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10552
网络正以加速度影响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冲击着著作权制度,如何合理界定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边界,成为网络时代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边界问题研究》重点讨论了网络著作权引发的问题,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网络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理论基础、理论分析及制度设计等内容。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带给著作权领域无数棘手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逐渐认清了著作权的本质,并为划定合理的著作权边界提供了可能。著作权像所有的权利一样不是漫无边际的,让著作权回归到它应处的领域中,能使著作权制度逃离目前所遇到的尴尬境地,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章导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背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网络著作权引发的问题
节网络著作权对表达自由权实现的妨碍
一、表达自由权概述
二、网络戏仿作品与表达自由
第二节网络环境下反著作权社会规范的形成
一、法律与社会规范
二、网络环境下的反著作权规范
三、网络时代著作权制度的反思
第三节网络著作权对公共文化的破坏
一、公共文化权利的内涵
二、对公共文化的数字技术暴力
三、网络著作权与公共文化权利
第四节网络著作权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阻碍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著作权影响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三、网络著作权保护与网络技术发展的悖论
第三章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
节网络技术对作品传播模式的影响
一、“信息”复制与“载体”复制
二、传统著作权制度时期的作品传播
三、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传播
第二节网络技术对社会公众自由表达的影响
一、网络技术使社会公众的自由表达权得以广泛实现
二、网络技术改变了作品的创作方式
三、网络著作权人的技术措施阻碍了公众合理使用作品的途径
第三节网络技术对著作权人权利实现的影响
一、作品传播成本空前降低,“集体侵权”现象变得非常普遍
二、作品的高保真复制得以实现,防止盗版的屏障消失
三、作品的非商业性传播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影响巨大
第四章网络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节网络搜索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
二、百度音乐搜索的著作权问题
三、“网页快照”的著作权问题
第二节数字图书馆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数字图书馆概述
二、“谷歌侵权门”事件
三、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
第三节技术措施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技术措施在著作权保护中的应用
二、反规避技术措施的立法
三、著作权技术措施的合理性探析
第四节P2P技术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P2P技术概述
二、P2P技术引发的法律纠纷
三、P2P技术应用的法律分析
第五节视频分享网站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视频分享网站概述
二、“避风港”规则和“红旗”标准
三、视频分享网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六节网络全媒体对传统著作权边界的冲击
一、引言
二、有关“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的排除规则
三、有关“政治、经济、宗教问题时事性文章”的合理使用
四、有关“报刊转载报刊”的法定许可
五、结语
小结
第五章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理论基础
节著作权制度的历史探索
一、著作权制度的萌芽
二、著作权制度的形成
三、著作权制度诞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作品的公共属性
一、作品的文化本位性
二、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
三、作品使用的公共领域
第三节著作权的权利属性
一、著作权是自然权利还是法定权利
二、著作权与人权的关系
三、著作人格权探析
第六章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理论分析
节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问题的提出
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概述
二、著作权的边界与著作权的限制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著作权的传统边界
一、著作权传统边界的形成
二、对传统知识产权正当性的质疑
三、对著作权传统边界正当性的质疑
第三节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边界
一、网络技术对著作权边界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是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产权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是基于功利主义的商业利益分享权
第七章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边界的制度设计
节国内外关于网络著作权边界的制度
一、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立法
二、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司法实践
三、我国网络著作权边界制度设计的现状
第二节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
一、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性质
三、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合理使用的规定及缺陷
四、我国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制度
一、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二、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三、网络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网络著作权边界的司法判定
一、网络著作权案件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产权法定原则的确立
三、规范技术推动下的法官适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经邦济世长治久安
(总序)
长安,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是指位于渭河平原中部,东经108.9°、北纬34.2°的关中平原地区。西汉至北周时期的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北侧的龙首原,而隋唐长安城则坐落在今天的西安市区。长安,对于华人来说,似乎天然地带着浓厚的历史印记,成为一种中华文明的图腾与中国古代历史象征。这不仅仅是因为曾有13个古代王朝在这里定都,延续近千年的古都历史;更在于这自秦岭北坡向渭河平原上铺展开来的历史长卷中浸透的周秦风骨与汉唐血脉,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能达至的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包容的自由境界,以及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社会文明、安定、经济繁荣的程度。正如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所言:“每一种法律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得以型塑的‘历史气候’的标记,大多从一开始就被不知不觉地限定在历史可能性的界限之内,正是在此意义上它们与事物的性质相关联。”长安也不例外,我们无意人为地去美化和拔高长安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和意义,然而就与其紧密联系的特定历史时期而言,我们应当肯定古人的历史格局与视野。因此,我们在将这套丛书命名为“长安经济法学文库”时便带有了这种单纯的自傲与深深的自省。
西北政法大学创立于战火纷飞的1937年的红都延安,1949年南迁西安,即历史文化古城长安。一路走来,历经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有新老两个校区。老校区坐落于古城西安大雁塔校旁的长安南路上,谓之雁塔校区;新校区位于秦岭北麓的长安区韦郭路上,谓之长安校区。经济法学院是西北政法大学12个学院之一,创建于1985年8月,原名经济法系,是经司法部批准的全国首批设立的经济法系之一。1999年5月,更名为法学二系(经济法方向)。2006年11月学校更名为大学之后成立经济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7人,其中专业课教师54人,教辅人员14人;教授9人,副教授22人;博士8人,博士在读14人。我院现设有1个法学(经济法方向)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4个硕士学位点;设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财税金融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企业法与合同法学6个教研室;经济法学、房地产法学、金融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法律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动物保护法学等22个研究中心。目前,已形成了在国内法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7个研究方向,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法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研究方向、金融法研究方向、房地产法研究方向、企业法研究方向、动物保护法学方向。目前,从综合实力上讲,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已经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法学院。
“长安经济法学文库”是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遴选本院教师的优秀研究成果,资助出版的一套学术丛书。其选题,涵盖了目前我院的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及企业公司法5个学科。这套丛书的出版,首先得益于经济法院近年来在科研学术水平上的不断提高和积累。学术研究是学校教学的基础,而创新则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所在。经济法学院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努力前行,追求创新,成果颇丰。在近5年中共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被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转摘计123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获省部级奖励及其他获奖共29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55项,其中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6项,厅级、校级项目26项。同时,我院教师出版教材26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其次,丛书的出版也得益于经济法重点学科的建设。近年来,经济法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作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经济法学学科1995年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课程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省级精品课程,金融法学、知识产权法学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课程2010年5月被评为精品课程,是全国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精品课程。再次,丛书的出版也得益于经济法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法学院实施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学业和教学科研水平提升。近3年来,专业教师中取得博士学位6名,博士在读的14名。收入本文库的部分著作,就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精品。后,丛书的出版也得益于法律出版社对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支持和帮助。
经济法学是经世济民、安邦致用的学科,经济法学院则应是培养人才、创新学术和服务社会的园地。故而“经邦济世法魂系之,智识无涯学脉永续”是我们的办院宗旨。“长安经济法学文库”汇聚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科研成果,展示了经济法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正是对我们学院宗旨的诠释。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2月,西汉朝廷正式迁入长安,“长安”之用意在于“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而22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编纂这套“长安经济法学文库”时,已经没有了封建帝王千秋万代家天下的美梦黄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社会主义法律人对于“经邦济世、长治久安”和谐社会的期冀。我想这是对“长安经济法学文库”美好的祝福,也是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的祝福。
强力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