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83270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 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艺术、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角度呈现东方美学之魂。不仅阐释了日本设计、日本建筑、日本文化之血脉,更是我们东方人原始情感被推衍、转化为智识的珍贵美学总结,呈现出与西方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东方思想。
★ 在日本,小到服饰、器具、家居,大到宗教、建筑、绘画、能乐等,乃至社会组织及关系中,无不透露着独特的审美意识。
★三宅一生将和服进行改造,仅用一块布,就体现出“素”的神髓——还原真我;惯用隔扇和移门的日本民居神似汉字“间”,同时呈现出“秘”之美感;为人钟爱百年的镶金箔屏风与漆器,其美学源流与《阴翳礼赞》相通……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从古至今,位于世界zui东端的岛国日本,不仅受到了中国大陆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并且在大海的怀抱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始终都是被中国的思想之影深深地笼罩着。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序 言
V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VI 既并列又互补的八个关键概念
微
1 一期一会
2 细节中体现整体
7 原始的身体感觉
9 内与外的同质性
10 日本的城市是村落
15 描绘城市从室内开始
16 情感与羞耻心的关系
并
20 日本的民主主义
22 万神
26 绝对与相对
29 平面的组织
34 大脑与互联网
37 风神与雷神
II
气
42 气与气场
48 柱子是气场建筑
52 女性生殖器与男性生殖器
56 由气场营造的日本建筑
间
60 气场与间
64 阴阳
67 并列的细节
71 力学的空间
72 间的妖艳
秘
76 隐秘是花
82 秘与间,或留白
84 逆光让阴翳彰显华丽
86 “秘”中期待
素
90 还原真我
93 素材与造型
97 一张折纸
103 原型
III
假
110 对大自然的绝对信赖
112 融通无碍
116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
120 转化
128 与西方完全相反的审美意识
破
130 过人的技术
133 序破急·守破离
137 破灭与秩序
总 论
144 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什么
144 感觉的反衬
145 感觉的支配
147 民主的主张
148 自我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149 无政府状态
150 女性的秩序感
151 为了美而活着
153 结 语
156 译后记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我在讲述“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之前,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在世界观方面,无论怎说么,现在的日本人都已经沦为西方世界观的奴隶了。
明治维新后的百年以来,西方的近代思想以非常可怕的气势朝着日本涌来了。我们知道,西方的近代思想是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而且受到德国日耳曼民族思想的深刻影响。然而,日本的西化速度之快,被西方思想的色彩涂抹之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甚至以敏锐的思考方式和感觉为切入点的日本审美意识,也有许多内容被近代西方思想和世界观替代。
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桂离宫展现的审美意识是许多现代的日本建筑家所不理解的,因为日本建筑学中的柱梁空间概念已经引入了现代西方的建筑学理论和概念,所以,对日本建筑的描述往往只能用西化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分析和解释。
审视过去,西方建筑学和日本建筑学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各自发展着属于自己的体系。但是纵观日本大学里的建筑专业,今天在教学中几乎都采用了西方的建筑学理论。能够关注日本自古以来的建筑,信奉传统柱梁结构模式并愿意继承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而已。以上只是日本成为西方世界观的奴隶的一个小小的例证。
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在叙述自身应有的审美意识时,也不得不基于西方的思维方式,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既并列又互补的八个关键概念
有意思的是,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恰巧是西方建筑学,其理论也成为我后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基础。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在心中一直都在尽量克制地去表现“日式”的建筑效果。
有一天,在我看到少年时代的故乡民居和茶室被重新修葺完工时,凝视着这些房屋的我突然发现,在日本传统空间中潜藏的现代感竟然是如此的美妙。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藏着未来的至美。那几乎是瞬间的发现,让我感到惊讶并难以忘却。此后,我大胆地揭开了那个曾经盖住自我意识的盖子,跳跃式地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新认知,重要的是,我能够以坦率的心情去直面日本的审美意识。
我自那时开始了自我解剖,以及追寻自身遗传基因的旅程,这也就是我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重新发现日本的第一步。请诸位注意,作为学问研究,要解释日本的文化和审美意识,仅读一本简单的书是不够的。
一方面,作为试论,这“八个审美意识”不一定能够反映出日本审美意识的全貌。因为有着宏大思维体系的日本审美意识,在本书中所体现的只不过是被切开后的一个剖面图。审美意识不可能是独立的物体,概念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彼此互补的复合体。我力图让日本的审美意识逐渐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也想谈谈个人的理解。这八个审美意识的概念应该是不分主次的,属于既并列又互补的关系。在意他人的感受是日本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换一种说法就是,日本人重视他人的感受,十分在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这是一个民族十分显著的文化特征。
八个审美意识类似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就像非连续的、浮游着的脑细胞,它们会根据身体的某个需求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八个审美意识的概念也仿佛和脑细胞的结构一样,既是漂浮着的独立体,又紧密地联结着。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却是很重要的现实。正如在“微”和“并”的审美意识当中,存在着“间”的思想。它们的连续性,以及彼此的并列关系同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日本审美意识的解释,就是对日本生活秩序的一种阐述。
