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490858
编辑推荐
《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冯小刚个人自传。继2003年出版、2010年再版,累计销量已过60万。十余年来备受读者追捧,2016年8月本书进行了第三次精装修订出版。
作为中国内地著名导演,资深编剧,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zui佳男主角奖,冯小刚是中国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然而真实的他也和我们一样会自卑怯懦、会失意落泪、会喝酒牢骚……经历人生种种不如意。好友刘震云曾这样评价他: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
人到中年,冯导重新清洗记忆碎片,过滤蹉跎岁月,拣拾zui有价值的生命体验与人生领悟一吐为快。与冯小刚的电影一样,《我把青春献给你》的语言风趣幽默,嬉笑调侃中饱含人情冷暖。书中不仅有个人刻骨铭心的青春往事,还记录了几十年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王朔、刘震云、陈凯歌、陈道明、葛优……从不同侧面还原zui真实的冯小刚和他的那些朋友。
冯小刚自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给无聊的冬天解闷儿,写完了才蓦然发现,我已将青春献给了你。”
作为中国内地著名导演,资深编剧,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zui佳男主角奖,冯小刚是中国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然而真实的他也和我们一样会自卑怯懦、会失意落泪、会喝酒牢骚……经历人生种种不如意。好友刘震云曾这样评价他: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
人到中年,冯导重新清洗记忆碎片,过滤蹉跎岁月,拣拾zui有价值的生命体验与人生领悟一吐为快。与冯小刚的电影一样,《我把青春献给你》的语言风趣幽默,嬉笑调侃中饱含人情冷暖。书中不仅有个人刻骨铭心的青春往事,还记录了几十年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王朔、刘震云、陈凯歌、陈道明、葛优……从不同侧面还原zui真实的冯小刚和他的那些朋友。
冯小刚自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给无聊的冬天解闷儿,写完了才蓦然发现,我已将青春献给了你。”

内容简介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精)》是中国* 名导演冯小刚的个人随笔集。继2003年出版、
2010年再版,累计销量已过60万。应广大读者强烈需求,2016年8月本书进行了第三次精装修订出版。冯小刚将亲笔作序,书中还将添加冯导十几年来的人生掠影。
冯小刚已到知天命之年,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副业”演员,他都用自己的成绩诠释了“成功”
二字。在过往的岁月里他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登上了事业的**,但也同样身经世态炎凉,历经种种坎坷,满腹委屈渴望向人倾诉。于是借文字聊以自慰,结集成书。他自称“这是一段刻满了青春往事的木头”
。在写作中,他再度与往事重逢并大胆地将它们付诸文字,尽管有些只是支离破碎的闪回,但是已足以呈现作者对青春岁月与人生的全部感悟。
2010年再版,累计销量已过60万。应广大读者强烈需求,2016年8月本书进行了第三次精装修订出版。冯小刚将亲笔作序,书中还将添加冯导十几年来的人生掠影。
冯小刚已到知天命之年,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副业”演员,他都用自己的成绩诠释了“成功”
二字。在过往的岁月里他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登上了事业的**,但也同样身经世态炎凉,历经种种坎坷,满腹委屈渴望向人倾诉。于是借文字聊以自慰,结集成书。他自称“这是一段刻满了青春往事的木头”
。在写作中,他再度与往事重逢并大胆地将它们付诸文字,尽管有些只是支离破碎的闪回,但是已足以呈现作者对青春岁月与人生的全部感悟。
目 录
由冯老师到冯老———再版前言 刘震云 我把青春献给你(自序) 冯小刚 转业 礼堂 抬头望见北斗星 好梦一场 春天的故事 轻喜剧的沉重 转眼就变 葛爷 淤出来的聪明 实话告诉你 拧巴 伪另类 难忘2002 徐老师 嫁狗随狗 徐帆
前 言
由冯老师到冯老——再版前言
刘震云
当大家再读《我把青春献给你》时,现实中的冯小刚,已不是写作这本书时的冯小刚了。一,他已是中国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二,他已年过五十,与“青春”这个词渐行渐远,如我者,过去称其为“冯老师”,如今干脆省一字,直呼“冯老”。
冯老,包括王老(王朔),身上一直残存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绪。往坏里说,一直相信生活中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好里说,一直不失赤子之心。冯老适合拍《非诚勿扰1》,加上王老,适合拍《非诚勿扰2》。
