表示的字,日语往往是滴里嘟噜一大串,说得很累人。而当日本人在学说英文时,由于缺音,很多英语中的发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R和L”这两个音在日语中没有,只有一个与这两个发音相近的“ら”音,听起来又像“Ra”又像“La”(日英双语发音都标准的人,一般认为这个音中含有相当于英语70%的R音,20%的L音和10%的D音)。英语中很常用的Read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 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像Lead and Light.而当说“Lead andLight”时,他们仍然说“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又像read andright。但基本上是“L”和“R”无法区别,在说英语这两个音时都发不准。有的人“R”说得更好些,有的人说“L”更准确些,但很少两个同时都说得好。这是个很典型的日语口音现象。由于这两个音的混淆会产生严重误解,所以也是造成它非常受到关注的另一个原因。
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在研究发音问题时,就找了在成年后才移民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先询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和Lead两个音,大家知道它们发音不同吗?大家一致回答非常知道。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有的说“我们的发音部位跟你们的不同,我们靠前,你们靠后。”也有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舌头软。”的。这些回答是否正确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专家们接下做了这样的实验:在不给看拼写的情况下,让这些日本人听许多“R”或“L”打头的词,然后做二选一的答案。比如说:“Right或Light”,“Rap 或Lap”。做完了测试,发现大家答案的正确率是50%。大家已经发现问题了吧,二选一的测验答对了一半,实际就等于是全都不会,纯粹瞎懵就会答对一半。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测者和被测者全傻眼了。因为如果是全对了,说明听力本身没有问题,毛病是出在嘴上,那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全错了也不要紧,说明听得出区别但搞反了,以后说的时候掉个个儿也就对了。但答对一半就没救了,因为说明根本无法分辨这两个不同的发音。大家想,如果听不出这两个音的区别,也就说明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发音,这样如何能发出正确发音呢?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准自然就说不准。其实通过前面讲过的日本游客的笑话,说明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日本人听不出R和L的区别。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测试成年日本人“R-L”听力分辨能力的网站,大家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说话发音不准和唱歌走调儿道理很接近。唱歌走调儿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唱歌走调儿的人在唱的时候,觉得自己唱得挺好的,你们怎么都说我走调儿呢?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自己跑调了。如果您唱歌并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再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所以耳朵决定了发音的准确性。
听不严,谁之惰?
那么,这些参加实验的日本人都是美国移民,在美国生活了很久,天天听的是标准英语发音,为什么还会听不准?原因是成年人很难准确分辨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发音,也听不出自己的发音和新发音的区别。有时自己听着觉得似乎有些区别,但具体哪里不同并不真明白,模仿的时候自己听着以为已经发接近标准音了,其实还有很大差距。难道是成年后耳朵退化了吗?非也。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初次听到一个陌生的外语发音时,会自动在大脑中自己母语语音系统中找一个与之近似的母语发音,用来对应这个新听到的外语发音,从而认为听到了的这个外语发音就是母语中的某个音。中国同学听到英文的“we”,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发音就是汉语中的“为”,所以说这个词的时候也很习惯地使用汉语中“为”字的发音;英语中[i]和[i:]的发音,我们会认为和汉语中的“一”的发音相同,所以我们普遍都会把“east”[i:st]说成是“yeast”[ji:st],把“itis” [it] [iz]说成是汉语的“一特意思”,以及把v和 th的发音,用w和s代替等等现象。
成年人在初次把外语发音“对应”了母语发音之后,下一次再听到这个外语发音时,都会再强化一次大脑中那个初次建立的对应母语发音的印象。如果无法意识到这个外语发音和对应的母语发音并不一样,那么长期在这种只听标准外语发音环境下,每次都是在强化这个不正确的母语发音,而仅存的一点点分辨这个新外语发音的能力反而会不断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就算学了十几、二十年外语,听了无数遍正确发音的同学,也丝毫不能改正自已错误,一直会错误地说下去。大家可以参看1999年4月《纽约时报》的专门关于大脑与外语学习方面研究的报道:“听到外语中的不熟悉的发音,反而会强化自己的母语发音系统。当日本人初来美国时,每次他们听到英语中的‘L’或‘R’发音时,他们日语中的那个单一的‘R’音被激活。长期处在国外的真实英语环境中,不但没有使他们变得更能够分辨新的英语发音,相反在这个环境里呆的时间越长,越会使他们区别‘L’和 ‘R’ 发音的听音能力减弱。”(Blakeslee, 1999)
华盛顿大学的 Patricia Kuhl博士,把成年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在听到外语发音后,大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对应发音的现象,称为是 “感知磁石效应”Perceptual Magnet Effect(Kuhl,1991)。他进一步解释了出现这个现象的内部原因,在于在大脑中建立的“声音概念神经图”。在英语是母语的人的大脑中,对应接受“L”音的脑神经元与对应接受“R”音的神经元是分离的,距离较远,所以听到不同的音后,大脑能准确激活每个发音各自相应的独立神经元,从而轻易分辨两个发音;而成年日本人大脑中反应“L”音和“R”音的神经元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听到“L”音或“R”音后,都激活的是同一处的神经元,于是大脑对这两个不同发音的解释为“听到的是同一个音”而无法分辨。造成这一脑神经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他们从小听的日语中没有这两个音的区别,在青春期时,负责听音的脑神经图(神经网络)固化了,长大以后大脑就不再去区别这两个音(Kuhl,1997)。甚至有的日本人嘴里能够发出这两个不同的发音,但耳朵却听不出区别(Sheldon and Strange,1982),说的时候自然会经常搞错。日语中辅音缺少,造成日本人说英语时发音很容易造成混淆,所以这个现象比较容易被注意到。原来耳朵没退化,是脑袋在捣鬼。
哎呦,这样看来,如果不遵循科学的方法,一味地刻意追求听标准音,搞不好反而还会有坏处!
