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84247
《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图文并茂。全书萃取了许多有概括力和代表性的图例,并配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力求以直观的图示、精细的解析,引领读者直观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结构方式、艺术特点和美学内涵。
引言 1
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7
体象天地,包蕴山海
———中国传统的皇权国家与中国古典皇家园林 8
心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中国文人园林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内涵 29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中国古典园林的其他类型及各类园林间的影响借鉴 58
二 人力至极 天工乃见 78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及艺术特点 78
屋宇虽多不碍山
———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景观要素 88
三 玉亭争景 画桥对起 167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
———园林景观和园林空间的组织结构艺术 168
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
———建构精致而富有韵律的园林空间序列和园林景观序列 190
四 能供水石三秋兴 不负江湖万里心 232
埋盆作小池,便有江湖适
——“写意”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涵义 233
小山丛桂晚萧萧,几时容我夜吹箫
——园林“写意”手法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经典意象的作用 257
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274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
—— 园林之中无处不在的文华绮秀之美 275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书画艺术
—— 造型艺术之间的辉映与融通 294
赏心乐事谁家院
———园林作为文化艺术综合载体的广泛包容性 324
逸思入微茫
———构建园林艺术深致的哲学向度 337
结语 门前红叶地 不扫待知音 358
“ 幽雅阅读”丛书策划人语 362
——园林“写意”手法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经典意象的作用
以上初步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中“ 写意”方法的特点及其艺术上的渊源。在这个基础上则可以进一步来了解:造园者为什么可以通过“ 写意”这种看似十分简单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文化意蕴相当深致的艺术境界?
我们说,为了在园林的具体有限空间和物质形态的种种限制之下创造出更为深远的艺术意境,使有限的园景之中涵纳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造园家往往借助和引用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经典意象。由于这些经典意象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表述着中国文化(包括哲学、文学、伦理、政治等等方面)中经过世代传承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和命题,所以对于这些意象的引用也就使得园林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有时甚至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在民族心理中积淀了深厚的“ 信而好古”的定势,这使得后世人们的文化创造、对于文化艺术发展方式的想象和评价尺度的确立等等,都有意无意地依赖着前世传承而来的经典,比如人们认为儒家经典广泛地凝聚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基本秩序和崇高准则:“ 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文心雕龙·宗经》)其实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被后人尊崇的文化结晶还有很多。而这样一大批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理念和命题,就成为了历代造园艺术和园林文化可以很方便地运用的创作手段。对于造园艺术来说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经典意象的高度凝练,占用有形的空间和物质资源很少,但因为它们是在一系列肯綮关键之处揭示着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且与中国文化众多的分支领域和长久积淀血脉相连,所以其内在质量也就丰富厚重,而后人引用借助这样一些经典意象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张力也就非同寻常。
下面举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在园林艺术中借助经典意象有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知道,“ 水流云在”是承德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在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热河志》卷二十九中,这样描述“ 水流云在”景区的景致:
水流云在湖北岸西,亭曰“水流云在”。圣祖(王毅注:即清康熙帝)御题三十六景以兹为殿。其地渐近长堤,湖水澄虚,空明上下,水连天而澄碧,云映日以浮光,曰流、曰在;水有本而云无心,即一亭之取义,动静交呈,渊深妙旨,悠然与造化同符矣。
那么为什么康熙要特意以“ 水流云在”作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呢?康熙自己对此的叙述是:
云无心以出岫,水不舍而长流,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杜甫诗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斯言深有体验。
我们知道,杜甫“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一联写景之句出自他的《江亭》一诗,此诗句因为生动地表现出了天光水色的自然无间,面对如此美景审美者心境与天地云水的浑融交汇等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中国美学所推崇,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成为了中国山水审美和园林审美中的一个经典性主题,屡屡被那以后的文学家和造园家所尊崇和袭用。以避暑山庄为例,从上面引文中可知,这里“ 水流云在”的景观设计不仅要造就出“ 湖水澄虚”“ 水连天而澄碧”等等优美的山水景观,而且更要求如杜甫诗中所抒发的那样,表现出观赏者心性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充分融会和流通,并且使审美者通过对“ 动静交呈”等各种园林景物的观赏和领悟过程,进而理解天地万物之中蕴涵的“ 渊深妙旨”,由此而使人们的心性进入无限的宇宙时空和运迈过程,即康熙所说的“ 悠然与造化同符”那种审美境
界之中。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造园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对于经典意象的运用和理解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它使得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在具体有形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基础上,方便纯熟地进入更高更深的艺术境界;反过来说,这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大大富集化的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园林艺术中,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园林的“ 写意”风格。所以当我们游览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时,就能够在一些貌似十分简单的景物和造景手法背后看到其丰厚的内涵和寓意;而这种比较深入的理解,也是真正“ 读懂”园林艺术的前提之一。
从上面列举的许多例子中,应该不难看到“ 写意”方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广泛运用、这种方法的特点及其所创造的艺术趣味与境界,以及在此创作过程中造园家对于中国文化许多经典意象的纯熟运用。这样一些方法的运用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自己独有特色的艺术魅力,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不过正如世上的事情都有两重性一样,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后期创造力日益减弱,所以具体到造园艺术领域,人们也是比较多地放弃了对于山水、建筑等诸多具体景物结构的认真权衡安排,转而抄袭模拟一些前人惯用的经典意象和程式化的园林语言,于是使得园林艺术出现了僵化雷同的弊病,比如贾宝玉在陪侍贾政次游览大观园时所批评的:“(造园中)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尤其在清代晚期的园林作品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所以能够看到这种末流的种种乖谬之处,也是我们提高园林欣赏水平所需要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