冯老身上,还残存着浓厚的壮怀激烈的英雄情结。因此,他适合拍《集结号》,适合拍《唐山大地震》。
2003年,冯老出此书版时,我也写过一个序。我在序里说,冯老师距大师仅剩1.7公里;七年过去了,冯老距大师仅剩一层窗户纸。
冯老虽然五十多了,但酒酣之时,突然又露出二十年前的青春朝气:兴奋,张罗,吆三喝四,把场面搞得有些乱。赤子之心加上壮怀激烈,再加上残存的青春和朝气,我隐约感到,他离捅破这层窗户纸,拍出经典撼世的作品,已经为期不远了。
冯老,你要做的是: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
与冯老共勉。
2010年6月
我把青春献给你(自序)
冯小刚
2002年,我没有拍电影,从入秋以后到来年的春天,我有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赋闲在家。对于我这样一个沽名钓誉的人来说,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吃喝玩乐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决定接受出版社的建议,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
四十岁以后,我的记忆装置开始自动地删除一些在它看来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这次删除简直就是一次大清洗,波及面之广,受害的程度之大,绝不亚于五七年反右。方式也非常的简单、粗暴,事先既没有和当事人打招呼,也不做调查分析,就擅自做出了删除的决定。比如说,它只给我保留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之后的分数、代数统统被洗掉了。再比如说,我只记得和某人发生了某事,但却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丧失了记忆。这一点,人脑远不如现在的电脑人性化,凡欲删除,必先问你是否YES。
人脑的这种做法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我认为这是一条通往过去的大道,走着走着,路就断了。这种情况下我有两个选择,是沿原路返回,重新上路;第二是嫁接一段新路继续前行。我选择了第二种做法,因为我发现通向过去的路几乎没有一条是完整的。记忆不断地塌方,使上溯的脚步磕磕绊绊,有时不得不凭着经验修修补补。
由此我得出结论,人脑是靠不住的。记忆中的事情离真实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上面补了许多的腻子,还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长,究竟哪些是木头哪些是腻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经很难把他们认清了。甚至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记忆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早年就补上去的腻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却有可能是原来的木头。这一点是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心虚的,但我仍可以告诉读者,大体上它还是一块木头,而不是贴着木纹纸的铁。
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我在写作中与往事遭遇,与朋友重逢,有时笑有时哭,有时陷入深深的自责。
我发现我的运气竟是如此之好,旅途中有那么多朋友结伴而行,这其中又有那么多良师益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机会,赐予我智慧。更为可贵的是,我还得到了朋友们莫大的包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知道,这本书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只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闪回。我也知道它未必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毕竟我还没有勇气光着屁股行走在人世间。我更知道,书中的一言一行可能有违传统的价值观,甚至还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但我原本也没有期待博得全体人的好感。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给无聊的冬天解闷儿,写完了才蓦然发现,我已将青春献给了你。
我把解闷儿还给你(序)
刘震云
这不是一本思想笔记,这确实是一本给人解闷儿的书。大家读就读了,不必引申和联想。如果它在说萝卜,那就是萝卜,不用去想火车或是狗熊。萝卜皮通常是被视为无用的,但萝卜皮拌好,同样能登大雅之堂。这就是一盘能登大雅之堂的凉拌萝卜皮。