实际上,“审美意识”这个词本身也是相当纠结的。“审美意识”是思想吗?是哲学吗?都不是。日本人很重视的价值观应该怎样表现才好呢?这确实是令人迷惑的事情。审美意识,好的心情,或者让人心灵震颤的体验,是很难用理论来说清楚的。美是使人的内心和身体感觉舒服的某种存在,有许多美的感觉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不过,我自己在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日本人用生活规范去判断事物的过程,也许就是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这种审美意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信念考量的;是基于崇拜自然神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属于所谓的哲学范畴;甚至包括对善与恶的判断,以及更加依赖于身体的种种感受。比如舒适和惬意,几乎是人类都拥有的对美的感觉,这完全是出自动物野性的原始生理本能和反应。
我觉得日本人是为了美而活着的,是为了有惬意的心情而活着的……这一发现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一件事情。我在后面还会进行详细解说,日本人所谓的绝对价值,诸如拜神、信念和哲学,都不能成为对生活规律的约束。但抱有“对不起周围人的感觉”“羞耻心的意识”等特别顾及他人感受的心态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不能做令人不愉快的事,似乎是日本人活着的理由。带有罪恶感的意识,由羞耻意识支配的心态和如何让他人感到舒服的想法,是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可以说,这也是日本人绝对的价值取向,聚焦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气场,以及彼此之间对和谐的影响之中。这与其说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观,不如说是审美意识带给人的约束。
“没有我,更没有自我”,“不能够直率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口”是日本人的自我评价。当他们面对“你需要咖啡还是红茶”的提问时,日本人只会回答“都可以”,给出的是让对方选择的答案。“如果世界上失去平等就不能生存”“没有所谓理念或信念之类的东西”等台词,从日本人口中也会经常听到,而这一类带有批评性的意见,对日本人而言,其实都只是对西方观念的盲从而已。
今天,我们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享受者,出行有汽车,有飞机,各种家用电器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一切都变得更加方便。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虽然不应该简单地对现代化进行批判和数落它的不是,但是对于西方世界观的影响,我相信反省自己的深层文化标识,并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坚守着日本的审美意识,发掘这些审美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世界已经进入了多维文化共存的时代,在面对不同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差异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能够求同存异的欣慰。只有对自我意识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世界才有未来。
隐秘是花
世阿弥曾经写道:“隐秘是花。”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我的理解是“不要表现全部,而要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想象力”,而且“正是因为被隐去了,所以看的人才会参与到表现方的共创之中”。就像一位女子穿着和服行走时,她那裸露的双脚会在裙摆之间时隐时现。试想一下,她每走一步的光景,都会让人感到心动不已。因为看着她的人时想象力被激发了,这个人会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想象和创作。
而文学家外山滋比古先生的观点是:其实没必要刻意谈论“秘”,表现原本就是这样的。小说家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然而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不会完全按照小说家的思路来解读。人生百态,读者会从各自的体验、想法出发来读这本小说,怎么可能读成小说家期待的那一种状况呢?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对事情的看法,对小说、画作的解读方式各不相同是理所当然的。
外山先生认为,读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按作者的原意去解读一部小说的内容,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正是外山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作家烦恼于自己不能被读者理解,那就错了。这不是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让每个人对内容产生不同的解读,恰好说明了这就是读者已经参与到了小说共创中的一种成果。
对于外山先生的观点,我认为这是倡导一种非常日式的解读方法与西方人理解的“沟通”,即把表达当作自身的思想、印象、主张去阅读小说的观点完全相反。日本人不会通过主张自我意见或雄辩来说服对方,而是先考虑如何引导对方的心情使其进入状态,逐步与自己进行融合,最终使对方的意见与自己趋同。作者与读者之间其实是通过共创活动联结到了一起,如果这样去理解小说,内容就会变得更加有趣。
“隐秘是花”也是如此。所谓隐藏起来去激发对方创造力的方法,意味着表达者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让对方按自己的思路来解读内容,相反是在期待着读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创造能力来对内容进行独立的解读。也就是说,日本人没有刻意追求所谓“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
日本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在对方的心目中应该有与自己相通的部分存在。在沟通的含义中,更多的是对读者参与的期待,期待读者能够产生带有自身特色的解读和参与共创的想象。作者像是在有意地引导读者:请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我的作品吧!
这真的很有趣。不去重视客观的信息传达,反而想办法刺激对方的想象,并满足于对方加入主观感受后的解读,颇有点类似于心理游戏般的快感。这或许与日本人和别人的关系边界比较模糊、相对暧昧有关吧。我在前面的章节谈到过,日本人对外来的宗教不求甚解,一并接纳,而且使多种宗教相安并存,这实际上与“秘”是有着相通之处的。
晚霞的美,是那种由连续阴影形成的、难以辨清细节的朦胧之美。虽然搞不清到底是怎么个状况,却又被某种感动拥抱着,我觉得这种感觉与世阿弥的“隐秘是花”是相似的。大凡莫名的,往往就是一种绝美无比的感觉。
现代人似乎很在意把诸事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看毕加索的作品时如果说“哦,明白了,画的是一个女人”,这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件事。艺术需要的是自己在欣赏时有所感知。我觉得现代人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通过这样的感知来看待客观的事物了。
与其过于偏重用脑子进行理解,倒不如尝试用原始野性的感官,以生物特有的全身感知能力去体会。能够将阅读小说理解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生命共鸣,这种思考本身几乎就是野生世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了。
相信动物群落中进行的种种接触,也不是所谓单纯的“沟通”,而是带着个体的共创参与,是身体力行的互动,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交流才形成了群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