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靠谱又好懂的心理学巨著,解决内心困惑的不二良方。
(1)群体心理学经典——《乌合之众》
语言简洁流畅,案例生动多样,剖析了群体的特点,帮助我们认清“网络狂欢”等身边的群体行为。
(2)个体心理学必读——《自卑与超越》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本书通过分析童年记忆,探索自卑的根源,帮助我们找到走出自卑的方法,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蜕变。
◎专业、流畅、简洁、易懂,2018新译本、新体验。
(1)专业:中科院心理学硕士、青年翻译家马晓佳,持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具有英语专八资质,擅长翻译心理学著作。
(2)流畅:反复修改20多遍,清查艰深晦涩之处。
(3)简洁:在严格遵从原著,译出所有句段及注释的基础上,采用极简翻译文风,比经典译本少1/5的字数。
(4)易懂:为较难理解的地方,加上了细致的注释。
例如:“……与大陆法系(包括中国在内)不同,英美法系属于判例法,更关注具体的案例而不是抽象的条款。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暴民理论”,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通常认识。
首先,群体是一种新的生命体。当不同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就仿佛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
第二,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第三,群体冲动、易受暗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激愤。暴徒们会因为成了群体的一员而感到力量无穷,不允许自己的任何愿望受阻。
第四,群体类似于动物,群体需要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掌控,也就是使用暗示、断言等方法。
本书预见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书中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罗斯福、戴高乐等学者和政治人物,被弗洛伊德誉为“当之无愧的名著”。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一本让聪明人读懂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经典著作。
自卑普遍存在,自卑是力量所在。阿德勒认为,人类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补偿性是人类个体和整个文明的动力源,主宰着人类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爱情、工作及梦境中的各种表现;人可以超越自卑,创造另一个自我;超越了当下的自我之后,会产生新的自卑,因为不满足来自人类灵魂深处。
本书是阿德勒思想体系的总纲。作者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分析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从教育、家庭、梦境、社交、工作、婚姻等多个领域,用大量实例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待职业与他人,解开自卑情结,构筑强大内心,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生活。对所有人来说,《自卑与超越》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经典心理学读物。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译 序 人这一生,需要认真读几本书
原 序
导 读 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 群体的性格
第1章 基本特征:性格统一律
第2章 群体的情绪和道德
第1节 冲动性、动态性、狂暴性
第 2节 轻信性、易感性
第 3节 情感的单向极化
第 4节 排异、专制、保守
第 5节 道 德
第3章 群体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第 1节 群体如何获得思想
第 2节 群体的逻辑
第 3节 群体的想象
第4章 群体信念都采取的一种宗教形式
第二卷 群体的思想观念
第1章 群体观念的间接因素
第 1节 民族因素
第 2节 传统因素
第 3节 时间因素
第 4节 社会政治制度
第 5节 教育因素
第2章 群体思想的直接因素
第 1节 关键词、套话和形象
第 2节 幻 想
第 3节 经验教训
第 4节 理 性
第3章 群体领袖及其掌控方式
第 1节 群体领袖
第 2节 领袖的掌控方式:断言、反复和传染
第 3节 气 场
第4章 群体思想观念的变化极限
第 1节 牢固的信念
第 2节 可变的观念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各种群体的特点
第1章 群体的分类
第 1节 异质性群体
第 2节 同质性群体
第2章 所谓犯罪群体
第3章 刑事陪审团
第4章 投票群体
第5章 议 会
《自卑与超越》
译 序 恭喜你,你遇到了三个人
第1章 生命的意义
第2章 精神与身体
第3章 卑微感与优越感
第4章 早期记忆
第5章 解梦的方法
第6章 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7章 学校的影响
第8章 青春期
第9章 犯罪与预防
第10章 职 业
第11章 从我到我们
第12章 爱情与婚姻
勒庞的这本《大众心理研究》(即《乌合之众》),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的心态。
——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著作中,*有影响的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 奥尔波特
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美国社会学家 墨顿
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给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
阿德勒,自卑情结之父,拒绝成为精神分析的某个零件。他既有点像科学家弗洛伊德,又和预言家荣格相似,他就是他自己,传播福音的人。
——《纽约先驱论坛报》
《自卑与超越》整本书反复强调“合作”,几乎充满满满的正能量,只有合作,才能成功,文明才能延续……总体而言,个体心理学是积极的心理学,把人看作有意义的个体,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豆瓣书友 德伯家的裘德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原 序
本书致力于描述群体的特征。
民族性格即一族人的先天共性之和,但当若干个体带着一个目的聚集成群,就会产生某些不同于民族性格的新特征。不难发现,这两种心理特征有时大相径庭,只是因为聚合成群这件事。
组织化群体在各民族生活中历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从未像今天.这么大。当代的一大特点是,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完全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
我努力用纯科学的方式研究各种难以理解的群体现象,即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尽量不受各种主张、理论和主义的影响。我相信这是发现一些真理的唯一方式,尤其当议题广受争议时,比如眼下这个话题。全心进行客观研究的 科学家,没有义务去关心自己的研究会损害谁的利益。著名思想家葛布勒特·德阿尔维奥拉先生最近发文评论,说我不属于任何当代学派.,但他不时发现,我和所有学派的观点都相反。希望这部新作亦堪当此论。不管归属于哪个流派,都必然先持有其成见和偏见。
我还得向读者解释,为什么他会觉得我的研究和据以得到的结论之间似乎完全没有因果关系。比如,我指出集群(包括议会在内)有严重的精神缺陷,却认为不能干涉其组织结构,只能对这种低劣性放任不管。