不能完全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写的都是真的。原因并不像作者自己所说,记忆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只好补了许多腻子;而是,每个人面对自己和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胆怯和躲闪。孔子是这样,鲁迅是这样,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但修补漏洞的态度和感情是真实的。当我们面前站着一个真实修补的人,我们离真实就已经不远了。起码,修补是真实的。我们看到一个木工或瓦工,站在陈旧的立柜旁和挂满蜘蛛网的旧房子前。当然,面对所有的旧立柜和旧房子,站着世界上所有的木工和瓦工。但它好吃不贵,就好像我们吃了萝卜皮,能够体会到萝卜心和萝卜瓤的味道一样。
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这是他和孔子和鲁迅的区别。所以我们对于他在本书文字上的偶尔疏忽和大意,不必像对孔子和鲁迅那么苛求。让孔子和鲁迅站在摄影机前,会像冯导演站在杂乱的中国文字面前一样失去耐心。冯导演不但讨厌“膻”、“臊”、“骚”的复杂用途,而且对“的”、“地”、“得”会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也感到撮火:真他妈事儿,这叫三权鼎立,归堆一个得了。比这更糟的是,冯导演认为与个别文字和事物有些疏远属于生活小节,无关痛痒,就好像在生活中不可能拥抱全人类一样,于是把这种认字的负担通过电话屡屡转嫁到我身上。现在他的书写完了,我与他同样松了一口气。暂时不用在世界上寻找什么了。
认识冯小刚是通过王朔。王朔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非凡的作家。他的书中也有错别字。但上个世纪,他对中国话语习惯的颠覆,一点不亚于鲁迅。鲁迅还在“深沉”的中国之中,到了王朔,个跳了出来。古今中外,个跳出圈子的人,都是伟大的。鲁迅说,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他读来读去,读出两个字:吃人。王朔的小说,我读来读去,也读出两个字:别装。吃人不可怕,吃下去再装就可怕了。一个人装没什么,个个装就可怕了。该装的装没什么,不该装的也装就可怕了。看上去胆怯的老王,心竟是硬的。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到了新世纪,王朔也开始变得深沉了。20年前,他的话多稠啊,任何场合,他话语的密度都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现在,40多岁的王朔,笑话刚说到一半,就突然沉默了,开始撒手不管,任笑话自己走下去,或不尴不尬地停在半路。为什么呢?是和鲁迅握了一次手,或是他情绪的尾巴,突然游走到另一个世界呢?
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开创性的贡献。我说他有贡献不是说他拍了几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不是说他电影的人民性、传奇性或对应和呼唤了人民的想象力,而是说: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区别。就像电视镜头前的崔永元。仅仅是“实话实说”和平民主持人吗?他颠覆了整个中国电视的说话方式和关注习惯。祖国,母亲,你多几个这样的人就好了。
近几年,冯小刚成立了一个“冯小刚工作室”。先是设在北影,后来搬到大西洋新城。在北影的时候,门头上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到了大西洋新城,迎头是一个西方女人深沉的身姿。偶尔到那里去,发现不管在红旗下或是西方女人前,每次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我看来,它不像一个工作室,倒像一个乡村大集市。乡村集市上的人都推着车,挑着担,肩上搭着褡裢和布袋;进出工作室的人,都怀揣着一颗勇敢的心。勇敢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另一层含义,当下的电影艺术,还是开春后河面上的薄水。
到目前为止,我与冯小刚有过3次合作。一次是1993年的《一地鸡毛》,因为王朔。那时冯导演上身穿一红色套头衫,下身穿一军裤,脖子里日夜挂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照。易感动,易激动,易喝大,也易发火。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一次是两千年开始的《温故一九四二》。春节过后,两人在一起喝了一箱啤酒。这时的冯小刚,脖子里什么也不挂;看书看报,偶尔要戴花镜。俯仰之间,他突然对我说:震云,我有些老了。后来我们一起去了河南、陕西、山西、重庆和开罗。这之后他犯过一次心脏病,从此不再喝酒。一次是是2003年的《手机》。这时冯小刚的身体已经复原,复原后的冯小刚,浑身上下,打扮得十分利索。这时是冬天,我腰里挂着一串钥匙,他手指我腰间,郑重地说:摘下,像一大队会计。在我摘下钥匙的同时,他脖子里开始挂围巾,像一伪老派知识分子。漫长的时间里,合作有偶然也有必然。比这重要的是,短暂的合作中,过程是愉快的,冯小刚对我充满了中年的善意。当我们因为时间和技术问题发生冲突时,冯导演对我谈话的角度是这样的:对你我心里有底,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我觉得这个角度价值千金。比这更重要的是,朋友在一起不仅是合作,而是相互提高。不是溜冰,是爬山。就像上井冈山一样,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土豪和分田地。通过几次合作,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任何事后证明是无用的努力,事前都是必须的。