京城难学“满大人”
汉语“普通话”的英文单词是“Mandarin”,来源是中文“满大人”的音译,原意是指清朝时期京城里的满族官员(满族大人)所说的官话。英语国家中一般没有一个严格公认的“标准发音”地区,一般认为广播和电影里的发音算是标准吧,美国的被称为GeneralAmerican English (GA) ,英国是 General British English(GB)。而中国则是把京城的语言“满大人”,作为全国公认的官方语言和标准发音。
中国各地方言的口音差别很大,甚至比一般不同的英语国家的口音区别还要大。英国音与美国音之间的区别,可能还赶不上普通话与天津话的区别(离北京才120公里)。如果我们小时候(一般是十二岁以前)没有说准普通话,成年后大多会有口音,尤其南方同学口音重,因为南方方言缺少几个重要的辅音,造成南方长大的同学说普通话时吃亏。那应该如何纠正讲普通话呢?如果按一般人的逻辑认为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电视新闻联播或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当然不行。到北京城住几年就能把“满大人”口音学好吗?结果还不行(小孩子除外)。那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和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这种尝试我们都做过很多了吧,在口音的问题上,我们一直都是在嘲笑或被嘲笑中度过的吧。我的父母也都是南方人,大学毕业后才来北京。他们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两人一直是一口南方口音,“呐、勒”n,l不分和“卷舌”音说不好。我跟我哥就一直奇怪,无论我们多年来做多少努力帮他们纠正都不见效果,可为什么我们俩从小就可以分清楚这两个音呀?等到现在明白原因了。
大多数人连自己的语言尚且无法做到靠听标准音去纠正,学外语靠单纯听标准音更不行。众多的深入研究表明和大范围的科学实验表明,对成年人发音的纠正,各种常用训练方式的效果都很差。对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留学生进行的纠正发音的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教学训练发音,与真人交流纠正发音,自学听磁带纠正发音,还是根本不进行纠正,这几种方式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区别,也都是没有什么效果(Macdonaldet. al, 1994)。
尽管英语的发音所使用的口型,面部和口腔肌肉的用力,舌头位置和送气方式等,都会和说汉语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很难通过对动作细节描述达到教学效果的,直接的途径只有让学习者听准音后,再根据听到的自己的发音自行调整。人本身就有自己模仿发音的能力,人脑是会根据听到的自己尝试发音所发出的声音,与头脑中声音“标准”之间的差距,自行调整的,各种复杂细微的发音动作,是人脑自行协调的。而模仿的关键点,还是这个头脑中正确“标准”的建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听”得准决定“说”得准。
那通过什么途径来纠正不正确的外语的发音呢?
矫枉须过正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纠正成年人的外语发音,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成年人的听音准确度和分辨能力,更深层地说是需要先在大脑中建立接收新的外语发音的对应脑神经,把他们原来听起来和母语相混的音区分开。语音专家的研究表明,通过对与某一陌生外语发音相近的各种过渡发音进行化的对比分辨练习,使大脑做到对这一发音附近容易混淆的发音做到能够区别和分辨,就会提高听音准确度。McClelland博士将这种“矫枉过正”的发音矫正方式称为“夸张训练”。有很多人经过仅几天的“夸张训练”就有了明显效果。如果身边有英语发音标准的人能来帮助我们来进行“夸张训练”,效果会是非常好的。
在实践中,好是找英语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他们能知道你发的那个不准的音是到底被你发成了什么音,它和准确音的区别是在哪里。具体操作办法之一是让这个发音准确的中国同学,非常夸张地模仿你发出的那个不准确的发音,模仿的诀窍是按照你的那个不准的发音方式,发出的比你更加不准的发音,夸张的程度要让连你这个“始作俑者”都能听出哪里不对了,然后再去这个正确音的的夸张发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够让你听出区别来,更准确地说,是让你的大脑“意识到”这两个音的区别,从而在脑子里留下两个不同的“烙印”(建立两个新的对应神经)。比如让这个同学夸张地模仿你说的“为。。。”,然后对比夸张发出的正确的“Weee…”,让你比较容易地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接下来让这个同学逐渐减少对这组正确和错误发音区别模仿的夸张程度,直到模仿的你的发音和标准发音非常接近时你都能听出来区别为止。在这个“夸张模仿”的训练中,好同时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回放给自己听来进行对比。因为自己听说话自己的声音,和录音机里自己说话的声音是有一点区别的。听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来进行纠正。
这个对比的工作,让母语是英语老外来做反而做不来,除非他们的汉语发音非常标准。外国人来纠正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他们模仿你时模仿得不像。老外只知道你的发音不对,和他们的不同,但反过来由于“感知磁石效应”原理,造成他们耳中听到的你的那个错误发音,和实际“真实”的错误发音也不同,因为他们也听不准你的这个“错误的发音”。所以他们只能知道你在哪里错,不能知道你错在哪里。大家有点晕了吧。换句话说,就是想给你指路的外国人很清楚地知道你应该去哪里,却不清楚你现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所以只有外语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才熟悉你现在的发音系统,知道你到底把这个英语发音发成了什么中国音。
如果身边没有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提供长期帮助怎么办?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靠多听各种非标准发音,自然会产生这种夸张训练的效果。
<
ygyalj –
些书写得比较深一些,分析的很透彻,学英语之前,一定要看看,有帮助与启发
upup2010 –
学英语,用对学习法很重要!本书不错(*??╰╯`?)?
庐陵壹品 –
观点独特,很有帮助,颠覆之前对英语学习方法论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