因为仔细研究过历史事实后,我无不发现,社会生命体在任何方面都和任何生物一样复杂,绝对不能突然强行对其进行根本改造。天道永进,偶尔激进,但绝不是以我们这种方式.。这本书能解答为什么对一个民族来说,最致命的莫过于对大革命的狂热了,无论它从理论上看多么美好。光革命没用,除非同时改变民族性格,但只有时间才拥有改变民族性格的力量。人被思想观念、情感和传统习俗所支配,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法律、制度只是我们性格的外现,表达着民族性格的需求。法律、制度是结果,民族性格是原因,所以前者无法改变后者。
研究社会现象不能越过民族因素,民族造就了本民族的社会现象。从理论上看,社会现象有绝对价值,但从实践角度讲,却只有相对价值。
所以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必须交替使用两个很不一样的视角。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纯粹理性表达的东西常和实践理性相反。几乎没有任何现象不适用这种区分,甚至自然现象。
从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立方体或者圆圈都有固定的几何形状,严格遵循特定的定理。但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察角度不同,立方体会变成长方形或三棱体,而圆圈会变成线段或椭圆。而且,这些假象远比真正的形状更重要,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只看到它们,也只有这些假象可以画出来或照下来。
在某些情况下,不真实比真实更真实。完全按照原几何形状作画,画面就扭曲了,让人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们还可以假想一个世界,人们不能摸这里的东西,只能临摹或拍照,人们就很难理解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且,假如只有一小部分学者才能理解它们的样子,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研究社会现象的学者.应当牢记,社会现象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而且,在文明进化的论题范围内,只有 后者是重要的。明白这件事,会让人们谨慎,慎重对待貌似逻辑性很强的结论。
还有很多原因让我们必须这样保守。社会现象非常复杂,我们无法预测和整体把握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而且,在可见的现象背后,常常好像隐藏着万千个不可见的原因。可见的社会现象仿佛是一种无限大的无意识的运行结果,一般不在我们的分析能力范围之内。可见现象就像波浪,是深海动荡在海面上的表现,而我们对海底一无所知。
就其大部分行为而言,群体心理表现出了极端的低劣性,群体行为好像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古人称其为命运、天道或天意,我们现在叫“死亡本能”。死亡本能的力量无法忽视,虽然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感觉好像,民族内部的潜在力量在引导民族的发展。比如,有什么比语言更复杂、更合理又更神奇呢?但这种令人赞叹的社会产品是怎么产生的,除了是集体无意识性格的产物?最渊博的顶级语法学家也只能研究语法,他们无法创造语言。甚至说到伟人的思想,难道我们能完全肯定那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吗?那些观点无疑都来自个人的头脑,但难道集体精神没有提供万千尘粒,形成其赖以生长的土壤?
群体无疑总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性也许正是其力量强大的一大秘密。在自然界,只被本能控制的生物完成的行为,复杂得让人赞叹。理性是人类很晚才获得的属性,太不完善,无法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法则,更无法取代其地位。无意识因素在我们所有的行为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性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力量的运行机制。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闯入模棱两可的猜测和不可验证的假设中去,只安全地待在科学可以研究的狭窄范围内,我们所有能做的,就是只观察和研究可见的现象。我们观察并总结出的每个结论,从原则上说都不够完善,因为在我们能够看清的现象背后,还有其他我们看不太清楚的现象,而在那些看不太清的现象背后,也许还有其他根本无法看到的东西。
《自卑与超越》
生命的意义(节选)
每个人都有三大纽带,他必须考虑这三大联系。它们构成了他的现实,他面临的所有问题都直接源于这三条纽带。它们一直纠缠不休,所以他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三个问题。而他的答案会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对他来说是个什么概念。
第一条纽带是,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小星球的表层,而非其他地方。我们必须在生存环境设定的限制下发展各种可能性。为了在地球上延续自己的生命、确保人类未来的存续,我们必须发展,发展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向每个人都提出挑战,没有人可以避免。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动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回答,揭示我们认为何为必须、应当、可能和可取的。每种回答都必然有个前提,就是这个事实:我们都是人类,而人类是居住在地球上的存在。
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幸福,考虑到人类身体的脆弱,以及所处环境的危险,我们知道必须努力调整各自的回答,使其朝向远方的一个目标。这就像面对一道数学题一样,我们必须努力求解,不能碰运气或瞎猜,且必须持续努力,用尽一切可用的方法。我们不会一下子找到绝对完美的答案,但我们必须全力寻找接近答案的答案,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寻找更好的答案。我们被束缚在地球这个小星球的表面,这个位置给我们设置了所有的有利与不利,而所有的答案都必须直接受限于这件事。
接下来是第二条纽带。我们不是唯一的人类成员,周围还有其他人,我们的生活互相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弱小和限制,使他无法独自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假如独自生活,仅凭一己之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就会灭亡;他会无法延续自己的生命,更别说人类的生命了。个体和他人一直是相连的,因为单独的个体是弱小的,有自己的缺陷和限制。一个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连接。所以,回答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必须考虑到这条纽带,都必须考虑这个事实:我们存在于连接之中,一旦断裂,我们就会死亡。为了存在下去,我们真的需要从情感上与这个最大的问题、意义和目标相协调:在这个和其他所有的人共住的星球上,延续我们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
我们还被第三条纽带束缚。人类分两种性别而存在。个体和人类生命的存续都必须考虑这件事。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就是这条纽带的一部分,任何男女都无法逃避回答。面对它,不管你做什么,都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类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行为总能表明他们相信只能这样回答。
所以这三条纽带就带来了三个问题:如何在有各种根本限制的星球上,确定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如何在同类中找到一个位置,参与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自己,适应人分两性而存在、人类的延续依赖我们的爱情生活这件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