二,事情是一个过程,慢慢来,不要着急。
三,创作的过程不是把可能变成可能,而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四,当面前出现困难的时候,就是要上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中央说得好,困难和机遇并存。
五,当两种事情出现排异时,必须马上砍掉一个。
六,说艺无止境,一方面是说生有涯,学也无涯;另一方面是说具体到一个作品,修改也是无止境的。
七,敢于抛弃原来认为很好的东西,才叫修改;敢于一遍遍整个推到重来,才叫调整。
八,也是重要的,上帝的召唤,具有无穷的力量。
……
我与冯小刚的具体合作一般出现在剧本修改阶段。时间大约一个礼拜。一进入创作阶段,冯导演爱喝水。一个上午,四瓶开水,他把着喝三壶半。“咕咚”“咕咚”一杯下去,仰头打量四周。修改的方式非常简单,冯导演像把着水瓶一样,亲自把着电脑,响应着上帝的召唤,我在房间随着冯导演的自言自语来回散步。修改顺利的时候我不说话,出现困难的时候我还不说话,我的任务就是等待,或想些别的。因为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的敏感性,对生活枝叶和汁液的向往和情感,就像他对水的渴望和迫不及待一样,你只要等,就能等到他一个人找到出口。作品大树的新枝,就是这样一叶叶从房间伸向了窗外,是开放的放射的而不是收缩的。他用实践告诉我,客串编剧是个异常轻松的工作,就是在房间里背着手散步。朋友神经末梢的敏感,也带动了你神经的开放和再次生长。当朋友和上帝会合的时候,你也可以抓住上帝一只手。我想说的是,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理解的深入,对结构、对话、语感、情绪、高潮和声音的把握,已经超越了许多专门从事写作的作家。他有两只翅膀而不是一只。仅鉴于此,刚才我说,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非凡的贡献,现在我说,他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于是他对汉语“的”“地”“得”的失去耐心,完全可以忽略。
我不想原谅的是他的时间观念和对一件事的注意力。正处于创作状态,怎么还开着手机呢?世上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吗?还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人和饭局。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剃头匠。或者,第二天他会突然有事,当天晚上告诉你。放下手机时,赴饭局时,告诉你第二天有事时,他会表露些许羞涩和歉意,但并不影响他接手机、赴饭局和第二天工作的停顿。犹如两人正在追狗,旁边飞来一只鸡,冯小刚会说:朋友,停一下,让我先追那只鸡。这时存在两种情况,一,你去追鸡,狗说,我也歇会儿,还在原地等你;二,等你追鸡回来,狗已经跑出三点六公里。这种情况下,我告诉自己的是:忍耐,我一个人先跟狗玩会儿。
修改剧本的地点,一般会在北京郊区一个叫“马场”的地方。这里距机场较近;孤零零盖了几栋房,养着几十匹马,四处不见人烟。一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林冲发配。冬天下雪,城里的雪早化了,这里还是白茫茫一片。吃过晚饭,记得常到河边散步。暮色之中,要降落和起飞的飞机挺着大肚子闪着灯从头上擦过。散步时,有时半天无声,有时随意谈些与艺术和人生无关的话题。具体谈了些什么,高高低低,现在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近这次,当春天就要来临的时候,小刚看着远处暮色中拂动的杨柳,河面上升起的迷茫的雾霭,用老派知识分子的腔调朗诵道:又是一年春来到,杨花满天飘。
冯小刚这本《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间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样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赏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卜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化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后我想告诉他的是,朋友,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2003年4月
刘震云
当大家再读《我把青春献给你》时,现实中的冯小刚,已不是写作这本书时的冯小刚了。一,他已是中国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二,他已年过五十,与“青春”这个词渐行渐远,如我者,过去称其为“冯老师”,如今干脆省一字,直呼“冯老”。
冯老,包括王老(王朔),身上一直残存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绪。往坏里说,一直相信生活中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往好里说,一直不失赤子之心。冯老适合拍《非诚勿扰1》,加上王老,适合拍《非诚勿扰2》。
冯老身上,还残存着浓厚的壮怀激烈的英雄情结。因此,他适合拍《集结号》,适合拍《唐山大地震》。
2003年,冯老出此书版时,我也写过一个序。我在序里说,冯老师距大师仅剩1.7公里;七年过去了,冯老距大师仅剩一层窗户纸。
冯老虽然五十多了,但酒酣之时,突然又露出二十年前的青春朝气:兴奋,张罗,吆三喝四,把场面搞得有些乱。赤子之心加上壮怀激烈,再加上残存的青春和朝气,我隐约感到,他离捅破这层窗户纸,拍出经典撼世的作品,已经为期不远了。
冯老,你要做的是: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
与冯老共勉。
2010年6月
我把青春献给你(自序)
冯小刚
2002年,我没有拍电影,从入秋以后到来年的春天,我有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赋闲在家。对于我这样一个沽名钓誉的人来说,用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吃喝玩乐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决定接受出版社的建议,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
四十岁以后,我的记忆装置开始自动地删除一些在它看来没有保存价值的东西。这次删除简直就是一次大清洗,波及面之广,受害的程度之大,绝不亚于五七年反右。方式也非常的简单、粗暴,事先既没有和当事人打招呼,也不做调查分析,就擅自做出了删除的决定。比如说,它只给我保留了“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之后的分数、代数统统被洗掉了。再比如说,我只记得和某人发生了某事,但却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丧失了记忆。这一点,人脑远不如现在的电脑人性化,凡欲删除,必先问你是否YES。
人脑的这种做法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我认为这是一条通往过去的大道,走着走着,路就断了。这种情况下我有两个选择,是沿原路返回,重新上路;第二是嫁接一段新路继续前行。我选择了第二种做法,因为我发现通向过去的路几乎没有一条是完整的。记忆不断地塌方,使上溯的脚步磕磕绊绊,有时不得不凭着经验修修补补。
由此我得出结论,人脑是靠不住的。记忆中的事情离真实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上面补了许多的腻子,还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长,究竟哪些是木头哪些是腻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经很难把他们认清了。甚至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记忆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早年就补上去的腻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却有可能是原来的木头。这一点是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心虚的,但我仍可以告诉读者,大体上它还是一块木头,而不是贴着木纹纸的铁。
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我在写作中与往事遭遇,与朋友重逢,有时笑有时哭,有时陷入深深的自责。
我发现我的运气竟是如此之好,旅途中有那么多朋友结伴而行,这其中又有那么多良师益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机会,赐予我智慧。更为可贵的是,我还得到了朋友们莫大的包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知道,这本书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只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闪回。我也知道它未必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毕竟我还没有勇气光着屁股行走在人世间。我更知道,书中的一言一行可能有违传统的价值观,甚至还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但我原本也没有期待博得全体人的好感。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给无聊的冬天解闷儿,写完了才蓦然发现,我已将青春献给了你。
我把解闷儿还给你(序)
刘震云
这不是一本思想笔记,这确实是一本给人解闷儿的书。大家读就读了,不必引申和联想。如果它在说萝卜,那就是萝卜,不用去想火车或是狗熊。萝卜皮通常是被视为无用的,但萝卜皮拌好,同样能登大雅之堂。这就是一盘能登大雅之堂的凉拌萝卜皮。
不能完全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写的都是真的。原因并不像作者自己所说,记忆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只好补了许多腻子;而是,每个人面对自己和自己历史的时候,都有一种本能的胆怯和躲闪。孔子是这样,鲁迅是这样,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但修补漏洞的态度和感情是真实的。当我们面前站着一个真实修补的人,我们离真实就已经不远了。起码,修补是真实的。我们看到一个木工或瓦工,站在陈旧的立柜旁和挂满蜘蛛网的旧房子前。当然,面对所有的旧立柜和旧房子,站着世界上所有的木工和瓦工。但它好吃不贵,就好像我们吃了萝卜皮,能够体会到萝卜心和萝卜瓤的味道一样。
冯小刚是以一个非凡的导演著称于世的,这是他和孔子和鲁迅的区别。所以我们对于他在本书文字上的偶尔疏忽和大意,不必像对孔子和鲁迅那么苛求。让孔子和鲁迅站在摄影机前,会像冯导演站在杂乱的中国文字面前一样失去耐心。冯导演不但讨厌“膻”、“臊”、“骚”的复杂用途,而且对“的”、“地”、“得”会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也感到撮火:真他妈事儿,这叫三权鼎立,归堆一个得了。比这更糟的是,冯导演认为与个别文字和事物有些疏远属于生活小节,无关痛痒,就好像在生活中不可能拥抱全人类一样,于是把这种认字的负担通过电话屡屡转嫁到我身上。现在他的书写完了,我与他同样松了一口气。暂时不用在世界上寻找什么了。
认识冯小刚是通过王朔。王朔是我尊敬的为数不多的非凡的作家。他的书中也有错别字。但上个世纪,他对中国话语习惯的颠覆,一点不亚于鲁迅。鲁迅还在“深沉”的中国之中,到了王朔,个跳了出来。古今中外,个跳出圈子的人,都是伟大的。鲁迅说,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他读来读去,读出两个字:吃人。王朔的小说,我读来读去,也读出两个字:别装。吃人不可怕,吃下去再装就可怕了。一个人装没什么,个个装就可怕了。该装的装没什么,不该装的也装就可怕了。看上去胆怯的老王,心竟是硬的。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到了新世纪,王朔也开始变得深沉了。20年前,他的话多稠啊,任何场合,他话语的密度都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现在,40多岁的王朔,笑话刚说到一半,就突然沉默了,开始撒手不管,任笑话自己走下去,或不尴不尬地停在半路。为什么呢?是和鲁迅握了一次手,或是他情绪的尾巴,突然游走到另一个世界呢?
作为一个非凡的导演,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开创性的贡献。我说他有贡献不是说他拍了几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也不是说他电影的人民性、传奇性或对应和呼唤了人民的想象力,而是说: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区别。就像电视镜头前的崔永元。仅仅是“实话实说”和平民主持人吗?他颠覆了整个中国电视的说话方式和关注习惯。祖国,母亲,你多几个这样的人就好了。
近几年,冯小刚成立了一个“冯小刚工作室”。先是设在北影,后来搬到大西洋新城。在北影的时候,门头上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到了大西洋新城,迎头是一个西方女人深沉的身姿。偶尔到那里去,发现不管在红旗下或是西方女人前,每次都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我看来,它不像一个工作室,倒像一个乡村大集市。乡村集市上的人都推着车,挑着担,肩上搭着褡裢和布袋;进出工作室的人,都怀揣着一颗勇敢的心。勇敢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另一层含义,当下的电影艺术,还是开春后河面上的薄水。
到目前为止,我与冯小刚有过3次合作。一次是1993年的《一地鸡毛》,因为王朔。那时冯导演上身穿一红色套头衫,下身穿一军裤,脖子里日夜挂着“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照。易感动,易激动,易喝大,也易发火。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一次是两千年开始的《温故一九四二》。春节过后,两人在一起喝了一箱啤酒。这时的冯小刚,脖子里什么也不挂;看书看报,偶尔要戴花镜。俯仰之间,他突然对我说:震云,我有些老了。后来我们一起去了河南、陕西、山西、重庆和开罗。这之后他犯过一次心脏病,从此不再喝酒。一次是是2003年的《手机》。这时冯小刚的身体已经复原,复原后的冯小刚,浑身上下,打扮得十分利索。这时是冬天,我腰里挂着一串钥匙,他手指我腰间,郑重地说:摘下,像一大队会计。在我摘下钥匙的同时,他脖子里开始挂围巾,像一伪老派知识分子。漫长的时间里,合作有偶然也有必然。比这重要的是,短暂的合作中,过程是愉快的,冯小刚对我充满了中年的善意。当我们因为时间和技术问题发生冲突时,冯导演对我谈话的角度是这样的:对你我心里有底,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我觉得这个角度价值千金。比这更重要的是,朋友在一起不仅是合作,而是相互提高。不是溜冰,是爬山。就像上井冈山一样,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土豪和分田地。通过几次合作,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任何事后证明是无用的努力,事前都是必须的。
二,事情是一个过程,慢慢来,不要着急。
三,创作的过程不是把可能变成可能,而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四,当面前出现困难的时候,就是要上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中央说得好,困难和机遇并存。
五,当两种事情出现排异时,必须马上砍掉一个。
六,说艺无止境,一方面是说生有涯,学也无涯;另一方面是说具体到一个作品,修改也是无止境的。
七,敢于抛弃原来认为很好的东西,才叫修改;敢于一遍遍整个推到重来,才叫调整。
八,也是重要的,上帝的召唤,具有无穷的力量。
……
我与冯小刚的具体合作一般出现在剧本修改阶段。时间大约一个礼拜。一进入创作阶段,冯导演爱喝水。一个上午,四瓶开水,他把着喝三壶半。“咕咚”“咕咚”一杯下去,仰头打量四周。修改的方式非常简单,冯导演像把着水瓶一样,亲自把着电脑,响应着上帝的召唤,我在房间随着冯导演的自言自语来回散步。修改顺利的时候我不说话,出现困难的时候我还不说话,我的任务就是等待,或想些别的。因为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的敏感性,对生活枝叶和汁液的向往和情感,就像他对水的渴望和迫不及待一样,你只要等,就能等到他一个人找到出口。作品大树的新枝,就是这样一叶叶从房间伸向了窗外,是开放的放射的而不是收缩的。他用实践告诉我,客串编剧是个异常轻松的工作,就是在房间里背着手散步。朋友神经末梢的敏感,也带动了你神经的开放和再次生长。当朋友和上帝会合的时候,你也可以抓住上帝一只手。我想说的是,冯导演对生活和艺术理解的深入,对结构、对话、语感、情绪、高潮和声音的把握,已经超越了许多专门从事写作的作家。他有两只翅膀而不是一只。仅鉴于此,刚才我说,冯小刚对中国电影有非凡的贡献,现在我说,他距成为一个对电影有贡献的大导演,仅剩一点七公里。于是他对汉语“的”“地”“得”的失去耐心,完全可以忽略。
我不想原谅的是他的时间观念和对一件事的注意力。正处于创作状态,怎么还开着手机呢?世上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吗?还会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人和饭局。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剃头匠。或者,第二天他会突然有事,当天晚上告诉你。放下手机时,赴饭局时,告诉你第二天有事时,他会表露些许羞涩和歉意,但并不影响他接手机、赴饭局和第二天工作的停顿。犹如两人正在追狗,旁边飞来一只鸡,冯小刚会说:朋友,停一下,让我先追那只鸡。这时存在两种情况,一,你去追鸡,狗说,我也歇会儿,还在原地等你;二,等你追鸡回来,狗已经跑出三点六公里。这种情况下,我告诉自己的是:忍耐,我一个人先跟狗玩会儿。
修改剧本的地点,一般会在北京郊区一个叫“马场”的地方。这里距机场较近;孤零零盖了几栋房,养着几十匹马,四处不见人烟。一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林冲发配。冬天下雪,城里的雪早化了,这里还是白茫茫一片。吃过晚饭,记得常到河边散步。暮色之中,要降落和起飞的飞机挺着大肚子闪着灯从头上擦过。散步时,有时半天无声,有时随意谈些与艺术和人生无关的话题。具体谈了些什么,高高低低,现在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近这次,当春天就要来临的时候,小刚看着远处暮色中拂动的杨柳,河面上升起的迷茫的雾霭,用老派知识分子的腔调朗诵道:又是一年春来到,杨花满天飘。
冯小刚这本《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间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样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赏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卜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化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后我想告诉他的是,朋友,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2003年4月
在线试读
抬头望见北斗星 1
次看王朔的小说是在海南岛尖峰岭的原始森林里。
那是电视剧《大林莽》的拍摄地,我是那部电视剧的美工。
因为全片的故事都发生在原始森林里,所以美工的活儿主要是在前期给演员设计造型,开拍后就没我什么事了。实在是闲极无聊,我就发挥余热主动要求为全剧组做饭。
剧组给我配了两个场工,一个叫阿秋一个叫阿生。打下手的事都是他们俩干,我只负责掌勺。我们的住地是自然保护区的科考站,建在原始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走出小楼几十步就是一道浅浅流淌的小溪,涉过小溪即可进入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
剧组的演职员每天早上吃完了我做的饭,就一头扎进原始森林去拍摄。我就垫两扇芭蕉叶铺在小溪边上的沙地上,躺下来看着阿秋阿生洗菜,吃饱了混天黑。
中心负责创作的主任郑晓龙,领着人民文学的编辑王小平女士来剧组探班。该女士后来成为了晓龙的妻子,还为他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刮痧》,享誉全国。
晓龙在剧组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一开始还拎着根棍子打着绑腿见天儿地往原始森林里钻,十几天后,该探的险也都探了,觉得都是一个样也就烦了。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当然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八路军装备的人,也非常看不起游击战。他们渴望成为的是那种旗下拥有坦克集群,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都有可口可乐喝,从来不为弹药发愁,惟一担心的就是没有汽油的指挥官。官衔虽然很高,但不戴大盖帽,就喜欢戴钢盔还不系带,嘴里永远叼着雪茄,飞机扫射也不躲,藐视国防部却又爱兵如子。说白了就是巴顿那种混蛋。后来王朔实在不忍心看着他们这种人在和平环境里忍气吞声,挥笔写下一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我把它拍成了电影《甲方乙方》。影片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起到了麻醉有志青年,维护安定团结的作用。
郑晓龙不仅崇武而且能文。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自青年时代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来剧组探班也不忘带上一摞文学期刊,对原始森林失去冲动之后,也于每天午后来至小溪旁躺在我为他铺好的芭蕉叶上沐浴读书。
一次,我躺在他的身边望着天空遐想,在一旁看书的晓龙不时发出咯咯地笑声,一边笑还一边骂道:
真他妈孙子。
我听得出来那口气不是在骂作者,那是一种由衷的喜爱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的赞赏。
我问他:
谁这么孙子?把你乐成这样。
晓龙把书递给我,说:
王朔。我认识的一哥们儿。
我接过书,看到小说的名字《浮出海面》。印象中好像是发表在《当代》上。
那是在1985年的12月。
次看王朔的小说是在海南岛尖峰岭的原始森林里。
那是电视剧《大林莽》的拍摄地,我是那部电视剧的美工。
因为全片的故事都发生在原始森林里,所以美工的活儿主要是在前期给演员设计造型,开拍后就没我什么事了。实在是闲极无聊,我就发挥余热主动要求为全剧组做饭。
剧组给我配了两个场工,一个叫阿秋一个叫阿生。打下手的事都是他们俩干,我只负责掌勺。我们的住地是自然保护区的科考站,建在原始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走出小楼几十步就是一道浅浅流淌的小溪,涉过小溪即可进入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
剧组的演职员每天早上吃完了我做的饭,就一头扎进原始森林去拍摄。我就垫两扇芭蕉叶铺在小溪边上的沙地上,躺下来看着阿秋阿生洗菜,吃饱了混天黑。
中心负责创作的主任郑晓龙,领着人民文学的编辑王小平女士来剧组探班。该女士后来成为了晓龙的妻子,还为他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刮痧》,享誉全国。
晓龙在剧组一呆就是一个多月。一开始还拎着根棍子打着绑腿见天儿地往原始森林里钻,十几天后,该探的险也都探了,觉得都是一个样也就烦了。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当然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八路军装备的人,也非常看不起游击战。他们渴望成为的是那种旗下拥有坦克集群,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都有可口可乐喝,从来不为弹药发愁,惟一担心的就是没有汽油的指挥官。官衔虽然很高,但不戴大盖帽,就喜欢戴钢盔还不系带,嘴里永远叼着雪茄,飞机扫射也不躲,藐视国防部却又爱兵如子。说白了就是巴顿那种混蛋。后来王朔实在不忍心看着他们这种人在和平环境里忍气吞声,挥笔写下一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我把它拍成了电影《甲方乙方》。影片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也起到了麻醉有志青年,维护安定团结的作用。
郑晓龙不仅崇武而且能文。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自青年时代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来剧组探班也不忘带上一摞文学期刊,对原始森林失去冲动之后,也于每天午后来至小溪旁躺在我为他铺好的芭蕉叶上沐浴读书。
一次,我躺在他的身边望着天空遐想,在一旁看书的晓龙不时发出咯咯地笑声,一边笑还一边骂道:
真他妈孙子。
我听得出来那口气不是在骂作者,那是一种由衷的喜爱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的赞赏。
我问他:
谁这么孙子?把你乐成这样。
晓龙把书递给我,说:
王朔。我认识的一哥们儿。
我接过书,看到小说的名字《浮出海面》。印象中好像是发表在《当代》上。
那是在1985年的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